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五年級作文 >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精選14篇)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精選14篇)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1

夏天的星空,已經隱約而去,滯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潔亮的月。曾經那窗外的蟲漸漸消了聲音。

夜,寧靜而又祥和。

風,一陣一陣的,微帶着少許的涼意。我盡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靜。可腦海中,卻始終盪漾着那幅畫,揮之不去。“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彷彿要離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

這是魯迅筆下的秋夜,這是一個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願意看到,卻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人間而去,只將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了。”那是一個怎樣的秋夜?

爲什麼魯迅筆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魯迅住在北京,他說:“那時北京也黑暗的可以。”於是,他把孤獨追求的感受寫進了《秋夜》。

我清楚,魯迅即使身處黑暗,卻執著地尋求光明,尋求着希望。

“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着還是春。”雖然魯迅的希望像瀕臨着死亡的小花。但一無所有的花幹卻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與戰爭終究要進行,勝利也必將來到。

魯迅有過彷徨,有過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來曙光時,他依舊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潔。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嗎?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2

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獨特的散文。它以象徵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託了自己與黑暗勢力抗爭,在艱難中頑強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藝術性結合得十分完美。在這裏,僅就它的藝術本身——那冷寂深邃的意境,那既蘊藉又強烈既仿徨又執着的心緒,以及那孤獨的求索者的形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它冷寂而深邃的獨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灑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遊的惡鳥……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清冷肅殺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創造意境、渲染氛圍的高手,他爲這個特點的秋夜所選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肅穆的。它們以靜態居多,其間往往突然雜以鮮明的動態。比如在一系列靜態的描寫之後,突然筆鋒一轉:“哇一起,夜遊的惡鳥飛過了。”於是收到了“鳥鳴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肅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隨着凸現了。

其次是貫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獨又悲壯、既彷徨又執着、既虛紀又清醒的複雜心緒。這心緒的成功表現,得力於象徵手法的運用、得力於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體的氛圍傳達主體的心緒。文中那脫盡了葉子,“默默地鐵似地直刺天空的刺樹”,那知道“秋後要有春”的小粉紅花,那做着“春後還有秋”的夢的落葉,那夜遊的惡鳥,那夜半的笑聲,還有那“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的小青蟲,無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無一不在默默傳達着作家的心聲。這濃烈的感情與心聲,和那冷漠、高遠、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應,既協調又互爲映襯,造成了一種具有複合之美的豐滿、多棱、立體的美學效果。

這篇作品寫秋夜後園和室外所見所感,寓情於景,把自然人格化,創造了天空、棗樹、小粉紅花、小青蟲等一組具有深刻意蘊的象徵性形象。這些形象具有鮮明的特徵:天空奇怪而高,眯着冷眼,將繁霜灑在園中的野花草上;小粉紅花在夜氣的侵襲下瑟縮發抖,做着春天的夢,對未來抱有希望;棗樹則飽經滄桑,知曉季節變化的規律,因而不受任何蠱惑,以直而長的枝幹直刺天空,一意要判它的死命;小青蟲則不惜犧牲生命去撲火,被譽爲“蒼翠精緻的英雄”……通過這些形象,作品傳達了對黑暗、暴虐的統治勢力的憎惡和憤怒,對被壓迫被摧殘者的同情,對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讚美。尤其是棗樹的形象,表現出一種頑強抗擊黑暗,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韌性戰鬥精神,既是作者對這樣的戰鬥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寫照。作品情景交融,詩意濃郁。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遠的特點。

簡述《秋夜》的時代背景。

《秋夜》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寫於“五四”退潮後的苦悶彷徨期。魯迅的苦悶彷徨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在進取搏擊途中難於避免的,他以求索而產生的苦悶,戰鬥而引來的彷徨釀就了《野草》。《野草》是“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證明封建軍閥統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這頑強的生命之花不是爲着粉飾鬼蜮世界,而是爲着“與黑暗搗亂。”《秋夜》作爲《野草》的開卷之作,即表現了頑強開放於地獄邊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簡述《秋夜》中“棗樹”形象的象徵意義。

棗樹形象是作者心靈的對應物,寄寓着精神界戰士的品格。敵視棗樹的夜空,其威枚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成爲一個生命荒蕪的冷酷世界。在這世界裏滿是蜷伏着怯弱的生命,惟有棗樹是敢於與夜空相搏的孤獨的戰士。他不畏懼造物主的權威,儘管“落盡葉子,單剩乾子,”仍然抖擻精神向黑暗進擊。棗樹飽經歷史的風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

他冷靜地認識到“春後還是秋”,只要黑暗的造物主存在一天,春天就不會久長。他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賦予他非凡的韌性戰鬥精神。棗樹的鍥而不捨的戰鬥,將一切現存秩序的'維護者攪得不得安寧,使爲繁霜封鎖着的秋夜,毫無生命脈息的地獄終將要換個樣子了。總括來說,棗樹形象既象徵着一個韌性戰鬥者,又張揚一種頑強抗爭的精神,從而體現作者的自我思想和性格。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3

魯迅筆下的秋夜是富於張力的。奇怪而高的夜空有冷眼的星星;細小的紅花在涼風中瑟縮着做一個來春的夢;還有棗樹鐵一樣默默直刺向夜空,月亮便窘得發白。這些擬人,所帶來的並不是靈動,神奇的感受;也非悽清蕭索。大概是一種冷冷的感覺。好像與這現世並不相連。它們自立於世界之外,並對萬物投以冷眼。

靜夜容易勾起未眠者的思緒。而秋夜的確也太過於冷清了。春還是很久之後,久到只存在於小花凍得紅慘慘的夢中,她夢見了熱鬧的春,又有了希望。然而,一旦春來臨了,秋也便不遠了罷。生命不就是這樣進行着迴環往復嗎?棗樹想通了這點,自顧自舒服地欠伸,同時也要伸長鐵般的枝椏直指天穹,問他爲何要有這四季輪迴。這沉默的問訊使鬼眼的天穹不安,便要逃離世間。

於是秋夜中的作者笑了,是一種壓抑着,害怕驚動他人的笑聲。他在笑什麼呢?是爲棗樹的堅持,還是紅花的夢,是以爲有深意的夜空?又或是爲夜的深靜而不安,以笑聲來驅散恐懼?這些我不知道。我並不知道彼時彼地的作者想到了什麼。猜度也太牽強了。但以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小花是空想者,只有在夢中幻想着春,他們太軟弱,往往逃避現實;棗樹是悲觀者,自以爲明白了生命的真意,固執堅持着一些無用的事情,消極等待春天,卻不爲春的來臨做出努力。天穹更是徒有其表,以爲大有深意,其實不堪一擊。

然而飛蟲,渺小的飛蟲。情願爲光明付出生命。他們以生命的代價去迎接一個光明的春——縱然那隻不過是可笑的幻象。

春。春是希望,是那些奮鬥在寒冷秋夜戰士們心中所渴望建立的未來。他們渴望萬物的新生,渴望摧枯拉朽,渴望繁榮和自由。然而,秋畢竟是太長了,漫長到其中一些人放棄努力而甘心等待。卻還有另一些人爲了春而獻身。他們是真的勇士。

當魯迅點上一支菸,祭奠死去的飛蟲時。他有沒有這樣想到,總有真的勇士會不畏秋的寒冷,奮勇直前;總有不會消滅的夢想,以生命爲代價。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4

我在學生時代讀過魯迅的一些作品,但很少,只限於課本上的一些教材,今日讀了《秋夜》一文使我對魯迅的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魯迅經歷了現當代中國的風風雨雨,對魯迅的闡釋與誤讀來自政治的、社會的、文學的、哲學的等許多方面。魯迅話語空間極爲廣深。他打破了傳統的諛文模式,以刻薄的語氣來說話,並且話語中包含了不少隱喻和精神原型。魯迅的人格力量使他的文本具有一種神聖色彩。他的偉大首先來自其人格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魯迅的聲音是發自內心的,沒有任何依附性。

文中最精彩的要數對棗樹的生動描寫,也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它的主要特徵是:“最長最直的幾枝(樹幹),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的發白”,一意要制他的死命,這是棗樹形象特徵的核心。

其次的特徵是“欠伸的很舒服”,“有幾枝還低亞着,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再次的一個特徵是“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後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

通過對棗樹飽經滄桑,堅實挺拔,憎惡黑暗現實,頑強抗擊黑暗勢力這些特徵的生動描寫,表現出他善於戰鬥,也注意在戰鬥中保護自己,他堅韌不拔,不受反動勢力任何蠱惑,不克厥敵,戰則不止,頑強抗擊黑暗的韌性戰鬥精神。棗樹就像一個歷經戰鬥洗禮的老戰士。這個形象既是作者對這樣的戰士的熱情歌頌,也是魯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戰鬥豪情的詩意寫照。這就是棗樹形象所包含的隱喻。

《秋夜》以象徵手法抒情,抒發了對黑暗暴虐的統治勢力的憎惡和憤怒,對被壓迫被摧殘的弱小者的同情,對熱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讚美,特別是表現和讚頌了抗擊黑暗,不克敵戰不止的韌性戰鬥精神。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5

如果說一顆寶石封存多久,仍然會大放異彩的話,那麼魯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寶石更能經得住歲月得起的檢驗,閃耀着偉大的思想光輝。

《秋夜》是魯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同時也是一篇優美的託物言志散文,它爲象徵散文民族化的創造提供了全新的典範。

整個文章充滿了蕭瑟冷清的基調,就像黑暗的舊社會,它牢牢地鎖住了人們的心房,壓抑而無奈,必須像文章中所描寫的棗樹那樣直刺天空,劃破陰暗的籠紗,獲得黎明的破曉,如果帶着這樣的感受去讀,就會發現文章的許多意象都帶着這樣的氣息。

當魯迅點上一支菸,祭奠死去的飛蟲時,他沒有這樣想到,總有真的勇士會不畏夏的炎熱,不懼冬的寒冷,奮勇直前。他們總有不會消滅的夢想,以生命爲代價。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傳達出了對黑暗、暴虐的統治勢力的憎惡和憤怒,對被壓迫被摧殘的人們的同情,又表達出了對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讚美。對於棗樹的描寫,作者寫出了一種頑強抗擊黑暗,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韌性和戰鬥精神,既是作者對這樣戰鬥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寫照。

魯迅將自己的生命與遠方相連,他願用肩底住那黑暗的閘門,爲後世開啓通向理性的大門,魯迅無愧於"中國魂"。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6

讀過巴金的文章,再讀魯迅的感覺怪怪的。相比而言,巴金的文章是直接的,而魯迅的文章是間接的。剛讀第一遍,我只是覺得他園子裏的景怪怪的:怪而高的天空、兩株棗樹、幾枝不知名的小花、急而飛來的幾隻惡鳥,還有些老想着鑽進他的屋裏。不知爲何,心頭悽悽的。又讀了賞析才明白:怪而高的天空象徵着殘忍剝削的統治階級,那枝被凍得慘紅的小花象徵着善良的弱者,而棗樹象徵着奮力抵抗的正義者。

讀到這裏,我不禁佩服起 魯迅先生來。世上能從一個淒涼的小園聯想到當時社會的人又有幾個呢?又有誰能如此恰當的比喻呢?也許只有魯迅先生一人罷。

在《秋夜》這篇文章裏我也看到了希望,猶如漆黑如墨的路上,前面有一線光明。我不禁回想起了爸爸說過的一句話“沒能傳遞希望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是啊,從魯迅這篇文章中,描寫棗樹的枝杈筆直地指向月亮與高而怪的天空時,“使月亮窘得發白,鬼夾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中可以看出正義者的反抗已經使當權者坐臥不安。曙光已經在遠處招手。

美好的日子不遠了!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7

如果說一顆寶石封存多久,仍然會大放異彩的話,那麼魯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寶石更能經得住歲月的洗滌和檢驗,閃耀着偉大的思想光輝。

表面看,《秋夜》不過是一篇千字有餘的隨記,初讀之,你彷彿被她那樸實無華的文風和抑揚起伏的情緒所感染,恰似荒野之草,清淡有香。

這是一個極其平常的夜晚,有淡藍色的夜空、蒼白的月亮、閃爍的星星;有兩株棗樹、不知名的粉紅花;還有惡鳥、燈和小飛蟲。就是這幾個簡單的元素,構成了魯迅先生《秋夜》的冷色畫面。“天空奇怪而高”;“月亮窘的發白”,“也暗暗的躲到東邊去了”;“惡鳥”發出怪怪的“笑聲”;而“粉紅花在冷的夜氣中,瑟縮的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只有“棗樹”雖然僅剩“一無所有的乾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小飛蟲“爲了追求光明,她們前赴後繼不惜流血犧牲。儘管遇到”昨晚新換的罩“,但他們的奮鬥精神值得人們去”敬奠“。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雖然當時處在徘徊的狀態下,卻對”棗樹“和”小飛蟲“予以頌揚,對不知名的粉紅花予以鄙視。

現在看來,”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中國大地上最普通的樹;”頭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的小青蟲,也是毫不耀眼的飛蟲。即使他們那麼普通,那麼不耀眼,卻是創造世界和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

歷史已翻開新的一頁。今天的秋夜也不是魯迅筆下的《秋夜》,而是燈火通明,充滿安寧,充滿和諧的秋夜。奔向小康社會的人們個個意氣風發地工作着和喜氣洋洋地生活着;美好的春天永駐於棗樹的枝頭,結出豐碩甜脆的碩果;追求光明的”小青蟲“的後代們把熱情交給太陽,踏上了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8

《秋夜》是魯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同時也是一篇優美的託物言志的散文詩,它爲象徵散文詩民族化的創造提供了全新的典範。

文中有多種意象,開篇首先提到“棗樹”,它象徵着與黒惡勢力抗爭的進步力量。文中第一段“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可謂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敘述。第一個這樣說的人,我們說他聰明。第二個這麼寫的人,我們會說他傻蛋。可見,並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適合模仿。只有擁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力,才能創造出自己特有的風格。

第三段又提到了“棗樹”,與第一段相呼應。棗樹,雖然落盡了葉子。但是,最直最長的幾枝,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着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一個“刺”字,實指刺天空,刺月亮,暗指直刺社會的黑暗,與黑暗勢力作鬥爭。

接下來,第二段寫“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象徵着壓迫和摧殘進步力量的惡勢力。天空,“閃閃地鉫着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第四段,棗樹,“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着許多蠱惑的眼睛。”既然棗樹象徵着與黑惡勢力抗爭的進步力量,同時,它又要制“天空”於死命,那麼“天空”是壓迫和摧殘進步力量的黑惡勢力就毋庸置疑了。

之後,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做着“春的到來”的小紅花象徵着善良的弱者。小野花,天空將繁霜灑在它身上,在冷的夜空中,瑟縮着做夢,它夢到春。它隱忍地一笑,雖然被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着。小紅花,默默地承受着這一切,這是一個弱者的生存之道。

通過對這些景物的含蓄描繪,作者表達了對黑惡勢力的抗爭和憤怒,對英勇抗擊黑暗勢力的革命者的崇拜和讚美,也表達了自己與黑暗勢力作韌性鬥爭的意志。

作者精於錘鍊字句,“我趕緊砍斷我的心緒”,一個“砍”字,突出了當時我的心緒的繁雜,只有“砍”,才能讓它平靜下來。“對着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一個“敬奠”,突出了“我”對“英雄們”的尊敬。“精緻”一般用於物品,此處卻用來形容動物,富有新意。同時,作者善於使用修辭,將小青蟲比喻成向日葵子。蜜蜂都唱起了春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語言精緻,以短句爲主,兼有長句。意象空靈,採用最普通的意象,表達最深奧的道理。結構嚴謹,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

《秋夜》不愧是一篇優秀的託物言志的散文詩,相信大家讀後,都會有一種收穫。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9

魯迅先生的文章小時候在課本里面就學過,印象特別深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老師的強迫下,是背了一遍又一遍,以至每次到紹興都要走一走這條路,似乎走了就能象魯迅一樣當銅牙厲齒的大作家了。以前,我總認爲自己文學修養不夠,對魯迅先生的大作是看不懂的,因此是想看但又不能夠看的。經過近幾年的補課,自信心增加了不少,總以爲不管誰的文章都能悟出些道來的。因此,在前段時間買書的時候,看到一套散文集,我就挑了魯迅的《秋夜》來看。

儘管那天我買了好些書,但我是先挑《秋夜》作爲第一本來看的。沒看不知道深淺,一看真是嚇我一大跳,看得西里糊塗,雲裏霧裏。起先還硬着頭皮勉強看下去,到後來我是每天上牀前翻幾頁當催眠用了,每看不了10頁,準保昏昏欲睡。看來,確實是自己功底太差,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了。

好不容易,今天我終於把它熬出頭了,最後三篇就不看了。想到以後再也不用受魯迅先生的折磨,就有了寫點什麼以示紀念了。今後看書還是通俗點的好,故裝風雅受苦的還是自己啊!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10

《秋夜》收錄 於魯迅先生的《野草》中,全文十分簡短,卻飽含了十分豐富的思想感情,使讀者感性頗多。

《秋夜》是一篇具有象徵意義的文章,全文從頭到尾沒有出現一個人物, 魯迅先生巧妙地用秋夜下的棗樹,野花,天空,月亮,小飛蟲等涵蓄而 又強烈地表達出對虛僞,欺善怕惡的人的諷刺以及對無畏的革命者和默默無聞的人的稱頌。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夜的天空,月亮和星星是極具諷刺意味的,他們高高在上便自認爲高人一等,“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 ,“閃閃地着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爲大有深意,而將霜灑在我的園裏的野草上。”這些句子都帶有魯迅先生對他們尖銳的諷刺。而在另一方面魯迅又揭示了他們內心的懦弱,膽小,當棗樹用最長最直的幾枝,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時,天空“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而月亮“窘得發白”,“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不僅僅是怯懦,他們還自私,天空想將月亮留下,孰不知月亮早以躲到東邊去了。

至於棗樹,無名的野花草以及小飛蟲,它們象徵的形象是正義的,勇敢的。那些無名的野花草代表着默默無聞卻一直等待着光明到來的人們。雖然他們仍然遭受着封建社會的壓迫,但他們心中的那一股信念之火從未熄滅,那便是對光明必然會到來的信心。雖然他們在“冷的夜色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然而他們一直堅信“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接着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他們是樂觀的,也是堅定的,雖然現實中仍充斥着黑暗的陰霾,但他們一直微笑着、等待着。而這一天也終會到來。

棗樹象徵着封建社會壓迫下的反抗者,“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然而苦難並不能使他彷徨,反而使他更加頑強,他在上下求索中尋出一條嶄新的道路,他不爲自己單剩乾子而一蹶不正,反而“欠伸地很舒服”。“ 它用自己最直最長的幾枝,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眼;直刺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他是黑暗勢力下的反抗者,懷着滿腔的悲憤,直指黑暗。雖然有夜遊的惡鳥飛過,但阻止不了先行者的腳步。那一隻只小飛蟲,在玻璃上丁丁地響,試圖衝進來。他們代表革命者.不畏惡勢力、身先士卒,沒有什麼可以擋住他們前進的步伐。“我打了一個呵欠,點起一支菸,噴出煙來,對着燈默默地祭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表現出“我”對革命者的尊敬與認可。

魯迅先生對“棗樹”、“無名的野花草”、“小飛蟲”充滿了欽佩與尊敬。他在半夜吃吃地笑,我想他也許是在嘲笑封建勢力的虛僞與自以爲是,也許是在爲光明即將到來而歡喜,也許-----不管是爲什麼,我們都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光明的渴望,而他自己也正是一名戰士,在黑暗中求索,也在黑暗中戰鬥,是爲光明而戰。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11

如果說一顆寶石封存多久,仍然會大放異彩的話,那麼魯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寶石更能經得住歲月得起的檢驗,閃耀着偉大的思想光輝。

《秋夜》是魯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同時也是一篇優美的託物言志散文,它爲象徵散文民族化的創造提供了全新的典範。

整個文章充滿了蕭瑟冷清的基調,就像黑暗的舊社會,它牢牢地鎖住了人們的心房,壓抑而無奈,必須像文章中所描寫的棗樹那樣直刺天空,劃破陰暗的籠紗,獲得黎明的破曉,如果帶着這樣的感受去讀,就會發現文章的許多意象都帶着這樣的氣息。

當魯迅點上一支菸,祭奠死去的飛蟲時,他沒有這樣想到,總有真的勇士會不畏夏的炎熱,不懼冬的寒冷,奮勇直前。他們總有不會消滅的夢想,以生命爲代價。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傳達出了對黑暗、暴虐的統治勢力的憎惡和憤怒,對被壓迫被摧殘的人們的同情,又表達出了對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讚美。對於棗樹的描寫,作者寫出了一種頑強抗擊黑暗,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韌性和戰鬥精神,既是作者對這樣戰鬥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寫照。

魯迅將自己的生命與遠方相連,他願用肩底住那黑暗的閘門,爲後世開啓通向理性的大門,魯迅無愧於"中國魂"。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12

今天上午有節語文閱讀課,語文老師爲我們分享了幾篇關於魯迅的文章。魯迅生於1881年9月25日,生於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張壽,後改名爲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爲廣泛的筆名,是浙江紹興人。

上午讀了魯迅的幾篇文章,令我最有感悟的就是《秋夜》,這篇文章以小粉紅花的夢——“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着的還是春。”爲線索寫兩顆棗樹被冬的摧殘後,還勇敢地活下去,同時也反映出人也應有這樣的品格。

人生不是一個平順的大路,在人生的這條路上,總會有一些坑坑窪窪,有時我們會跳過去,有時也會被他絆倒,我們被絆倒,可能會爬起來,也有可能爬不起來。而被絆倒,遇到困難的時候想到冬天來了,可之後的卻是春天,人說不定就可以戰勝困難,熬過冬天,之後就是春天。

那春天之後還有秋天,冬天呢,人在克服困難後,開始走上坡路了,也就是春天之後的夏天。在這時有人可能驕傲會犯錯,此時就要夏轉秋,秋轉冬了。那些會珍惜機會,不爲眼前的美好而止步不前止步不前的人,他就不會驕傲,他依然就是在走上坡路。

這樣也可以放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面對困難,我們不低頭去克服困難,取得更好的成績了不驕傲,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13

秋來得太早了,天也黑了。海藍色的幕渲進了墨,染了整個天空。它高得要離去,只因那地上立着的兩棵棗樹,枯樹如鐵似的,讓夜遊的惡鳥嚇得飛過。慘淡的燈火淡淡的掠過了做夢的花朵和莽撞的青蟲,卻滯留在受傷的樹上,即使死去了生命。

我閉了燈火,靜靜地隱沒在黑夜中。

這是我讀完魯迅的《秋夜》後油然而生的感受,魯迅筆下的文章一筆一墨都表述着豐富的感情和滿腔熱血,反映了革命者不屈不撓的精神。

思考在秋夜—讀魯迅的《秋夜》有感 篇14

還記的上初中時就接觸過這篇文章,僅僅從語言特色方面去學習,而今帶着對魯迅深刻認識社會的思想再品讀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

整個文章充滿了蕭瑟冷清的基調,就像黑暗的舊社會,它牢牢的鎖住了人們的心房,壓抑而無奈,必須象文章中所描寫的棗樹那樣直面天空,劃破陰暗的籠紗。獲得黎明的破曉。如果帶着這樣的感受去讀就會發現文章的許多意象都帶着這樣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