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國內名人的勵志故事

國內名人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國內名人的勵志故事1

這個有點沉默、家世平平的歌手,用他的音樂席捲了整個華語地區,開拓了流行音樂新領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帶動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復興。

國內名人的勵志故事

周杰倫的身上,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又有什麼可以運用到我們自己的職業發展上?

職業培養期:成績平平的他,專注自己的音樂天賦

周杰倫,1979年出生於臺北。爸爸是生物老師,媽媽是美術老師。從小,周杰倫對音樂就有着獨特的敏感,聽到音樂就會隨着節奏興奮地搖晃,有時候一邊看電視,一邊戴上墨鏡學高凌風唱歌。母親見他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毫不猶豫地拿出家裏所有的積蓄,給他買了一架鋼琴。這一年,周杰倫才4歲。

雖然是教師之子,周杰倫的學習卻不盡如人意。小時候,成績欄上紅顏色比藍顏色多,數學考試成績經常在40分左右,只能用“對音樂有天分的人,好像數學都不太好”來安慰自己。英語老師甚至認爲他有學習障礙。高中聯考時,周杰倫的功課還是很差,只考了100多分。當時淡江中學第一屆音樂班招生,周杰倫抱着試試的心理參加了考試,竟然考上了。

在高中能學習音樂,周杰倫幸福無比,他的音樂天賦和才華在這裏得到了認同。他的高中同學回憶,那個時候,周杰倫彈鋼琴唱歌和打籃球的樣子迷倒了很多女孩子。雖然父母親在他14歲時離異,但是躲在音樂世界的周杰倫卻並沒有受到大的衝擊。

綜觀周杰倫的職業培養期—學生時代,有兩點特別引人注目。首先是對自己音樂天賦的忠誠和投入。音樂對於他而言,與其說是一種興趣,不如說是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音樂幫助他抵擋父母離異、成績不好等所有的青春期的常見煩惱,讓他自信健康成長。一個人能夠在自己天賦中自由舞蹈,這無疑是一種幸福,這能抵擋住一切成長的動盪。愛因斯坦在這個年紀正幻想與光賽跑,傅聰則生活在小提琴音符中間……

其次是高中時代選擇讀音樂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業規劃。高中時代是個人重要的職業培養和探索期,如果天賦在自己的小羣體裏獲得認同,就會極大推動未來把這種天賦作用於社會的想法。

職業適應期:

在當餐廳侍應生的日子,堅持音樂夢想

由於偏科嚴重,還屢屢掛科,周杰倫沒有考上大學。是先擇業還是先就業?這個問題被今天的大學畢業生千萬次地問,當年的周杰倫也面臨這個走出校門後進入職業適應期的問題。

如果擇業,最吸引他的一定就是成爲一名歌手,但一個普普通通的17歲的孩子,如何成爲歌手?無奈的周杰倫幾次碰壁以後,選擇了在一個餐廳做侍應生。

在餐廳的工作其實很簡單,把廚師做出來的飯菜送給女侍應生,再由女侍應生送給客人。即使是這樣,周杰倫也沒有離開自己的音樂世界,他帶着一個隨身聽,一邊工作一邊聽歌。

機會終於來了。老闆爲了提高餐廳檔次,決定在大堂放一架鋼琴,但連續嘗試了幾個琴師都不滿意。周杰倫在空閒的時候偷偷地試了試,他的琴聲震驚了不少同事,包括他的老闆。老闆拍着周杰倫的後背說:你可以在這兩個小時不用幹活了。

可以說,選擇先去餐廳打工,是周杰倫的正確選擇。好的職業規劃強調先生存再發展:其一,完美的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獲得的,需要長期的技能和經驗的積累。其二,大部分學生畢業的時候,最需要補的能力不是專業能力,而是適應社會的心態。這堂心態課程可以在任何工作裏面學到,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

試想,如果周杰倫堅持尋找自己喜歡的完美工作:唱歌。那麼,他的音樂之路能堅持多久?沒有經濟支持,沒有能夠證明自己的履歷,沒有明確的方法和方向,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個音樂夢想隨之破碎無可修復。當前的大學畢業生中也有這樣一些人:我要做管理,我要做導演,我拒絕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於是,把自己塞進了現實與夢想的夾縫中間,動彈不得。他們忘記了,完美的工作是從不完美處開始的。

職業發展期:

面對挫折不言敗,歷經風雨終成功

在餐廳裏打工和彈琴讓周杰倫慢慢開始有公衆演奏的機會,也慢慢開始積累起自己的聽衆。如果沒有那個意外出現,他也許會覺得,這樣的工作還挺好的。但是,機遇從不會忘記那些執著於夢想的人。

1997年9月,周杰倫的表妹瞞着他,偷偷給他報名參加了當時臺灣著名娛樂主持人吳宗憲的娛樂節目《超猛新人王》。當時的周杰倫非常害羞,他甚至不敢上臺唱自己的歌,只好找了一個朋友來唱,自己用鋼琴伴奏。兩個人的演出“慘不忍睹”。但主持人吳宗憲路過鋼琴的時候,驚奇地發現這個一直連頭也沒敢擡的小夥子譜着一曲非常複雜的譜子,而且抄寫得工工整整!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對音樂很認真的人。節目結束以後,他問周杰倫:你有沒有興趣參加我的唱片公司,任音樂製作助理?

然而通過短短的幾秒鐘看樂譜根本無法判斷某人是否具有音樂天賦,真正讓吳宗憲感動的是這個年輕人對自己樂譜的認真程度。打動吳宗憲的,與其說是才氣,不如說是認真。很多時候,不管能力有多大,機會往往只選擇那些認真對待自己工作的`人,這本身是一種最重要的能力。

作爲唱片製作助理,在負責唱片公司所有人的盒飯之餘,周杰倫在那間7平方米的隔音間裏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半年下來,他寫出來的歌倒不少,但曲風奇怪,沒有一個歌手願意接受。其中包括拒絕《眼淚不哭》的劉德華和《雙截棍》的張惠妹。

吳宗憲有些着急,他決定給這個年輕人一些打擊。他讓周杰倫來到自己的辦公室,告訴他寫的歌曲很爛,當面把樂譜揉成一團,丟進廢紙簍裏。這是周杰倫在音樂道路上遭受的重大打擊。然而,吳宗憲第二天早上走進辦公室的時候,驚奇地看到這個年輕人的新譜子又放在了桌上,第三天、第四天……每一天吳宗憲都能在辦公桌上看到周杰倫的新歌,他徹底被這個沉默木訥的年輕人打動了。

1999年12月的一天,吳宗憲把周杰倫叫到房間說,如果你可以在10天之內拿出50首新歌。我就從裏面挑出10首,做成專輯—既然沒有人喜歡唱你的歌,你就自己唱吧。10天之後,周杰倫安安靜靜地拿出50首歌,於是就有了周杰倫一舉成名的專輯《JAY》。從這張專輯開始,周杰倫一發而不可收拾。

周杰倫從此進入他職業的第三個時期:職業發展期。從很多成功人士的經歷來看,這個階段的開始往往是由於鏈接到了業內的第一平臺。周杰倫聯繫到當時的臺灣娛樂界名人吳宗憲;王寶強這個階段開始拍《士兵突擊》;愛因斯坦在這個階段聯繫上了科學伯樂奧斯特瓦爾德;打工皇帝唐駿在這個時期寫信聯繫到了比爾·蓋茨;而比爾·蓋茨在這個階段正磕磕巴巴地在IBM的董事會面前展示了他的windows1.0。幾乎每一個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個登上行業第一平臺的故事。所以這也是職業規劃的重要原則:進入行業內的第一平臺,並展示自己。

周杰倫的職業經歷說來傳奇,其實也普通。每個人進入職場的時候,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領導的批評、不被人認同……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問題,比問題本身更加重要。沒有被上司的諷刺打倒的周杰倫,用更多的努力獲得了認同。勝利者不一定總是贏的人,能夠接受打擊,能夠更加積極對待事業,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周杰倫也許有一些你我沒有的天賦,但是成功的路上絕對沒有偶然。

國內名人的勵志故事2

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爲了謀生,做過很多份工作,擺地攤,送外賣,做推銷員……後來他回憶說,做推銷員的那段日子讓他受益良多。

做推銷員要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經常會受到客戶的冷言冷語。

有一次,他帶着公司的一款新產品敲開了一家人的房門,還沒等他開口,那家的主人就衝他大吼:“滾出去!我不需要你的東西,你們這些騙子!”說完猛地把門摔上。

他呆呆地站在那裏,多日來積讚的委屈一下子爆發了出來,淚水嘩地從眼眶裏流出來。這是爲什麼?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這些人憑什麼要這樣對自己?

自尊心很強的他多次想放棄這份受人白眼的工作,但生活的壓力又讓他放棄了這個念頭,並開始思考:那些人爲什麼會這樣對他,自己又該如何來改變他們的想法?漸漸地,他明白了,那些人之所以看不起他,只是因爲不瞭解他,把他當成了跟別的不良推銷員一樣的人。

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就不再抱怨,而是用自己的真心去對待每一個客戶,儘可能地從客戶的角度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產品,並不遺餘力地幫他們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困難。漸漸地,人們不再對他抱有偏見,甚至很多人都成了他的朋友,幫他聯繫了很多新的客戶。

後來,他在一次專訪中談起這件事,對觀衆說:“你們不要以爲我這樣做很委屈,很辛苦,其實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你現在可以看不起我,但我會通過努力讓你改變對我的成見,這個過程是一個征服的過程,很有成就感。”

再後來,他進入了歌壇,面對的是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作爲一個毫無背景的新人,他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輕視甚至刁難,在一次音樂比賽中,他曾八次被評審轟下臺。要是在以前,他會考慮是不是值得繼續在這裏待下去,但有了做推銷員的那段經歷,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迎接挑戰。

面對無處不在的輕視,他沒有抱怨任何人,而是努力做好該做的事,對自己的工作總是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爲了演繹好一首歌,他主動去找詞、曲作者交流對歌曲的認識,並不厭其煩地向歌壇的前輩請教,然後在錄音棚裏一待就是好幾天,每一個音符的細節都反覆練習上百遍,直到連錄音師都煩得不想再看見他。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以自己的真誠、努力和實力打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很多之前看不起他的人開始對他刮目相看,並全力支持他的歌唱事業。很快,一首《反斗星》橫空出世,以其優美的旋律、深情的演繹,打動了無數歌迷,也成就了他歌唱事業的第一次高峯。

他,就是香港歌壇第一代衆望所歸的王者譚詠麟。

譚詠麟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真的很享受這種過程,從你看不起我,到慢慢接受我,喜歡我,尊敬我,我都可以觸摸到這種變化的脈搏,對我來說妙不可言。我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爲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幫助我,把你的仇人變成你的朋友,對人對己都是一件樂事。我敢說,我在娛樂圈這麼多年,沒有一個仇人。”

當一個人被別人看不起,受了委屈,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定要發奮努力,爲自己爭一口氣。這種想法並不少見,難得的是像譚詠麟這樣擁有一顆“享受”的心。

很多人成功之後,談起那段辛酸的往事,都會強調自己如何如何委屈,即使很大度地說幾句感謝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的話,也透着一股揚眉吐氣的報復心理,讓人聽了只會感慨他成功的艱辛,卻絲毫都感受不到奮鬥過程的樂趣。如此,成功也就只是成功,卻不知道成功還有更多意義上的享受。

“沒有一個仇人”,這纔是真正有意義的成功。

國內名人的勵志故事3

幾年前的一天,李嘉誠在香港宴請一批來自內地的著名企業家。

大家以爲,作爲華人首富的李嘉誠一定是等到大家都坐齊了再入場,然後簡單、禮節性地跟大家打個招呼,講幾句話便會匆匆離開。因爲大人物一般都是這樣的,他們時間寶貴,絕不會提前來或者最後走,更何況此時的李嘉誠已經是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了。事實卻是這樣:當一行人從電梯裏出來時,一眼便看見了李嘉誠——他正站在電梯前等待來賓們,在一番簡單的自我介紹後,他親自向每個人遞上名片。

接下來的事情則更是出乎大家的意料,接到名片的人,被引領到一個箱子旁抽號,這是接下來李嘉誠和大家拍合影時的座位號,誰能坐在李嘉誠的身邊全憑運氣,跟這個人的社會地位、知名度和財富沒有絲毫關係。拍完合影後,一行人又被要求再抽一次號,這是吃飯時的座位順序。

宴會開始前,大家熱情地邀請李嘉誠講幾句。李嘉誠謙虛地說,那我就簡單說兩句吧,全當與各位分享,但在講話過程中,他分別用了普通話、粵語和英語,原來在場的還有少數幾位外國人。

宴會正式開始時,李嘉誠並沒有從頭到尾都坐在某個固定的位置上,而是分別在每桌上坐15分鐘,不偏袒和獨愛哪一桌,更不會只與某一個人或幾個人交流。李嘉誠並沒有提前離席,而是一直等到宴會結束後,把大家送到電梯口,並跟每個人握手道別,包括酒店裏上菜和上茶水的服務員,也一個不漏掉,並且感謝他們熱情周到的服務。

降低自己,尊重他人,用謙卑的態度,讓別人因爲他而感到舒服和愉快,這便是李嘉誠做人的低調智慧。

國內名人的勵志故事4

李嘉誠坦白地說,我愛當我自己!

他對愛的另一種理解很獨到,貧窮時對別人好,以全身心的努力獲取最少收益,以毫無怨言的奉獻投入最大精力,以完美敬業的態度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但是,一個人富有時,就不能這樣了,而是要對自己好,拿錢買最好的服務、最優的人才、最佳的資源,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生存狀態,更有效率,也更具優勢、價值和意義。

在他成長的年代,香港社會艱苦、殘酷、悲涼,飢餓與疾病的恐懼讓他深思,貧窮對一些人來說,常常像一種無期徒刑,但是貧窮不一定是缺乏金錢,而是對希望及機遇憧憬破滅的挫敗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間越來越窄,一輩子也無法衝破匱乏與弱勢的侷限。他深刻地理解這些恐懼,也曾身受煎熬,他曾夢想當一名內科醫生或者科學家,可是現實中他走出了一條新的人生之路。自己富足起來之後,爲一些人帶來相對緩衝的生活保障,其實貧窮並不可怕,只要善於擺脫貧窮的枷鎖,找到擺脫疾病、愚昧、依賴和惰性的方法,它肯定不會是無期徒刑。

當生命拋來一顆檸檬,你要成爲把它榨爲檸檬汁的人,善於描繪自己獨特的心靈地圖,纔會成爲熱愛生命的人——有思維、有能力、有承擔、有原則、有理想,把檸檬的清香甘甜變成彌散的氣息,融入你的生活和理想。其實窮則思變,這變字如同榨出人生道路上一杯杯檸檬汁,回味無窮,妙趣橫生。

他的一位下屬告訴記者,最初創業時,他腳上穿的襪子不能見人,他縫補了多次還捨不得丟棄;他鼻樑上的黑框眼鏡,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就再也沒有變過;手上的手錶,戴了多年仍然是同一塊;辦公室如同他的打扮一樣簡單,除了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海景,偌大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他每週要在這裏工作五天半的時間。

他認爲世界上總是有貧富分化,作爲企業家的責任不是提供免費午餐,而是爲年輕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大衆的就業條件和機會,讓他們脫離跨代貧窮。這種擺脫貧窮的教育意識總是讓他刻骨銘心,因爲他艱難活到13歲時,父親因肺病去世了,而自己也身染肺病,病情接近危險階段,但他告訴自己不能死,因爲身爲大兒子,爲了母親和弟妹,爲了前途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他不停地搶學問,到舊書攤買舊書看,其中包括老師使用的教科書,還有與謀生有關的書。三年零八個月的歲月,他的知識比得上一個中學畢業生,這段日子他從沒有因爲自己的病看過一次醫生,而是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醫治好自己,這種擺脫病魔的方法讓他受益匪淺,成爲他終生奮鬥的信念和力量。

李嘉誠有兩個兒子,而他風趣開朗地說,他把基金會視作第三個兒子,他的基金會已擁有自己三分之一的資產,至今他已經捐出145億港元。李嘉誠是一個重視聲譽的人,而做慈善並非完全爲了名聲,其中的決心就是將他的事業繼續做下去。他有一句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這是他經商立世的成功體會,也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他還說,“內心的富貴纔是真富貴”,就是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他希望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後所做的事,一定要比他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他說,金錢用得其所,纔是“內心的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