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鹹死他的民間故事大綱

鹹死他的民間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我們都看過革命戰爭那個年代的電影或者是電視劇,解放區最缺的是什麼?是鹽和醫藥。這裏不說醫藥,只說說鹽的故事吧。

鹹死他的民間故事

從封建社會,到解放初期,國人吃的都是海鹽——也有人稱之爲“大子鹽”,這種鹽都是像冰糖快一樣,一小塊一小塊的,吃的時候,有時候還要把它弄碎,這種鹽的味道比較好。至今人們還說“大子鹽”好吃。雖說味道都是鹹的,但似乎那鹹味與如今吃的井鹽,或者岩鹽稍有區別。

如今不吃海鹽了,而今吃的都是井鹽或岩鹽,單從吃鹽這一項與解放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可以說到處的大超市,小賣鋪,村頭小店……隨處都可以買來鹽。殊不知,在舊社會買鹽是一件難爲人的大事。

在舊社會,交通不便,海鹽在遙遠的南方海岸邊的鹽場裏,平頭百姓是不可能直接到南方海邊去買鹽的,只有一些鹽販子,用肩挑馬馱的辦法,爲了賺錢,不怕路途遙遠,不怕山高水深,不怕搶劫大盜……從遙遠的南方把海鹽運到北方,以賺大錢。

爲了賺錢,這些大的鹽商,把鹽分發給挑擔賣鹽的小販,也就是二道販子,讓他們用簍子裝上食鹽,走街串巷,叫賣食鹽。

小商小販賣鹽也是在幹着一件苦不堪言的力氣活。因爲那時候的農民,手裏是沒有現成的鈔票或銀兩的,所以挑擔穿巷賣鹽的人,不能及時把鹽換成錢幣,只能從農民手裏用食鹽換回雞蛋,煙販再把雞蛋賣掉,從中賺幾個小錢,以此養家餬口。自古我們國家換鹽有個沒有條文的規定——一斤雞蛋三斤鹽,直到解放後基本上還延續着一斤雞蛋三斤鹽的老價格。改革開放之前,鹽是一角六分一斤,雞蛋是四角八分一斤,依然是一斤雞蛋可以買回三斤鹽。看來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寶貴的東西。

常言說得好:百位之首數鹽巴;更有生動的說法:“吃遍天下鹽好,走遍天下娘好”。由此可見,鹽對人們的生活是何等的重要呀!

解放前,坡山縣石頭窩鄉谷家屯有一戶人家,主事的男人叫谷小軒,他有三男二女,妻子在生她最小的女兒時,因爲病毒感染而去世,谷小軒家裏只有一畝多薄田,六口人吃飯穿衣,生活過得十分拮据,困頓之難,苦不堪言。

說到吃鹽,谷小軒也偶爾用雞蛋換回幾兩鹽,做出來的菜,孩子們自然吃得很香。可是,不知道爲什麼,家裏養的兩隻老母雞在去年酷熱的三伏天裏病死了,從此,家裏就再沒有吃過一頓鹹飯。有一次,谷小軒把家裏存放的兩根鐵條賣了,買了兩條爛鹹魚,幾個孩子分着吃了一條,還剩一條,谷小軒就把這條爛鹹魚用勾子勾着,掛在了飯桌的上面,他給孩子們說:“誰要是感到飯淡了,想吃鹹飯,就在吃飯的時候,擡起頭來,看看飯桌上面掛住的那條鹹魚,你就會感到你的飯菜是鹹的了。”

孩子們很聽話,每當感到飯太淡了的時候,就有次序的每人看一眼。接着就又吃起飯來。有一次,在吃中午飯的時候,谷小軒的大兒子谷秋生,剛剛看過一次,接着就又看了一次,結果,被谷小軒最小的女兒谷菊花看見了,她就大聲說:“爸爸,我大哥剛纔多看了一眼。”谷小軒知道看了爛鹹魚,飯依舊是淡的,聽到小女兒說到這裏,就對小女兒說:“鹹死他!”

同志們呀,我們現在活躍在四海九州的中國人,大都是生在紅旗下,長在蜜罐裏,不知道缺鹽是什麼滋味,有時還總是在吃飯上,挑三揀四,油鹽醬醋,一樣不缺,還嫌飯菜沒味道,想想舊社會缺鹽的滋味,也就該滿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