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今天的你,還會用敬辭謙辭嗎?

今天的你,還會用敬辭謙辭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日前,人民網微博上一條關於敬辭謙辭的文章引起了網友們的轉發和熱烈討論。也許不少人覺得,中文裏的敬辭謙辭似乎離自己的生活有着相當距離,實則不然。“勞駕”、“拜託”、“恭喜”、“惠顧”等敬辭和“過獎”、“不敢當”、“見諒”、“久仰”等謙辭對我們並不陌生,幾乎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使用着。

今天的你,還會用敬辭謙辭嗎?

  盤點敬辭謙辭源遠流長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歷史上,儒家思想曾長期佔據統治地位,也深刻地影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文化。與“恭”、“良”、“溫”、“儉”、“讓”等內容緊密聯繫的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表現在日常生活及習俗中,就是敬辭謙辭的使用。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他人;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自己。敬辭與謙辭大多聯繫在一起使用。中國人十分注重“對別人的恭敬謙讓”、“對自己的貶抑謙虛”以及與人交往中溫文爾雅的措詞,因而在人與人之間來往稱呼、交流接觸時往往使用敬辭謙辭。過去人們見面問候,不是問“你爸……”、答“我爸……”;而是問“令尊……”、答“家父……”,透着一股彬彬有禮的感覺。

在這一點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着明顯的差異。西方人通常不會特意地貶低自己,擡高他人。有一則笑話形象地反映了中、西方的這種差異:一個外國人對一箇中國人說:“你的女兒真漂亮。”中國人回答:“哪裏,哪裏。”外國人不明就裏地說:“鼻子、眼睛和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說,在漢語裏究竟有多少敬辭和謙辭沒有準確統計,但敬辭謙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一點毋庸置疑。敬辭謙辭在漢語中古已有之,我們從早期的漢語文獻中可以看到豐富的、成系統的敬辭謙辭。

  錯用敬辭謙辭貽笑大方

用詞得體是一個人具有文化修養的標誌。遺憾的是,日常生活中不得體的用詞隨處可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敬辭謙辭的錯用造成的。

我的一位朋友在大學執教,去年教師節,她收到一個學生送的賀卡,上書“師恩永難忘!惠贈王老師。”街邊一家商店的廣告牌上寫着“凡在本店購貨200元者,本店將惠贈一份精美禮品。”這都是用錯了敬辭。“惠贈”的“惠”是指別人給自己以好處,所以送東西一般用“×××(對方)惠存”,意即請對方保存是給了我好處的。這個“惠”字有客氣的意味。如果寫“×××(自己)惠贈”,則表示我送你東西是我對你施以恩惠了,豈不是與本意南轅北轍?

有人在收到朋友的禮物時稱自己“笑納了”。“納”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則是“嘲笑”、“哂笑(所以也有作‘哂納’)之意。“笑納”的意思是我送你的東西不好,不成敬意,讓你笑話了。所以應是“我送禮物,請你笑納”。而有人把“笑”理解爲“高興”,是因爲高興而笑,所以會說“你送的禮物我笑納了”,這便是說“你送的東西我帶着嘲笑的態度收下了”。如果瞭解了“笑納”的真實意思,就知道這種說法對送禮的朋友是多麼的不尊重!

要防止此類笑話的出現,首先應瞭解敬辭謙辭的特點。敬辭和謙辭的特點之一是其單向性。所謂“敬”是對別人而言的,而“謙”則是用於自己的.,兩者不可混淆。弄清了這一點,諸如“我明天一定光臨”、“我貴姓王”、“請你拜讀一下我的大作”、“這是我的高見”等錯誤就可以避免了。同理,謙辭只能用在自己這裏,而不能用到對方身上。

  善用敬辭謙辭拉近彼此

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遷,漢語中的敬辭謙辭也在發生着變化。一些不符合時代精神的說法被逐漸摒棄。比如,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影響,對妻子的稱謂有“賤內”、“糟糠”、“拙荊”、“執帚”等,今天看來不乏貶低之意。伴隨着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現代人在介紹自己的妻子時,已經很少用到這些謙辭了。又如“鄙人”、“犬子”等謙辭有過於做作之嫌,亦遭到現代人的棄用。但漢語中的絕大部分敬辭謙辭得以保留使用。

唐正大認爲,敬辭謙辭是中華文明高度發達後在語言中的體現,它反映了中華文化中謙遜、內斂和利他的視角。中國的敬辭謙辭在歷史上不同程度地影響並促進了一些鄰國的文明和文化的發展,至今,敬辭謙辭在這些國家的語言中仍有留存和使用。

敬辭謙辭體現了中華禮儀之邦的特點,與現在提倡的文明禮貌用語一脈相承,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仍然有着積極意義。試想,如果海涵、雅正、勞駕、鼎力等敬辭和見教、見諒、過獎、拙作等謙辭被經常使用,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像上了潤滑劑,多一些順暢,少一些摩擦;多一些文雅,少一些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