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一年級作文 >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優秀範文3篇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優秀範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導語:貼春聯是春節的傳統習俗,關於這一習俗的來歷,各位瞭解嗎?以下是春節貼春聯的來歷優秀範文,歡迎大家的閱讀與借鑑。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優秀範文3篇

  【篇一:春節貼春聯的來歷】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爲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

  【篇二:春節貼春聯的來歷】

新春伊始,春節將臨,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爲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着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爲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製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爲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衆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還有悼念已故親友的輓聯和孝聯等。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爲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爲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爲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爲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

我國春聯發展至今,爲人們歡度春節創造了許多令人感奮,意義深遠的好春聯。君不見“大江南北歌爛漫,長城內外舞翩躚”;“改革開放同添異彩,經濟建設共展宏圖”。處於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社會風貌正日新月異,使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擁有更加隆重的歡樂與吉祥。國家的長治久安,令生活在我們這個偉大國度的人們更加感到欣悅和振奮。可以想見,強烈的時代感將激發起人們投身改革和建設的勞動熱情。讓我們爲歡度即將來臨的又一箇中國改革之年的春節,爲揚臂擁抱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春天揮毫潑墨,激揚文字,再展筆意風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充滿時代氣息的新春聯。

  【篇三:春節貼春聯的來歷】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新春伊始,春節將臨,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爲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着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爲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製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爲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衆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還有悼念已故親友的輓聯和孝聯等。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爲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爲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爲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爲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我國春聯發展至今,爲人們歡度春節創造了許多令人感奮,意義深遠的好春聯。君不見,‘大江南北歌爛漫,長城內外舞翩躚‘;‘改革開放同添異彩,經濟建設共展宏圖‘。處於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社會風貌正日新月異,使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擁有更加隆重的歡樂與吉祥。國家的長治久安,令生活在我們這個偉大國度的人們更加感到欣悅和振奮。可以想見,強烈的時代感將激發起人們投身改革和建設的勞動熱情。讓我們爲歡度即將來臨的又一箇中國改革之年的春節,爲揚臂擁抱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春天揮毫潑墨,激揚文字,再展筆意風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充滿時代氣息的新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爲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爲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爲習俗,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