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動物故事 > 哲理故事:人,都是面子動物

哲理故事:人,都是面子動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他,高中二年級時,其學業與操行,都是學校劣等,被記兩大過兩小過,並被留校察看。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放棄了他。只有國文老師王雨蒼,仍關愛他的成長,時常對他說:我教了五十年書,一眼就看出,你是會成器的學生。

哲理故事:人,都是面子動物

暖心的話語,老師對他的好,讓他不敢再壞下去。他把老師贈送的`這句話,當做了奮鬥的目標。於是一反常態,刻苦寫作,真的“成器”了。被譽爲“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甚至30歲前,他就得遍了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他,就是臺灣著名的多產作家——林清玄。

老師的一句良言,如一縷陽光,不但融化了一個問題學生心中的冰雪,而且讓其浪子回頭,人生“花”開。如果沒有王老師對他的關愛和鼓勵,林清玄能否成器,那就很難說了。

古人說:“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劍戟。”生活中,一句話,可爲別人心靈注入一縷清泉,種植一片綠洲,也可能會在聽者心田劃開一道深深的傷口。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無須出口成章,但出口要“擇言”。多栽花,少栽刺,或者不栽刺,這是我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栽花,能綻放美好,散發芬芳,愉悅心情,和諧關係;栽刺,輕則疏遠背離,重則引禍上身。

宋真宗時,爲人正直的寇準爲丞相。一次朝中宴會,寇準喝湯,沒注意湯汁沾在了鬍鬚上。寇準的門生、參知政事丁謂正巧看見,趕緊過來替寇準擦拭。寇準毫不領情,直言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爲官長拂鬚邪?”意思是,你身爲國家大臣,是來替我擦鬍鬚的?“溜鬚”一詞,由此而來。

一句話,羞得丁謂滿臉通紅,手足無措,恨不得有道地縫鑽進去。從此丁謂記恨在心,一心想着報復寇準。後來他逮着皇帝患病不能上朝的機會,串通內侍,誣告寇準陰謀擁立太子,把寇準貶出了京城以泄憤。

衆目睽睽之下,丁謂給上司擦拭鬍鬚,確實有失體面。但是寇準沒有考慮到別人的自尊,一句直截了當的話,自己痛快了,可讓丁謂在衆大臣面前窘迫不已,下不來臺,也給自己在身旁栽了一棵大“刺”。其實身處喧囂塵世,誰都不容易,相互之間應多份理解和寬容。我們如果不能在心裏“裝着”他人,就很可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遭遇到不必要的“磕磕絆絆”。

試想,如果寇準對丁謂的規勸甚至是批評,不是當衆而是私下,即使話語再怎麼尖刻,以丁謂當時對寇準的恭敬,想必也會明白事理,因此感激。就算不會,也不至於心懷仇恨、伺機報復吧。因爲人,都是面子動物。

《詩經》裏說:“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它的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點,還可以把它磨去呀。這些錯話的毛病,那就不好辦了呀。”《菜根譚》裏也有言:“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你看,“不責人小過”放在首位。

所以,在人際交往上,內可方,外要圓。人前說話要三思,控制自己的言語,尤其避免譏諷嘲笑別人,哪怕沉默也比說錯話好。話不傷人爲美,若能像林清玄的老師那樣善於栽“花”,並讓美言“開花”,就更是一種氣度,一種慈悲,一種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