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初唐“三王”的故事

初唐“三王”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導語:初唐的“三王”是指王通、王績、王勃,他們都是有名的詩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們吧!

初唐“三王”的故事

  王通(584-617),字仲淹,隋絳州龍門通化(今山西萬榮縣通化鎮)人。祖籍太原祁邑,北魏孝文帝時遷居河汾。隋末唐初大儒,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

其父王隆,歷任隋太僕國子博士,昌樂令;兄王度,大業中任御史,後又兼芮城令;弟王凝,唐貞觀中任監察御史,曾任胡蘇令、太原令;弟王績,詩人,號東皋子。王通出生於書香門弟的官宦之家,自幼聰穎,勤奮好學,"10歲,其父王隆告以《元經》之事,通再拜受之",遵父意仿孔子《春秋》而作《元經》。稍長,遠出拜東海李育學《書經》、拜會稽夏典學《易經》,拜北平霍極學《樂》,篤學六載,造詣頗深,慨然有蒼生之意,樹四方之志。19歲赴長安在太極殿向隋文帝獻《太平十二策》,主旨是"尊王道 ,推霸業,稽古驗今",闡明治國綱要。隋文帝大悅,謂"得生幾晚,天以賜朕也。"不意遭到羣臣的反對,失望而退居家鄉,遂作《東征》之歌。其詞曰:"我思國家兮,遠遊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禮布衣,遂懷故人之心兮,將興太平之基。吁嗟道 之不行兮,垂翅東歸。皇之不斷兮,勞身而飛"。後隋文帝聞歌,召返,他推辭說:"通有先人之敝廬,足以庇風雨;薄田足以供粥;讀書談道,足以自樂。願明公正身以治天下,使時和年豐,通亦受賜多矣"。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召通,仍不往。至北山白牛溪潛心著述,至九年寫成《禮論》25篇,《續詩》360篇,《元經》31篇,《易贊》70篇。又作《中說》以寄抱負。他又聚徒講學於龍門,聲望日高。受業者千餘人。門人中最著名的有: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淹、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山賈瓊。王通倡導佛、儒、道 三教結合,在文學上強調文以載道,重行輕文,反對六朝以來只偏重形式的文風,對中唐古文運動有較大影響。重視民歌,主張采詩以觀民風,知政以教得失。門人認爲他雖生命短促但比孔孟無愧。王通寫的《王氏六經》,至貞觀年間散失,有錄無篇。唐末只存《中說》18卷,亦名《文中子》,雜記他的言行,體例類似孔子《論語》,歷經薛收、姚義、弟王凝、子王疇、孫王勃等輯增面成,迄今尚有部分木版存於王氏族中。

  人物簡介: 王績(585-644),字無功,王通弟,隋絳州龍門通化(今山西萬榮縣通化)人。

隋文帝開皇20年(600)王績16歲,遊歷長安,拜見大臣楊素,在座公卿稱其爲"神童仙子"。隋大業元年(605),舉孝廉,授 祕書省正字。後任地六合(今江蘇六合縣)縣丞,因他嗜酒不任事、遭劾,回家務農養雞,常登北山,遊東皋,自號"東皋子"。唐 武德八年(625),待詔門下省,每日供酒3升,侍中陳叔達令日給酒一斗,時人稱爲"斗酒學士"。品嚐各家名酒,"飲至五斗不亂",足見酒量之大。終因嗜酒失職,棄官還鄉,隱居東皋,潛學《周易》、《老子》、《莊子》等。因此老莊思想對其影響很大。王績仰慕阮籍、陶潛。"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他追求個性解放,期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寫道:"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不如高枕上,時取酒消愁"。他不滿社會現實直言不諱地指出:"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贈薛收》)。這些都 反映出王績思想積極的一面。他的代表作《野望》在形式上已經是成熟的律詩:"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不僅生動地寫出了田園景色和他的閒適生活,而且格調清新,脫盡了六朝風習。但他的詩中也有消極的情緒。如"此日長昏飲,非關養靈性。眼看人盡醉,何忍獨不醒?"(《過酒家》)。晚年曾在《自撰墓誌》中寫道:"才高位下,免責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識,四十五十,而無聞焉。"足見他厭惡 仕途,不求聞達的.思想。王績詩集多已失散,後人輯有《東皋子集》。

  人物簡介: 王勃(650-676),唐降州龍門(今山西萬榮縣通化鎮)人。字子安,王通孫,唐 初著名詩人。

其父福畦精於撰述,歷官太常博士,齊州長史。勃自幼成長於書香之家,6歲善詩會文,9歲讀顏師古《漢書注》,發現書中誤失,著成《指瑕》一書。10多歲精通六經。14歲時,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勃上書陳論朝政得失,對當朝窮兵黷武、重商輕農、執法不嚴、用人不當之處,多有指責,其情痛切,其言中肯,被贊爲神童,推薦於朝廷,遂對策高第,授朝散郎,後又任爲沛王府修撰,當時宮廷盛行鬥雞,一次沛王與英王鬥雞嬉戲,勃遠遊蜀中,每每登山臨水,尋朋訪友,多有記遊抒情之詩,藉以寄託抒發他堅貞不屈、憤世憂時的感慨。此時正是他一生文學創作的高峯期。咸亨三年(672),他由蜀中回到長安,吏部侍郎裴行儉早聞其名,意欲召用。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啓》中指出朝遷以詩賦取士,未必能真正選 用英才,竭力主張從"激揚正道,大庇生人"的實際本領上物色"駿首"、"真龍"。頗有逆世樹新精神。後被補爲虢州(今河南靈寶)參軍。勃恢復公職後,官奴曹法,藏匿其家,勃懼事泄而擅自殺之,犯罪當斬,恰遇大赦而免死,俁官職已丟,其父受牽連,被貶爲交趾令。勃曾到達交趾探望父親。後又隨父遷回江南,歸隱農居。此期間,勃潛心著述,修撰了《續書》16篇,以及《周易發揮》、《唐家千歲歷》、《百里昌言》、《黃帝八十一難經注》等。內容涵哲學、歷史、訓詁、曆法以至醫學諸方面。勃所做詩賦文章,突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文浮豔、頹靡的內容,改變爭構纖巧、競爲雕琢的習氣,抒發了政治感慨與進取精神,頗具健康傾向。其代表有文《滕王閣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尤其對推動五律的發展,改造拘泥"四六"的死駢,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海內,人稱"初唐四傑",勃居其首。勃死後,詩文由楊炯收集編爲《王子安集》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