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三國演義作者簡介

三國演義作者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羅貫中,原名羅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生於杭州,祖籍太原。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今存署名由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宏大的結構描寫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塑造了曹操、劉備、周瑜、諸葛亮、關羽等衆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罪行,寄託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願望。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着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三國演義作者簡介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溪說等。20多年的學界爭論,一直未有定論。在中國古典文史領域多有建樹的孟繁仁,歷經20多年潛心研究後認爲:中國元末明初發現的《錄鬼薄續篇》史料中,有關羅貫中是太原人,及羅氏別號、性格、作品、行蹤等記載,是確定羅貫中籍貫的重要資料。他在太原市清徐縣鄉村發現的《羅氏家譜》及羅氏後代,考證出自“五代後唐”時,羅氏家族就居住在此地。羅貫中原名“羅才本”,後略名爲“羅本”,字“貫中”。這部《羅氏家譜》始修於明代穆宗隆慶元年,後經多次續修,由羅氏22世後裔羅禮重保存至今。相關大量史料證實,羅貫中籍貫太原清徐無疑。孟繁仁反覆細讀《三國演義》等羅貫中的作品,發現:這些作品中隱含着作者諸多的故事情節,其中有大量的清徐一帶所特有的方言俚語,更使他確信自己的結論。他還通過對太原近郊“晉陽古城”遺址史料研究,考證古代唐堯初遷太原,遺名“唐城”。公元前497年前晉安予重修晉陽;李唐王朝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和北宋初年趙匡胤、趙匡義兄弟毀滅太原城等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及對羅貫中文學創作的影響等,證實自己對羅氏籍貫的發現。

  主要作品

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兩朝志傳》。

  文學特點

羅貫中被稱爲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說特色是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回故事相對獨立,段落整齊,但又前後勾連、首尾相接,將全書構成統一的整體。且已經分卷分目,目錄文字也很講究。今見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每回標題都是單句七字。他與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每回的標題已是雙句,大致對偶。除分回立目之外,他的章回小說還保存了宋元話本中開頭引開場詩,結尾用散場詩的體制。正文常以“話說”兩字起首,往往在情節開展的緊要關頭煞尾,用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套語,中間又多引詩詞曲賦來作場景描寫或人物評贊等。

他的章回小說在體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時,在藝術表現方面也日趨成熟。他的作品文學特點主要表現在:成書過程從歷代集體編著過渡到個人獨創;創作意識從借史演義,寓言寄託,到面對現實,關注人生;表現題材從着眼於興廢爭戰等國家大事,到注目於日常生活、家庭瑣事;描寫的人物從非凡的英雄怪傑,到尋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從突出特徵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動感的筆觸去刻畫人物的個性;情節結構從線性的流動,到網狀的交叉;小說的語言從半文半白,到口語化、方言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說明羅貫中的章回小說在中國的小說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也爲明代中後期的白話短篇小說出現鼎盛的局面,發展得更爲精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爲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後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比較瞭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面“無過於泄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爲民衆,爲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蒐集、整理、充實等紮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中國小說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6] 。

羅貫中的藝術造詣,首先得益於他對歷史資料的諳熟、對歷史人物的深刻了解。他吸收了陳壽的《三國志》的長處,取得了民間話本《說三分》的精華,收集了數以百計的大小故事。他對成百上千的帝王將相謀臣武夫的姓名、性格特徵,甚至不少人物的社會關係、歷史命運和仕途風雲,都瞭如指掌。這一番廣採博納、熟記活用的功夫,是羅貫中將一百年曆史盡收眼底、聚整世紀風雲於筆端的底氣所在。

矛盾衝突,是歷史小說的最誘人之處。作者可以用它來造勢,用它來展示人物行動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羅貫中的拿手好戲之一,是善於造勢。造成緊張的形勢,以此作爲矛盾衝突的原動力。

羅貫中最善於寫戰爭,《三國演義》中的上百場戰爭都寫得各具特色,無一重複。赤壁之戰,尤其寫得精彩。赤壁之戰的第一個特色是兩國開戰,三方參與;既有大量的軍事活動,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動,將三國時期的主要謀臣戰將都引人這些活動之中。第二個特色是推進和解決矛盾的方法是以鬥智、伐謀爲主,而不是以交鋒爲主。作品中大量描寫和記敘的是文戰而不是武戰。第三個特色是時代特徵,赤壁之戰之前是諸多軍閥混戰時期,而赤壁之戰的一把火,燒出了半個世紀的三國鼎立的歷史。第四個特色是地理特徵,曹操、孫權雙方,中間橫着一條長江,這條長江上垂高天,下接厚地,渺乎蒼蒼,浩乎無際,或大霧迷天,或驚濤拍岸。於是作戰雙方,都圍繞這一條大江大做文章。這條大江的陰晴變化,時刻都影響着作戰雙方的戰略戰術。第五個特色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既有敵我之間的矛盾如曹操要滅孫權,又有盟軍內部的矛盾如周瑜要殺諸葛亮;既有明槍、有暗箭、有勾結、有背叛、有正義的伸張,又有陰謀的破滅。第六個特徵是:矛盾鬥爭的結果出人意料:最強者敗,最弱者勝;兵最多者敗得最慘,兵最少者獲利最大。[7]

羅貫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出了永遠都光芒四射的典型人物。這些人物,幾百年來都活躍在中國的舞臺上,印在中國老百姓的心坎裏。

情節曲折而新奇,語言個性化而凝練,也是羅貫中的歷史小說的一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