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集部 > 樂府詩集 > 《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一

《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之後總括中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詩歌總集,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一,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一

《荀子》曰“久則論略,近則論詳”,言世近而易知也。兩漢聲詩著於史者,唯《郊祀》《安世》之歌而已。班固以巡狩福應之事,不序郊廟,故餘皆弗論。由是漢之雜曲,所見者少,而相和、鐃歌,或至不可曉解。非無傳也,久故也。魏、晉已後,訖於樑、陳,雖略可考,猶不若隋、唐之爲詳。非獨傳者加多也,近故也。近代曲者,亦雜曲也,以其出於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隋自開皇初,文帝置七部樂:一曰西涼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至大業中,煬帝乃立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爲九部,樂器工衣於是大備。唐武德初,因隋舊制,用九部樂。太宗增高昌樂,又造宴樂,而去禮畢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曰宴樂,二曰清商,三曰西涼,四曰天竺,五曰高麗,六曰龜茲,七曰安國,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國,而總謂之燕樂。聲辭繁雜,不可勝紀。凡燕樂諸曲,始於武德、貞觀,盛於開元、天寶。其著錄者十四調二百二十二曲。又有梨園,別教院法歌樂十一曲,雲韶樂二十曲。肅、代以降,亦有因造。僖、昭之亂,典章亡缺,其所存者,概可見矣。

【紀遼東】隋煬帝

《紀遼東》,隋煬帝所作也。《通典》曰:“高句麗自東晉以後,居平壤城,亦曰長安城。隨山屈曲,南臨浿水,在遼東南。復有遼東、玄菟等數十城。”《隋書》曰“大業八年,煬帝伐高麗,度遼水,大戰於於東岸,擊賊破之,進圍遼東”是也。王建又有《渡遼水》,亦出於此。齋 遼東海北翦長鯨,風雲萬里清。方當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前歌後舞振軍威,飲至解戎衣。判不徒行萬里去,空道五原歸。知秉旄仗節定遼東,俘馘變夷風。清歌凱捷九都水,歸宴洛陽宮。策功行賞不淹留,全軍藉智謀。詎似南宮複道上,先封雍齒侯。齋

【同前】隋·王胄

遼東浿水事龔行,俯拾信神兵。欲知振旅旋歸樂,爲聽凱歌聲。十乘元戎才渡遼,扶濊已冰消。詎似百萬臨江水,桉轡空回鑣。古 天威電邁舉朝鮮,信次即言旋。還笑魏家司馬懿,迢迢用一年。鳴鑾詔蹕發淆潼,合爵及疇庸。何必豐沛多相識,比屋降堯封。主

【遼東行】唐·王建

遼東萬里遼水曲,古戍無城復無屋。黃雲蓋地雪作山,不惜黃金買衣服。戰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鄉遠。年年郡縣送徵人,將與遼東作丘阪。寧爲草木鄉中生,有身不向遼東行。主

【渡遼水】王建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裏。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各與題本鄉。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齋 【昔昔鹽】隋·薛道衡

隋薛吏部有《昔昔鹽》,唐趙嘏廣之爲二十章。《樂苑》曰:“《昔昔鹽》,羽調曲,唐亦爲舞曲”。“昔”一作“析”。古

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齊。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採桑秦氏女,織錦竇家妻,關山別蕩子,風月守空閨。恆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盤龍隨鏡隱,綵鳳逐帷低。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一去無消息,那能惜馬蹄。古

【同前】

碧落風煙外,瑤臺道路賒。何如連御苑,別自有仙家。此地回鸞駕,緣溪滿翠華。洞中明月夜,窗下發煙霞。知 【昔昔鹽二十首】唐·趙嘏

【垂柳覆金堤】

新年垂柳色,嫋嫋對空閨。不畏芳菲好,自緣離別啼。因風飄玉戶,向日映金堤。驛使何時度,還將贈隴西。知

【蘼蕪葉復齊】

提筐紅葉下,度日採蘼蕪。掬翠香盈袖,看花憶故夫。葉齊誰復見,風暖恨偏孤。一被春光累,容顏與昔殊。主

【水溢芙蓉沼】

淥沼春光後,青青草色濃。綺羅驚翡翠,暗粉妒芙蓉。雲遍窗前見,荷翻鏡裏逢。將心託流水,終日渺無從。齋

【花飛桃李蹊】

遠期難可託,桃李自依依。花徑無容跡,戎裘未下機。隨風開又落,度日掃還飛。欲折枝枝贈,那知歸不歸。古 【採桑秦氏女】

南陌採桑出,誰知妾姓秦。獨憐傾國貌,不負早鶯春。珠履蕩花溼,龍鉤折桂新。使君那駐馬,自有侍中人。知

【織錦竇家妻】

當年誰不羨,分作竇家妻。錦字行行苦,羅帷日日啼。豈知登隴遠,只恨下機迷。直候陽關使,殷勤寄海西。主

【關山別蕩子】

那堪聞蕩子,迢遞涉關山。腸爲馬嘶斷,衣從淚滴斑。愁看塞上路,詎惜鏡中顏。倘見徵西雁,應傳一字還。齋

【風月守空閨】

良人猶遠戍,耿耿夜閨空。繡戶流宵月,羅帷坐曉風。魂飛沙帳北,腸斷玉關中。尚自無消息,錦衾那得同。古 【恆斂千金笑】

玉顏恆自斂,羞出鏡臺前。早惑陽城客,今悲華錦筵。從軍人更遠,投喜鵲空傳。夫婿交河北,迢迢路幾千。知

【長垂雙玉啼】

雙雙紅淚墮,度日暗中啼。雁出居延北,人猶遼海西。向燈垂玉枕,對月灑金閨。不惜羅衣溼,惟愁歸意迷。主

【蟠龍隨鏡隱】

鸞鏡無由照,蛾眉豈忍看。不知愁發換,空見隱龍蟠。那愜紅顏改,偏傷白日殘。今朝窺玉匣,雙淚落闌干。齋

【綵鳳逐帷低】

巧繡雙飛鳳,朝朝伴下帷。春花那見照,暮色已頻欺。欲卷思君處,將啼裛淚時。何年征戍客,傳語報佳期。古

【驚魂同夜鵲】 萬里無人見,衆情難與論。思君常入夢,同鵲屢驚魂。孤寢紅羅帳,雙啼玉箸痕。妾心甘自保,豈復暫忘恩。知

【倦寢聽晨雞】

去去邊城騎,愁眠掩夜閨。披衣窺落月,拭淚待鳴難。不憤連年別,那堪長夜啼。功成應自恨,早晚發遼西。主

【暗牖懸蛛網】

暗中蛛網織,歷亂綺窗前。萬里終無信,一條徒自懸。分從珠露滴,愁見隙風牽。妾意何聊賴,看看劇斷絃。齋

【空梁落燕泥】

春至今朝燕,花時伴獨啼。飛斜珠箔隔,語近畫樑低。帷卷閒窺戶,牀空暗落泥。誰能長對此,雙去復雙棲。古

【前年過代北】

代北幾千裏,前年又復經。燕山雲自合,胡塞草應青。鐵馬喧鼙鼓,蛾眉怨錦屏。不知羌笛曲,掩淚若爲聽。知

【今歲往遼西】

萬里飛書至,聞君已渡遼。只諳新別苦,忘卻舊時嬌。烽戍年將老,紅顏日向凋。胡沙兼漢苑,相望幾迢迢。主

【一去無還意】

良人徵絕域,一去不言還。百戰攻胡虜,三冬阻玉關。蕭蕭邊馬思,獵獵戍旗閒。獨把千重恨,連年未解顏。齋

【那能惜馬蹄】

雲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妾人垂珠淚,君何惜馬蹄?邊風悲曉角,營月怨春鼙。未道休徵戰,愁眉又復低。古

【江都宮樂歌】隋·煬帝

揚州舊處可淹留,臺榭高明覆好遊。風亭芳樹迎早夏,長皋麥隴送餘秋。淥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駕紫騮。綠觴素蟻流霞飲,長袖清歌樂戲州。知 【十索四首】丁六娘

《樂苑》曰:“《十索》,羽調曲也。”齋

裙裁孔雀羅,紅綠相參對。映以蛟龍錦,分明奇可愛。粗細君自知,從郎索衣帶。知

爲性愛風光,偏憎良夜促。曼眼腕中嬌,相看無厭足。歡情不耐眠,從郎索花燭。齋

君言花勝人,人今去花近。寄語落花風,莫吹花落盡。欲作勝花妝,從郎索紅粉。知

二八好容顏,非意得相關。逢桑欲採折,尋枝倒懶攀。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鐶。齋

【同前二首】 含嬌不自轉,送眼勞相望。無那關情伴,共入同心帳。欲防人眼多,從郎索錦障。古

蘭房下翠帷,蓮帳舒鴛錦。歡情宜早暢,密態須同寢。欲共作纏綿,從郎索花枕。主

【水調二首】

《樂苑》曰:“《水調》,商調曲也。”舊說,《水調河傳》,隋煬帝幸江都時所制。曲成奏之,聲韻怨切。王令言聞而謂其弟子曰:“但有去聲而無回韻,帝不返矣。”後竟如其言。按唐曲凡十一疊,前五疊爲歌,後六疊爲入破。其歌,第五疊五言調,聲最爲怨切。故白居易詩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似有因。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爲何人!”唐又有新水調,亦商調曲也。

【歌第一】

平沙落日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鞞。

【第二】

猛將關西意氣多,能騎駿馬弄雕戈。金鞍寶鉸精神出,笛倚新翻水調歌。古

【第三】

王孫別上綠珠輪,不羨名公樂此身。戶外碧潭春洗馬,樓前紅燭夜迎人。主

【第四】

隴頭一段氣長秋,舉目蕭條總是愁。只爲徵人多下淚,年年添作斷腸流。古

【第五】

雙帶仍分影,同心巧結香。不應須換彩,意欲媚濃妝。主

【入破第一】

細草河邊一雁飛,黃龍關裏掛戎衣。爲受明王恩寵甚,從事經年不復歸。古 【第二】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去,人間能得幾回聞。主

【第三】

昨夜遙歡出建章,今朝綴賞度昭陽。傳聲莫閉黃金屋,爲報先開白玉堂。古

【第四】

日晚笳聲咽戍樓,隴雲漫漫水東流。行人萬里向西去,滿目關山空恨愁。主

【第五】

千年一遇聖明朝,原對君王舞細腰。乍可當熊任生死,誰能伴鳳上雲霄。古

【第六徹】

閨燭無人影,羅屏有夢魂。近來音耗絕,終日望君門。主

【同前】唐·吳融

鑿河千里走黃沙,浮殿西來動日華。可道新聲是亡國,且貪惆悵後庭花。古 【堂堂二首】李義府

《樂苑》曰:“《堂堂》,角調曲,唐高宗朝曲也。”《會要》曰:“調露中,太子既廢,李嗣真私謂人曰:‘禍猶未已。主上不親庶務,事無鉅細決於中宮。宗室雖衆,俱在散位,居中制外,其勢不敵,恐諸王籓翰,爲中宮所蹂踐矣。隋已來樂府有《堂堂曲》,再言堂者,是唐再受命也。中宮僭擅,復歸子孫,則爲再受命矣。近日閭里又有側堂堂、撓堂堂之謠,側者不正之辭,撓者不安之稱,將見患難之作不久矣。’後皆如其言。”按《堂堂》本陳後主所作,唐爲法曲,故白居易詩云“法曲法曲歌堂堂”是也。古

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白憐迴雪影,好取洛川歸。齋 懶正鴛鴦被,羞褰玳瑁牀。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主

【同前】李賀

堂堂復堂堂,紅脫梅灰香。十年粉蠹生畫樑,飢蟲不食推碎黃。蕙花已老桃葉長,禁院懸簾隔御光。華清源中石湯,徘徊百鳳隨君王。齋

【涼州六首】

《樂苑》曰:“《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樂府雜錄》曰:“《梁州曲》,本在正宮調中,有大遍小遍。至貞元初,康崑崙翻入琵琶玉宸宮調,初進曲在玉宸殿,故有此名。合諸樂即黃鐘宮調也。”張同《幽閒鼓吹》曰:“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涼州》。後傳康崑崙,即《道調涼州》也,亦謂之《新涼州》雲。”知 【歌第一】

【第二】

朔風吹葉雁門秋,萬里煙塵昏戍樓。征馬長思青海北,胡笳夜聽隴山頭。知

【第三】

開篋淚霑襦,見君前日書。夜臺空寂寞,猶是紫雲車。齋

【排遍第一】

三秋陌上早霜飛,羽獵平田淺草齊。錦背蒼鷹初出按,五花驄馬喂來肥。知

【第二】

鴛鴦殿裏笙歌起,翡翠樓前出舞人。喚上紫微三五夕,聖明方壽一千春。齋

【涼州詞】耿湋

國使翩翩隨旆旌,隴西歧路足荒城。氈裘牧馬胡雛小,日暮蕃歌三兩聲。知 【同前】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齋

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巡邊使客行應早,海待平安火到來。主

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知

【同前】薛逢

昨夜蕃兵報國讎,沙州都護破涼州。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齋

【大和】

《樂苑》曰:“大和,羽調曲也。”知

【第一】古

國門卿相舊山莊,聖主移來宴綠芳。簾外展爲車馬路,花間踏出舞人場。齋 【第二】主

國鳥尚含天樂囀,寒風猶帶御衣香。爲報碧潭明月夜,會須留賞待君王。知

【第三】古

庭前鵲繞相思樹,井上鶯歌爭刺桐。含情少婦悲春草,多是良人學轉蓬。齋

【第四】主

塞北江南共一家,何須淚落怨黃沙。春酒半酣千日醉,庭前還有落梅花。知

【第五徹】古

我皇膺運太平年,四海朝宗會百川。自古幾多明聖主,不如今帝勝堯天。齋

【伊州】主

《樂苑》曰:“《伊州》,商調曲,西京節度蓋嘉運所進也。”知

【歌第一】古

秋風明月獨離居,蕩子從戎十載餘。徵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寄書。齋 【第二】主

彤闈曉闢萬鞍回,玉輅春遊薄晚開。渭北清光搖草樹,州南嘉景入樓臺。知

【第三】古

聞道黃花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裏月,偏照漢家營。齋

【第四】主

千里東歸客,無心憶舊遊。掛帆遊白水,高枕到青州。知

【第五】古

桂殿江烏對,雕屏海燕重。只應多釀酒,醉罷樂高鍾。齋

【入破第一】主

千門今夜曉初晴,萬里天河徹帝京。璨璨繁星駕秋色,棱棱霜氣韻鐘聲。知

【第二】古

長安二月柳依依,西山流沙路漸微。閼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邊驛使稀。齋

【第三】主

三秋大漠冷溪山,八月嚴霜變草顏。卷旆風行宵渡磧,銜枚電掃曉應還。知 【第四】古

行樂三陽早,芳菲二月春。閨中紅粉態,陌上看花人。齋

【第五】主

君往孤山下,煙深夜徑長。轅門渡綠水,遊苑繞垂楊。知

【陸州】古

【歌第一】齋

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浦問樵夫。主

【第二】知

共得煙霞徑,東歸山水遊。蕭蕭望林夜,寂寂坐中秋。古

【第三】齋

香氣傳空滿,妝花映薄紅。歌聲天仗外,舞態御樓中。主

【排遍第一】知

樹發花如錦,鶯啼柳若絲。更逢歡宴地,愁見別離時。古

【第二】齋

明月照秋葉,西風響夜砧。強言徒自亂,往事不堪尋。主 【第三】知

坐對銀釭曉,停留玉箸痕。君門常不見,無處謝前恩。古

【第四】齋

曙月當窗滿,徵人出塞遊。畫樓終日閉,清管爲誰調。主

【簇拍陸州】

西去輪臺萬里餘,故鄉音耗日應疏。隴山鸚鵡能言語,爲報閨人數寄書。古

【石州】

《樂苑》曰:“《石州》,商調曲也。又有舞石州。”主

自從君去遠巡邊,終日羅幃獨自眠。看花情轉切,攬鏡淚如泉。一自離君後,啼多雙臉穿。何時狂虜滅,免得更留連。

內容簡介

《樂府詩集》的收錄範圍上自陶唐氏、堯舜時期歌謠,下至五代,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五千二百九十首。全書設十二大類,共一百卷。其中:

郊廟歌辭十二卷,爲第一卷至第十二卷。漢至五代,用於朝廷舉行的祭祀大典。

燕射歌辭三卷,爲第十三卷至第十五卷。漢魏皆取周詩《鹿鳴》,自晉荀勖始自造詩,至隋,用於朝宴、饗射。

鼓吹曲辭五卷,爲第十六卷至第二十卷。初爲軍樂,後一度與俗樂結合,漢以後又轉爲雅樂,用於朝會、田獵、道路、遊行等場合,用短簫鐃鼓等樂器伴奏。集中所錄漢《鐃歌》,有多首西漢民歌的上乘之作。

橫吹曲辭五卷,爲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五卷。傳自西域,西漢李延年更造新聲。初也稱鼓吹,後定有鼓有角者爲橫吹,用爲軍旅馬上之樂,至東漢專用於賞賜有功邊將。漢曲多已不存。集中所收《樑鼓角橫吹曲》,由北朝傳來,保留了不少北方民族的優秀民歌。

相和歌辭十八卷,爲第二十六卷至第四十三卷。漢世街陌謳謠,初爲徒歌,後漸有絲竹相和伴奏入樂,“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爲漢樂府之大宗。集中大量收錄歷代擬作。

清商曲辭八卷,爲第四十四卷至第五十一卷。其始即相和三調(平調、清調、瑟調),皆漢魏舊曲。形成於中原而又傳於江南,主要是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等民歌。

舞曲歌辭五卷,爲第五十二卷至第五十六卷。漢至隋,爲配合舞樂的歌。包括用於郊廟朝饗的雅舞,用於宴會遊樂的雜舞。

琴曲歌辭四卷,爲第五十七卷至第六十卷。唐虞至隋唐,合於琴曲的歌,有五曲、九引、十二操等。

雜曲歌辭十八卷,爲第六十一卷至第七十八卷。漢至唐,未配樂或樂調難明的歌辭,題材雜廣,“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遊歡樂之所發,或憂愁憤怨之所興,或敘離別悲傷之懷,或言征戰行役之苦,或緣於佛老,或出自夷虜,兼收備載”。

近代曲辭四卷,爲第七十九卷至第八十二卷爲近代曲辭。隋唐兩代雜曲,皆爲文人作品。

雜歌謠辭七卷,爲第八十三卷至第八十九卷。唐虞至隋唐的徒歌、謠、讖及諺語等。

新樂府辭十一卷,爲第九十卷至第一百卷。唐代新歌,辭實樂府而未配樂,或寓意古題,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不復倚傍。

十二大類之下,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樑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爲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爲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大類、小類皆有解題,引述前人著作,間闡己見,以明曲調源流。小類下以歌曲題分列,每曲先列古辭或較早的無名氏之作,繼列後人擬作及類似之曲,擬作按時代先後排序,曲前也時有解釋該曲來源的解題。

創作背景

“樂府”起源於秦。漢承秦制,漢代的樂府機關從秦代沿襲而來。不過秦代並沒有建立專門的機構來採集民間歌謠,多唱前代舊曲,故真正的樂府詩歌始於漢代。西漢時設有太樂和樂府二署,分掌雅樂和俗樂。漢惠帝時的樂府令,就是掌雅樂的太樂令。到漢武帝時設立了樂府,就是主管俗樂的樂府署,收集當時的民間歌謠配上音樂,從此揭開了樂府詩史新篇章。至唐代“樂府”概念逐漸脫離音樂特徵,而更注重內容,出現了所謂的“新樂府”。

樂府采詩一是爲了娛樂,二是爲了觀風俗。樂府詩的主要時代是漢魏兩晉南北朝,在性質上大體經歷了三次變遷:“由兩漢之俚巷風謠,一變而爲魏晉文人之詠懷詩,再變而爲南朝兒女之相思曲,三變而爲有唐作者不入樂之諷刺樂府。”(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後世所謂的樂府詩,主要就是指樂府官署所採製的樂歌,以及魏晉至唐可以入樂的詩歌與仿樂府古題創作的徒詩。《樂府詩集》所收的也就是這後起意義上的包羅甚廣的樂府詩。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樂府詩集》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描寫了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漢樂府反映了兩漢的社會現實,描寫了統治階級驕奢荒淫的生活,表現了人民的愛情和婚姻生活。漢樂府主要有三類作品:第一類爲反映老百姓被壓迫、被剝削的痛苦和他們的不滿與反抗,如《婦病行》;第二類爲反映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如《戰城南》;第三類爲反映婚姻戀愛和婦女的不幸,如《上邪》。

南朝樂府包括東晉以及宋、齊、樑、陳四朝的作品,主要分爲《吳聲歌》和《西曲歌》兩大類。南朝樂府幾乎全是情歌,這些情歌從不同側面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罪惡,有的抒寫了戀愛不自由、婚姻不自主的痛苦,有的充滿着對男女不平等的哀怨,有的則是大都市中被侮辱的妓女們的悲訴。此外還有少數表現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如《拔蒲》《採桑度》等。

北朝樂府包括北魏和東魏、西魏以及北齊到北周的這一時期的民歌,主要是《鼓角橫吹曲》和《雜曲》。由於北方地區長期戰亂,社會經濟和風俗習慣與南方不同,因此北方民歌描寫戰爭、騎射、漂流、孤兒以及畜牧生活的比較多,如《企喻歌》反映從軍生活,《隔谷歌》寫俘虜生活。表現北方的景色和風俗,如《琅琊王歌辭》《敕勒歌》;表現北方民族豪俠尚武的精神,如《木蘭詩》;反映北方頻繁的戰爭以及由此給人民帶來的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的痛苦,如《紫騮馬歌辭》;反映窮苦人民飢寒交迫的生活以及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如《雀勞利歌辭》《幽州馬客吟歌辭》。此外,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愛情與婚姻題材的作品,如《地驅樂歌》。

藝術特點

漢樂府中有比較成熟的敘事詩,主要標誌是具有鮮明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和連貫的故事情節。漢樂府形式新穎,有四言,但主要是雜言和五言。雜言詩的好處是自由,有的雜言詩幾乎和散文差不多。漢樂府成熟的五言形式,大大促進了文人的`詩歌創作。漢樂府多用口語,不加雕琢,語言樸素自然。南朝樂府語言清新自然,基調婉約纏綿,多用五言四句,有豐富的想象。南朝樂府具有穠豔的情調,絕大多數是是表現兒女情長的。這些民歌中大量運用雙關的語法,也就是諧音字的運用,如以“藕”爲“偶”,以關門之“關”爲關心之“關”等。北朝樂府的題材和南朝樂府相比要廣泛得多,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描寫戰爭、羈旅、婚嫁、武功等的作品,風格剛健,充滿了戰爭的氣氛和尚武的精神。北朝樂府是“軍中馬上”的軍樂,來自漠北武夫,所以音調高亢。在感情上的表達往往質樸明快,直來直去,但是絕不鄙陋。北朝樂府在藝術上也表現了鮮明的獨創性。以《木蘭詩》爲例,它是北朝樂府民歌中篇幅最長的作品,是一首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很高的民間敘事詩。木蘭的經歷具有傳奇色彩,她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典型的英雄女性形象。全詩恰當地運用了多種民歌傳統的表現手法,如設問、比喻、排比、對偶、重疊等來塑造人物形象,運用長短句錯綜交替的口語,樸素自然,節奏感很強,表現出剛健明朗的藝術風格。

《樂府詩集》之所以能成功地展現出歷代樂府詩的完整風貌,實賴郭茂倩的網羅宏富,編輯精當。全書編排方法很有特點,以音樂曲調分類著錄詩歌,十二大類之分兼顧了樂府詩的來源、用途和音樂系統,大體合乎樂府庫的實際。在具體編織上,編者也匠心獨運,着意體現樂府詩的流變軌跡。同一曲目曲調的古辭、擬作依撰寫時代前後統排在一起,使讀者能很直觀地看出其演變的軌跡與文辭的異同。如第三十八卷“相和歌辭”十三“瑟調曲”三中所列的《飲馬長城窟行》一曲,即首列秦漢以來所傳“古辭”一首,繼分別列示魏文帝、陳琳、傅玄、陸機、沈約、陳後主、張正見、王褒、尚法師、隋煬帝、唐太宗、虞世南、袁朗、王翰、王建、僧子蘭等人的擬作,使這首本爲征夫之婦哀怨之詞的古曲在後代的各種詩體重構與闡述,系統地展示在了研究者眼前

另外,郭茂倩爲全書各大類、小類及古辭近曲所寫的解題,均旁徵博引,對各種曲調及歌辭的起源與發展,都有較爲詳實的考訂,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樂府歌辭。如第二十一卷“橫吹曲辭”大類的解題,即先總括雲:“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北狄諸國,皆馬上作樂,故自漢已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其後分爲二部,有簫笳者爲鼓吹,用之朝會、道路,亦以給賜。漢武帝時,南越七郡,皆給鼓吹是也。有鼓角者爲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繼引《晉書·樂志》所載橫吹有雙角(胡樂)及漢李延年因胡曲造新聲二十八解事,及《古今樂錄》所載南北朝橫吹曲多述戰陣事,終述隋以後及唐橫吹用之鹵簿,與鼓吹列爲四部或五部的衍化之跡。

《樂府詩集》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是書中把某些文人詩也列入樂府題目之中,顯然不大恰當;二是編者對於隋唐以前的音樂曲調缺乏確切瞭解,不免採用了前人一些不一定準確的說法;三是由於此書重在曲調,因此不免疏於歌辭的考訂,所錄歌辭往往和關於曲調本身的敘述不太一致,個別詩作者有誤置;四是在分類上有層次重疊處,如“舞曲”與“郊廟”“燕射”,分部上前者可分歸入後兩類。

作品影響

《樂府詩集》在中國文學研究史上影響一直很大。元代吳萊因不滿此書,遂在其基礎上編有《樂府類編》一百卷。元代周巽亨編《歷代樂府詩辭》,起《擊壤》,迄李唐,總詩一千二百餘首。元代左克明編《古樂府》十卷錄唐前樂府,體例和《樂府詩集》相同。明代吳勉學編有《唐樂府》十八卷,基本採自《樂府詩集》初盛唐部分。明代梅鼎祚編纂《古樂苑》,雖於《樂府詩集》駁難頗多,而究其書編纂實際,則受惠處實不少。明代馮惟訥彙輯唐以前詩爲《古詩紀》,各朝樂府詩也幾乎全出於《樂府詩集》。

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爲完備的一部重要總籍。它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彙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由於漢代一度罷樂府,中輟採風,漢以後雖仍有樂府機構的存在,而大規模地採集風謠的工作不再進行,以致民歌難得幸存。據《漢書·藝文志》所載,西漢樂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但現存樂府民歌包括東漢在內總共不過三四十首。《樂府詩集》中的民歌,雖只佔十分之一左右,實在已是不小的數字。這些作品都是郭茂倩從各類書籍中一一搜出。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於《宋書·樂志》,《孔雀東南飛》見於《玉臺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於《藝文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於此書之中,便於尋檢。特別是古代一些民間歌謠諺語,大多散見於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此書“雜歌謠辭”把這些民間作品集中起來,也爲民間文學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樂府詩集》對各類樂曲的起源、性質及演唱時所使用的樂器等都作了較詳的介紹和說明。這些說明徵引了許多業已散佚的著作,如漢代揚雄的《琴清英》、蔡邕的《琴頌》,晉以後謝莊的《琴論》、張永《元嘉正聲伎錄》、王僧虔《宴樂技錄》,釋智匠《古今樂錄》《琴歷》《歌樂》、荀氏《錄》,唐代郗昂《樂府解題》、李勉《琴說》、李良輔《廣陵止息譜序》《琴書》《琴集》《琴議》《樂苑》等,使許多珍貴的史料得以保存,成爲研究五代以前音樂不可多得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