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戰爭故事 > 春秋戰國時期故事:泓水之戰大綱

春秋戰國時期故事:泓水之戰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宋襄公吃了一把圖王霸之名的大虧該清醒了吧,沒有。爲圖仁義的虛名又吃了一把大虧。前次是吃了虧誤己,因爲雖然自己被拘了,國家損失不大。這一次是吃了虧誤國,給宋國帶來了慘重損失。這就是泓水之戰。

春秋戰國時期故事:泓水之戰

原來宋襄公被楚成王羞辱了一番之後對楚國恨入骨髓,但楚強宋弱,再恨也得忍着,不是不想報,是沒法報。打不過“大哥”就找“小弟”出氣,一想到鄭文公這個“勢力眼”當着衆諸侯的面倡儀楚成王做盟主,心裏就生氣。

公元前638年春三月,聽說鄭文公又去楚國朝貢,宋襄公來了精神,盡起國內之兵去討伐鄭國。而且是自己親自帶兵,留相國子目夷和世子守國。子目夷頭腦始 終是清醒的,勸襄公不要興兵,因爲楚和鄭關係正是密切的時候,我們伐鄭,楚國必救,你執意伐鄭有楚國相救不可能取勝,不如治國修德等待時機爲上。大司馬公 孫固也和子目夷一起勸。

襄公是誰的話也聽不進去,過去是認準了一個事:稱霸;現在又認準了另一個事:復仇。一看司馬反對用兵,居然說 如果司馬不願意去我就自己帶兵前去。話說到這個程度就不能再勸了。宋公點齊了兵將率兵伐鄭。他自己親自掌握中軍,大司馬公孫固爲中軍副將。大夫樂僕伊、華 秀老、子蕩、向訾守隨軍從徵。

諜報報告給鄭文公,文公馬上向楚告急。楚成王說鄭文公對我就像兒子對父親那麼恭敬,我們必須救鄭。

成得臣出主意說:救鄭就不如伐宋。

楚王問道:那是爲什麼?

成得臣說:宋公被拘,宋國人談楚色變。現在又不自量力舉傾國之兵伐鄭,國內必然空虛。我們乘虛長驅直入,這仗不用打就已經勝券在握了。然後我們以逸待勞等宋軍回援,在半路上消滅他。

楚王用成得臣爲大將,鬥勃爲副將,率兵伐宋。

宋襄公對楚國的舉動全不知情,還在這和鄭軍對峙,得到楚軍伐宋的消息晝夜兼程回救,在泓水兩軍相遇。宋軍在泓水的南岸楚軍在泓水的北岸,兩軍隔水對峙。 成得臣派人來下戰書,公孫固對襄公說:楚軍遠道而來,爲的是救鄭,我們借這個機會給楚個面子,就說因爲敬楚才撤了鄭國之圍,楚軍就不會和我們交戰,雙方回 軍我們也沒什麼損失,現在我們應該避免和楚軍打這一仗。況且楚強宋弱我們也打不嬴。

宋襄公不聽,說出了一句讓人笑掉大牙的話,他說:當年齊桓公能主動興兵伐楚,我們今天面對主動來戰的楚軍不敢戰,怎麼能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呢?

公孫固又勸道:自古以來“一姓不再興”,上天已經拋棄了商族,你卻要背天意興衰族,這做得到嗎?況且我們的盔甲不如楚軍的堅,兵器不如楚軍的利,人馬不如楚軍的強。宋人面對楚人畏如蛇蠍,這仗能打嗎?又怎麼打得贏?

宋襄公高論又來了。說楚國是兵甲有餘但仁義不足。我們是兵甲不足但仁義有餘。當年周武王以三千虎賁就戰勝了先祖的百萬之衆,靠的是什麼?仁義!我們不能以有道之君,避無道之臣,如果那樣,我生還不如死呢?

憑着這種“仁義”的信念和“有道”的浩氣,宋襄公在戰書上籤了字。雙方確定十一月初一,在泓水南岸決戰。爲弘揚仁義精神,宋公讓造了一面大旗,上面寫着斗大的“仁義”二字。

公孫固心裏叫苦又無力阻止,就私下對樂僕伊說:戰爭是殺戮場,卻在戰場上講仁義,我不知道主公的仁義是什麼東西。上天已經奪去了主公的魂魄,宋國危險了。我們儘量彌補吧,但願別喪師辱國。

到了決戰的這一天,公孫固天剛亮就起來做準備,列好軍陣之後請宋襄公出場。

楚軍駐紮在泓水的北岸,決戰地點定在泓水的南岸,鬥勃請示:五更天渡河,防止宋軍先佈陣我們就被動了。成得臣笑着說:如果換個人你的想法就是對的,但我 們現在面對的是愚蠢又總想以仁義寬懷來粉飾自己的宋公,他根本不懂兵機。明天的決戰他會等着我們,我們早渡就早打,晚渡就晚打,所以我們正常天亮了再過 河。

天亮了,楚軍開始渡河,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天亮了才渡河,這是對我們的輕蔑,我們現在應該乘他渡過一半車馬的時候突然發起攻擊,這樣就是用我們的全部打他的部分,對我們有利。

襄公威風凜凜地指了指寫有“仁義”二字的大旗說道:你看見大旗上那“仁義”兩個字了嗎?我們是仁義之師,哪有以全部打人家部分乘人之危的道理呢?公孫固只能暗暗叫苦。

楚軍安全地全部過了河,成得臣腰懸雕弓,手持長鞭,調兵佈陣,氣宇軒昂,根本就沒把對手放在眼裏。公孫固又請示:楚軍剛列成軍陣,乘它陣腳還不穩,這個時候擊鼓攻擊還有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