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動物故事 > 動物的成語故事

動物的成語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動物的成語故事1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動物的成語故事

從前,一隻兔子和一隻狐狸爲對付共同的敵人――獵人,彼此聯盟發誓,發誓要同生死,共患難。一天,當他們正在田野裏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時,不料一羣獵人突然前來,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也險遭不測。獵人走後,狐狸就跑到兔子身旁,哀泣悲悼。

有個長者經過,看見狐狸在兔子旁邊哭泣,覺得奇怪,就問狐狸哭泣的原因。 狐狸悲哀的說:"我和兔子同樣是微小的動物,是獵人捕獵的對象。我們相約共同對敵, 共生死,同患難。現在我的同盟被獵人射死,他今日的死亡,意味着我明天的死亡。我們是真正的朋友,我哪能不傷心哭泣呢!"

長者聽了,嘆着氣,說:"你爲這樣的同伴哀悼哭得有理!"

“兔死狐悲”這個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表示對同類的死亡或不幸的傷心。

動物的成語故事2

魯國的國君想讓孔子擔任司寇,但羣臣均反對,一時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們商量一下再做決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問他:我想孔子擔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當今公認的聖人,聖人擔任官職,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人去商議,能有什麼結果呢?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精美的飯食。他打算縫製一件價值昂貴的狐狸皮袍子,於是就與狐狸商量說:‘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幾張吧。’狐狸一聽,

全逃到山林裏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於是去找羊說:‘請幫幫我的忙,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備祭祀。’沒等他說完,羊就嚇得狂呼亂叫,互相報信,一齊鑽進樹林裏藏了起來。

這樣,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次祭祀。這是什麼道理呢?原因就在於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在打算讓孔丘當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辭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二者有何不同?

動物的成語故事3

在漢學成語中不難發現有很多關於動物的成語,每一種動物都有其獨特的性情,而他們所擁有的品格有很多值得人們學習的地方。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與動物有關的成語故事典故,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動物的成語故事4

1、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很會彈琴。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一天,公明儀在郊外遊玩時,看到了一頭牛。他想:大家都讚揚他的琴技,不如我給牛也彈一曲吧!給牛彈奏了一曲古雅的曲子,牛埋頭吃草不理他。他又彈奏了一曲歡快的曲子,牛依然埋頭吃草不理他。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結果牛還是不理會他。公明儀非常失望,開始懷疑自己的琴技。路人說:“不是你彈的琴不好,而是牛根本聽不懂啊!”

2、守株待兔

宋國有一個農民,每天在田地裏勞動。他每天早起晚歸,非常辛苦。有一天,農夫正在地裏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中竄出來。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樹樁上,死了。農夫撿起了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吃了一頓。從此以後,農夫不想幹活了。他專門坐在田地裏等兔子撞樹樁。可是他等啊等啊,卻再也沒等到。最後,農夫的莊稼都荒廢了。

3、亡羊補牢

亡羊補牢的故事: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羊。他白天放羊,晚上就把羊趕進木樁做的羊圈。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把羊叼走了。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麼呢?”結果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鑽進羊圈,又叼走了一隻羊。這位牧民很後悔,馬上聽從鄰居的勸告堵上了窟窿。

4、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眼睛。遊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可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遊客不信,都以爲張僧繇在嚇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雲密佈,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遊客們驚歎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

動物的成語故事5

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爲淮南王。

淮南王劉安看了許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然後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說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製仙丹的祕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然後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雲遊,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但是劉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尋訪,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製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並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後就可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後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後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雲端了。

劉安成仙后,灑落在院子裏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動物的成語故事6

漢武帝時漢廷與匈奴之間常有戰事。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來求和,並把扣留的漢朝使者放了回來。

漢武帝爲了迴應匈奴的善舉,派中郎將蘇武拿着旌節,帶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沒想到卻出了意外。

單(chán)於想逼迫蘇武投降,蘇武說:“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爛,日從西升。”他寧死不屈,舉刀自刎,經過搶救才倖免於難。蘇武隨後被單于流放到北海無人區牧羊。

蘇武一個人在冰天雪地裏放羊,萬般艱辛。沒有糧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裏的食物充飢;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

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這時漢昭帝已繼位,匈奴老國王也已駕崩,換了新單于,漢匈議和,漢人和匈奴人通婚。漢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蘇武回去,單于謊稱蘇武已經死去,使者信以爲真,就沒有再提。

當漢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時,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設法買通了禁卒,祕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還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就不應該欺騙漢朝。

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足上繫着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牧羊,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後大爲震驚,以爲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鴻雁也替他傳送消息了。

他無法再抵賴,只能向漢使道歉,把蘇武放了回來。

這就是蘇武牧羊的故事,隨着故事的流傳,鴻雁傳書也廣爲人知,並逐漸演化爲傳信的象徵了。

動物的成語故事7

《杯弓蛇影》

從前有個做官的人叫樂(yuè)廣。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裏來聊天兒。有一段時間,他的朋友一直沒有露面。樂廣十分惦念,就登門拜望。只見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牀上,臉色蠟黃。樂廣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問他的病是怎麼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說。

經過再三追問,朋友才說:“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見酒杯裏有一條青皮紅花的小蛇在遊動。當時噁心極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勸飲,出於禮貌,不好拒絕樂廣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願的飲下了酒。

從此以後,心裏就總是覺得肚子裏有條小蛇在亂竄,想要嘔吐,什麼東西也吃不下去。到現在病了快半個月了。”樂廣心生疑惑,酒杯裏怎麼會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見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內裏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見牆上桂着一張青漆紅紋的雕弓,靈機一動:是不是這張雕弓在搗鬼?於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動了幾個位置,終於看見那張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隨着酒液的晃動,真象一條青皮紅花的小蛇在遊動。

爲了解除朋友的疑惑,樂廣馬上用轎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請他仍舊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舊用上次的酒杯爲他斟了滿滿一杯酒,問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麼東西?”那個朋友低頭一看,立刻驚叫起來:“蛇!蛇!又是一條青皮紅花的小蛇!”

樂廣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說:“您擡頭看看,那是什麼?”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頓時覺得渾身輕鬆,心病也全消了!

動物的成語故事8

《亡羊補牢》故事一

從前,有個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裏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

原來,狼又從窟窿鑽了進來,又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守株待兔》故事二

戰國時代的思想家韓非子,闡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來建立適當的政策與設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認爲古代聖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適不適合當前社會。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宋國有個農夫,有天在耕作時,看見一隻兔子跑過來。那隻兔子可能太驚慌了,沒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樹,把脖子撞斷死了,農夫便不勞而獲地得到那隻兔子。

他想以後如果都可以這樣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於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樹旁等兔子送上門來。結果從此以後再也沒得到任何一隻兔子,反而讓自己成爲全宋國的笑柄。

所以,用舊法來治理國家,就像這個守兔之人,根本會徒勞無功。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守株待兔」,用來比喻拘泥守成,也用來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等着目標自己送上門來。

《爲虎作倀》故事三

從前,在某一個地方的一個山洞裏,住着一隻兇猛無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爲沒有食物充飢,覺得非常難過。於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裏去獵取食物。

正在這時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遠處有一個人正蹣珊地走來,便猛撲過去,把那個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還不滿足,它抓住那個人的鬼魂不放,非讓它再找一個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讓那人的鬼魂獲得自由。那個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於是,他就給老虎當嚮導,找呀找的,終於遇到第二個人了。這時,那個鬼魂爲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脫,竟然幫助老虎行兇。他先過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後把那人的帶子解開,衣服脫掉,好讓老虎吃起來更方便。這個幫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倀鬼。後人根據這一傳說,把幫助壞人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稱“爲虎作倀”。出處《正字通·聽雨記談》

《葉公好龍》故事四

春秋時期,有個楚國人沈諸樑,字子高,是葉地縣尹,因此自稱葉公,大家都叫他“葉公子高”。葉公喜歡龍的癖好名揚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劍、鑿刀上雕着龍,家裏的門窗樑柱上也刻着龍,就連牆上都繪着龍的圖案。天界的天龍知道人間有這樣一個好龍成癖的人,十分感動,決定要下凡來走一趟,向葉公表示謝意。

於是葉公好龍的故事就這樣發生了。一天,葉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時間忽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夢中的葉公被驚醒了。他急忙起來關窗戶,沒想到天龍從窗戶外探進頭來,嚇得葉公魂飛魄散。當他轉身逃進堂屋,又看見一條碩大無比的龍尾橫在面前。

葉公無處可逃,嚇得面如土色,頓時癱軟,不省人事。天龍瞧着暈倒在地的葉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掃興地飛回天界去了。其實,葉公並不是真的愛龍,只不過是喜歡那種似龍非龍的東西。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歡某事物,而實際上對它怕得要死的人。

後來,人們用“葉公好龍”這四個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歡某種事物,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的人或事。

《雞犬升天》故事五

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爲淮南王。

淮南王劉安看了許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於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說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製仙丹的祕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於是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雲遊,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可是劉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尋訪,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製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並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後就可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後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後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雲端了。

劉安成仙后,灑落在院子裏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與虎謀皮》故事六

魯國的國君想讓孔子擔任司寇,但羣臣均反對,一時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們商量一下再做決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問他:“我想孔子擔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當今公認的聖人,聖人擔任官職,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人去商議,能有什麼結果呢?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 精美的飯食。他打算縫製一件價值昂貴的狐狸皮袍子,於是就與狐狸商量說:‘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幾張吧。’狐狸一聽,全逃到山林裏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於是去找羊說:‘請幫幫我的忙,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備祭祀。’沒等他說完,羊就嚇得狂呼亂叫,互相報信,一齊鑽進樹林裏藏了起來。

這樣,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次祭祀。這是什麼道理呢?原因就在於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在打算讓孔丘當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辭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二者有何不同?”

《畫龍點睛》故事七

南北朝時期的樑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爲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爲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爲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爲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爲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着衆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闢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爲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爲張僧繇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狐假虎威》故事八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爲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它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爲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經命令我爲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帝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

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爲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着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着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着。它們沒走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四散狂奔。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它並不知道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爲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爲假借老虎,才能憑着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羣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爲大王的兵權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畫蛇添足》故事九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後,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着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麼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干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於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於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隻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着說:“你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隻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隻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着本屬自己而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後悔不已。

《井底之蛙》故事十

有一隻青蛙長年住在一口枯井裏。它對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滿意極了,一有機會就要當衆吹噓一番。有一天,它吃飽了飯,蹲在井欄上正閒得無聊,忽然看見不遠處有一隻大海鱉在散步。青蛙趕緊扯開嗓門喊了起來:“喂,海鱉兄,請過來,快請過來!”海鱉爬到枯井旁邊。

青蛙立刻打開了話匣子:“今天算你運氣了,我讓你開開眼界,參觀一下我的居室。那簡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從來也沒有見過這樣寬敞的住所吧?”海鱉探頭往井裏瞅瞅,只見淺淺的井底積了一攤長滿綠苔的泥水,還聞到一股撲鼻的臭味。海鱉皺了皺眉頭,趕緊縮回了腦袋。

青蛙根本沒有注意海鱉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繼續吹噓:“住在這兒,我舒服極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欄上乘涼;深夜可以鑽到井壁的窟窿裏睡覺;泡在水裏,讓水浸着兩腋,托住面頰,可以游泳;跳到泥裏,讓泥蓋沒腳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滾。那些小蟲子、螃蟹、蝌蚪什麼的,哪一個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兒四濺,越說越得意:“瞧,這一坑水,這一口井,都屬我一個人所有,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樣的樂趣可以算到頂了吧。海鱉兄,你不想進去觀光觀光嗎?”海鱉感到盛情難卻,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還沒能全部伸進去,右腿的膝蓋就被井欄卡住了。

海鱉慢慢地退了回來,問青蛙:“你聽說過大海沒有?”青蛙搖擺頭。海鱉說:“大海水天茫茫,無邊無際。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遼闊,用萬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傳說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國君的時候,十年九澇,海水沒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湯統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見減少。海是這樣大,以至時間的長短、旱澇的變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發生明顯的變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這一眼枯井、一坑淺水來,哪個天地更開闊,哪個樂趣更大呢?”青蛙聽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攏嘴。

動物的成語故事9

秦朝末年,劉邦、項羽、楚懷王三人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做關中王。

劉邦先攻進咸陽,項羽很不高興,進城就殺百姓及已投降的國王子嬰,放火燒了阿房宮,掠奪大量金銀財寶準備回江東地區。

有人在背後譏諷楚國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動物的成語故事10

《雞犬升天》

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爲淮南王。

淮南王劉安看了許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於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說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製仙丹的祕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於是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雲遊,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可是劉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尋訪,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製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並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後就可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後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後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雲端了。

劉安成仙后,灑落在院子裏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狐假虎威》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爲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它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爲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經命令我爲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帝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

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爲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着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着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着。它們沒走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四散狂奔。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它並不知道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爲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爲假借老虎,才能憑着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羣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爲大王的兵權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着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裏很高興。這時,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

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

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停止戰鬥,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聽他爲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裏。次年,又誤傳李陵爲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

廷尉杜周爲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作。

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裏,死一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他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才僅是極多數裏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動物的成語故事11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莊子·人間世》說:“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另外,《莊子·天地》也有“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轍,則必不勝任矣”這樣的話。原話這個的“螳臂”,都並無貶義,後來則一般都把它比作不自量力、冒充英雄和妄圖抗拒某種強大力量的人。成語“螳臂當車”,正是從《莊子》的這個“不勝任”的原意轉化而來的。

春秋時,魯國有個賢人名叫顏闔(hé),被衛國靈公請去當其太子蒯瞶(kuǎi guì)的老師。顏闔聽說蒯瞶是個有凶德的人,到衛國後,就先去拜訪衛國賢者蘧(qú)伯玉,請教如何教好蒯瞶。蘧伯玉回答說,您先來問情況是對的,有好處,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難達到目的的。並進一步說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雙臂來阻擋前進的車輪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勝任的,而是確實認爲自己的這種舉動是好的,是有益的。顏闔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爲像螳臂當車一樣,您要戒備啊!慎重呀!

動物的成語故事12

魯國的國君想讓孔子擔任司寇,但羣臣均反對,一時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們商量一下再做決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問他:我想孔子擔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當今公認的聖人,聖人擔任官職,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人去商議,能有什麼結果呢?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精美的飯食。他打算縫製一件價值昂貴的狐狸皮袍子,然後就與狐狸商量說:‘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幾張吧。’狐狸一聽,

全逃到山林裏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然後去找羊說:‘請幫幫我的忙,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備祭祀。’沒等他說完,羊就嚇得狂呼亂叫,互相報信,一齊鑽進樹林裏藏了起來。

這樣,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次祭祀。這是什麼道理呢?原因就在於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在打算讓孔丘當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辭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二者有何不同?

動物的成語故事13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裏來幹什麼?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溼啦!”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在高高的樹上放聲叫着,一邊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

吳王誇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着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這三者都一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及到自己身後的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