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常回家看看議論文(精選5篇)

常回家看看議論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尤其是應用極其廣泛的議論文,議論文可分爲三部分:是什麼,爲什麼,怎麼做。那麼優秀的議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常回家看看議論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常回家看看議論文(精選5篇)

  常回家看看議論文1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爸媽捶捶後背揉揉肩…”當年陳紅的一首《常回家看看》紅遍大江南北,銷售量居高不下。因爲它深切地呼喚着離家的遊子,牽動着詩子而歸的父母的心。而今,又有幾個父母能實現這單純又奢侈的願望呢?

轉身望去,回家的路“困難”重重。

李白將回家的路化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商隱將對家的想念幻作“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縱觀歷史痕跡,似乎在呈現一種“古來遊子多憶家,而今家在憶遊子”的發展趨勢。一個會議,一份合同,就可以成爲放棄與家人團聚的藉口;一個留言,一通電話,自以爲彼此心照不宣;一棟房,一沓錢,便以爲涵蓋整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雄心壯志,也正因爲父母理解你的抱負、你的忙碌,假意滿足過着孤燈相伴的日子。

忙碌的兒孫們也在不停地抱怨着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是啊,社會競爭的壓力使每個人戰戰兢兢。社會的指向標偏移物質利益,人們便也隨風奔跑,強抓“機遇”的同時,卻把一旁的親情棄置不理。街頭巷尾都在爲別人升遷而慶賀,卻沒有人爲親情的得失而喜悲。每個人都在順着事業的標杆無止境的攀爬,最後要追求什麼,或許連自己也不明白!

《常回家看看》縱然朗朗上口,但若只是作爲一句口號的擺設,又有什麼用呢?

家,是親情磨合發展的發源地;親情,是人類至真至純永恆的追求。而今,利益、虛榮正強烈的衝擊着親情的防線。親情,是奮鬥最後的歸屬,無論成敗,家纔是我們盡情依偎的港灣。這份情感一旦出現裂痕,就不會再完美如初,事業成敗還有什麼意義呢。況且一段與生俱來的感情都無法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將會是怎樣的不堪一擊呢?

常回家看看,從古至今也不曾有過確切的翻譯,這需要每個人用心去解讀,需要回家的不是事業的成功,家人想看的也不是事業的成功,只是你在家中晃動的身影和開心的微笑,最好的詮釋或許就只是你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常回家看看”要裝在每個子女的心裏。

正如歌詞中寫道的,老人不圖兒女爲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只求平安與團圓。人這一輩子有太多遺憾,“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常回家看看,家中的燈永遠爲你而明;常回家看看,家人的'心依舊爲你等待。常回家看看,看望的是熟悉的家人,守候的,是久違的親情。

  常回家看看議論文2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願/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

——提記

這首歌曲大家一定並不陌生吧,這首歌曲更包涵更深刻的意義。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誰也離不開誰。在如今複雜社會裏,許多子女因爲長期在外工作忙碌卻沒時間看望長期在家上了年紀的父母。天下父母對子女的心願都是一樣的,不過高的要求子女有過高成就,只是真心希望子女能快樂與幸福。子女何常不想陪在父母身邊呢?有些事情往往很複雜,更有時刻會做出無奈的選擇。

天下父母愛子女勝過一切,有些子女卻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埋怨父母的嘮叨,有的父母因爲長期勞動而身體累跨了。此時父母只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陪在她身邊,就這麼一個小小的要求。然而子女有時因工作忙碌不能即使返回到父母身邊。更由於父母長期對子女的想念,在臨終前沒得見上子女一面,就這樣離開了人世。當子女聽到父母去世的消息時,一切都太遲了。有的子女因爲煩父母的嘮叨,吵架離家出走了。此時的父母是何滋味呢?無論你與父母的關係在不好,她畢竟是你的父母呀!更是陪伴你多年的家呀!父母只是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父母就這一個小小的心願,難道我們做子女的做不到嗎?

請長期在外工作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父母更需要你們陪在他們身邊。即使外面的生活你已經習慣,甚至比家好許多,可是它是否好,都是陪你多年的家呀!請在忙碌工作的同時,抽出時間看看父母。因爲父母時時刻刻爲你牽掛着,難道這小小的要求你都做不到嗎?不要讓你的父母感到孤獨,常回家看看吧。

  常回家看看議論文3

小時的我,很討厭回家。小夥伴們一起玩,總有無限的樂趣。即使是一方小土堆,也能把它想象成一座堡壘。而回家後,聽得最多的便是母親的嘮叨。偶爾頂撞一兩句,可能會吃一頓“竹筍炒肝尖”,那時,我只能捂着發疼的屁股,默默抽泣。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經歷的事愈發多了。慢慢地,我體會到了那看似平常的舉動中所蘊含的父愛母愛,濃厚而深沉。

母親是一個睿智且聰慧的女子,即使她連小學都沒畢業。每次回家周,她都會和我談心。她常說,家是溫暖的港灣,如果累了,就回來歇歇,但歇過之後,你必須繼續張帆遠航,闖出你的一片天地。家,不是暖牀溫室,不會養你一輩子。

我很驚詫母親的話語,因爲普通母親智慧安慰兒女,應該不會說“歇過之後繼續闖”之類的話吧。但細想之後,確實有理。人生的風雨還得要自己解決,路還是要自己闖蕩。

母親盡職盡責地爲我打造了一個溫暖的港灣。我喜歡花,母親便在庭院裏種滿了花;我喜歡和平鴿,母親便給我買了幾隻小鴿子;我喜歡古典樂器,母親便給我買了一架古箏經歷了一個月的飄搖,到了回家周,我就飛快地躲進溫暖的港灣中,聞着家中的花香氣,逗弄籠中的小鴿子,偶爾也會勾弄幾下琴絃。這一個月的疲憊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家,是最溫暖的港灣。家中有母親的關懷體貼,有弟弟的歡聲笑語。父親雖遠在雲南,卻阻隔不了那深切的愛,哪怕僅是長途電話裏那寥寥的幾句,哪怕僅是短暫休假時矚望我上學的眼神。我相信,不只是我,每個孩子心裏都會有一扇永遠敞開的家門。柔和的燈光下,是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和桌旁默默守護的一兩個身影,或許年輕漂亮身姿倜儻,或許佝僂腰身白髮蒼蒼。

家,是最溫暖的港灣。就像我在上文所提到的,路要自己闖,但在外面受了傷,不妨回到港灣,用親情平復心中的傷口。常回家看看,用心撿拾那幸福的點滴。

家,溫暖的港灣。大浪依然無情地拍打着礁石。那艘我所駕駛的航船仍堅定地前進。那燈塔上的一豆燈光,雖隱隱綽綽,卻幾十年如一日地爲我照亮。我開足馬力向前衝去。前方,那是家的方向。

  常回家看看議論文4

“夕陽無限好”,卻也掩蓋不了“只是近黃昏”的嘆惋。每每想到黃昏看到夕陽,腦海中都會閃現父母佝僂的腰身斑白的鬢髮。

都說“法不外乎人情”,那“常回家看看”入法,應該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以法律的手段強制喚起對老年人的關愛,維護孝心保障老年人的權利,應該能使飽經歲月滄桑卻老境孤苦無依的心靈得到些許慰藉吧。

有人認爲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一種道德倒退,也有人認爲這是一種善的指引。身在校園,見識是短淺的,所以孰是孰非不敢妄下斷言。但我認爲法律的出發點總歸是好的,最終結果也該是人心向善的。

歲月的冰刀霜劍無情地在父母身上留下痕跡,他們漸漸蹣跚了腳步,臉上的皺紋也不斷增多,生命苦短。是該多留些時間陪伴這些不僅賜予我們生命還教會我們做人的父母——老師。哪怕只是節假日,七八天,一兩小時。放下繁忙的公務,帶上老婆孩子,陪陪他們,說說話,乾點家務。其實長輩們的要求並不高,“給點陽光就燦爛!”

還記得北大教授周其鳳的故事。帶着記者來到自己的家鄉,當衆給父母跪下,承諾給他們最好的生活。雙膝跪地淚流滿面的畫面可謂經典感人,滿身敬重滿口孝義。但我想請來記者不如用心記着,言語承諾不如見證誠意。這簡單的“一言一跪一哭”就是對老人多年養育的感恩多年孤獨的慰藉嗎?何不放下名利心,付諸實踐,於一點一滴中現關愛和孝心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莫到失去時方知親情可貴。事業成功生意做大如何,成功的花朵開滿一路如何,榮譽等身聲名俱在又如何?停一停腳步吧,常回家看看,不流於形式,用行動做註腳寫下真愛。

馬雲,衆人皆知,阿里巴巴的ceo,是他締造了互聯網電商帝國,又是他,激流而退辭去職位,退出還沒上市的公司,還沒到巔峯的事業。帶着這個問題詢問馬雲的一位好友,他只微笑着說了兩個字——“回家”。

馬雲停下匆匆的腳步,放下名利聲望,迴歸家鄉家庭,不讓人生留憾。

小品演員馮鞏每年春晚演出結束後都要第一時間迅速趕回家。爲此,他常要求劇組把節目排在凌晨十二點之前,爲的只是陪母親過年。

停下你忙碌而又急促的腳步,回首看看,倚門觀望的巴巴的眼神,用心聆聽常回家看看的召喚。

  常回家看看議論文5

時間飛逝,容顏易老,不經意間,皺紋已爬上了父母的臉頰。作爲子女的我們,常年在外,何曾關注關心問候過父母?

父輩對鄉土的堅守,子女們匆匆的腳步,早已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父母對子女的牽掛和期盼讓我們心中痠痛,我們能都停下匆匆的腳步呢?

中國是一個有着千年孝文化的國家,面對孝道的缺失,國家也做出了相應的對策,推出新24孝,將常回家看看立了法。而面對這些法律條文,在現代社會中有多少子女能做到呢?

工作的繁忙,生存的壓力,偶有假日不是在加班中度過,就是被車票阻了回家的路。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變得如此忙碌?爲了工作,爲了生活,爲了夢想,爲了永無止境的追逐我們總是在不停地趕路,從未放慢腳步來欣賞路邊的風景,更未回頭看看身後父母關切的目光。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父母對我們的愛,我們如何去回報?因工作繁忙,你已多久沒回過家了?因生存壓力,你已多久沒關心過父母冷暖了?在外打拼,不管多苦,多難,多累,多痛,總要抽出點時間,看看父母。常回家看看,多麼溫暖的話語,對在家的父母來說,卻也只是一種奢望。

莫讓忙碌阻了回家路,莫讓父母期待的眼神成失望,莫讓孝道被淡漠成昨天的記憶。

尊老,愛老,敬老,養老,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論語》中關於孝道曾這樣闡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孝道自古有之,遵守孝道,更是新時期公民的義務和責任。

梁啓超曾言:“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成長,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

遵守孝道,常回家看看,亦是我們的責任,更是道德的要求。工作再忙碌,生活壓力再大,也要抽點時間常回家回家。讓父母感受孝心簇擁的幸福。

因爲有了父母,我們的生命得以孕育;因爲有了父母,我們的生命得以誕生;因爲有了父母,我們的生命得以延續;因爲有了時刻爲兒女犧牲的父母,我們的生命得以成長,收穫。

莫讓忙碌阻了回家路。常放慢匆匆的腳步,回頭看看身後的父母,讓孝道得以傳承,讓愛心永久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