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竈心土”的傳說故事大綱

“竈心土”的傳說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26K 次

竈心土是一味溫中止血的中醫良藥。它取材於燒雜柴草的土竈內底部中心的焦黃土塊。味辛,性微溫。歸脾、胃經。能溫中止血,止嘔,止血。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伏龍肝。

“竈心土”的傳說故事

竈心土主要用於脾氣虛寒,不能統血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及崩漏等症見血色黯淡、面色萎黃、四肢不溫、舌淡脈細者。常與炙甘草、乾地黃、白朮、炮附子、阿膠、黃芩等同用。

竈心土降逆止嘔作用較佳。用於脾胃虛寒嘔吐,常與半夏、乾薑等配伍。

對於妊娠惡阻,嘔吐不食,可配蘇梗、砂仁、竹茹等同用。還可用於脾虛久瀉。可與附子、乾薑、白朮、肉豆蔻、等配伍。竈心土的常用量60~120克煎湯,取上清液。

那麼,竈心土爲什麼還有一個別名叫伏龍肝呢?這要從宋朝有位皇子得病說起……

傳說有一年,宋神宗趙頊的小兒子生了病,面色發黃,抽搐,有時吐血。太醫們使用多種辦法也沒有治好太子的病。宋神宗非常愁悶。

當時宋神宗的姐姐向宋神宗推薦了錢乙。她說:“錢乙的醫術不錯,他曾經治好了我女兒的病。”宋神宗就召見了錢乙。但是沒有說多少話,宋神宗就讓錢乙走了。隨後他對姐姐說:“但凡名醫,都懂得養生之道。我看錢乙,個子矮小,單薄瘦弱。這種連自己都照管不好的人,怎麼能治好別人的病?”姐姐說:“聽說他小時候家境貧寒,多病多災。也正因爲自己從小受病痛折磨,所以他立志要當一名專爲小兒治病的良醫。”

宋神宗聽了姐姐意見,再次召見了錢乙,讓錢乙給皇子診病。錢乙診斷了皇子的病後開了一個處方,請皇帝審閱。處方上除了有白朮、附子、生地黃、阿膠、黃芩、甘草外,還有竈心土。皇帝問:“竈心土是什麼東西?”錢乙回答:“就是農村燒柴草的土竈。把土竈打成碎塊後,挑撿常被火燒烤的土塊,去掉被煙燻得焦黑的部分和未被火燒透的部分,剩下的就是被火焰長期燒烤已經燒得變成紅褐色的部分,這就是竈心土。它可以止血,止吐,止瀉。”宋神宗驚奇地說:“黃土也能止血?它比阿膠還管用嗎?”錢乙解釋說:“阿膠和竈心土都能止血,但在人體內起的作用不同。阿膠雖止血,但主要是補血養血。竈心土主要是止血,尤其是對腸胃出血的治療效果最好。太子吐血、便血,病在腸胃之處,所以要用竈心土。這個方子叫黃土湯,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有記載。後人用這種湯劑很靈驗。”皇帝同意了給皇子服用“黃土湯。”太子一劑藥下去就大有起色,連服幾劑後就痊癒了。皇帝大喜,將錢乙封爲太醫丞。

因爲中國古代的人們把“伏龍”作爲竈神的名號,那麼,竈心土不就是竈神的五臟六腑麼?竈心土是紅褐色的,與動物的肝臟的顏色差不多,因此,宋神宗便提筆把“竈心土”命名爲“伏龍肝”了。你瞧,名字起的多麼形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