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人避諱:父親名“石” 過河見石橋繞道走

古人避諱:父親名“石” 過河見石橋繞道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歷史上,有的時候對避諱這事兒特別較真兒,連同音字都不能提,吃這個虧最典型的例子是唐朝詩人李賀,才華橫溢的他只因爲他父親名字裏有“晉”字,“晉”“進”同音,弄得一輩子都不能考進士!最終,一代才子在他27歲的年華里鬱鬱而終。

古人避諱:父親名“石” 過河見石橋繞道走

避諱是封建社會強調綱常禮法、尊卑倫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在寫文章或說話時,一旦遇到尊長的名字,絕不能直接寫出來或說出來,否則就是“大不敬”,因此,古人對避諱這事絕對是馬虎不得的。

如果您覺得,不就是有的字兒不能說嗎?平時注意點不就得了?那您想得可就太簡單了。

  因爲避諱不能做官

一般來說,除了要避皇帝名諱之外,古人還要避自己父親、祖父的名字,平時在行文、做事時一定要多加註意。尤其是當官兒的,最好擦亮眼睛看清法律條文再上任——《唐律疏義·職制篇》明文規定,你的父親或祖父名字裏有“安”字,那麼對不起,你就不能在首都長安當官兒了;如果他們的名字裏有“卿”字,那麼你絕對不可以官任公卿;如果有“軍”字,即便是有蓋世神功、萬夫不敵之勇,你這輩子也別想當“將軍”……宋代文人錢易的筆記中也記載了類似的規定,當時參加科舉考試時,如果看到試卷的題目上有父親或祖父的名字,考生一定要及時向考官示意,推說自己“心口疼”之類的病忽然發作,答不了卷子。此時考官也心領神會,允許他離開考場。試想一個寒窗苦讀十幾年的書生,千里迢迢來到京城參加“會試”,就因爲試卷上的一兩個字而前功盡棄,真的'太冤了。

您如果又說了:“到時候,我要是明知官職的名稱犯了父祖名諱就不說出來,他能把我怎麼樣?”想來個“生米煮成熟飯”是吧?其實古代人早就防着您這手兒了,唐律規定,如果你的官稱犯忌諱卻隱瞞不報,蔫溜溜地上任去了,一經發現,不但官位不保,還要被判一年徒刑。

歷史上,有的時候對避諱這事兒特別較真兒,連同音字都不能提,吃這個虧最典型的例子是唐朝詩人李賀,才華橫溢的他只因爲他父親名字裏有“晉”字,“晉”“進”同音,弄得一輩子都不能考進士!最終,一代才子在他27歲的年華里鬱鬱而終。

  改名是無奈選擇

除了李賀這樣令人扼腕嘆息的例子之外,宋、明兩代文人札記中還有不少爲了避諱而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兒。

明代陳耀文的《天中記》中記載了南宋有個叫錢良臣的,官做到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的副職。他有個兒子,據說天資聰慧,到了上學的年紀,每次讀儒家經典,見有“良臣”二字,爲了避諱,就改呼爲“爹爹”。有一天,老師教他讀《孟子》,其中有一句:“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他聽了就改口唸道:“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把老師當場笑翻。雖說避諱這事兒“要從娃娃抓起”,可孩子畢竟天真懵懂,好心好意爲了尊敬,不料反而辱罵爹爹爲“賊”。

還有宋代詩人徐積,因爲父親名“石”,便一生不用石器。這倒也好辦,用木頭或者銅鐵代替也行。但是更嚴重的是,他走路的時候看見路邊石頭也要回避,不能踐踏,遇到河上有石橋,還要繞道而行,如果非走不可的話,便僱人揹着他過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