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孤獨議論文

孤獨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孤獨議論文

孤獨議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孤獨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孤獨議論文1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社交生活的壞處深藏不露:消遣、閒聊和其他與人交往的樂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難以彌補的禍害。青年人首先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承受孤獨。”因爲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

世間怕有無數稱己爲幸福的人,卻沒有多少人認爲自己也是一個孤獨的人。“幸福”的人往往開朗、健談、善於社交;孤獨,似乎註定只是一個與陰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態度所相伴的名詞。事實上真正的孤獨是魯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覺醒,是布魯諾被燒死前大聲疾呼“未來的人們會了解我……”的信念,是無法選擇“出世”的蘇軾的清高。

孤獨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曠達與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孤獨就是走出無止境的無聊社交、閒扯、平庸的一種生活態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華,追求內心的曠達與淡泊。當莊子頭也不回地邊釣魚邊婉言拒絕出任楚相時,我們體會到的是孤獨。世事紛亂,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盡其才,惟獨莊子安然身外。這種孤獨,實際上是一種超越常人的豁達與淡然。但莊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靜的拒絕,帶來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獨,換來的卻是一座矗立在無數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標。

孤獨讓我們擁有內省的時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條件。

物質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來越急功近利,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勢利化,幸福感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孔子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論語》中的睿語無一不是孤獨困頓的孔仲尼的自我反省。孤獨的時候,人才有時間和空間去進行人生的思考,追尋自己活着的價值。纔會遠離喧囂、蕪雜,看到自己內心,保持一份坦然與淡定,看清自己前進的方向,這是享受幸福的條件。

孤獨議論文2

孤獨,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孤獨是一條黑暗的鐵軌,你永遠不知道前面會有什麼,毀滅抑或光明。有人說:“如果你想走得快,一個人走。”時代的先驅與社會的推進者是走得快的人。他們都是孤獨者。

爲何?因爲沒有世俗繁瑣的牽絆,沒有與同伴內訌的機會,他們孤獨向前,僅憑孤勇。

梵高孤獨,身爲一個藝術家,他的孤獨感尤其明顯,人們無法理解他的作品。貧困、飢餓將他壓迫得發瘋,用手術刀爲自己刻下最後一筆。但是一億七千萬的《向日葵》卻證明他的水平比同期作者前進幾許,他不是瘋子。他只是一個孤獨行前於其他畫家的人。

孤獨者往往不能得到當時世人的理解,因爲他們的思維方式高於現世,不能被固定的先入爲主的民衆所理解與支持。孤獨的先行者便會從內心感到一種難以驅散的陰霾,只能埋首於他們孤獨的事業之中。愛因斯坦性格孤僻,小時曾被老師責罵不可理喻,卻提出了相對論這個偉大的觀點;司馬遷蒙受奇恥大辱,在衆人不齒之下,含淚揮就一部坎坷壯闊的史詩;哥白尼堅持真理的火炬不會熄滅,提出的日心說不被世人理解,便用生命去推動真理的前行。

所以,瘋子是孤獨的,天才也是孤獨的。

真正孤獨者是堅貞於自己的內心,抵得住誘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居里夫人將獎牌當成給孩子的玩具,錢鍾書謝絕記者採訪,他們需要的是專心“坐冷凳”的孤獨與安靜。哪怕“發明大王”愛迪生一生髮明數不勝數,但他在晚年浮躁,喜愛名利,也就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孤獨者。

孤獨者在引領技術走向,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民衆的“同化”。人的性格中隱約有羣體意識,會理所當然地少數服從多數,孤獨者要不有舌戰羣儒的本領,就要有充耳不聞的本事。很多人本是一個人走,被呼喊幾聲,便成了芸芸衆生的一員。所以孤獨者“高處不勝寒”,少而珍貴,受到世人的敬仰或是不解。

如果你想走得快,請一個人走吧。成就大業的人總得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獨,苦心孤詣,不迷失於衆。孤獨者,自遠方。

孤獨議論文3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題記

四年前,我獨自一人在家,裹着厚厚的被子,瑟瑟發抖。

擡頭望天,明月不見,繁星暗淡,只有北風在“呼呼的”狂笑着,透過窗戶的空隙,傳到我的耳裏。當時爲了壯膽,把電視開到最大音,可是內心深處依然恐懼,身子在不住的發抖,希望有人在我身邊。

那時認爲,原來孤獨這麼可怕。

四年後,夜已深了,我卻獨自漫步在沒有燈光的小區裏,口裏揹着課文。雖然孤獨,但每一步都是那麼的輕鬆。風,依然是肆虐的吹着,天上下起了小雨。風透過不算厚的衣衫,無情的吹打在我的身上,渾身冰涼。雨順着我的臉靜靜地往下淌,給這畫面增加了一份悽美。這時的我,只是在歎賞着這無人觀賞的美景。

剎那間,我發現,原來孤獨這麼美麗。

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四年前,我體會的不是孤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孤獨,孤獨,孤就是王者,獨是獨一無二,一個獨一無二的王者必需要永遠接受孤獨。因此,孤獨是一種境界。

一個人坐在冰涼的長椅上,這未必是孤獨。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穿梭,或許你會更加茫然。孤獨不在外表,不在肉體,而是存在在心靈中的美。靜下心來,抽出時間,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品一杯香茶,然後沉思,這也是一種孤獨。

朋友,但是你要記住,孤獨,不是寂寞。寂寞只是心中一瞬間的幸福,但是會給你帶來無限的空虛。孤獨是要冥想,不是思考也不是苦想,是讓他隨風、隨意、隨緣而飄,在這過程中,你還要要把心、意、靈統一。如果達到境界,你將會明白許多人生哲理,這就是爲什麼思想家的人大多是孤獨的。

朋友,你你還要記住,孤獨,並不是孤傲。孤傲只是表面的孤獨,但他的內心卻是驕傲的。你要用心去體會,放下一切,不論是你的驕傲還是自卑,找一個清淨的.地方,靜靜的思考,你纔有機會找回自我,收穫感悟

孤獨其實就是一種是靈魂的放射,一種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種思想的高度,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忘記了誰曾經說過“不會享受孤獨,就不會享受人生。”

孤獨議論文4

現在的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在學校的學習十分緊張,幾乎沒有時間與同學們交流,再加上父母又多是雙職工,工作很忙,與孩子在一起交流的時間較少,所以很多同學有孤獨感,寂寞感。怎樣才能走出寂寞呢?

首先,要正視孤獨。因爲成熟而自信的人不怕孤獨,不怕寂寞。魯濱遜在孤獨的漂泊中磨練了意志,認識了世界;陳景潤在孤獨的奮鬥中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司馬遷在孤獨的苦痛中完成了>。

孤獨不都是壞事。孤獨不是孤僻,而是要在獨處中安排好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自我陶醉,自我修養,自我完善,自我充實。如讀書、彈琴、聽音樂、練書法、繪畫、寫作,把自己的屋子整理得漂亮整潔……應當學會獨立地生活,在獨處的廣闊田地裏,默默的追求自己的理想。

其次在安排好自己獨處生活的同時,要注意關心別人,逐步擴大與別人的交往。在與別人交往中,應誠懇坦率,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對別人的不足之處,要引以爲戒。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做那些另雙方都滿意的事,這樣對雙方的進步都有益處。

假如和某個同學和不來,也不是什麼沒面子的事,只能說明你們的心還未貼近,你們的志趣很不相同罷了。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

與別人交流想法、交談新聞、傾述學習和生活中的感受、談一些開心的事,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幫你擺脫孤獨。在與別人的交流中還能增長知識、增加見聞、開拓眼界、增進友誼,會讓你體會到集體生活的樂趣。

願你在擁抱孤獨中善待自己,在與人的交往中走出寂寞,走向充實、豁達和快樂!

孤獨議論文5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青年人首先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承受孤獨,因爲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叔本華這樣談“孤獨與幸福”值得玩味。確實,只有承受孤獨,才更能體會生活的幸福。

儒家有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承受孤獨,不是獨坐空想,黯然神傷,而是借孤獨之機,完善自己,以待兼濟天下,享受幸福。君不見,蘭花獨生於幽谷而成就其芬芳;君不見,菊花獨生於殘秋而成就其高潔;君不見,蒼松獨生於峯頂而成就其傲岸。我們也應如蘭、菊、鬆那樣,承受一份孤獨,成就一份理想,享受一份幸福。

乘舟歷史長河,追溯歷史滄桑。我看見孟郊燈下獨讀,十年寒窗,終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之瀟灑;我看見吳道子山中獨畫,觀景摹物,終得“吳帶當風”之美譽;我看見王羲之案上獨寫,數載苦練,終成“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之氣勢。他們承受孤獨,在孤獨之時獨讀、獨畫、獨寫,終成一代大家,也更深刻的體會了人生幸福之感。前世之事,後世之師。我們正應像前輩那樣,承受孤獨,成就自己,享受幸福。

數風流人物,看今朝風雲變幻。羅洗河獨研棋譜,靜心思索,才能打破“石佛”時代,成爲棋王;黃伯雲耐住寂寞,苦心研究,才能鑄就倚天長劍,爲國爭光;青藏鐵路工人遠離親人,獨處高原,力修鐵路,才能架路世界屋脊,暢通中國。他們承受了孤獨,在孤獨中完善自己,爲國奉獻,自會體會到真正的幸福。

當然,孤獨總會讓人心中感傷,但人生總要經歷孤獨:孤獨求學,工作他鄉,旅居國外,但正是這份孤獨,你纔會更深刻地體會與家人團聚的幸福,與親友相處的幸福,與國人相伴的幸福。

品味了苦澀,纔會懂得甜蜜。孤獨使人感傷,但在孤獨之時,我們可以更專心地學習工作,完善自己,從而享受幸福。

你孤獨了,才能創造一個世界。承受了孤獨,你纔會更加堅強,你纔會更好地體會生活的幸福。

孤獨議論文6

不知從何時起,愈發喜愛子夜的時光。把一盞微涼的茶,執一杆清瘦的筆,於漫無際涯的靜謐中,點染意境,雕琢胸襟。萬家燈火寂滅之處,心中的銀河冉冉升起。我仰望着,追尋着,生怕經過又一日鉛華風塵的洗禮,它會遺落幾多璀璨的辰星。

隨着年歲的增長,我漸漸發覺,自己於夜色的鐘情,究其本質,是對孤獨的珍惜。這種微妙而恆久的情懷爲我的筆尖注入了溫熱的血液與不朽的元靈,由此淌出的文字,也便有了生命的質地。孤獨,本是多麼悽清、無奈的字眼。當波濤洶涌的心事找不到親近的朋友可以傾吐,拉幫結派的聚會上再三搭訕都沒有共同話題,看了一場不知所云的電影卻發現別人都津津樂道,引以爲傲的觀點和見解得不到一絲迴響……孤獨宛如一層透明而堅韌的薄膜,橫亙在你與外界之間。被那種若即若離的隔閡感牽絆着,審判着,你無路可逃,也無人可依。

於是,我們畏懼“孤獨”,排斥“孤獨”,鄙薄“孤獨”,認爲它是怪僻性情甚至殘缺人格的附屬品,而只有在左右逢源的應酬中,在萬衆矚目的舞臺上,在熙熙攘攘的人海里,才能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時代風氣所趨,我不想對此多做評議,只是常懷一種淡淡的悲憫。世間有多少看似光鮮亮麗的身影,當帷幕遮起、夜深人靜之時,方能正視自己的孤獨。因爲,靈魂沒有僞裝可言。他們中的許多人訴盡終年都摘不下現實中的面具,從“不願”到“無法”,這莫過於生命的悲哀。而我想說,一個擅長寫作的人,必定先是一個善於享受孤獨的人。孤獨對”筆者”而言,不是壓抑,而是釋放;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境界。孤獨,在予人以短暫的失落煩悶之後,往往能帶來生命超然的靜定與透徹的反省。於這種靜定之中,我們聽到了以前從未入耳的風聲雨聲蟬鳴聲,讀懂了往昔從未留意的樹語蝶語落花語。情懷在甦醒,視角在延展,思維在振翅,而筆尖作爲心靈的載體,不過是映射了我們由內及外的細膩與從容。

在這場反省之後,我們抵達了自己內心最爲隱祕的角落,是迴歸亦是開拓,是揚帆亦是停泊。命運的刻刀沒有磨平我們應有的棱角,外物的油彩沒有覆蓋我們原有的底色。通過朝聖般的靈魂遠征,過往與未來輕輕接軌,個體與集體慢慢融合,生命的遠景漸漸開闊。美國作家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在頒獎典禮上致辭時這樣說道:“寫作是一種孤寂的生涯。”知道這句話以前,我一直想找個足夠準確精煉的詞眼來概括自己眼中的“寫作”。

讀完海明威的致辭稿,方纔領悟——如果沒有弄清事物對自己的意義,就不要妄談自己對它的感受。我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寫作”在我生命中的定位:一類消遣,一份職業,一個方向,還是一種信仰?對於海明威而言,寫作顯然是他的信仰。一如那個老人聖地亞哥,果敢,堅毅,決絕,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會押上整個生命來一場望不到盡頭的遠航,跋涉最深險的海域,探索最本真的靈魂,澆築最偉大的精神。一路走來,孤獨到只有遠方,沒有終點;只有來處,沒有退路。而我現在雖然還無法明確“寫作”對自己的意義,卻已或多或少地體會到了海明威所感受到的孤獨——屬於作家的孤獨,屬於思想的孤獨,屬於文化的孤獨。早些年,我在杭州聽過一堂關於國畫的講座。主講人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老教授,退休前一直任教於清華美院。他將國畫大而觀之,定位於傳統文化之中,時代精神之下,並常於細節處流露對現世的人道主義關懷。

其中蘊含的許多生命哲理,幾次令我茅塞頓開。講座臨近尾聲時,老教授即興向聽衆發問——畫好一幅國畫,最重要的是什麼?片刻沉寂之後,大家踊躍起來,有人說是運筆的技巧,有人說是景物的佈局,還有人說是墨色的調配……老教授只是笑而不語。待所有聲音都安靜下來,他一字一頓道:“對於國畫而言,最關鍵的一點,是善於留白。”是啊,學會了留白,也就達到了內心與外界的和諧。一幅好畫需要留白,因爲世間本無圓滿的事物,唯有正視瑕疵,接納缺憾,才能領略到生命最原始的風采;一位好畫師善於留白,在筆觸描繪不了的地方,用心靈的悟性來填補,加進自己獨到而含蓄的解讀。留白的藝術說到底,就是利用表面的空虛給作品以更富張力的昇華。

由此推之,“孤獨”何嘗不是生命的留白?幫助我們於俗世洪流中圍築起一方屬於自己的小小時空,或是修籬種菊陶冶性情,或是打坐誦經沉澱初心;或是穿花拂葉溯源記憶,或是倚天照海展望征程。享受孤獨,是對自我最深的熱愛與的尊重。人事在命運的轉盤上變遷,風景在輪迴的軌道中更迭,年華在川流的時光裏蒼老。生命的起止點纔是我們最本真的模樣:一無所傍,一無所牽。就像旅人每到一站清點隨身的行囊時,總會發現——這一路走來,唯有孤獨,恆常如新。

孤獨議論文7

叔本華說:“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細細品讀,其中別有一番深意。孤獨讓我們摒棄世間的繁華喧囂,獨留一份清淨,堅守自己的信念,享受一份心靈的寧靜與安詳。這,便是幸福。讓我們學會承受孤獨,去尋求一份幸福。

承受孤獨,是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清高,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操守,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遺世獨立。不爲功名利祿而勾心鬥角,不爲飛黃騰達而奴顏婢膝,聖賢們留守孤獨,心存淡泊,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不沾染世俗的濁氣,不屈從,不附炎,讓心始終潔淨,他們獲取了幸福,得到了滿足。

承受孤獨,是寒窗苦守的毅力,方有點石成金的幸福。離開繁華都市,離開親朋好友,一大批科研人員紮營西北,他們面對黃沙漫天的惡劣條件,忍受思念的煎熬,鐵下心來,刻苦攻關,終於一團蘑菇雲在中國的高空出現。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在孤獨中磨練自己,耐得住寂寞,纔有成功的幸福。

在探索真理的路上,人們是孤獨的。布魯諾宣傳日心說,結果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伽利略醉心科學,卻被判終生監禁,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忍受他人的嘲笑。他們承受着孤獨,但他們卻是幸福的,因爲他們探求到了真理,打破了思想枷鎖。於是,在歷經坎坷之後,仍有人高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面對孤獨,何等坦然,經受孤獨,享受幸福。

王順友,一個普通郵遞員,孤獨是他生活的常態。他行走在大山深處,跋山涉水,一人一馬一壺酒,他承受了孤獨,也享受了幸福。這幸福便是及時將信送到山民手中,連通山裏與山外的世界。

幸福,並不都是在喧鬧繁華處,孤獨之中也孕育着幸福。願我們成爲一隻只蠶,承受着獨守黑暗的孤獨,期待着破繭成蝶、留連花間的幸福。

孤獨議論文8

滿園的奇花異草,有非洲紫羅蘭,荷蘭百合,日本櫻花,各有獨特的美麗。你爭妍我鬥豔,巾幗不讓鬚眉。牆角里,長出一株落寞的薄荷,那便是我……

孤獨的地點,孤獨的時間,孤獨的人迷戀孤獨的滋味。

着一身透明的雨衣,這一把白色的雨傘。挽起窄窄的袖口,捲起溼溼褲管。帶着心中的淨土步入細雨漫飛的小巷。身後,雜亂而變了質的友誼在呼喚我,瀰漫着烏煙瘴氣的親情在呼喚我,紛亂嘈雜的凡塵俗事在呼喚我,凌亂的思緒在呼喚我。我回眸,嫣然一笑。獨自一人扶牆而行。水珠輕盈,跳入鞋中。我赤腳前行,“啪,啪”一步一個腳印,是單個兒的。雨水濺起陣陣花朵。涼透透的,清爽爽的。小傘兒不住的滴水,真純!

來來往往的人羣,嘰嘰喳喳的爭吵,在此刻冰消雪融,只剩下一把白傘的清澈的雨的世界。

古老的石磚地,“叮叮咚咚”,都是空心的。伸出就放口袋的手,用指尖輕輕滑過古褐色的牆,雨水順着牆面流進我的袖口,繞過牆面上綠綠的青苔,一直沿走小巷,忘我的走。真希望就這麼一個人一直走下去,永遠也不要到盡頭。爲什麼呢?那些是是非非偏偏將我從忘情的孤獨中抽離出來呢?

月光如水又如刀,溫柔又皎潔。我獨坐後院,前物理,硝煙四起,猜拳,喝酒,打牌,煙味濃重。我輕坐竹椅,手捧詩書。輕搖蒲扇,與明月清風作伴,與漫漫長夜爲伍。“颯颯”,風兒吹吹,楊柳依依,葉兒歌唱。身後,影兒囂張,濃濃的黑夜想我席捲而來。茶香飄飄,書香淡淡。寂寞蔓延,即便這兒是地獄,也比屋內的“天堂”可珍可愛。我緊閉雙月,瀟瀟然忘卻塵事情……

呵,其實孤獨也是一種很純粹的幸福。真想永遠都是那園中無人問津的牆角的薄荷,沒有引人矚目的奇貌,沒有驚人的特色,不需要步入世事紛爭,孤獨而無憂無慮的生存,只需要一寸生存之地,那邊是我的一生了!

孤獨議論文9

談孤獨,我不忍心過於狠心。

說到孤獨,就不能不談談中國歷史上一羣孤獨者的始祖—隱士

中國的文人,很有一批選擇放棄足以厚德載物的大地而隱於空山,與梅妻鶴子相伴。就連寫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那位也不例外。而中國文學的天平也似乎很傾向他們,總因爲他們的“不與羣芳同瑞”,或者說因爲他們終身曼繞的孤獨色彩而在散漫的歷史長河裏給他們留有一席之地,來撫慰他們,讓他們名標千古,聲播萬年。

其實,一個人站的再高,再習慣孤獨,也還是希望有人能伴着看看山花爛漫,細水長流。我們往往因爲歷史篩選的結果而扭曲了一些事實的真正面貌。看看那些隱士吧,大多是因爲在官場上受了挫折,還動不動爲那些爲他們鄙視的宦官小人奏上一本,然後一封聖旨就到了千里之外,到了貶處,懷着滿頭的悲劇意識,這裏走走,那裏停停,再思考一下自己一個文人的人生價值,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間。駕馭不了世俗我就隱逸世俗。

十年寒窗苦讀,滿腔報國熱血。再經過大大小小考場拼殺,從那麼多的學子中脫穎而出。卻與世界還沒交手幾個回合,就將滿心才華,埋於空山。化作黃土。其實,倒非真正的寧願隱居。當所有的價值都被世界挫骨揚灰時,隱居也是唯一一條可以保存點尊嚴的東西。何況隱於空山還保留和標榜着一種孤傲,而孤傲的隱居畢竟是不誠懇的。這就是孤獨者的理性定位。其實不過是對憤懣的世俗唯一的一點消極抵抗罷了。

恕我直言,如果說隱士選擇孤獨是出於無奈,出於一種消極抵抗的話,年輕人談孤獨大多是一種做作。

先來說說自己對年輕的一些看法。

經常性的,聽到身邊的同學在大談孤獨,整天抱怨着生活欠了自己什麼,其實仔細想想,生活根本不知道我們是誰。餘秋雨老師說過:“年輕,歷來就與意氣風發,風華正茂之類的語言所掛鉤,其實,前人之所以稱讚年輕,大多是因爲它的未知性,其中甚至包含着某些政客與陰謀家的陰謀”。關於政客的陰謀自己倒不是很認可,這句話的價值是它讓我重新審視並定位起年輕的位置了。年輕是具有無限可能性,但將它真正落實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再加上那個人的家庭與社會背景,往往是窄路一條。年輕的真正面貌是不過行走在一條看不見頭的路罷了,而正因爲剛開始行走,步履不穩,經驗不足,甚至連看路的眼神也不是很公正。一不小心就會掉進社會的陷阱裏,甚至深淵。年輕的價值是它的未知性,而包含的可怕驚險也是因爲它的未知。

當未知的美好未來與未知的行路驚險交織在一塊的時候,就形成悖論似的年輕。

在這樣一個思想,閱歷,經驗都不成熟的年紀裏談孤獨,難道不是一種做作。如果還是不能很好理解的話,就讓我們換一個鳥瞰的角度,以年輕的眼光回覆一下孩子吧,那時候因爲沒有買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父母下午臨時有事而沒帶自己去公園,我們就覺得濃雲蔽日,天地無光,孤獨的一塌糊塗。而現在的我們不過是一羣稍微大點大點的孩子罷了,一個朋友突然不回自己的短信或者父母的做別事方式讓自己感覺沒人理解自己之類的種種原因,在真正成熟之後也就不過是小時候玩具的另一種代名詞罷了。很是無聊。亞里士多德說:“年輕的任務是歡天喜地去建設,去體驗生命的多元”。而我們卻將它整日的花費在無聊的孤獨上,不是很做作嗎?

整個年輕的過程就是完善思想,塑造自我,走向成熟的過程,在短短的幾年之內讓我們突然從課堂裏轉向社會,是一個很堅重的任務。而大學正是一個亞社會,一個徘徊在課堂與社會之間的磨練場,我們每天的充實自我來給與社會交手積攢本錢尚且不及,還哪來的時間鬱悶,孤獨呢?在某種程度上,古人的“少年不是愁滋味,爲賦新詞強說愁”也是不無道理的。

別再整天的抱怨孤獨了,孤獨其實根本不知道你是誰!

孤獨議論文10

掌聲、鮮花、榮耀,沒人知曉一切背後的孤獨。伏爾泰縱橫文壇,馳騁政界,引領一代風騷。伏爾泰,作爲一個屹立於思想巔峯,服飾這芸芸衆生的偉人,也免不了高車不勝寒的孤獨。雨果敬重他、欣賞他,卻終究無法瞭然這份孤獨,那只是英雄惜英雄的情結卻無法抵達內心。我深思:擁有絕美思想的巨人,心裏的淡然和孤寂也令人折服。正如席勒所說:“強者雖然赫赫衆人,卻是孤獨的。”

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叄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這是一種無可奈何、苦中作樂的孤獨。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一種“千年一嘆”、滄海一粟的孤獨王維《竹裏館》:“獨坐幽簧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孤獨。 詩人的孤獨或有悲涼,或有感傷但這些孤獨不也正是優美作品的孕育者嗎?

孤獨有如一杯咖啡,儘管很苦,但慢慢品嚐卻別有一番韻味,別人無論如何是感受不到的。孤獨如黑夜,會漫無邊際的將你包圍,但我們卻在封閉中尋找到本真的自我。孤獨如籬牆,將你從紅燈綠酒中隔離,卻卻讓你在心靈深處得到自由和釋放。

是的,當自己孤獨是,纔會在寂靜時喚起自己靈魂的巨人,而非沉溺在物質化的世界中。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盛宴,聚會是一羣人的孤單。”不也正是說明了外在的躁亂不正是表明了內心的寂寞和空虛嗎?索羅說過;“我寧願坐在一個南瓜上,也不願擠在一個鵝絨牀墊上。”不也是對於外來誘惑的不屑覈對內心淨土的仰慕嗎?尼采說過:“孤獨是我更嚴酷的對待自己,也使我們對人類勇於做更深一層的憧憬,二者都會幸福。”這不也是剛毅的性格對孤獨這把磨刀的渴求嗎?只有當自己孤獨的思考時,纔會填補內心的寂寞;只有潛心研究時,纔會達到靈魂超越;只有摒棄外來的躁亂時,纔會找到心靈的淨土。這種孤獨難道不是心靈的慰藉嗎?

身處在物質化的世界中,不免會有各種的誘惑,只有保持自己的淡然纔會摒棄噪亂,保持自己的本真纔會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孑然,保持自己的孤獨之心纔會有所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