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武則天與茶的傳說故事大綱

武則天與茶的傳說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K 次

飲茶之風盛於唐代。傳世的一幅唐代名畫《唐後從行圖》(張萱作)中,在雍容華貴的武則天被前呼後擁的出行場面裏,畫家“安排”了一個手捧茶托的侍女跟從在後。在宮廷裏帝后的走動已離不開茶,需要有專人司掌茶具,飲茶在當時已成習俗由此可見一斑。

武則天名曌,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天授元年(690年)代唐稱帝,國號周,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與茶的傳說故事

武則天是否雅好飲茶,正史無有記載。但據明代屠隆《考槃餘事》說,武則天博學有著述之才,但是對茶卻生性討厭,曾詆譭說:“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害斯大。獲益則收功茶力,貽患則不爲茶災,豈非福近易知,禍遠難見。”從茶在短時間內對調理人體有益和長期飲茶可能導致耗損體質出發,來比喻福易見而禍難見,茶已不再停留在品飲的層次,而成爲像武則天這樣的帝王者在政治上的鑑戒。

在此須說明的一點是,北宋趙令畤《侯鯖錄》也記有類似的言論,“作者”卻是唐右補闕綦毋旻,而非武則天,說他也是博學有著述之才,因不喜歡飲茶而曾著有《伐茶飲序》,說:“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耗精,終身之累斯大。獲益則歸功茶力,貽患則不咎茶災。豈非爲福近易知,爲禍遠難見歟。”

兩段記載意思完全相同,文字小有差異,似《侯鯖錄》所載較爲確切。但從歷史記載來看,所謂“福近易知,禍遠難見”,更符合素多智計、明於朝綱、通曉文史、卓有主見的武則天的“口吻”。

關於飲茶的利弊,唐以後有多人論及,如蘇東坡的《茶說》雲:“除煩去膩,世故不可無茶,然暗中損人不少,空心飲茶入鹽直入腎經耳,且冷脾胃,乃引賊入室也。惟飲食後,濃茶漱口,既去煩膩,而脾不知,且若能堅齒、消蠹。”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也有同樣的論說:“人固不可一日無茶,然或有忌而不飲,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膩頓去,而脾胃自清。”明代顧元慶在《茶譜》中引《夢餘錄》的一段話對蘇東坡的“損人不少”一說反駁道:“東坡以茶性寒,故平生不飲,惟飲後濃茶滌齒而已。然大中三年(849年),東都(今洛陽)一僧一百三十歲,(唐)宣宗問服何藥?雲:性惟好茶……以坡言之,必損壽,反得長年,則又何也?”從現代科學而言,飲茶利多弊少是毫無疑問的。

武則天在論飲茶的利弊時,顯而易見認爲弊大於利,這是她的侷限之處,但從飲茶利弊之論引申到對禍福隱顯的理解,這卻是她的過人之處,讓人領略到一個政治家的思辨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