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精選20篇)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相信大家在學習、工作中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特別是佔有重要地位的議論文,議論文通常要求具備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這種類型的作文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精選20篇)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

充飢的麪包是物質的,而有品味的去欣賞生活則是精神的。

人生的境界離不開物質與精神。古人講:倉廩實而知禮節。“倉廩”就是物質的,“禮節”就是精神的。光追求吃喝、財富、物質的享受,生活是貧瘠的;而在物質的情況下,追求精神的、思想的、哲學的境界,纔是豐富的高境界的生活。

正如材料中所說的“又能充飢又能品味”的生活,纔是層次的生活,也就是物質與精神高度和諧與統一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說:“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一個富家子弟,一個洋學生,物質可謂豐富也;一個金陵大學畢業,一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資格可謂出類拔萃也。但他——陶行知卻在農村曉莊辦起了學校,爲平民的前途、未來、希望着想。他捧着一顆赤誠的心,把物質與財富貢獻出來,把身心貢獻出來,把思想貢獻出來,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主張。人們看到了陶行知的偉大之所在——“人生爲一件大事”而來。

爲什麼他沒有躺在物質的枷鎖下?爲什麼他沒有僅僅享受物質的奢華?因爲境界,因爲他理解人生的意義,因爲精神可以超出生命的所在。

“麪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者是物質的,後者就是精神的。於是人們的生活就有了希望,有了寄託。

當我們看到演員李連杰帶着上千萬元,自己租用飛機,走在了汶川地震的路上;當我們看到他不但帶來了壹基金的資助,還帶來了大量的帳篷、食品與棉被;當我們看到他脫掉的服裝,一起奔走在救災的現場,作爲一個普通的志願者,去扎帳篷,去卸救災的物資,也與災民一起吃方便麪。現在想想,還是他說的一句話對:“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是爲富不仁。”

在這裏,物質與精神有機的統一了起來。人們記住了李連杰,記住了他爲災區忙碌的身影,這身影逐漸、逐漸高大起來了。

爲精神而追求的實業家何其多也。幾乎每一所大學都有曾憲梓捐資興建的圖書館,幾乎每一次大災大難面前都有李嘉誠的捐獻,幾乎全國各地的每一個蔬菜大棚,都有山東壽光王樂義創造的技術。那集美大學,那希望小學,那北京的水立方,無不滲透着物質與精神的棲居。“大家的日子好了,纔是我的夢”,這是物質的夢,也是精神的夢。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在寫作了一部長篇小說之後,總是在心裏說:明天的麪包已經有了,精神也有了。是啊,僅僅爲物質的生活是低層次的,只有爲精神的追求而物質的境界,纔是高層次的境界。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2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學生進入社會後感覺社會現實、殘酷,沒有人情,以至於開始懷疑所有的親情、友情、愛情。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得到了些許答案:學生的成長*了人類成長的順序,即從物質到精神。

作爲學生,從上學開始,除了極少社會交往,我們更多接觸的是思想精神方面的東西,在這樣的精神世界中,一切都是公平合理的。然而社會生活中,精神方面只佔有很少的部分,更多的現實是爲生存而拼搏的物質方面。這就形成了矛盾。

你不得不適應社會而開始轉移自己的初衷,開始爲那五斗米來跟別人勾心鬥角,而實際情況是這個社會還是那個樣子,只是我們從一個環境換到另一個環境:從一個相對比較高的層次迴歸到一個低的層次。

從這個方面來解釋,那麼我們之前的懷疑,之前的難以接受,就能很好的理解了。所以,瞭解這個矛盾之後,我們可以站在一個第三方的角度來思考很多問題,而不是沉在問題中間感到無所事從。

如何來解決這個矛盾,是由自身來決定的:你可以選擇從精神轉變到物質;也可以選擇保留自己精神的高度,爲生存學習物質社會需要的那些東西。

其實這並不十分矛盾,因爲只要你願意,你完全有能力安放好這兩方面的位置,保持一種平衡,即中庸。

比較麻煩的是,很多情況下,我們把物質和精神混合,然後便會出現很多矛盾,例如,你試圖去跟一個追求物質享受的人談理想,談人生,結果會讓你很失望,你會怪這個人太沒人情,怪這個社會太現實,而問題是你沒有正確的對待這個其實並不矛盾的矛盾。

恩,快畢業了,希望能幫大家解決哪怕一點的問題,希望我們能保持自己的初衷,合理對待物質與精神:人生短暫,即不能衣食襤褸的追求精神生活,也不必要坐擁金山的孤苦零丁。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3

今天是科學理性統領一切的時代,爲什麼在方興未艾的現代主義藝術作品中,我們卻可以毫不含糊的捕捉到心靈趨於瓦解,破壞衝動擡頭的傾向。這些作品或多或少表現出非理性或關注非理性

的特徵,同時也蔑視傳統,破壞一切,而一標新立異和歇斯底里代之。

18世紀中葉後,科學的發展不斷加速,社會進步的進程也在加速。但是人類精神世界卻不像物質世界那樣可以加速發展。精神世界的發展是緩慢的,是以突破瓶頸的形式向前發展的。當前社會的種種現象折射出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嚴重錯位,二者的嚴重不協調。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物質世界對精神世界的推動作用。人的精神世界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係,決定了社會形態,決定了人類對自然的改造程度。而精神時間則是對物質世界進行分析而形成的。精神世界以物質世界爲藍本,人類社會的進步在改變一切,包括我們的精神世界。

其次,精神世界又對物質世界有反作用。精神世界決定了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一切又將表現在人們對自然界的改造和人與人的關係中。精神世界古代了人們的所謂模式,也就相對的古代了物質世界。要使物質世界超出精神世界控制範圍而進行太大改變是不可能的。

物質世界必須與精神世界同步發展。若精神世界過於超前,物質世界就會將超前的部分磨去;若精神世界過於滯後,那麼物質世界將失去指引。

在技術日漸發揮主宰作用的今天,傳統人文相對衰落了。當代人性的扭曲顯示了精神世界的滯後,我們或許該做些什麼。

但是,有水會願意停下實實在在的物質世界前進的腳步來等待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呢?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4

信仰是一種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誠的信徒們的所作所爲常常會讓我們發出這樣的感慨。

據說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歐洲,教堂永遠是最華麗的建築。不同的是,歐洲人建教堂時會統籌兼顧;印度人卻會爲了建教堂而放棄建設,因爲在他們心中,神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身爲凡夫俗子的我很難理解,在一個收入水平低下、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矛盾尖銳的國度裏,人們會爲了信仰甘願在物質生活上委屈自己。據說歐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費上百年時間,因爲他們只會用多餘的財富來修建教堂,印度人卻爲了建教堂而節衣縮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狂熱的信徒畢竟只是少數,沒有人可以僅憑信仰而活着。“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唯物主義者最基本的理念。縱觀人類歷史,是物質基礎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質的支撐,信仰也就很難維持下去。缺乏物質根基、溫飽難以維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負面新聞層出不窮、社會面貌難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華文化中有一種傳統的概念叫“治世”。所謂“治世”,必須是物質財富豐富,如此方能社會和諧,國家安定。正如杜甫詩中所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這纔會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景象。從沒有聽說那個朝代能夠僅憑精神力量使得國家安定和諧。從太平道到白蓮教,歷史上的這些宗教組織在遭遇許多社會問題無法解決之時,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決問題,而驅動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貧困與飢餓!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三武滅佛”事件,就是政府爲了社會安定而採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廟宇、道觀。結果使得社會安定,國祚綿延。由此可見,一旦宗教信仰侵佔了過多的社會資源,反而可能成爲社會發展的障礙。信仰之所以成爲信仰,便在於其催人向善,若是僅僅着眼於禮神之地、禮神之人、禮神之物的奢華,恐怕就是捨本逐末了……

許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於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給身處絕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時也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國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歷代統治者用作鉗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說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論,寄希望於來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順民;道教則教百姓安於現狀,安貧樂道。歐洲的宗教也不例外,從號稱“聖戰”的十字軍東征到“贖罪券”盛行,宗教領袖總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來聚斂財富。前者導致了百姓安於現狀,社會停滯不前;後者則導致了社會的動盪,百姓的貧困。這樣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過我絕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那種爲了宗教信仰而放棄物質追求甚至罔顧生命的做法的得失優劣,實在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5

今天我去了教堂,我感覺我的心靈太匱乏了。我要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淋,現在我們都在追求物質文明,忽略了精神文明。我們都變成了物質文明的奴才,每天爲了他忙碌,放棄親情;忘記愛情;扭曲恩情。爲了他們我們體現了所謂的價值,我們可以呼喝使喚別人。我們可以拿物質享受來踐踏自己的尊嚴,我可能會遇到這樣一種人,她明明說了慌,但她卻覺得她很聰明,她在拿一些不恥來換取一些物質的慰藉。我爲這種人而禱告,希望可以挽救她的無知,我希望她能甦醒,自我認識自己的錯誤。同時也希望上帝可以憐憫她,給她一個生的機會。我們每個人都很平凡,因爲我們的世界稱謂是凡間,我們又稱爲凡人。那我們都會有貪念,我們都會被慾望所支配。但是我們要有最起碼的道德底線,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心,每個心都會思考問題。所以追求物質文明可以,但不可迷失自我。讓自己和他人都會覺得,你在用你的靈魂換取身體(表面是身體換取靈魂)。同時也別高估自己的智商,因爲你在用你的不恥換取肉體的享樂。別人只能糊塗對待,這是一種放任。

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了今天,我們的物質文明提高了很多。可是精神文明的匱乏,讓我們無奈和無所適從。其實追求物質文明沒有錯,追求物質上的文明,可以使我們的社會快速發展。但如果精神文明沒有提升,我們的發展就會是偏激的車沒有定位,總偏向一邊,結果就是撞牆或者衝崖。所以物質文明像是車的油門,她可以使我們的社會發生突飛猛進的變化,那麼精神文明就是方向她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按着健康的軌道前進。

我們不要車撞了,才醒悟那時非死即傷了。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6

現在的孩子,有迷戀網吧的、早戀的、離家出走的,甚至自殺的。或許許多人都不理解,我作爲一個11歲的少年,在此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們常常聽到大人們講,他們小時侯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能吃上兩個白饅頭,新年時能吃上肉包子。許多家長常常說:“有得你吃,有得你穿,有得你學,有什麼不快樂的?真是不知足!”當時的他們有這樣的環境,已經是很幸福的了,但對於我們呢?也有的家長會給不少錢孩子,讓他們自己“獨立”,對孩子很少過問。現在,親子溝通已成了一大難題。

我們這代已經從對物質上的追求,轉變到了對精神上的追求。許多孩子會被家長認爲很獨立,在孩子獨立的另一面,卻藏着一顆脆弱的心。於是,許多對自己失去自信心的孩子走進了網吧,希望通過遊戲找到自己出人頭地的一面;於是,沒人安慰的孩子找了自認爲是的男(女)朋友,希望在自己傷心的時候能聽到真誠的安慰;於是,許多孩子選擇了離家出走,希望在自由的世界裏找到快樂;於是,無法面對現實的孩子,選擇了結束自己認爲很痛苦的一生。

表面在怎麼獨立、自強的孩子,背後總會有一顆脆弱的心需要人去安慰。現在的我們只需要精神上的補給,而不需要太多物質上的獎勵。人的精神是支撐人活下去最大的勇氣,只要精神上快樂,再殘酷的現實我們都是可以面對的。家長們,你們是該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去看看了!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7

在日益物質化的社會中,人們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不勝枚舉。我不禁要問:有多少人還能夠做到一視同仁地對待物質與精神,並找到二者的平衡點呢?

正如材料中的那隻收藏陽光﹑顏色與單詞的田鼠雖然重視了精神層面的富足,但是忽略了物質層面—他還是得活着,活着就得吃飯與次不同的是,其他的田鼠能夠意識到物質精神的重要性。美中不足的是,他們單單認爲物質的重要性高於精神。

哲學中說,物質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通俗而言,你首先得活着,活着須要物質的支撐。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的合理性就在於揭示了物質的重要性但是請看看中國還有多少地區仍受貧困的束縛。這些人食不果腹,最簡單最基本的物質生活得不到切實的保障,又何談期望那些孩子成爲祖國的花朵與社會的棟樑?前段時間,各大媒體曝光的山區孩子以吃野菜爲生的事件,雖說帶有一點誇張炒作的意味,但其中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卻大同小異。

但是僅僅依靠物質供養現代化的人類是遠遠不能夠的。常言說得好,終日無所事事,則必病也。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葦草。誠然,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得不去面對各式各樣的抉擇亦或是困難,而這些抉擇與困難僅依靠物質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閱讀書籍,去觀賞風景,去遠方閱歷,去做一切有益的事情去給養自己的精神生活。

縱觀如今社會,“土豪”似乎縱橫天下。他們頤指氣使,財大氣粗,足跡遍佈全世界。他們尋找一切可以發財的機會,卻很少在意精神生活。對他們而言,金錢可以買來美味佳餚,娛樂設施,卻買不了書籍中的智慧,對人生意義的感悟。

《聖經·箴言》中說:勤勞的小螞蟻能夠搬運陽光以備不時之需,懶惰的人卻永遠那麼懶惰,甚至連小螞蟻也不如。螞蟻不及人的聰智,卻懂得物質的重要性,而那些懶惰的人往往不重視必不可少的物質,只知道渾渾噩噩地吃喝玩樂,更不必說精神了。

我覺得人應該兼顧物質與精神,不偏不倚。至此,人生便不會碌碌無爲地虛度吧。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8

一生之中,從不乏瘋狂的追求物質上的擁有的努力過程,大多是精神的飢餓卻被忽略到毫不顧及的境遇,人們在勵志成功的標準,一直要用財富衡量,以致於很多人們不擇手段不顧道義的限制攝取財富,唯恐落於人後,但是不懂精神享受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又有什麼用呢?

徒有物質的豐盛靈魂卻異常蒼白的人,一世的勞碌確實是可悲的,就像乞丐中了大獎,並不懂得如何應用,到最後還是一個乞丐,從物質到精神全部輸給了他的人生,輸的體無完膚,乾乾淨淨,一絲一毫都剩不下,真一個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人們的羨慕與佩服應該放對地方,是價值觀的導向問題,社會引導我們走了彎路,讓我們僅僅以最大的熱情最快的速度獲得財富,以爲這樣就可以幸福,可以獲得尊重,這是低級的,只是滿足了自卑者的某種原始心理需求,達到了一種復仇效果,其實你就是擁有豪車,別墅,奢侈品,每每可以一擲千金的揮霍,又能怎麼樣,代表你能幹嗎?代表你勇敢,代表你智慧嗎?你真洋洋自得的以爲所有的人會羨慕你嗎?雖然你曾爲這種獲得付出了巨大的不爲人知的痛苦,但這是真正的人生意義嗎?它真能表達你人生的意義嗎?

該認真思考一下,我們是否把路走錯,在方向的選擇上是哪麼盲目,真如果讓我們重活一回,倒推過來的話,我們是否真應該走外一種堅持,絕對讓它完美的無可挑剔,但是誰都知道,這絕對不可能,那麼應該醒悟的是,我們錯誤的以爲條件便是目的,物質僅是人生命意義的一個條件而已,絕不可看的太重,當作全部。

精神是人生的快慰,萬千生命在宇宙之間,時空境域裏來去的理由!認真的平凡人會認爲我沒有那麼偉大的報負,其實不用,平凡的人可以有不凡的人生,可以有不平凡的世界!

在關注物質建設的同時,注重精神,讓其共同成長,相得益彰!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9

一位著名數學家,有一次和兩位古人類學家討論遠古的人們爲何要保留火種。兩位古人類學家認爲是取暖禦寒,以及烹飪鮮美的肉食,而這位數學家卻認爲是爲了欣賞火光的燦爛多姿。

兩種回答是兩種心態,兩種境界背後折射出的便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差別現實主義注重人的物質生活,就比如兩位古人類學家,而浪漫主義則是像那位數學家一樣,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現實與浪漫,物質與精神,這顯然是相對的,兩兩矛盾。

究竟哪一種會更好呢?我的答案是浪漫主義精神生活,但如果又沒有現實主義,哪裏會有生產工具的進步,哪裏會有人類的發展,哪裏會有互聯網等等的進步呢?所以我也並不會否定現實主義,畢竟現實是基礎,而浪漫主義是在現實之上的,所以我們要在現實的基礎上去達到浪漫這一境界。

然而真正的事實卻是殘酷的,絕大多數人只會注重物質生活的富有,而忘記了精神生活纔是重中之重。有一些老師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不注重學生內心精神世界的提升。這便是錯誤的教育,有些城市只注重城市環境的美觀,而不注重城市的人文素質,這便是錯誤的引導,任何事物都擁有一個源頭,我們從源頭開始走,走到半路便停止的就是所謂物質生活,而走完整條道路的便是精神生活,或許這條道路上會坎坷萬分,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享受到精神世界的美妙。

我們不能只要求追求物質的生活,而是要進一步尋求精神生活,我們要財富,要便利,要富足,我們也應該要鮮花,要掌聲,要美好的心靈,我們或許能有這樣的生活,放下眼前的課本,走到窗前去欣賞那非同一般的美景,這便是浪漫,放下課本,走在那些沒有走過的道路上,在路上發現一些美好的事物,這便是浪漫主義。放下課本,去走一走世界各地發現一些異國風情,這便是浪漫。

邁出物質生活的腳步去尋求精神生活,邁出現實主義的步伐去通網浪漫主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一直生長去追求永恆的美好,我們要記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0

物質上富有,而精神上匱乏,不算是真正的富有。——題記

在生命長河裏。有如春蠶一般默默奉獻的人;有如蜘蛛般雖然生活辛苦,但是卻用自己的努力創造自己的生活;有如井底之蛙一般自以爲自己擁有一切,卻不知道自己見識短淺的人……

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演繹生活,不過演繹的成績不同。這對夫妻就演繹的十分成功——

有一對美國夫妻。他們家不算富有。但是他們卻擁有着充實的精神財富。他們家有一間空着的房間,妻子每天天黑後都要打開那間房間的燈。開始時丈夫不接的問妻子原因,妻子笑而不答,在丈夫的再三追問下,妻子拉着丈夫來到那間房間的窗前,對丈夫說:“你沒發現嗎?有一對夫婦,靠着咱們家的燈光,每天都在樓下把撿來的垃圾整理好。看着他們整理垃圾時帶着的快樂笑容,我覺得心裏暖洋洋的,感到無比的快樂。只要他們需要這點燈光,我就會永遠爲他們點亮。”丈夫在聽了妻子的話後露出了發自內心的快樂的笑容。

這一對夫妻雖然家裏不富有,但是他們發自內心的幫助別人,並且是不求回報的,這是他們精神上的財富。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而不像一些富人,打着幫助他人的旗號,並不是真心的想幫助他人,只是爲了讓別人感激他們。其實,物質上的財富。不能與精神上的財富相提並論,只有精神上的富有才算是真正的富有。

在生活上也有些人片面的追求物質上的財富,而在精神方面卻是空虛的,匱乏的,這份追求只會讓人更加的迷失自我罷了,就算讓他們追求成功了,他們也不會是真正的富有者,僅僅是精神上的擁有罷了。

或許有一天,我們會突然醒悟——原來,精神上的富有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擁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真正的快樂的生活!

或許在某一天,我們懂得了這些,會給自己的心中的對富有的追求一份滿意的答卷。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1

一位哲人說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慾望的種子,周圍的物質肥料越豐沛,它就會越發地生長得不可抑制。”如今的物慾橫流,越來越多的人摒棄了顏回的“簞食瓢飲”,輕視陶淵明的“不爲五斗米折腰”,厭倦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愛。他們自私,僅爲滿足自己的慾望;他們虛榮,僅爲滿足自己的慾望;他們瘋狂,僅爲滿足自己的慾望。慾望——這一足以讓人深陷的泥潭,不知吞噬了多少純潔的心靈。

同樣是問路人,土豪和窮漢給我的啓示有天壤之別。對的,人生不長不短,路靠自己走,至於結局怎樣,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不需要去羨慕那些富人有車有房,平凡的生活中我們一樣可以快樂,放下物質包袱,勇敢的追夢,走自己的人生,不要在以後回首之時留下遺憾,錢不是萬能的,但也不是萬萬不能的,這話不錯,在整個拼爹的社會,錢的確可以幫助你,但這些只是表面的物質現象,他幫不了你去到達精神的彼岸。

那些腰纏萬貫的富翁,在物質上是很滿足,在精神上就很空虛。一個人,應當看他做出的貢獻有多大,不應該看他錢財的多少。那位在7歲時就作出詩的詩人駱賓王,還不是一樣自由自在的神遊。那偉大的皇帝李世民,最後還不是長眠在了一副棺材裏。其實,人活着,說到底,還不是爲了填補物質與精神上的空缺。

而與阿里木截然相反的有這樣一羣人。他們身穿,出門有豪車,住所是豪宅。他們放鬆的地方叫高級會所,他們學習的地方中所謂的精英學院。他們有錢有勢,不怕做錯事,因爲他們有靠山,他們是“富二代”“官二代”。從“我爸是李剛”到“拼爹”,他們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是狂妄,是無知,是愚昧,他們的精神世界被物質世界蠶食,他們外表華貴但內心醜惡。看似他們無憂無慮,其實他們卻是最貧窮最悲哀的一羣人。

古代的賢士,很多人都選擇隱居,陶淵明辭官歸隱,“採菊東籬下”,不僅是他悠閒自得生活的寫照,更是他如菊般堅貞心的體現。他歸隱田園是爲了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園,不讓世間的污濁污染自己美好的'心靈。而現在,像“芙蓉姐姐”這樣“出世”的人卻層出不窮,他們無才無德,卻妄想留名於世間。他們費盡心機,醜態百出,受人嘲諷卻仍洋洋得意。多少人因他們而汗顏甚至作嘔不已。他們選擇享受外界的關注而拋棄了尊嚴,拋棄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何其可悲。

生命之花是靠享受培養的。生命是博大的,可享受的東西無窮多,生命又很短暫,許多有意義的東西稍縱即逝。爲何我們要用上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享受——那些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呢?

於我來說,我更願意用那豐厚的一筆錢,去各地旅遊,讓心放飛,享受沿途的風景,追求心與自然的契合……

由此看出,越是物質上富有的人,就越不快樂。因爲他們高高在上,又怕從那個位子上跌下來,只能用工作來麻痹自己。而精神上富有的人,他們不必爲自己的工作和財富擔憂,都已經是這樣了,再努力不過是徒勞,倒不如放下所有包袱,輕鬆自在的過一生。那些富有的人,天天爲自己的前程算來算去,最後算到每一個與他作對的人都死了,自己也只剩下不多的時日了,那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呢?

諸如此類的事件已經不再鮮聞,如上海,有人爲了iPhone4s,居然排了近60個小時的隊;在安徽,有人爲了iPad2,竟然賣了自己的腎;在海外,一些中國遊客爲了搶到心儀的奢侈品,不顧形象,拿出了百米衝刺的速度……這些無疑都牽扯着我們的神經。

小時候,爲了一個玩具我可以和媽媽大吵大鬧,現在,我心裏仍有許多想要的東西,物慾填滿了我的內心嗎?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2

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得以傳承,不僅是物質成就生活,還需要人們的智慧成就物質。換句話說:文化程度決定物質生活的水平。除溫飽年代以外,每個世紀的繁榮昌盛必定伴隨着詩書禮樂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容局勢混亂則稱爲禮崩樂壞。這正是說明,生活不僅需要適用的物質,還需要精神的追求。

不探究精神的價值,就會成爲只追求物質的傀儡。當今社會發展速度加快,人的生活節奏亦隨之加快,於是沒有空虛歲月去注重精神生活。每一本書蘊含的奇彩世界,每一日黃昏悽美的夕霞,每一朵曼妙姿態的鮮花,每一首歌的讚歎,都沒能成功挽留倉促行走的人們,停下腳步,看一看,賞一賞,問一問,人生除了學術追求,還有什麼?這個問題魯迅先生應該是給予了最好的回答。魯迅早年學醫頗有成就,贏得了藤野先生的肯定,但目睹國人對同民族之人的死麻木不仁,他決定棄醫投戎,用筆來拯救民族的衰亡。藥物只能麻痹神經,魯迅的文章卻能使民族精神覺醒,讓中國不至於從此一蹶不振。這,就是精神的力量,就是文化的較高境界。

一個人活在世上就是不斷思考與選擇的過程。物質上:選擇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比較容易;精神上:學什麼?做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做?就不容易了。我們幕天席地的生涯中,被追星,攀比,調侃等生活的低級趣味充斥着,於是安於現狀不追求更高的目標。衡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不是用金錢地位,而是文明修養。陶潛獨坐月下,對花品茶,一夜未眠,思考着,留下一句:不爲五斗米折腰。這是多麼清高正直的氣概,若不是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哪有這一代文豪,如今也不過是一任小小的彭澤令罷了。物質沒有成爲陶潛的絆腳石,然而成就《歸去來兮辭》的是那一夜的思考和明智的抉擇。

如果A有一個蘋果,B也有一個蘋果,AB交換之後,仍然都有一個蘋果。但如果A有一個想法,B也有一個想法,交換之後,AB就有了兩個想法。由此可見,物質與精神的區別在於:物質1×1=1;精神上1×1=2。在衰落的清王朝,實行閉關鎖國,認爲自給自足就可以高枕無憂,實則不然。沒有了與外國的聯繫,持續的小農經濟,使號稱泱泱大國的中國遠遠落後於完成工業革命的外國。少了物質的交流不會給生活帶來過多的影響,少了精神的探討則思維得不到進化。如果生活少了文化的進步,那麼發展是緩慢的,落後是必然的。不僅古時候是這樣,當今社會同樣適用。一個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偉大的建樹,歸根結蒂取決於精神生活的總體水平。

一個智者,會將物質與精神併爲同等重要,沒有精神的物質是迷茫的。追求功利的同時,不妨提升一下文化境界,給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多一些希望。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3

不管願不願意,我們被時間綁架着快速地前行。

“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邊垮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匆匆歲月帶來了些什麼,又帶走了很多。

幾次搬家,都小心的保存着一個盒子,視作珍寶。盒子裏滿滿的都是書信,有些信紙已開始發黃。經常會在某個下雨的黃昏,泡一壺清茶,靜靜的拿出其中的一些,細細的品讀。

一份信,當平鋪了信紙開始低頭思索執筆時,藍墨的鋼筆尖頭就已經融進了細膩的情感在紙間沙沙流淌。寫好的信,一遍遍的看,看用詞是不是精確,看字寫得是不是漂亮,然後細心折疊成各種的形狀,微笑着放進海藍的信封,膠水刷頭輕輕的刷過,密封住一個祕密或是一份愛戀又或者是對遠方摯友的一個快樂的分享。

一份信,當粘上精美的郵票投入綠色的郵筒,便如放飛的自由的鳥,等待它給遠方的那個人帶去問候,然後再帶回一個未知的喜悅。

一份信,當人生輾轉遷移,歷經艱辛,它能仍然靜靜的保留當初的真心,舒展淡淡發黃的歲月,給予寂寞時的陪伴和回憶的甜美。

可是啊,這樣的一份信的美好,再不會出現在現代人的生活裏。現在的人們,有微信朋友圈,有QQ好友。要說什麼,指尖一動,屏幕一劃,對方就已經瞭然。那麼,這樣方便的溝通,卻爲何讓我們的內心越發的孤獨?

一次高中同學聚會,便加入了高中同學的微信羣,這個羣有一個好聽且應景的名字“致青春”。一個班,東拉西拽,也有三十多個人。開始時,羣裏熱鬧非凡,找同桌,找班長學習委員,說哪個老師的嚴格哪個老師的怪論,調笑當初偷偷愛戀的某一對。回憶完了,各自開始介紹現在的生活,先生老婆兒子女兒陸續登場,房子車子票子位子一一亮相。然後,羣裏便少有人說話,偶爾羣主和個別積極分子分享點小笑話,心靈雞湯。

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時過境遷,不同的平臺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認知,當初的單純如今帶上了生活的色彩,已再難共鳴。說愛人,有婚姻不幸的人會認爲你在曬恩愛,刺激到他(她)的不幸;說孩子,有教育困難的人會覺得不如你,羨慕的同時也會遠離;說工作,事業不如意的人會暗歎自己的境遇然後潛水,曬照片是臭美自戀,說服裝包包是擺闊炫富,說一段走心的話,也許就被視作賣弄文字,故作清高。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個羣,得意、失意間,人生百態,暗流涌動。

發黃的信封最多的一位摯友,如今我們在對方的通信錄裏,微信羣裏。我們仍然喜歡彼此,偶爾去對方所在的城市,手拉手逛商場試漂亮的衣服,鑽小巷子尋找特色美食。更多的時候,我們在微信裏發照片,發或長或短傾訴的文字,我們第一時間給對方的朋友圈點贊。

突然有一天,朋友圈裏共同的朋友說出一個話題,驚訝的發現,原來以爲許多隻屬於我們的祕密其實其他的人也知道,然後發現,其實自己一直是被妒忌而不是欣賞,於是,變得沉默,保持着繼續點贊。

翻動手機,形形色色的朋友圈,微信羣,看着一個個頭像,都在朋友圈,卻不知道能和對方說什麼。

富足的現代物質社會,都透明着,卻又包裹着,一天一天的精神孤獨!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4

清晨醒來,清涼的秋風拂面而來,T先生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騎着共享單車來到公園開始晨跑。沿着兩旁火紅的楓葉,在曲曲折折的石板小徑上穿行,望着路旁各種各樣的共享資源:共享飲水機、共享書店、共享棋具,T先生突發奇想:爲什麼只是共享物質,沒有共享精神呢?

這個想法一旦在T先生腦海中閃過,便再也甩不掉了。經過一番設想,T先生決定開一家“共享成功”公司,讓失敗者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過了幾天,T先生的門面公司在淮海路順利開張了。各色各樣的人在開業頭一天涌進這家公司,尋找可以共享的成功。在底層奮鬥了十幾年的工人買了一個月的“共享工程師”,想感受一下統領別人的滋味;高考成績平平的學生來這裏買了一些“重點大學共享券”,蹦蹦跳跳地去享受重點大學的生活;創業失敗的人買了一天的“CEO享受票”……很多未能成功的人都買到了自己想要的成功。T先生望着潮水般的人羣和秋日高升的太陽,開心地咧嘴笑了。

可是過了一個星期,各種各樣的投訴信紛至沓來。人們紛紛訴說這些買到成功的人根本無法勝任,把原來的好秩序搞得一團糟。甚至有政府人員前來干涉,要求T先生不要再開下去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T先生不知所措,彷彿小船駛進了一團迷霧之中。

爲了尋求幫助,T先生去找S教授談心。T先生不解地問:“爲什麼不能共享成功呢?”S教授語重心長地教導他說:“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是由自己的努力換來的。聰明的人也得獻出汗水才能獲得成功。而這些失敗者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因爲不夠努力或不知正確的方法,自然不能正確地享受成功。生活中的一些物質資源是可以共享的。但成功是一定要經歷一定過程的,不能直接用錢財來一步登天。就像一些人,用金錢買到一個官職或仗着後臺直接飛到很高,可再怎樣也沒有能力把這份官職做好,最終也只能被民衆趕下臺。”T先生仔細思考了S教授的話,又迫不及待地問:“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呢?”S教授捻鬚大笑:“你現在來請教我不就是一種共享嗎?”T先生豁然領悟。

第二天,淮海路上的“共享成功”公司不見了,取代而之的是“共享教導”。上門求教的人數不勝數。S教授正認真地分析這些失敗者的問題並給他們正確的方向。有一名記者問T先生:“您爲什麼放棄共享成功,採取共享教導呢?”T先生笑着說:“錢財買來的成功只是一時的,是弊大於利的,而有了正確方向而努力奮鬥得到的成功,是永久的,是真正可以共享的。”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5

林徽音說:“記憶的梗上,誰沒有兩三朵娉婷,披着情緒的花,無名地展開。當殘紅散盡,又有誰知,這娉婷該以怎樣的寂寞去詮釋美麗?”———題記

歲月,故事,就像剛沏好的一杯清茗,幾番沉浮之後,跌於杯底。

看多了“手腕”便着眼了“首飾”,記不得時間了,自己卻從沒有過首飾,也不願意佩戴。曾經了相中過一副紅花耳帖,於是忍痛打了耳洞,那會兒 因了要做新娘子的衝動,還有一支手鍊,花花綠綠的,戴上真如蒙古丫頭。僅戴了一天,隨之便不知去向,那份苦心經營的感情也就此逃之夭夭。時至今日,我仍不愛“紅妝”,仍不會“穿金戴銀”“琳琅作響”。

自此,我便開始小心翼翼行走。如果說沒有一件“首飾”,那是假話。節衣縮食的買了一枚戒指,無名指上還是呆了一天,依舊被擱置,那金黃的顏色,如今也貶值了。索性再也不想掏出來。記得有人如此問我,“有戒指嗎”“有一枚”,“有項鍊嗎?”“沒有”,“有耳墜嗎?”“有耳洞”。於是便參照我 向自己的準老公索要了這些。“蘿蔔白菜 各有所愛”吧,我不追求那些。可是“雞湯文”指示:“肯爲你花錢的男人才是真的愛你”,呵呵,我遇不到真愛我的男人,因爲我總爲男人省錢[/難過]。寫到此,總是觸到了痛處……天陰陰,雨綿綿,那些如泣如訴的故事,想提起又極力掩蓋。有時,連哭都要捂着,怕人知道。敲着文字,翻着之前的日誌,好久沒有“長篇大論”了,此刻,這段時光積蓄的情愫悄悄的泛濫開來……。 時間在走,年齡在長,最近的人事無常,起初真的接受不了,如今覺得原來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讓日子過得隨意,隨性點吧。我不想讓自己閒下來,文字,塗鴉,音樂,都是我拿來的填充物。近來收穫了一枚手鍊,很喜歡,便自己又配置一枚。夏季那會也羨慕人家那性感的脖子上的“閃閃”的東西,但只是羨慕。於是戴了一個紅絲連起的“笑佛”,秋來了便取了下來,連同那隻“廉價”的瑪瑙手鐲,其實只是爲了掩飾手腕上的“疤痕”。看沒,自己的內心還是偏重於精神追求的。我在意“有心的東西”,“有心的”就是“有價值”的,一堆“金閃閃”只能添加俗氣,這也是自己最不實際的想法。很可笑吧,如今哪個女人不俗氣? 又矯情了很多,仍覺“意萬重”。小情緒都寫在了小片段裏,允許自己這點“大情緒”罷。屁顛的上學開始就迷戀文字,幾十年了,真的帶給了我太多的充實,而我也從未放棄。不管心情如何,坐下來,拿起筆,它都能讓我安靜。我不想賴此謀生,只是給自己的心靈找一處棲息之地。累了,進去休息……

有人說:“過度的清醒,會讓人覺得薄涼冷漠;過度的沉醉,又會讓人感到浮淺迷離。所以,完美的人生,當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意。” 用楊絳先生的話收尾吧: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都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纔是淬鍊心智,淨化靈魂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爲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文人都很看重精神勝於物質,那麼,我也算一朵小小的 “文人” 吧 !嘿嘿。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6

現實中精神往往被物質牽制着,但其本質卻始終高於物質。

而當我們把精神中一些玄妙的東西提煉而以物質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我們和我們的靈魂就脫節了。(這就是爲什麼往往把靈感記錄和描述出來之後,將作品對比靈感的初始狀態,會始終得不到滿足感,始終覺得缺少些神)

我曾說:追求物質享受的目的是爲了維持對精神享受的追求。如果這樣,基本上就可以說物質就是爲精神服務的。而精神世界裏面要不要包含一些追求物質享受的策略?比如偉大的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賺錢?通常都是要的吧。那不就成了精神爲物質服務了?而這也是爲了維持對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就是說我們的精神自力更生?

所以目前還只能說到這裏:現實中精神和物質往往是互相牽制的,而大多數情況下是前者受後者牽制。從根本的、道義的角度講,精神卻始終高於物質。而通常它又不願受物質的牽制。所以追求超凡脫俗的境界,所以陶潛要歸隱田園。這就叫做高風亮節。——即至少在表面上讓精神不受物質牽制。但最後的最後,實質上,精神還是要受物質的牽制。因爲活在這個世上,因爲精神一直也必須寄寓於一個實體。這就註定了永久的牽制,一生的悲哀……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7

做人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能夠擁有精神與物質的對等。既有精神,又有物質;在獲取物質時不丟掉精神,在追求精神時亦不喪失物質;物質世界富足充裕,精神世界豐盈通透。

卻是極難做到的!

看看你周圍的人,看看歷史,總不難發現,不是富而驕者,就是貧而卑者,能落個在物質上不富有,但精神上很豐富就算是好的了。

“飽暖思淫慾”“患生於多欲”。人,這種高級動物,在吃飽了,喝足了,有了閒錢、閒工夫之後,很容易就會自我膨脹、居高臨下、飄飄然起來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說,大概也是源於此。從這個角度看,說人是“賤骨頭”是沒錯的。

貧而不卑,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當週圍都是大房子,你還住在小房子裏卻能不吭不卑,怡然自樂,不易做到。這需要承受來自外部環境和個人內心世界的雙重壓力。在否定與肯定的博弈中,先不管輸贏如何,光是這個掙扎的過程,絕對就是對人的精神的一種極大考驗。

一身傲骨,不肯爲五斗米折腰,卻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擁有的是氣魄,更是境界。

其實,人的精神往往是敗在自己的慾望之下的,先是以存在爲本,爲五斗米折了腰,然後物質欲不斷升級,變得越來越不自量力者總是大有人在。

追求物質,讓生活變得更好,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是以精神的不斷淪喪爲代價的,是不是就有點悲哀了呢?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8

生活中的大多數人認爲,有錢就代表着富有。瞧瞧人家蓋茨,李家誠,那可真是富的流油。可是這些觀點畢竟只是片面的,那真正的富有是什麼呢?

無可否認,有錢的確代表着富有,可以買車買房。可是,人們又何嘗知道那些富豪們的生活呢?

報紙上總會有這樣一些報道:某歹徒某天受人委託刺殺了一位億萬富豪;某某富翁的子女遭到歹徒綁架,最終被撕票並棄屍於小樹林。例如2006年1月22日,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著名民營企業家李海倉在家鄉山西運城市遭槍殺身亡:2月12日,溫州億萬富翁周祖豹在家門口被一夥兇徒刺殺身亡。可以說這種新聞屢見不鮮。

由此可見,富豪們的生活並不愜意。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在某年某月某日被歹徒槍殺。這種害怕的心理常常使他們未老先衰,鬱鬱而終。

而爲什麼有些人雖然家裏窮的掉渣但仍然卻被人稱爲富有呢?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非常快樂。他們富有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質。

在我家鄉的馬路邊,常會看到幾個板車夫聚在一起玩撲克,他們常常會爲兩毛錢一盤的鬥地主而爭的面紅耳赤。贏了一兩元錢的人笑的特開心,而輸了幾毛錢的人會有點沮喪。還有幾個十分累的會躺在板車上,用草帽蓋住頭,打着噸兒,舒舒服服的。這也許會引起一些人的笑聲,但透進去想想,他們的精神還真的很富有。這些人只要不害什麼大病,往往能活到八九十歲。

現在,我發現上蒼原來是很公平、很公正的。他給予一個人貧窮的同時,也會給予他一筆很可貴的財富――精神財富。擁有精神財富比擁有物質財富更好。

所以,現在,我可以自豪而大聲的對大家說:“朋友們,我也是一個很富有的人,因爲,我擁有一筆很大的財富。”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19

在印度,作爲社會基礎設施的道路破舊不堪,但在道路旁,每隔數公里就會有一座華麗至極的教堂,這恐怕放在不少人眼裏都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現象。

但居民卻回答得很簡單:“路是通向財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寥寥數語,卻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原來,在印度的很多居民看來,神要比財富重要得多,精神上的追求遠比物質上的重要得多,所以路可以很差,但絕不能虧待教堂。

這等情形倘若放在中國恐怕要倒過來了,路旁可以有一座破敗的小廟或者索性沒有,但路絕不能不修好。人可以精神上沒有追求,但物質上若不好好追求一下就太對不起自己了。所以,我們“拜金”,我們可以爲一部手機徹夜排隊,我們會談那些名牌鞋包談得熱火朝天,但我們身邊卻鮮有人談書籍,聊有深度的文化,去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這是我們的問題所在,在物質上有些人是富翁,但在精神上很多富翁卻是不折不扣的窮光蛋。所以我們社會上出現了貪污,不法商販爲謀利益不擇手段等許許多多有違道德的現象。如果社會上充斥着這些現象,物質上再富有,心裏能舒服嗎?

當然,得說明的是,我們的精神追求終究還是爲了能讓我們更好的在現實中生活,因爲人無法永遠活在幻想中,終究還是要面對現實的。說實話,我並不贊成像印度那樣,印度這樣做了的結果我們也看到了,國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如果像他們那樣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慰藉,希望讓神明去彌補自己所缺失的一切,那這樣的精神追求本身便已脫離現實意義,只會是自欺欺人或者就是純粹的迷信。

所以,在當下我們與印度做的都不好,我們需要做的,是往精神那邊增加幾個砝碼,而印度則需要往物質那增增重了,但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爲了能達到一種平衡。其實,物質與精神應該能算是構成生活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吧,他們之間應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而並非有孰輕孰重之爭。

物質中的財富也好,精神中的神明也罷,都是人爲了生活發展而利用和創造的東西,它們的地位本是平等的,所以,平衡纔是最佳狀態。我想,一個物質與精神有着相匹配的財富的人,他活的一定最幸福。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篇20

人類的歷史是生產力不斷髮展的歷史,也是人類精神世界日趨豐富的歷史。

五千年了,物質文明已經發展到現在的程度,然而在物質文明的背後,一種原始的衝動仍一直以古老的血脈遺傳的方式繼承着,五千年了,從未間斷。這是一種自多少年前海洋裏的那個細胞開始出現時起,就一直凌駕於生命長河之上的至高的規律,是人類的血液中不可磨滅的遠古記憶。這就是精神的野性。

文明與野性似乎一直是作爲對立面而存在的。前者表現在物質上,後者表現在精神上,二者有矛盾性。前者追求秩序,後者嚮往不羈;前者是人類智慧的凝聚,後者是人類靈魂的奔突。而五千年的發展,足以使物質文明一步步將精神野性打壓下去,於是出現了都市中徘徊於霓虹燈下的人們。

他們目光呆滯,眼神少了些許鋒芒。

我們必須承認:物質文明促進了人類發展,但絕不意味着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精神野性被磨滅。當然,也不可能。那條叫巴克的狗如此,人類也是如此。文明可以統一物質世界,但在精神上,必須有一處空間留給野性,必須要有一塊土地未被物質文明同化。

精神野性的精髓在於思想的獨特性。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帕斯卡爾說:“思想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陳寅恪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心靈深處的那塊處女地,是物質誘惑侵入內心的最後一道防線,精神野性使思想變得自由,使靈魂獨一無二,使每一個生命個體不會因物質文明的發展而趨於同化。沒有精神野性,就不會有“我”,只有“我們”。沒有精神野性,哪有李白的不羈與飄逸?沒有精神野性,哪有梭羅的恬靜與樸拙?沒有精神野性,哪有海明威的堅韌與自在?

精神野性的力量是自由不羈的。相互依存的。事實上,文明的發展需要精神野性的推動,或者說野性的張揚推動了物質文明的前行沒有物質文明的進步和精神野性的張揚,我們也許還在東非大草原上被猛獸驅趕着,疲於奔命。而物質文明的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應該呈現多元化與個性化,而絕不是同一化。物質文明的多樣化,反過來就會使精神野性的力量得到最好的釋放與表達。

如此看來,如果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中放棄了精神野性,放棄了獨立的個性與追求,就不禁讓人可憐而可悲了。而梭羅的那種看起來瘋狂的做法,作爲精神野性的迴應也就顯得無比自然了。

也許有人會說:社會發展壓力巨大,梭羅的日子過不得啊!

當然如此,梭羅的思想與實踐也許真的不易複製,然而如果把精神野性只詮釋爲去野外過幾年,就實在太膚淺了。只要在紛繁的世界中有自己的獨特體驗,有你的所思所想,在平凡生活中不失冒險的精神,那麼每一天你都是自由的,充實的,嶄新的。你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精神野性的完美表達。

沒有了物質文明,人類將生存艱難;沒有了精神野性,我們的心靈世界必將是一片荒漠。就是在這個層面上,實現了和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