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原子爲什麼看到它這麼困難

原子爲什麼看到它這麼困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原子的質量非常的小,是在化學反應下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它的概念也被廣泛的接受了解,可是你們看到過原子嗎?爲什麼看到原子這麼困難,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瞭解,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原子爲什麼看到它這麼困難

從公元前約450年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原子的設想,到近代化學的發展,人們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原子的概念也被廣泛接受,併成爲近代化學的基石之一。然而,到了19世紀人們還沒有真實地“看”到原子,甚至原子是否真的存在還一度被人質疑。1827年,蘇格蘭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水中的花粉在作不規則的抖動,這被稱爲“布朗運動”。愛因斯坦對布朗運動做出瞭解釋,認爲是液體分子的不均勻碰撞引起的,這就成爲了分子、原子存在的證據。到了20世紀初,隨着電子、質子和中子的發現,人們對原子的認識終於有了一個較完整的圖像。但是,原子仍然沒有被直接“看”到。

爲什麼看到原子這麼困難呢?我們先了解一下“看”的過程,確切地講,是採用光學手段觀察的過程。我們看到一個物體是由於光在物體的表面發生反射後進入肉眼或是觀測儀器。原子大約只有頭髮絲粗細的100萬分之一那麼大,比如氫原子的直徑大約是5納米。我們知道,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大約爲400~700納米,這要比原子大得多了。對於波來說,如果遇到比它的波長還小的障礙物,就不會被反射,而是繞過障礙物繼續前進,這種現象就是波的衍射。現在很明顯了,光不能被一個原子反射,那麼即使用倍數再高的顯微鏡,也無法看到!那麼,原子真的就看不到了嗎?

一個直接的想法是,既然可見光的波長對於原子來說太大了,那麼可以用更短的波長。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一切粒子都可以有波動性質,這被稱爲物質波,只不過物質波的波長非常非常短。比如電子,它的物質波波長只有原子大小的1/1000左右,一束電子打在原子上就像一束光照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物體上一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被反射。這正是電子顯微鏡的原理。1931年,德國物理學家恩斯特·魯斯卡發明了第一臺透射電子顯微鏡。到目前,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已經可以小於0.2納米。由於透射電子顯微鏡需要產生高速電子流,要求高電壓以及真空環境,並且需要電子穿透樣品,所以樣品還需要預先被切割成極薄的切片(約50納米)。

1981年,在IBM公司的蘇黎世實驗室裏,瑞士物理學家海因裏希·羅雷爾和德國物理學家格爾德·賓寧發明了利用電子隧道效應的掃描隧道顯微鏡。現在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已經可以達到0.1納米的分辨率。同時,掃描隧道顯微鏡並不需要很高的電壓,也不用工作在高真空環境中。

透射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發明,使得人類第一次可以直接觀察到原子,成爲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科學研究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