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愛國故事 > 愛國故事(精品)

愛國故事(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愛國故事(精品) 篇1

范蠡 ,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爲鴟夷子皮,變官服爲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峯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我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爲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愛國故事(精品)

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傳爲漢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鎮。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後,張良及時功成身退,避免了韓信、彭越等鳥盡弓藏的下場。張良在去世後,諡爲文成侯(也稱諡號文成),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爲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張良的生平。

被逼臣服單于

蘇武是代郡太守,華夏志士,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爲郎,稍遷栘中廄監。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當時中原地區的漢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匈奴的關係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漢武帝爲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被流放

最初,單于派衛律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官人,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着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進一個露天的大地穴,斷絕提 蘇武

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裏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冷了,就縮在角里與皮襖取暖。過了好些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與他的同伴分開後,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他發現這些羊全是公羊。在這裏,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羣羊。蘇武每天拿着這根使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着回到自己的國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草逮兔子,冷了,就與羊取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上掛着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花白了。

回國

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達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于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 後來,漢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區,終於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繫着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着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于只好把蘇武等九人送還。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係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後,蘇武因爲參與了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編輯本段蘇武迴歸

經過漢武帝三次重大戰役的打擊,匈奴的軍事實力大爲減弱,只好遠遁漠北。元狩末年,匈奴貴族向漢王朝表示請求和親,漢王朝也有意休戰。匈奴貴族的和親目的在於恢復武帝以前漢與匈奴的不平等關係,這對於漢王朝來說當然是不能接受的;而漢王朝則要匈奴臣服,成爲漢王朝的 外臣 ,這在一貫以漢王朝爲掠奪對象的匈奴貴族來說,也是不能接受的。這樣,雙方多次互派使者進行談判,但由於雙方互不相讓,甚至以扣留使者相要挾,而無法達成協議,從而形成元鼎至太初十餘年間打打談談的局面。蘇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使匈奴的 蘇武

愛國故事(精品) 篇2

老革命家吳玉章,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國貧弱,日本帝國看不起中國,在懸掛的萬國旗中,故意不掛中國國旗。爲維護國家與民族的尊嚴,吳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學生向學校當局嚴正提出:必須立即向中國學生道歉並糾正錯誤,否則,就要舉行絕食以示抗議。學校當局在中國愛國留學生的強大壓力下,只得認錯道歉。

愛國故事(精品) 篇3

詹天佑爲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讚歎。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爲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着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爲國家不爲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讚。

鄭成功收復臺灣: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臺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臺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鬥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鬥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臺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臺灣。臺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愛國故事(精品)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xx小學五年級xx,今天我的愛國故事演講主題是《憶改革開放,顯中華神威》

回首中華五千年的歷程,五千年的軌跡,無一不透着苦澀。如今,我們隨着聲聲喝彩,迎來了嶄新的改革開放新時代。像一輪初升的太陽普照着大地,中華民族從此踏着新的腳步,迎接嶄新的征程,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向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改革開放的步伐首先對我們家就有了很大的改觀。我家原來是住在一個低矮的小房子裏,冬冷夏熱,擁擠不堪。但是隨着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們家也搬到了兩層樓的大房子裏,家裏不僅有各種現代化的設備,而且每個村子都修了環村公路,村裏的廣場上還有一些體育健身設施爲人們的身心娛樂都提供了方便。

改革開放的步伐也與農民的利益息息相關。隨着國家的騰飛,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充實而精彩。聽爺爺說,如今國民的生活質量比以前高多了。他小時候,肉是過年才能大吃一頓,過生日才吃個雞蛋。那個年代只有收音機,村裏幾乎家家都貧困。而現在,我們能坐在空調房裏悠閒地看彩電,玩電腦,上網。大部分人家都摘下了貧困的大帽子,邁上了奔向小康的幸福道路。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教育的發展。自古就有“少年強則國強”的道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教育的發展。自古就有“少年強則國強”的道理。就拿我們學校來說吧,這裏環境優美,教學設備齊全,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質量。我們的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有紮實學識。課程上也是豐富多彩:文化課上,我們學到了很多實用的知識,樹立了夢想,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體育課上,我們在嶄新的`操場上揮灑汗水,既增強了體質,又放鬆了身心。五星紅旗下我們立下錚錚誓言,嘹亮的歌聲從心底唱起。微風拂過面頰,伴着青春的活力與激情。在這書香四溢的校園,我們快樂地學習,愉快地成長。在這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也樹立了參軍的偉大夢想,在今後的人生路上,定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困難中磨練自己,昇華自己,實現強軍夢。爲鑄造世界一流軍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風雨兼程四十載,春華秋實新時代,中國的傳奇未完待續。昨天是今天的延續;今天是明天的歷史;明天是未來的展望。面對未來,我們選擇愉快地起航,點燃希望,放飛理想。用雙手去填塗,用信念去憧憬,去書寫新的篇章,顯我中華神威!

愛國故事(精品) 篇5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爲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於敵的明軍前往阻擊。

倭寇分3路衝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羣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台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

接着,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餘人,以岳家軍爲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臺(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台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牆,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臺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峯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

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並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餘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後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後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戚繼光的優秀軍事理論着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愛國故事(精品) 篇6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分析: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岳飛“精忠報國”

愛國故事(精品) 篇7

(一)

《愛國英雄人物故事》一書記載了六十位中外愛國英雄人物的故事。民族英雄文天祥堅強不屈,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詩篇;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流芳千古;劉胡蘭從容對鍘刀,大義凜然;不滿20歲的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兵重創入侵英軍扭轉戰局;美國之父華盛頓經過艱苦鬥爭,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獄中用鮮血寫出《絞刑架下的報告》等故事。

這些英雄人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有一顆愛國之心,爲了祖國的存亡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們的愛國之心,應對挫折堅強不屈的精神,激勵着他們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人。

我對《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感觸很多。公元1661年4月,一個靜悄悄的黎明,民族英雄鄭成功率精兵2萬,戰船百艘,從金門出征,討伐荷軍,收復臺灣。鄭成功在臺灣人民的支持下,用智慧,頑強地與荷軍展開了近一年的水陸戰,最後讓荷蘭軍掛出了白旗,把荷蘭人趕出了臺灣島,被荷蘭人佔領了幾十年的臺灣最後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的不朽功勳,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

爸爸說,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與大陸同祖同宗,臺灣迴歸祖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當代中國人的神聖使命。

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只有經濟繁榮,國家富強,才能在世界上立足,只有懷着愛國之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終有一天我們祖國會繁榮富強起來。

(二)

這天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講述了王二小的爲國犧牲的故事,我讀過後十分感動。

首先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他小小年紀就幫忙八路軍參加抗日。一次,他去山上放牛,看到了日本鬼子來圍剿(jiǎo),便把日本鬼子帶入了八路軍的埋伏圈,自己卻喪命在日本鬼子的手中。他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事情發生在河北省沫源縣,年僅七歲的王二小十分勇敢,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去保護鄉親和幹部,於是王二小把敵人引到了八路軍的埋伏圈內,只聽到子彈打出的聲音,於是敵人知道他們上當了,敵人就把他挑在槍尖上摔死在石頭上。王二小就這樣英勇的犧牲了。於是文藝戰士方冰和很快創作了《歌唱王二小放牛郎》這首歌。

王二小是一位抗日英雄,他不怕威脅,勇敢地與敵人搏鬥。他爲了保衛祖國,不惜自已,結果壯烈犧牲。他犧牲時才十三歲。我們就應珍惜這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三)

我懷着崇敬的情緒一口氣讀完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少年愛國者》這一本書。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一個貧窮的意大利少年,從小被賣到馬戲班,受盡了班主的虐待,過着悲慘的生活。一次,馬戲班到西班牙演出。他趁機逃了出來,坐上開往意大利的輪船,準備回到祖國。同艙的幾位外國乘客同情他,送給他一些錢。晚上,那些外國乘客露骨的攻擊意大利人是土匪,意大利是騙子的居住地……

這位瀕於死亡邊緣的意大利少年聽到他們對祖國的誹謗後,怒不可遏。爲了維護祖國的尊嚴,民族的氣節,他毅然將錢扔在地上,並高聲怒吼:“我不好收說中國人壞話人的東西!”。小小年紀,個性是漂流異鄉,舉目無親,飢寒交迫之時,他卻捨棄了憐憫,(.)維護了祖國的榮譽,真是可欽可敬啊!我的心被意大利少年對祖國深深的愛所打動。

對祖國的愛是一種偉大而深沉的愛。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爲祖國貢獻自己的一切。憶往昔,民族英雄鄧世昌,爲了祖國,率艦隊向艦撞去;南宋名將岳飛,他少年時就立志:“精忠報國”,曾激勵過多少有爲青年奮發向上……看今朝,女排大姐姐刻苦訓練,頑強拼搏,最後在三大球中爲祖國贏得了一個個冠軍;邊防軍叔叔,爲了保衛祖國,不怕流血犧牲,趕走了入侵我邊境的外國軍隊……

但此刻也有極少數人不愛自己的祖國。他們嫌他窮,一味地追求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在“洋人”面前低聲下氣,喪失中國人的尊嚴。他們爲了個人的享受不惜損害國家的利益。這些人多麼渺小!他們的靈魂是多麼醜陋啊!

“愛祖國,要爲祖國增添榮譽!”這就是我讀了《少年愛國者》的主要感想。

愛國故事(精品) 篇8

周總理離開我們已經很多年了,但他那濃眉英姿,微笑神態依然留在人們心間;他那機智幽默,揮灑自如的外交家的風采依然有口皆碑。他,就是我最崇拜的人。

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周總理辦公室裏有一隻派克鋼筆,便帶着幾分諷刺,特意發問:“總理閣下,您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了下了這支鋼筆。”美國記者聽了無言以對,臉一直紅到了耳根。

周恩來總理的應變能力和口才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心繫人民的情懷更是溫暖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

我常聽到這樣的話:“人民的總理人民愛,人民總理愛人民。”周總理關心人民的事蹟有很多,其中有件事讓我無法忘懷。一次,周總理到地震災區慰問受災的人民。這天上午,人們齊聚到廣場,周總理來了。人們歡聲雷動。周總理登上一輛卡車,正準備向羣衆發表慰問講話,突然她發現現場的羣衆是迎着風口坐的。原來,當地政府考慮到周總理身體不好,希望總理在背風的地方講話。而周總理卻說了一句話:"聽我口令,向後轉。"開到羣衆的面前,周總理一個人迎風而立,而羣衆則可背風聽他講話了。從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周總理時時處處爲人民着想。

當週總理逝世的時候,聯合國下半旗致哀。可見周總理不僅深受中國人民愛戴,還深受世界人民敬仰。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愛國故事(精品) 篇9

過了三年,再次翻出這本書,但封面上那五個燙金的大字還是那麼耀眼,彷彿在訴說着書中的故事。書頁也有些泛黃,但是書中的故事還是那麼生動有趣,那麼刻骨銘心。用生動的文字,記錄了一代偉人的成長。

這本書從“大鸞”出生一直到周恩來赴日留學,一共三十四章節。但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第十一章“鴻浩之志”。在這一章,魏校長問了同學們爲什麼而讀書。有的人說:“爲了光耀門楣而讀書。”有的人說:“爲了明禮而讀書。”還有人說:“爲了家父而讀書。”而周恩來卻說出了一句志存高遠的話:“爲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從這裏我似乎隱約看到了未來偉大的國家總理,優秀外交家的影子;從這裏,可以看出少年周恩來那時理想之遠大。

在某部小說裏曾經看過兩句話:“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在急劇變化,國家時勢動盪的時代,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有自己所堅信不疑的信念,纔不會被淹沒在歷史的人羣中,纔不會隨波逐流,纔會從億萬人羣中脫穎而出。

在這本書中,我彷彿成爲了周恩來身邊的人,追尋着他的腳步,感受着他的喜怒哀樂,見識了少年周恩來那時的良好精神品質:獨立、自強、好學、勤奮……生於這樣的年代,內憂外患,清,外國列強虎視眈眈,基層人民水深火熱……周恩來從小就生活在基層,明白基層人民的生活艱苦,感受到了曾今親人所謂朋友的冷漠無情。所以,他知道指望他人來改變自己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纔是最可靠的。周恩來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充實了自己,成爲了一代偉人。

再看看我們自己,出生在和平年代,出生在豐衣足食的家庭,不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更是對學習不感冒。殊不知我們現在的和平是祖祖輩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現在的學習機會也是祖祖輩輩用他們的汗水換來的。我們都有生命,這是平等的。可是,人人都有知識嗎?知識是我們做任何事的基礎。沒有知識我們將一事無成。只有知識,才能改變我們的人生。

愛國故事(精品) 篇1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祖國母親,我愛你》。

今天是國慶節,當我們看着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地五星紅旗時,不驚的讚歎道:“啊!我偉大的祖國母親,我爲你感到自豪!”如果不是祖國母親,今天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祖國,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你是華夏兒女心中的根。翻開昨天的歷史,俯瞰江山,多少仁人志士爲了祖國的統一,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富強而拋頭顱、灑熱血,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惡魔彎腰。正因爲祖國母親把我們這些人哺育成不做奴婢的人們,我們的祖國纔會富強。我們中國的文天祥是出現在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雷鋒從小是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一個貧苦農家,他刻苦學習,18次被評爲紅旗手,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關天培是鴉片戰爭中頑強抵抗,並親燃大炮對敵轟擊,負傷力戰殉國。

我們這些後一代的人要像前輩們一樣爲祖國母親爭光榮。知道了那麼多爲國操勞的前輩們和爲國犧牲的偉大英雄們,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祖國母親深深地愛,那就是努力學習,讓我們的身心健康成長,讓我們的意志如鋼鐵一樣堅韌,用我們的智慧和汗水,讓祖國的錦繡山河更加絢麗多彩,讓華夏燦爛的歷史再鑄新的輝煌。

愛國故事(精品) 篇11

匈奴未滅,何以家爲

霍去病是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武帝衛皇后的姐姐少兒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衛青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漢朝的大將軍。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屢爲邊患。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的侵略進行反擊。元朔六年(前123),年僅18歲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征。他率領800騎兵長途奔襲,斬獲匈奴20xx餘人,戰功冠於全軍,被漢武帝封爲冠軍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與匈奴軍的戰鬥中,霍去病顯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共斬俘匈奴10萬餘人。漢武帝非常喜歡這個名將,曾下令給他建造府第,但是霍去病卻拒絕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爲?”這句洋溢着愛國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勵着後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僅24歲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非常痛惜,在自己將來的陵墓茂陵旁邊爲他修建了一座狀如祁連山的墳墓,以表彰他抗擊匈奴的卓著功績。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且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紮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但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愛國故事(精品) 篇12

1988年3月13日一位14歲的優秀少年在熊熊燃燒的烈火中犧牲了,他的名字就叫賴寧。那天下午3點左右,因八級大風,把縣城附近一家工廠的電線杆吹倒,造成電線短路,引起了大火。風助火威,火越來越大、燒得越來越遠。此時,森林、電視衛星接收站和附近的油庫都面臨着巨大的危險。賴寧看見後立刻趕到火災現場。他找到了一棵松枝奮不顧身地衝向前奮力撲火。雖然,消防隊員曾勸阻大家別往火中硬闖,但賴寧不忍心看到國家財產遭到嚴重損失就去撲火。最後大火終於撲滅了,但賴寧卻犧牲了。

愛國故事(精品) 篇13

古語說:“忠孝不能兩全”,“爲國者終不顧家”。這當然不是說,報效國家就不能孝敬父母,不能管自己的家庭,而是說,當國家更需要自己的時候,要能公而忘私,甚至放棄個人和家庭的幸福。自古以來,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是很多的。

漢代有個青年將領叫霍去病。他16歲就參了軍,跟着舅舅衛青到邊塞和入侵的匈奴人作戰。別看他年紀輕,卻英勇善戰,能指揮成千上萬的騎兵步兵,屢建戰功。有一次,他率領一萬精銳騎兵,深入敵後幾千裏,打敗了敵人。後來他和衛青分兵兩路,和匈奴進行決戰,終於擊退敵人,使國家的北方消除了外來的威脅。漢武帝加封有功將士,讓他和衛青共同擔任大司馬,統率全國的軍隊。

霍去病少年從軍,爲國出生入死,卻顧不上自己的家庭,他也從不追求享樂。漢武帝爲他建造府第,給他優厚的待遇,他卻說:“匈奴還沒消滅,我怎麼能顧自己的小家呢?”

因爲長年征戰,霍去病得了重病,24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把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祖國,使人民享受了安寧。

愛國故事(精品) 篇14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王甚任之」。因爲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爲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姓的心中。下面這個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雄黃酒: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糉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裏面丟,說是讓魚假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屈大夫。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後把龍筋纏在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子。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爲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揹着包袱,一手拉着一個年紀小的,另一隻手卻抱着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裏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裏的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黃巢又指着小孩問她:「你爲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裏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裏牽的纔是我親生的。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的兒子,也得爲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爲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爲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