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春節貼春聯的傳說故事大綱

春節貼春聯的傳說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爲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春節貼春聯的傳說故事

春聯的歷史。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就符。春聯是對聯的一種,作爲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着優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爲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纔開始把連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拒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付對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老百姓家,除夕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出巡,埃們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提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爲一時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