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哪個朝代斤兩最足

哪個朝代斤兩最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元代山西廣勝寺壁畫中的執官秤稱魚圖

哪個朝代斤兩最足

炎炎夏日街頭小販瓜果攤又開始活躍起來,但短斤少兩令人討厭。說到短斤少兩,人們自然會想到“度量衡”的概念,“度”表示長短,“量”代表體積,“衡”就是重量。在中國古代,由於各個朝代不同的斤重標準,“衡制”也各不相同。先秦時1斤僅爲現代半斤,南北朝爲多取於民又成倍地加大斤重;如果論標準斤重的分量,則以唐代最足,但中唐後開始“短斤少兩”……

  先秦1斤僅爲現代半斤

《漢書》:周初“黃金方寸而重一斤”

“斤”,是中國衡制中最爲古老、使用最廣的重量單位之一,雖然現代推行公斤制,但民間在交易中,仍習慣用斤,俗稱“市斤”。

現代1斤相當0.5公斤,爲500克。那麼古代1斤有多重?不同朝代、不同時期均不一樣。從中國衡制發展史來看,中國早期斤重標準遠少於現代。可以考證的最早的1斤約爲147.5克。這一結論,源自《漢書·食物志》的記載:“太公爲周立九府圜法: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爲周朝建立了九府流通財幣的辦法,規定黃金一寸見方爲一斤重。

“黃金方寸而重一斤”是西周時期的計重標準,西周時的一寸有多長?民國計量專家吳承洛據清吳大澂所藏“玉璧度尺”認爲,應是1.97釐米。據此推算,西周1立方寸黃金的體積爲7.645立方厘米,乘以黃金的相對密度19.3克,便可以知道西周時一斤爲147.5克。19.7釐米爲周代“小尺”的標準長度,後來還有“大尺”,相應地一斤的重量也隨之增加。

用黃金的比重來確定1斤重量的標準,在較富裕的齊國和盛產黃金的楚國等地廣泛使用。而在產黑黍的地區,則流行一種“黃鐘定衡法”,以古黃鐘一龠所容的120粒黍之重爲半兩,約爲7.8克,這樣以16兩爲1斤算起來,一斤約爲250克,相當於現代半斤。

“一斤爲250克”,是春秋戰國多國使用的斤重標準。如北方的燕國,其1斤也接近250克,河北易縣燕下都戰國墓出土的8件金飾,根據背面斤兩銘文,每斤合248.4克。

根據尺寸換算而來的斤重,隨長度的變化而有差異,加上有的諸侯國用“黃金比重法”,有的則行“黃鐘定衡法”,也造成了斤重的不同。中東部齊、楚等國的1斤少於250克,而中西部的秦、晉等國的1斤多於250克。

正因爲度量衡的混亂,標準不一,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首先統一了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