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通用43篇)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通用4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通用4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通用43篇)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奶奶在端午節時教我的歌謠。記得爸爸常跟我說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裏,端午節對他是一個充滿好奇而又充滿期待的節日:在初夏那個節日的晚上,剝開一個糉子,滿屋飄香,大家圍在一起,小孩纏着大人講那個熟悉但卻百聽不厭的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着亡國危運,而他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他悲痛欲絕懷抱着石頭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漁民划着船,四處尋找他們愛戴的屈原,他們爲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到了江裏……每當故事講到這時,大人們總會指着天空說:“你看,天空中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們便會擡起頭遙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尋找那顆最明亮的星星。

又到一年糉飄香,你是否對端午節有所期待呢?吃着糉子,是否能吃出糉子中的那段故事?遙望天空,隔着籠罩着的濛濛工業霧氣,是否還能望得見天上那顆閃耀的星星?

高樓大廈平地而起,大片的麥田消失了,在城市的邊緣,我們已經很難看見“出門一望麥兒黃”的景象了。是啊,時空的變換,端午節是否也在這鋼筋水泥的擠壓中越走越遠呢?喧鬧的城市,承載着人們太多的慾望,父輩們的歡樂,是否已淹沒在城市的閃爍的霓虹燈中了呢?

我們已經不能理解父輩們少時的期待了,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糉子,而糉子的味道似乎也越來也乏味,而我們感興趣的是笑容可掬的麥當勞叔叔,那慈眉善目的肯德雞爺爺;我們也對那古老的故事也缺乏興趣了,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網上看米老鼠和唐老鴨!對奶奶教我的歌謠,我也覺得有些老土,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我的mp3播放器中錄製各類搖滾歌曲!

然而,我們沒有感到缺少了一些什麼嗎?我們似乎缺少了一些快樂,缺少了一些嚮往,缺少了一些責任。在喧鬧中,我們正在迷失方向!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

又是糉葉飄香時,世間處處盈滿了喜悅的氣氛。

“節分端午誰自言,萬古傳聞爲屈原”,端午節是凝聚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統節日,深邃而又悠久。每當這時孩子們會在手臂繫上五彩線,帶上漂亮的香包,與父母一同去踏青。

對於北方的人們來說,端午節是個踏青的好時機,這時果園中,草地上,路邊,田野中處處生機勃勃,滿眼的綠,漫山遍野的綠,爲這個節日增添了色彩。古往今來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俗,而人們也不禁陶醉在山水之樂中。

今年,我同父母一起去了舅舅家果園,綠色出現在眼簾,依稀可以看到一兩抹紅色,走進才發現是嬌紅欲滴的櫻桃,小巧玲瓏的掛在枝杈間煞是可愛。將它們摘下洗淨後,一股腦的放在嘴裏,甜意用上心頭,不禁讓我感受到端午很甜。

接着,我們去了太奶家,在太奶家吃到了香噴噴的糉子,糉子中的果味濃香穿梭在脣齒間,黏黏軟軟的口感令人陶醉。這時,我不禁想到了屈原,那個吟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偉大詩人。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避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而古來就有“糉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的詩句,這也印證了端午節的悠久歷史。原來,端午很淳濃。

據資料說,香包也叫香囊或荷包,內裝的香料通常是用苞白朮、白芷等植物的根莖碾碎混合均勻製成的。而每到此時,孩子們都會帶着自己喜愛的香包和小夥伴們一起展示,玩耍,淡淡的香氣在風中盪漾,令人沉醉其中,原來端午很香。

香包中也蘊含着一縷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做成五顏六色的禮盒;打着七彩八飄的絲帶,用九分真誠,十分熱情,父母和老人對子孫的無限愛。

“淡淡煙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樓,淡淡魚兒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繡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贈與友”牽着親人的手圍坐一桌感受端午的滋味,凝神品味節日的氣息。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的節日。

一到端午節,我就想起那小小的糉子。外面包裹着一層翠綠的糉葉,溼漉漉的身體掛着水珠,三角微微翹起,讓人頓生清爽!過端午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那我就來說說糉子是怎麼包的吧?

首先,拿出糉葉、放入泡好的江米和一兩個蜜棗。然後,把糉葉包好包緊,之後剪下一小段毛線,纏繞繫到糉子上,一個可愛的小糉子就包好了。最後,把包好的小糉子放到鍋裏去煮,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就煮好了。當煮好了之後,掀開鍋蓋,濃濃的糉子味撲鼻而來。用筷子夾出一個糉子放到盤裏,真是香氣濃郁啊!我小心翼翼地剝開一個糉子,香甜的糉子露出黏黏的江米和紅紅的蜜棗,咬下一口真是清香四溢,讓人恨不得吃了一個還想吃。

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就是端午了,你喜歡什麼傳統節日呢?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家鄉的端午節有許多習俗,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祭神,我們在大人的陪伴下到溪岸上看賽龍舟。而在我的心中,端午節最讓我難忘的就是吃糉子了。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4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看海棠,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到這個時候,聽到孩子們唱起這首童歌,就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來了。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初五就是端午節,在端午節這天家家都很開心。當天人們會賽龍舟,吃糉子,插艾草……不管是誰在這天都很開心。

在端午節前一天,人們都會去買新鮮的糉葉,糯米,紅棗,紅豆,鹹鴨蛋來包糉子。

在端午節當天男人們在湖邊看賽龍舟,女人們在家裏包糉子,孩子們就在外面玩耍。

說起端午節在我的家鄉當天必須包糉子,吃糉子。包糉子也是需要技巧的,拿起糉葉在鍋中煮五分鐘,把糯米,紅豆,棗……洗乾淨。開始包糉子了!先拿起兩片糉葉一大一小疊在一起,從糉葉三分之一的地方折成一個小三角,然後放一勺糯米一顆紅棗一勺糯米,按着把上面的糉葉蓋下來,按這個形狀一直包裹,最後用繩子緊緊地綁好,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最後把包好的糉子放在鍋中煮熟,在煮的時候糉葉的香味足夠飄三裏呢!

賽龍舟的人們,都坐在龍舟上,一個個都做好了準備,只要一聲令下就向前衝。開始了,一個個龍舟就如脫了僵的野馬向前衝,一個接着一個。觀衆們也在旁邊爲他們加油打氣。每一個選手都用盡了吃奶的力向前劃,沒過多久就有一些龍舟因爲沒了力氣而落後了一些。最後還有兩隻龍舟在向前衝,不分上下,就在最後一刻一隻龍舟向前衝了衝,獲得了冠軍。岸上的觀衆都歡呼了起來。

晚上,家家都在家裏洗艾草澡,用來給身體消消毒。

端午從快樂的一天裏過去了,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5

今天是端午節,以往的端午節,我們一家四口都去外婆家過,那熱鬧的氣氛、濃濃的端午節味兒,已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記憶中,端午那天,外婆一見到我們,像小孩那般樂開了花,忙着拿黃瓜、黃金瓜、麻花塞進我們手中。

既然是端午,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外婆包糉子了。桌上放着糉葉、糯米、紅豆、紅棗、五花肉,還有扎糉子的線。外婆麻利地拿起兩片糉葉疊在一起,握成錐形,然後,放些糯米,再放紅棗,(是紅棗糉嘛),放上兩顆或三顆紅棗,用手把糯米壓實,再把糉葉對摺過來包個嚴實,用線捆結實、捆緊。看着外婆熟練地包着一個又一個糉子,我也忍不住了,試着去學,兩片棕葉拿在手,無論怎麼折都沒有外婆折得好,糯米不是放太多,就是放太少,最後包起來一點樣子都沒有。可誰會在乎我包得好不好呢,外婆看見了還一直誇我。

陣陣糉子的清香飄入我的鼻子,仔細聞聞還夾雜着紅豆、紅棗、五花肉的香味……

正沉浸在對以往端午節的回憶裏,媽媽的手機響了。我豎起耳朵,果然是外婆打來的,心裏不禁美滋滋的,等下就可以去外婆家囉。然而,耳邊傳來了媽媽的話:“老媽,今年端午在家過了,斌的家庭作業很多,還要複習,星期一要月考。”我聽了,像泄了氣的皮球,耷拉下腦袋,悶悶不樂地繼續埋頭做作業。

窗外飄來陣陣糉子的清香,鄰居家在燒糉子過端午了。

傍晚,媽媽催促還在做作業的我:“先吃飯吧,等會吃完飯再做,抓緊點,還得複習一下,準備明天的月考。”

坐在餐桌前,看到豐盛的菜餚,有黃魚、黃鱔、黃瓜,確信今天是端午節,知道媽媽忙了一下午。可我心裏分明覺得缺少了什麼……

不經意地,那端午的味兒在悄然間淡去。我記憶中的端午還會回來嗎?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6

“玉糉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記憶裏有一種然人難以忘懷的味道——糯米的甜味;還有一種香氣然人記憶深刻——糉葉的清香。

傳說,楚國有一位叫屈原的人,當時他面亡國,十分悲痛,便跳江自殺了。後來人們爲了不讓河中的魚蝦傷害他的軀體,遍用荷葉包住米,投入江中供魚蝦食用。

去年初夏的端午節也不例外。

那天,我起了個大早。母親走到哪,我就走到哪,她做什麼事,我也去弄弄。“你呀,就甭在這幫倒忙了。”她把我帶出廚房。我撅撅嘴,心想:也罷,便跑到門外坐下,看着她的一舉一動。她先是把跑了兩小時的糯米拿出來,再將昨天醃製的豬肉攪拌在一起,裝入一個大盆,又將買來的兩捆寬大的糉葉洗淨裝入另盆。

過了一會兒母親端出兩盆,搓搓手,摸了摸額頭,說:“來,包糉子嘍!”“好呀好呀,我最喜包糉子了!”我笑着臉歡喜地說。在母親的指導下,我取了兩片糉葉,將它捲成了一個倒錐形的樣子,再舀了一勺糯米。接着,用另一條蓋在上面。最後,用棉繩綁住,一個糉子就做好了。

我看了看父母做的糉子,在低頭望望自己的糉子疑惑地問:“爲什麼我的糉子跟你們的不一樣呢?相同的步驟、相同的材料,但我是扁的,你們的卻是正三角體呢?”父母看後都笑了起來,母親那臉上的笑容比陽臺那花兒更燦爛,她一邊繼續包着糉子,一邊對我說:“哈哈,我們也不知道呢!”我又看了看手中的糉子,其實扁扁的糉子也很可愛呀!

糉子包好後,便是上鍋蒸。不一會兒,糉子就蒸好了,隔着木罩都能聞到清香,裏面糉子的外皮已變成了墨綠色,上面還有白色的蒸汽。剝開它的外皮,嫩白的“肉”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咬上熱騰騰的一口十分美味。

初夏配個熱騰騰的糉子,誰不愛呢?這就是讓我記憶深刻的糉子。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7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這首兒歌唱起時,我就知道——端午節到了。

端午節的前一天,爸爸就會準備好包糉子的各種食材。端午節當天,爸爸會早早的起牀包糉子,只見爸爸拿起兩片箬竹葉,先捲成一個鬥,往鬥裏放上糯米、香菇、蝦仁、瘦肉,然後把鬥口蓋上,包成一個三角形,再用繩子綁緊,一個個可愛的小糉子就誕生了。看着爸爸包得那麼輕鬆,我也開始蠢蠢欲動,可是箬竹葉像長了脾氣一樣,不是這邊破一點,就是那邊漏點米,好不容易包好了一個,和爸爸包的一比簡直是天差地別!爸爸看我有點灰心,就對我說:“橦橦,包糉子要認真學,要有耐心,才能包出好看的糉子。”我聽了以後想:如果我堅持認真學,一定會像爸爸包得那麼好看。

糉子在鍋裏煮的時候,我們一家圍坐在電視機前,看着熱熱鬧鬧的龍舟賽。龍舟很漂亮,狹長,細窄,遠遠看就像一條真龍,漂浮在清澈的水面上。儘管比賽還沒開始,可觀看臺上卻早已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了。掌聲雷動,吆喝震天。龍舟上的槳手們雙手緊握着划槳,黑得發亮的肌膚緊緊得繃着,突然“啪”的一聲槍響,龍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了出去,站在龍頭上的鼓手,飛舞着雙槌有節奏的擂着,槳手們默契賣力地划着……我不禁爲他們吶喊加油,和其他觀衆一樣熱血沸騰。忽然,一陣清香撲鼻而來,這時我纔想起來我是在家裏觀看龍舟賽。

我愛端午,不僅僅因爲它是我們的一個傳統節日,更是因爲賽龍舟震天的擂聲、加油的歡呼吶喊聲、糉子在鍋裏的翻騰聲,拼湊成了一個歡樂的端午。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8

流水龍舟鑼鼓,艾葉香包糉子,手拿蒲扇絲絲涼風。一一題記

太陽高掛,陽光刺眼,樹上的葉子無精打采般鋪在樹上。蒼綠的艾草都低下了頭。端午節又到了,今年,我要包糉子。

先準備材料吧。有糉葉糯米、繩子我看着簡單的材料,小臉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拍了拍胸脯,這還不簡簡單單啊!拿起一兩片翠綠的糉葉,在手裏隨手卷成漏斗形狀,真像一個碧玉做的錐子呢!不費力氣就卷好了糉葉,我更得意了。接着把淘好了的糯米放在糉葉裏面,再把葉子裹好一捆,最後隨手打一個蝴蝶結就大功告成了。

糉子放在在水裏煮了,可是煮到一半,糉葉卻散了,米全部漏了出來,像泄了氣的皮球,彷彿再也得意不起來了。

平復了心情,我便跑去問媽媽,媽媽說糯米要泡水的啊!糉葉也要泡水繩子要打結,系的牢牢的。我聽了在媽媽的話就再一次去包了,這回啊!是先把糯米泡了一下水,吸足了水的糯米,顆顆飽滿像珍珠一樣晶瑩剔透。糉葉是很脆的,需要先用開水燙一下,再放進涼水裏,這樣更綠更香了。

這次,我是小心翼翼把糉葉捲成漏斗,再把晶瑩的珍珠放進卷好糉葉裏,然後在慢慢地把糉葉裹起來,仔細地看了看糉子包好了沒有,最後用繩子系起來打了個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做好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將軍。

今年,我學會了包糉子。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做什麼事都得認認真真地做,不然啊,包糉子這樣的小事都做不會成功。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9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隨着這歌聲,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裏,是讓魚蝦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因此,端午節有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等傳統習俗。其中,我最喜歡的習俗是吃糉子。

外婆可是一位包糉子的好手!碧綠的糉葉到了外婆的手裏就可以包出各種口味的美味糉子,有蛋黃餡的,有蜜棗餡的,還有鮮肉餡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蜜棗餡的糉子,因爲甜甜的蜜棗和着糯米的清香,我吃了心裏也甜甜的。爲了也能做出這麼美味的糉子,我拜外婆爲師,學習包糉子。首先,把手裏的糉葉捲成圓錐體,放一小勺糯米,然後放入自己喜歡的餡,再放一小勺糯米把圓錐體填滿,用糉葉裹實,最後用糉針把糉尾穿過糉身,一個完美的糉子就完成了!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味道格外的香甜!不信的話你也來試試吧!

我愛吃糉子,節,我更愛端午節的傳統文化!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0

端午節,本是個驅災避邪的日子。古人認爲五月爲毒月,初五日即惡日,這一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不吉利;甚至有生孩子不利父母,男害父、女害母之說。宋徽宗趙佶即是五月初五日生,因此從小即被寄養在宮外。所以人們插菖蒲、艾草以爲驅鬼,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用以避疫。吃糉子、賽龍舟卻是後來的事,是爲紀念五月五日投江而殞的愛國詩人屈原;也有地方亦爲紀念因吳王夫差賜死並於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忠良伍子胥。可見五月初五的確不是個吉利的日子。

小時候在東北,每逢端午,也都有吃糉子、煮雞蛋、插艾草的習俗,那時候只知是紀念屈原,因此最早知道有一個汨羅江。還有一個習俗或許只是山裏人才有,日出前採回晨露,爲孩子們洗眼睛,說是如此眼睛就會更明亮。我家都是哥用一搪瓷缸,村外不遠到處都是蒿草樹木,露水向來都是很凝重的,搪瓷缸接在下面抖落露珠即成。每一次都是哥採回半缸晨露,並一大捆艾草,我們小的幾個還在睡夢中。這時候母親已將雞蛋鴨蛋煮好,把我們幾個貪睡的叫醒。洗過臉,再用露水塗眼睛,然後分配雞蛋鴨蛋,家裏養了鵝的還有鵝蛋,每個人份都是一樣的。糉子一般都是商店裏買來,那個時候自家沒有糯米,後來經濟稍緩有了糯米和糉葉,纔有人家自己包。條件好一點的,糉子裏面多包幾粒大棗,兩三粒的比較多,糉子又香又甜。大人們之後將艾草編成辮子,夏季裏的傍晚坐在庭院裏閒聊,點燃一端用以薰蚊,效果還算不錯。然則就是沒有張嘴即“端午快樂”的,那個時候的人們大多都沒什麼文化,都不這般“客套”。

現今的人或許是更明達了,過節日不再只拘於舊有的形式,糉子有了更多花樣的搭配,艾草也不必都採自端午的日出前。幾天前就見很多兜售艾草的,而且夾着桃枝或是麥穗。桃枝上結有乒乓球大小的桃子,麥穗已經泛黃,不需幾日就該收割的。我想,其中含義無非一個是“逃”字,一個是麥穗上的“芒”,不知這個“講究”起自何時源於何地。正如一朋友說的,糉子還是隻加蜜棗的最好。現代人願意出新出花樣,卻總是難有真正意義的突破。想也不怪,傳統的東西總歸是經歷了千錘百煉,只有最好的才能得到大衆的認可和傳承。但是當下人的花樣卻就是不服輸,而且樂此不疲,倒也着實豐富;儘管算不上好吃,卻迎合了不同人不同的一時性起。

然而這一切與我卻不甚相干,我心裏掛念的是好久沒有去探望的姨母。姨父在時曾說,“媽沒了,姨也就是媽了。”姨母待我如己出,說老了老了竟又多了個兒子!老人家的慈愛是不容含糊的。況且,放了假,妻子女兒不在身邊,一個人也不想在家裏呆着。

一早買了兩個包了蜜棗的糉子,自己煮了雞蛋,再簡單不過,至於艾草之類就大不必了。幾天前小妹夫立輝送的西瓜,一個人不方便吃,索性送去給大表姐,順便也告訴她我的安排,照例節日必有的晚宴就不必叫我了。

一個人騎單車,自濱海路與海邊之間的公園中穿行,一則怡養心情,二則大熱的天,間或有些樹蔭。

或許因爲是端午節,閒遊的人不多,顯得很幽靜。偶見幾位上了年紀的人,採了不少的艾草,有的還將艾葉摘下,在理石路面上曬着,說是用它泡腳。也有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或是一個人獨行的,樹蔭裏也有獨自靜坐或靜默地佇立在那兒的。這個時節如此這般,靜靜地。我卻想,八成該是心中都有一份情懷吧,唯獨不念其孤獨。如同歲月的蒼茫,即便是疾風苦雨,枯榮交替,也終歸是悠悠淡淡,誰還見那三國的塵煙和烈馬的嘶鳴?只這份情懷卻是沉甸甸真真的。

此間心跡,平和卻也並不寧靜,與這裏錯落的花樹與綠茵正相吻合,少了一份致命的“生氣”,太過空廖了。儘管馬路上疾馳的車輪聲以及車子引發的風聲、喇叭聲、並直接引帶的市井的喧囂不絕於耳,卻像是兩個世界,並不搭調。這樣的環境裏悠閒地行走,又恰合這端午的情境,也契合我多日來不能舒展的心。這時節顯然不該是寧靜的,靜默之中,伴着雲捲雲舒,究竟哪一般空靈的境界,卻着實難有個清晰的映像。

兩撥友人分住幾日,一個依然在徘徊,於虛幻與躁動的鬧市之中,居無定所,遊移不定,卻偏偏舍不下習慣已久忽忽悠悠而輕飄的藤蔓,空虛的軀殼甚至都是透了明的。另一個則是天南地北,古山古水之間悠閒地徜徉着,然則有伴侶相攜卻無心心相映,飽了眼福而無心靈共濟,兩個形影相弔着,卻終歸是野馬孤煙,心靈深處依然是孤苦的。更多的,泥淖中淚眼迷離,無奈於日日塵昏中的浸淫,因此也有了無羈絆卻也難抑寂寥的,倒是不如面朝黃土背朝天,小園香徑,不思不想,只看花開與花落活得自在。老婆孩子熱炕頭,一碟小菜,兩杯糖化酶的小燒酒,卻是真的其樂融融。

或許,這也便是一種空靈,一個“空”字的境界。畢竟,當今人絕少不是“以心爲形役”的。

這一路只與兩人說過兩句話,一是與曬艾葉的一位老嫗,二是問一位站在橋上撒網捕魚看樣子六十多歲的男子,“老哥,這是什麼魚呀?”我問。也奇怪,幾次遇見捕魚的人,話語都不友好。幾位捕魚人互相之間有說有笑,就是不喜歡我這等外人。恰巧海面剛剛漲潮,海水倒流入河,一羣羣小魚悠閒地遊動。游到張網可以捕到的位置,捕魚人的網便撒下去。小魚也能夠觀察到撒下的網,驚慌而四散,但是總有幾尾就像是非洲草原上被獵豹或獅子追趕的斑馬或牛崽,成爲捕魚人的獵獲。魚不大,基本在二十公分左右,估計是生下來還沒有多少時日。捕魚人回答我:“梭魚。”但是語氣顯然是在告訴我,不要多問,離遠點。

既然這樣,我也只有悻悻的份,不看便罷。好在我的心是系在花草與樹木的,此般境地自不去想它。只有自然的境界,如老子的“水”,居善地,心善淵,不與人生厭。

此時石榴花初開,十分鮮豔。可見世間情就是這樣,不同季候就會有不同的物象。冬季裏冷峭卻有暗香臘梅,春季裏萬物復甦所以百花爭妍,夏季的石榴花兒正紅恰與烈日相曒,及入深秋又有傲霜之菊,雖是品性情境不一卻都是各司其命。人世間縱有萬般無奈,也是各有專屬,不可不奮力拼爭,但也終將是隨遇而安纔好。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可不無尤乎?

一路閒遊,一路閒想,談不上興致好壞卻是安逸的。到了姨母家正是午飯時間。姨的身體和精神都好,據說腿病也照以前好多了,走路去市場已經不再是問題。弟、妹們都說,活到外祖父九十七歲的年紀沒有問題。

每次探望姨母,自然都要住一晚,聽老人嘮叨是件幸福的事兒,也是責任的事兒。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1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知道,端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同樣是爲了祭奠屈原的,每個人人過節的方法有所不同,當然我也有我的端午。

學校放了三天假,我可不願意浪費,(我還想學包糉子呢)打了個正着我的好奶奶來了,悄悄的告訴你們:她稱自己是個包糉子的高手呢!(不過她就是不喜歡人家說她做的不好)似乎高手也有露餡的時候:聽說奶奶可是個包糉子的高手!我高興的不得了也正好可以請教一下,一開始,我在一旁看着奶奶包糉子,我本想請教奶奶的,可是讓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奶奶身旁卻一句話也不敢說了,只聽奶奶說:“我的好孩子,你是不是想學包糉子呀!看你的眼睛瞪着滴溜圓,好好看着我給你做個示範。”

過了一會,我頓時捧腹大笑起來,媽媽還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呢!原來是奶奶用力過猛,噗!噴奶奶一臉!奶奶似乎有些生氣了,天啊!還沒有看完,奶奶就生氣了我只能自己在那裏瞎琢磨了,搞了一會,眼看就要成功了,用繩子一綁,手沒抓緊全撒了,我一氣,的把糉子皮啪的一下丟在了桌子上就走,誰知這時奶奶把我叫住了說:“孩子,你怎麼能半途而廢呢!無論做什麼事都有失敗的時候,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呀!”我一聽覺得有些後悔了:“包糉子這件事不是自己提起的嗎?怎麼能遇到困難時候就半途而廢了呢,我一定會做好的。

從包糉子這件事使我明白:凡是做什麼都不你能夠半途而廢,一定要堅持這樣纔會取得勝利的!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2

我的端午情懷

今年的端午節又到了,在廣州超市裏禮品盒的糉子和菜市場、街邊攤的糉子,有的黃燦燦、有的綠瑩瑩,肇慶大糉有兩斤重,潮汕雙拼小糉也就剛夠一兩。看着又光又亮的竹葉糉子,吃着那甜的、鹹的,粘揪揪的糉子,勾起我對北方糉子的渴望和無限美好的回憶,因爲那醇厚糉香和濃濃愛意摻合的味道早已滲入我的內心深處。

我的家在北方,小時候我家吃的是供應糧,糧站也只有端午節才按人頭供應糯米,一年也只能吃上一次糉子,所以對糉子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北方的糉子和南方的糉子有些區別。那時,我們包糉子的葉子不是竹葉而是葦葉,每年快要過端午節了,我都和同學們一起騎自行車到離家20多裏的郊外,有葦塘的地方去弄葦葉,不管寬的窄的都拿回來。每次去都不能讓家長知道,要找水淺的葦塘,因爲去葦塘是比較危險的事,那時小,也不知道什麼是危險,現在想起來還有點後怕。每次拿回來、洗一洗,嗮一嗮,疊好後便保存起來,到端午節前幾天便拿出來用。那時候吃的糉子,都是自己家裏做的,北方的糉子是素的,因爲糯米少,有時還要摻上一點大米,可以多包幾個。隨着生活越來越好,有時要放煮了快熟的紅豆,有時每個糉子要放一顆紅棗,那時候有一種伊拉克蜜棗非常甜,有時也代替紅棗放在糉子裏。端午節的頭一天,就要泡糯米了,還要把葉子拿出來放到蒸鍋裏蒸,把葉子上的蟲卵殺死。那葉片摸在手上,嫩滑嫩滑的,像摸在緞子上,舒服極了。我家是母親包糉子,她包的不大不小,煮熟後特別好吃。一切準備好,母親就開始包了。母親往往先選糉葉,葦葉都比較窄,包一個糉子要3-4片葉子母親先把葉片捲成一個漏斗狀用左手拿好,右手在盛水的米盆裏把泡好了的一把米倒進“漏斗”裏,一半時在中間放上兩個紅棗,然後再在紅棗上面放些糯米(離“漏斗”口還剩一小點距離),再把上面的葉片翻過來,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糉葉捏一個小棱(爲了多留些空間),把葉片頭紮好最後還要捆糉子,捆的“繩子”也是我們在野外採摘的馬蓮草。記憶中,捆包糉子母親兩手齊上不夠用,最後還要用牙齒幫忙。因爲大部分都是頭一天晚上包,我們這些小孩,搗一會亂也就都去睡覺了。有時候鄰居家包完了也過來幫一下。母親和鄰居們包出的糉子,個個都是非常標準,秀氣可人,尤其是牢固。包好後父親把母親和鄰居們包好的糉子整齊地排在大鐵鍋裏,水要沒住糉子,然後就開始燒火,等到糉子的淡淡的清香隨着白騰騰的蒸汽瀰漫開來,糯米和棗香味飄出來時,糉子就熟了,這時基本天就快亮了。父親把煮熟的糉子撈出來放到黑色大的泥盆裏,放上剛從井裏打上來得涼水,這樣糯米就更粘了。這一幕刻在了我記憶的深處。

端午節的早上,天剛矇矇亮,我們兄妹四人早早地就爬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到大黑盆裏拿糉子。記得那時我家爲了端午節幾個月都看不到雞蛋。到了這一天,我們兄妹都能分到5個雞蛋。誰也捨不得吃。母親給我們分好雞蛋,口裏說着“不急,不急,慢慢吃!”我們能不急嗎?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望着這一天的早日到來。藏好雞蛋,便迫不及待的剝開糉葉,用一支筷子對着那雪白晶瑩的糉肉扎入,把糉子放在盛有白糖的盤子裏輕輕一滾,然後慢慢的咬,口舌生津,不膩不粘,香氣泌入心間。那時,我們感到再也沒有什麼比這一刻更幸福了。我們吃過糯糯得糉子,母親就讓我們早早的出去,說用端午節太陽沒出來的露水洗眼睛,會不得眼病,眼睛發亮。這時的父親和鄰居們一樣忙着插在郊外割來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驅蟲避邪,保家安康。端午節的早上,母親總忘不了給我們手腕系五彩絲線,在衣襟上掛小香荷包。說是“香包掛胸襟,長大福隨身”。“手脖系五彩,鬼也拉不去”。這是北方很多地方的風俗。

每逢佳節倍思親,歲歲年年端午情。如今雖遠在他鄉,但家鄉的端午,始終歷歷在目。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裏油然而生一種樸素的思想,一縷純潔的情愫,一種濃濃的情意,彷彿又見母親包糉子的身影,又見到親鄰們過節時的喜慶和甜蜜!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3

我眼中的端午,是一個糉子。從我有記憶到現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叔叔、嬸嬸都會從外地回來過節。上午七點多,媽媽和嬸嬸就去市場買糉子葉和過節吃的食物。等她們回來的時候,我和爸爸叔叔他們也起牀了。這個時候,奶奶已經準備好了要拜神的東西。我們一家人拜完神,吃完早餐,就開始包糉子了。

奶奶在一旁教我:“先疊好糉子葉……放米……然後放餡料……再把葉子折起來……最後用草繩紮緊。”媽媽和嬸嬸也在旁邊一邊包糉子一邊聊着家常。不知不覺我們就包了一籮筐糉子。糉子在我心中,是端午的團圓,是親情。

我眼中的端午,是一個香囊。在這一天,爸爸和叔叔都會帶我出去走走。家鄉的大街小巷,有很多人在售賣各式各樣的香囊,甚是精緻。爸爸和叔叔會買幾個給我,聽說香囊是用艾草等草藥製成的,能驅蚊蟲除晦氣。這幾年有了小堂弟,端午節的時候,我們一起逛街就更顯熱鬧了。小貓小狗款的艾草香囊,讓小堂弟愛不釋手。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外面買的香囊再好,都比不上奶奶和姨婆親手縫製的。她們戴着老花鏡,坐在院子裏縫香囊,邊縫邊唸叨:“歲歲平安……步步高昇……學業進步……”整個院子都散發着艾草的香味和家人的歡聲笑語,讓我覺得香囊裏縫製的是滿滿的愛。

我眼中的端午,是愛。我們嘴裏品嚐的是家人的愛,我們隨身攜帶的也是家人的愛。每年端午家人都能聚在一起,有親情,有陪伴的端午纔是圓滿的。

這就是我眼中的端午!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4

不知爲何,前些天陰雨綿綿,端午節卻划着龍舟趕跑了陰雨,竟如此晴朗,是否是那端午娃娃一時高興將太陽公公叫了出來?陽光灑下,照在糉子上,鮮嫩的糉葉變得更加光滑。那抹綠色的葉子一閃一閃,閃的新鮮,閃的晃眼。

那端午,簡直就是個孩子,姿態萬變。在哪一處角落都會發現他留下的腳印,他將他的熱鬧、溫馨散播到每一個地方。

有時候她像個小女孩兒,優雅、文靜。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她坐在池塘邊,那池中的荷花、荷葉,青青的,一片一片,滿是清涼。她坐在廚房的窗前,看着奶奶包糉子。那糉葉綠綠的,有深有淺,將糯米包裹起來,好似給她穿了件綠衣裳。她又看看窗外,夏日炎熱,樹長得茂盛,太陽曬在樹上,樹冠上的新葉黃綠黃綠的,鬱鬱蔥蔥,一片生機勃勃。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她笑了,好似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她精心佈置的,給世界增添了一筆濃墨。

有時候他好似個貪吃的娃娃。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星。不管隔多遠,他總能聞到那濃濃的糉子香。糉葉一打開,香味便隨着空氣一同飄了出來。端午娃娃的鼻子可靈了,那香味令他垂涎欲滴,往裏一看,糉子露出了白色的糯米以及紅棗,葡萄乾,綠豆各種各樣的五穀雜糧。自然,那糯糯的味道中還有一絲甜味。他的口味衆多,不管是甜的,鹹的,還是純糯米的,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端午娃娃的最愛。

除了糉子,鹹蛋也是不可少的。蛋青沒有一點雜色,卻有一股濃濃的鹹味,蛋黃淡淡的,入口既化。不過,還是要屬蛋黃一起吃最可口了。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除此之外,端午娃娃還喜歡用艾葉做美食。艾葉煮雞蛋是家家戶戶最常見的做法,加上艾葉的雞蛋味道更加獨特了,有一股淡淡的艾香味。艾葉炒飯,讓飯也別具一格。艾葉菜團,還能夠增進食慾,開胃健脾。艾葉餅還有美容養顏的功效呢!端午娃娃的菜譜真是讓人意想不到呀!

有的時候,他是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到處敲鑼打鼓。在家裏,奶奶教孩子們包糉子,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吃着糉子。小孩子將糉子粘上糖,使臉上不僅滿嘴是糖遠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家裏充滿了歡聲笑語,包的包,吃的吃,都樂此不疲。在社區中,公司裏的人一人一盒鹹鴨蛋,每個人也都是喜笑顏開。湖畔旁,人山人海,場面熱鬧非凡。每個壯丁都搶着划龍舟。只聽見湖中傳來一擂鼓吶喊聲,岸上的人們也都不停地喊着加油。湖水波動了起來,龍舟划動了起來,人們熱鬧了起來。看着這每一處他留下腳印的地方,人們都不禁感到溫馨、快樂。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可能傳遞這些愛就是他的使命,也可能他是在替他的主人──屈原傳遞這份愛吧!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端午節的熱鬧和溫馨帶給了我們快樂,卻不知下一個端午是否還像這次一樣晴朗?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5

每當我想起“端午”這個詞,陣陣清甜的糉香便會在我的周圍縈繞,那縷絲絲不絕的清香,就像一雙細嫩溫柔的手,輕輕浮動我心底深處的某根弦,彈奏出一首首童真的曲子。又是一年的端午時節,我的心又再一次隨之牽動。

飄渺的糉葉香氣伴着初夏微微的悶熱靜靜彌散開來。令人期待的端午節終於來到了。往常愛睡懶覺的我起了一個大早,準備要和媽媽一起包糉子。昨天夜裏,媽媽已經將材料都放在水裏泡好了。我看着水中潔白如雪的糯米與翡翠般的糉葉,還有紅寶石似得大棗,就已經是垂涎欲滴了,我迫不及待地幫着媽媽將他們拿出來,開始包起了糉子。

看着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從媽媽手中誕生,做第一個還沒有成型的我不禁焦急起來。每當我將糯米放到溼滑的糉葉上時,一顆顆圓滑的米粒就像是一個個淘氣的小精靈,成羣結隊的跑出我的手心,掉落到地上。屢屢失敗的我有一些惱羞成怒。媽媽見到我這副滑稽的樣子,禁不住“撲哧”一下笑出聲來,“幹什麼都不要心急,一步一步慢慢來。”說罷,媽媽便又拿起一片糉葉,示意我仔細看。只見媽媽先將糉葉捲成一個圓錐形小筒,再將糯米倒入裏面,這時,那一個個頑皮的小精靈似乎都突然文靜起來,一動也不動地躺在葉筒裏。我恍然大悟,急忙抄起一片大糉葉,也有模有樣的學着包起來,果然,在我巧妙的手法之下,第一個略顯臃腫的小糉子橫空出世。我將一顆晶瑩的紅棗藏在糯米里,拿出一根小細繩在糉子的綠色外衣上裹上幾圈,又繫了一個結,確保嚴實之後,就匆匆忙忙地下鍋了。

在一番煎熬的等待過後,小糉子們終於出鍋了。我興奮地拿起我的糉子,捧在手心裏,一遍遍嗅着令人神清氣爽的芳香,彷彿是捧着一個無價的寶貝,香甜的糯米在嘴中緩緩地融化,好像化作一股股清泉,潺潺的流入我的心扉,滋潤着我的心田。這就是我最愛的端午,這就是我的端午情。

放學回家,發現賣糉葉的商販們,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多了起來。細細嗅着,頓時覺得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糉葉香。

端午節終於又要到了。

從兒時起,端午節在我的記憶裏,往往都跟“吃”這個字緊緊纏繞在一起。對於孩子來說,那與衆不同的糉香,就是端午節的特有味道。

天剛矇矇亮,就被大人們早早的叫了起來,一同到郊外,在還帶着露水的草地上採回好多還帶着清香的艾蒿葉子。一部分被高高懸掛在正門的大梁上,辟邪祈福。另一部分則被外婆用來煮雞蛋了,說吃了用它泡過的水煮過的雞蛋,可以一年不被蟲子咬。那時是天真的,明明是不喜歡吃煮雞蛋的,但聽了外婆說過它那神奇的作用後。還是會同弟弟,妹妹們像小狼一樣把外婆分配的雞蛋任務,一掃而光。

那時的小孩每人還會得到一條五彩繩做的手鍊,在端午過後的第一場雨裏將它順水飄走,據說可以帶走疾病。拴在手腕上的那小小的五彩絲線似乎就定格在了記憶中,成爲了兒時的記憶。

幹完這些,端午的重頭戲——包糉子就來到了。

記得母親總是在前一天把糯米浸泡,稍稍漏幹,再把糉葉浸水、清洗,旁邊放好了不同顏色的細線,便開始裹糉子了。那時,母親嫺熟地把糉葉折成漏斗容器狀,用潔白的湯匙舀進幾勺糯米,又往糯米里放上幾顆紅棗,或者放上少許碎肉,然後把糉葉折幾下,一點點地捏着糉角,包裹得嚴嚴實實後再用細線紮緊。那時,母親總是很專心很仔細,彷彿包進去的不只是幾勺糯米,更有普通生活中最簡單的心願和希望。

竈臺早已生着火了,糉子下鍋後,不大工夫,新糉葉的香氣和着糯米的甜香便隨着升騰的蒸汽溢出鍋外。過了時許,母親便開始招呼我們,“吃糉子啦!”我便圍了上去,一臉很貪吃的樣子。那時,我總喜歡用筷子插着糉子舉在手裏,一邊嬉戲,一邊吃糉子。不知不覺中幾個糉子便下肚了。母親總是在一旁笑咪咪的看着我說:“不要再吃了,少吃點,吃多了消化不良……”

在奶奶家的鄉下,保存糉子的方法是把糉子完完全全地泡水在裏邊,定期換一下水,就能存放好長一段時間。想吃的時候,就從水裏撈出幾個,在熱鍋裏蒸一下,味道依舊美美的。

我們現在早已別離了當時的童真美好,但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有一樣東西卻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願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6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就這樣的帶着悲怨,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投江自盡。一位偉大的詩人成就了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浸潤着現代的色彩從我身邊悄悄走過,留下濃濃的香味。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按客家的習俗是要吃糉子,喝雄黃酒,插菖蒲和艾香草燒湯沐浴的。

製作糉子是用泡溼地糉子葉包裹浸繡的糯米而成,蒸熟後就可以食用。糉子是一種米制的涼食,不僅具有獨特的色,香,味形且具有清熱降火的作用。糉子是端午的色彩是文化的韻角。

聽老一輩的人講由於贛南地區氣溫潮溼多變,特別是仲夏。百蟲滋生,是最容易得病的日子也是瘟疫最流行的季節。於是人們在端午之際將敬有發辛香之味的艾青,菖蒲掛於門前,往房間裏灑上雄黃酒以驅除蚊蠅,毒蟲。

記得兒時我們曾用以塗額頭,如今的端午節我們也會用艾條蘸點雄黃酒往地上灑,用來殺菌驅蟲。灑雄黃酒是端午節的色彩,它從我身邊悄悄走過,讓我去感受這端午的氣息,愈遠愈濃。

端午還有寫符貼用香草燒湯沐浴之說。

農曆五月初五,每戶人家以珠筆謝午時符貼於門上或牆上,一般都是一般都是在黃色符紙上畫一個八卦或一神像。下屬勒令此書是用道教的符咒形式以避王毒。初五當太陽剛出山,女主人就早早出門採來帶露的楓樹葉,挑枝,金銀花藤,千里光,貓爪藤等洗乾淨紮好再加上初一插在門上的菖蒲艾枝用大鍋熬水煮沸各自取水洗澡。洗香草湯也是爲了去除身上的病毒辟邪。多彩的端午從我身邊走過,讓我更深刻的品味生活。

回味曾經的端午味道,裹挾着絲絲的苦澀。

在那個戰火紛飛,硝煙四起的年代,人們渴望過上幸福的生活,一頓飽飯對於他們來說已是一個很大的滿足,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一個糉子根本是不可能的,甚至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個糉子對於人們來說也只是奢望。曾經的端午是辛酸的。而如今,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生活多姿多彩,習俗各具特色,每一天對於我們來說都充滿了幸福,歡樂。

時光似流水,洗滌着萬物,卻永遠也沖洗不掉端午留在人們心中的酸甜苦辣,讓我們永遠品味着端午的味道吧!

端午帶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從我身邊輕輕掠過。留下無限的回味。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7

每天都重複着太陽的東昇與西落,繁華街頭的喧鬧與寂靜,城市道路的擁擠與空蕩。班主任的一句話破碎了我們的藍圖——現實與理想。就像沙漠中的迷駱駝,等待我們牽引出,一個未知的世界 。汩羅江畔,漫步低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在江邊來回地踱步,一襲白衣拖在金色的沙灘上,沒有聲音。一身無色的白,怎留得住楚國在風雨中岌岌可危的江山。汩羅江的水一浪又一浪地打來,似他那一波又一波涌動的思緒。幾度回頭,看那早已飽經滄桑的祖國,卻是淚眼婆娑。擦乾淚水,他走進汩羅江,不再回頭。

五月的此刻,每一滴露珠都是一顆晶瑩的淚,每一滴江水都是一瓢不盡的愁。

五月的此刻,艾葉已開遍山野。葉尖是她如黛的枊眉,綠白色的葉脈是她那愁白的心,一枝,似黛玉,使人憐;一片,霜滿地,使人愁,一山,天地醉,離人淚。當那一襲白衣飄然入江之時,我相信,滿山的艾葉已化做了綿延的情,那綠色的靈魂忽然變得蒼白,化作了一顆思念的心,跟隨滔滔江水流去——原來,思念可以不死,高尚可以永生。

終於明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古代與現代之間,無論歲月如何荏苒,時光如何流轉,不管風雨雷電,不管霧雨暮靄,那浸入我們血液的人永遠是離我們最近的,他可以直接穿梭於時空的隧道,流動於烽煙戰國,澎湃過繁華唐宋,流淌進姑蘇小橋,撞擊過大漠孤煙,直擊我們心靈深處,然後深深地紮根。晚風吹起,一陣陣艾蒿香氣悄然而至,不稠不膩,不濃不淡,清涼涼,苦澀澀,緩緩地沁入心扉,思緒在氤氳的清香中翩躚。“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當童年的兒歌聲響起在大街小巷山村田野的時候,我們知道,那流不盡的彎彎江水,那道不盡的綿綿思念已在每個人的血液裏流淌。當艾葉筆直的腰肢在山間搖曳,當翠綠的香氣染滿山野,屈原就會手持一把艾葉向我們走來,我們的思念就會化作那彎彎的汨羅江水,似一條曲線,緊緊地將古與今相連。如果能走得很遠,記憶是不是也能像旅程那麼長。回憶,似琴歌肆意。留一朵花開的時間,給自己回想。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手再巧,也抓不住流年。那些隨着時光一起逝去的人。

今年夏天,如期而至,獨自走在熙攘的大街,觀賞着不一樣的風景,這樣的情景未來的某一天也同樣會被時光沉澱,被記憶定格。其間無關風與月,無關你我。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8

小時候,我常常住在外婆家。我喜歡拉着外婆那粗糙的手,走在小巷裏,聽着鳥鳴與風聲。每年,我都很期待端午節,因爲在端午節這天,我不僅可以吃着甜甜糯糯的糉子,還可以同鄰居家的朋友一起互換紅繩。

除此之外,我最喜歡做的事,則是看着外婆包糉子。外婆在“正式開工”之前,總會去河邊摘些新鮮的蘆葦葉。我也常常跟過去,這可讓外婆太費心了,因爲我有點兒調皮,她得去採摘又得時不時地看着我,生怕我一不小心掉到河裏。

當我玩累了,玩夠了,便蹲在外婆旁邊,撥弄着蘆葦葉。每次,她都會被我弄得哭笑不得。爲了讓我消停一會兒,她會拔下長長的蘆葦,抽出上方最嫩的葉子,取出中間的芯,幫我做成一個小哨子。我有了可以戲弄的對象,時間也便有了去處,直到外婆帶我回家。

終於盼到包糉子的時候了!我坐在小板凳上,兩手託着腮幫子,專心致志地盯着外婆的手,生怕漏過任何一個動作。

只見外婆將泡在水桶裏的蘆葦葉挑出兩片,捲成了圓錐形,然後又取出一片,仔細將它包裹好,成三角形狀。一根棉線繞過糉子,穩穩地捆紮好。那熟練的動作往往一氣呵成、令我驚歎,畢竟一年只有一個端午節嘛!

我那時還小,吃不了太多糉子,一個大糉子往往只能吃半個,心細的外婆每年都格外細心地包幾個小糉子,放上幾小塊醃製過的肉或一顆甜甜的蜜棗。每當我看到它們時,心中便十分得意,因爲只有我一個人可以吃到它們。而且,它們代表着外婆對我最獨特的專屬的愛。手巧的外婆還幫我將兩個小糉子捆紮到一起。我看着她手中嫺熟的動作,十分欣喜。真的沒想到,糉子吃在嘴裏,也格外的香甜,格外的美味。

可是有一年,外婆生病了,她躺在病牀上卻依然鎮定。端午節到了,她虛弱對我說:“佳佳,今年不能給你包糉子了,你和媽媽過得好嗎?”所幸,她熬過了這一劫,依舊健康。

風吹過,喚醒了沉醉在記憶中的我,脣齒間又涌現出糉子的清香,門廊又能聞到艾葉味。

歲月靜好,一切依舊!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19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着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篙編織成“艾虎”,或插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中辟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木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帶在身上起驅蟲的作用。

端午節要吃糉子。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主要是用竹葉,也有的地方用嫩蘆葦葉,統稱糉葉。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餡命名,包紅豆的叫豆沙糉,包紅棗的叫棗糉……據說在古時候,每當書生參加科舉考試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因爲棗糉的諧音“早中”。今年的端午節,可跟以往的端午節不一樣,因爲今年的端午節和高考是同一天,被人俗稱“高糉”。

天啊!原來端午節有那麼多的習俗,那麼多的知識呢,我們一定要好好傳承下去哦。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0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聽說是爲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而設的傳統節日。我們全家和外婆一起去小阿姨家過。

我們先在阿姨家玩了會兒,等阿姨做好飯後,我們就吃食餅筒,可好吃了。吃過飯後,我看見阿姨她們在做些什麼。我很好奇地問:“阿姨。你們在做什麼啊?”阿姨說:“這個啊,這個綠色的是菖蒲,我們把它做成寶劍的模樣,然後掛在每扇門上。可以驅邪保平安。看我做的像不像啊。”我似懂非懂地說:“哦,這樣啊,你做的還蠻像的嘛。”

這個端午節過得真有意思,我還學到了不少知識呢。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1

我們中國有很多傳統的節日,有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端午節,說起端午節我就想起了吃糉子和賽龍舟。

端午節的上午,我們會去看龍舟比賽,當我們一家人來到江邊,哪裏就像菜市場一樣人山人海,人們大聲歡呼着給划龍舟的叔叔加油。我用盡全身力氣才擠到岸邊,江面上紅的、黃的、藍色的龍舟一字排開等待比賽開始。一位叔叔拿着發令槍對着天,“乒”的一聲槍響了,比賽開始了,划龍舟的隊員迅速的劃了起來,船頭的隊長有節奏的用力地敲鼓。突然藍隊超過了紅隊,黃隊緊追不捨,在一次次的拼搏後,紅隊取得了最終了勝利,大家歡呼着給紅隊頒獎。

看完了激烈的龍舟比賽,我的肚子餓得“咕咕”叫,我們回到家做糉子吃,先準備一盤泡好的糯米,一把紅豆和牛肉,別忘了洗好的糉葉,用勺子挖一團糯米放在摺好的糉葉上,再放些牛肉和五粒紅豆,用線把糉子包好,就這樣一個糉子就完成了,我們把包好的糉子放進蒸籠裏,半個小時後,拿開蓋子就聞到了一陣清香,撕開糉葉咬了一口,真是回味無窮。

這就是我最愛的端午節,還有激烈的龍舟比賽和吃糉子的習俗。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2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我喜歡過端午節。

每逢過端午媽媽都要包很多很多我愛吃的糉子,甜甜的,黏黏的。青青的竹葉或葦葉包裹着一粒一粒珍珠似的粳米,放上幾顆紅紅的大棗。再用五色絲線困紮好。放到鍋裏煮。快熟了,屋子裏到處瀰漫竹葉混合米的清香。饞得我直流口水。

長大了。我更喜歡端午節了。並不僅僅是因爲糉子。

原來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詩人,他滿腔的愛國心,不僅得不到楚王的賞識,還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報國無門以至於投汨羅江含恨而死,楚國的民衆怕魚兒蠶食這位愛國志士的屍體。所以在江裏投放大米。漸漸地形成一種吃糉子的習俗。

每每吃起香甜的糉子,我總會想起那位詩人。想起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位先哲穿越了歷史與我們對話,告訴我們做一個勇於探索的中國人。

我的端午,我熱愛。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3

每年的今天都是我最開心的日子,你知道是什麼嗎?就是我最喜歡的端午節!

每當今天我都會早早的起牀去爺爺奶奶家包糉子。糉子的品種可多了,有甜甜的蜜棗糉,鹹鹹的蛋黃糉和鹹肉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蛋黃糉。蛋黃糉是淡棕色的,上面有一些梅菜乾,我輕輕咬了一口,便滿口都是蛋黃香了。

中午我會帶上一個鹹蛋黃去姐姐家,因爲鹹蛋的殼是非常硬的,所以哈哈,姐姐的五個蛋都被我打碎了。

下午我們一起去看龍舟比賽。每隻船的頭、尾都微微向上翹,每隻船都有25個槳手和一個打鼓的鼓手。只聽:“一、二、三”比賽開始了!三號船一下子把一號船超過去了,一號船的人更加用力揮槳,反超了過去,我在人羣中吶喊着:“加油,加油”……

我愛端午節!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4

端午節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

人們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氣氛裏,每逢端午節那天,人們都包糉子吃。聽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因爲愛國投江死去,人們爲了不讓魚吃屈原的屍體,把米團扔進江裏,用這種方法來紀念屈原,正好那天是五月初五,所以把這天定爲端午節以示悼念。

每到這個時候,最熱鬧的就是寶糉子了,各家有各家的包法。我最喜歡看媽媽包糉子了,媽媽先把綠油油的糉葉洗的乾乾淨淨,左手託糉葉,右手舀起糯米往裏放,還可以加些蜜棗葡萄乾等,放在鍋裏出來糉子的香味飄滿整個房間,再煮些茶葉蛋,味道就更濃香四溢了。

等糉子熟了以後,我急忙拿出來一個大糉子,輕輕地扒下糉葉,裏面露出又白又嫩的糯米米糕,忍不住咬下一口,那蜜棗的甜汁,糯米的香味往嗓子裏鑽好吃極了。

我愛端午節,更愛吃媽媽包的糉子!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盼望已久的端午節終於到了!清晨,我早早地就從牀上爬了起來,媽媽給我戴上了五彩繩和香包,據說可以驅蚊蟲,保平安。我和哥哥們割來新鮮的野生艾蒿,然後在艾蒿的一端掛上小葫蘆。大人們負責把掛着葫蘆的艾蒿插在屋檐下,五顏六色的小葫蘆和綠綠的艾蒿隨風搖擺,真好看!

我們掛完艾蒿,早餐的時間到了,姥姥給我們準備了一盆熟雞蛋,我和哥哥們開始撞雞蛋。隨着“啪啪”的雞蛋殼碎裂聲,撞雞蛋冠軍誕生了!你猜猜冠軍是誰?呵呵,那就是我!

吃完飯,開始包糉子了。端午節吃糉子是必不可少的。只見媽媽熟練地把一片綠油油的糉葉拿起來,捲成一個漏斗形,然後抓一些糯米放進了“漏斗”裏,直到米佔了“漏斗”的一半爲止。再拿一個通紅的蜜棗放進“漏斗”裏,抓一些米把“漏斗”添滿。用做“漏斗”剩下的一部分糉葉把“漏斗口”封好,用手指按住,趕快把一根馬蓮拿起來,快速地把糉子包好。我也想學包糉子,於是,我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也要學包糉子!”媽媽同意了。我按照媽媽的方法包,開始我怎麼包也包不好,不是糉葉破了,就是馬蓮系鬆了,真氣人!調皮的糉子就是和我作對,但我沒有灰心,繼續包,經過我不斷的努力,終於,一個四角狀的、青青的糉寶寶出現在我的面前,真漂亮!她好像在向我微笑,“我成功了!”我心裏別提多高興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

全家人歡聚在一起,一邊吃糉子,一邊看電視,我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別有一番滋味。這個節日裏,我不僅體會到了快樂,還學會了包糉子,端午節過得真有意義!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6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鄉下爺爺奶奶家。

奶奶家門前早已掛好了艾草和菖蒲,爺爺滿臉笑容地問我:“今天我要考考你喲!爲什麼今天門前要掛菖蒲和艾草呀?”“因爲今天是端午節,這是節日習俗,掛菖蒲和艾草是爲了避妖驅魔,您每年過端午都會問我,當然難不倒我呀!”我得意地回答。爺爺高興地摸着我的小腦瓜。

上午,我們一大家子在廚房包糉子,奶奶擔心我不會包,便耐心地告訴我包糉子的祕訣:先取出洗乾淨的糉葉,將糉葉捲成漏斗狀,然後將洗淨泡好的糯米放到“漏斗”糉葉裏,喜歡吃肉糉的就往裏面加一小塊豬肉,喜歡吃甜糉的就往裏放紅棗或紅豆。完畢,用筷子在“漏斗”糉葉外輕輕敲幾下,再往糯米里插幾下。接下來封口是關鍵一步,不能讓糯米漏出來。最後用麻繩將封口處上下端紮緊。我按照奶奶的方法行動,小心翼翼地打“漏斗”、裝糯米、封口。好不容易要扎繩子了,心想着馬上要包好一個完美的糉子了,我心裏美美噠。由於我一時大意,把結系得太緊,使糉葉上破了個小口子,糯米“唰唰”地漏出來了,可我沒有放棄,繼續包……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邊包糉子,一邊話家常,時不時還笑語連篇,其樂融融矣!

中午,大餐來了!餐桌上放着豐盛的農家綠色食品:清燉土雞、滷味小龍蝦、鱔魚火鍋、爆炒長豆角、紅燒茄子、西紅柿蛋湯……都是奶奶的拿手菜,最後爸爸搬上了我們上午的勞動成果——糉子:肉糉、棗糉、紅豆棕……我吃着自己包的肉糉,幸福的滋味佈滿了我的每一個味蕾,美哉!快哉!

黃昏,爺爺將早上採來的艾草洗乾淨,放在大鐵鍋里加滿水,準備燒艾草水了,艾草水用來幹什麼呢?奶奶說端午節每人洗個艾草澡,驅蚊排毒,皮膚好。端午節洗個艾草澡,身上無蟲咬。嘻嘻,那可是我最享受的時刻了,洗着艾草澡,睡在澡盆裏,欣賞日落的雲彩,閉上眼睛彷彿自己帶着艾草飄飄然起來,坐在雲彩裏看晚霞哩!妙哉!妙哉!

包了美味的糉子,嚐了可口的美食,洗了幸福的艾草澡,蚊子也沒有咬我,晚上,我安穩地睡着了,進入了甜甜的夢鄉……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7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百靈小分隊去龍井莊園進行“端午的前生今世”的主題活動。

端午節,當然離不開糉子了,所以我們首先跟着一個大師傅學包糉子。我們先用二片糉葉互疊,做出一個三角形似的“碗”,把泡過的糯米放進去,然後再放入餡。餡如果放蜜棗、紅豆,就是甜糉子;如果放醃過的肉,就是鹹糉子了。最難的是再用糉葉把這些餡包嚴實,要一粒米都不能漏哦。我們學得很認真,但糉子還是形狀奇特,大家還笑了好一陣子呢。

莊園幫我們把糉子煮熟,竟然一個都沒有散開來哦。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搶着吃,可能是自己包的緣故,都覺得特別香甜。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8

下了閱讀課後,我就一直盯着老師桌上的鹹鴨蛋。“上課了,快點回到教室!”我早就等着這句話了,因爲我想知道桌上的鹹鴨蛋是怎麼回事。原來是讓我們提前過端午節啊!

老師給我們一人發了一個鹹鴨蛋,說:“我們先剝鹹鴨蛋,看誰剝得最好。”我心想:剝殼這麼簡單的事還用的着比賽?現實可沒有這麼容易。這鴨蛋殼完全包住蛋白,一剝就和蛋白一起下來了。吸取了經驗後,終於剝得光滑點了。現在我已經忍不住咬了一口蛋白,第一口感覺不錯,可第二口就鹹得懷疑人生了。我和小柯都說,我寧願吃蛋殼都不吃蛋白!但我堅持把蛋白吃了,又吃了一口蛋黃,感覺好多了!

雖然有蛋黃消鹹,可是蛋白太鹹了,這麼一點蛋黃是不夠的。老師見狀,就發給我們糉子,我們一看見糉子就覺得救星來了。我們把手伸得長長的,嚷嚷着:“我還沒有!我還沒有!”拿到糉子後,我直接把糉子咬開了,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完了蛋白吃糉子真是一種享受啊!

其實我說的慘不是因爲吃了鹹鴨蛋,而是因爲想到今天下午都是課就高興不起來了。白瞎了我作文課上得來的快樂!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29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包糉子吃,在門上插菖莆,喝雄黃酒,是爲了辟邪。

糉子的種類很多,有甜的鹹的,甜的分爲棗子糉和栗子糉,鹹的分爲肉子糉和鹹魚糉,形狀分爲:四角糉和三角糉。但我最喜歡吃甜的,奶奶煮了香噴噴的糉子,我剝開糉葉,那糯米白白亮亮的,像珍珠似的,咬一口,我看見紅紅的棗子,又香又甜,真好吃。

爲什麼要包糉子呢?據說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那一天,屈原反抗朝庭,投進汩羅江,當地的百姓爲了不讓魚兒傷害屈原,就將糉子投到水裏讓魚兒去吃糉子。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0

今年端午節,我吃了很多糉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蛋黃肉糉”了。

這隻“蛋黃肉糉”的樣子小巧玲瓏,小得十分可愛。它有兩個尖銳的角。

糉子用墨綠色的箬葉包着,那箬葉散發着清香。只要你剝開箬葉,就會看見土黃色的米團,香噴噴得。

“蛋黃肉糉”的味道美極了。它的味道有一點鹹,還有一點甜。中間有一小塊肉和一塊蛋黃,那塊肉硬硬的,鹹鹹的。那塊蛋黃也有一點鹹。

這隻“蛋黃肉糉”讓我念念不忘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1

那天,正是我盼望已久的端午節,也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屈原的人,他爲自己的國家做了許多好事。有一次,他的國家被其它地方搶走了,於是他跳江身亡,百姓們找不到他的屍體了,人們就包糉子紀念他。

端午節那天,我和爸爸媽媽去買糉子吃。一走進商店,便看到了許多糉子,有不同品種的、不同口未的糉子。有紅豆糉子、綠豆糉子、豬肉糉子……這些糉子每個都很美味。我們買了很多糉子吃,只要吃過這些糉子的人都會讚不絕口。打開糉子,裏面的糯米軟、可口、香甜,一點也不膩口,有一些漂亮的糉子上包裝有精美的圖案,甚至上面寫有詳細的端午節來歷……今年的端午節,我們過得非常開心!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2

端午節的來歷是屈原雖忠於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爲頃襄王聽信讒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當地百姓馬上划船撈救,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人們怕魚吃掉屈原的屍體,就把米團投入江中。

過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吃糉子。所有的酒店都會有糉子吃,上年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很高興,爸爸在網上訂了“山東老家”,我們全家高高興興地去吃飯。我們吃的東西有糉子沾糖、涼拌糉子、蒸糉子等等。糉子沾糖的是三角形的,沾一點糖吃一口,味道很甜,涼拌糉子吃到嘴裏又軟又粘,也很好吃。最好吃的是蒸糉子,吃到嘴裏又熱又甜,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糉子了。

我喜歡過端午節。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3

又要到端午節了,又要到糉子飄香的時候了,聞着迷人的糉子香,我又想起了我們的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糉子,划龍舟,掛艾草,那大家還知道有哪些活動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掛艾葉菖蒲榕枝: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榕枝,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糉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的習俗真多,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是多麼偉大!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4

端午節的那天,爸爸說帶我們去雲篆山玩,我聽了,高興極了。

我、爸爸、媽媽和妹妹,我們四個人把地毯、玩具和衣服裝在揹包裏,就出發了。

到雲篆山的路,彎彎曲曲的,路的兩旁栽着一棵棵的樹木,遠處是茂密的樹林,樹林中還有一兩座紅顏色的房子,若隱若現的,好象進入了童話森林。

我們坐車到了半山腰,我擡頭往天上一看,“哇,好美麗的彩霞!”,紅的似火,像階梯,像層層的樓梯,像波濤洶涌的海浪,氣勢雄偉,美麗極了,這時我想起了“女蝸補天”裏的五彩石。我們繼續往山上走,山路兩旁的樹林中到處都可以聽見鳥鳴蟬叫,我問爸爸:“那是什麼鳥在叫?”爸爸說:“那種鳥叫“李貴陽”,它的聲音聽起來就象是在叫“李貴陽”而得名,這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傳說故事。”

我們在山上找到了一塊休息的地方,那裏綠樹成蔭,挺拔的樹木立地而起。我們把地毯鋪在地上,在這裏,我和妹妹不但可以玩玩具,而且可以欣賞周圍草叢中翩翩起舞、互相追逐玩耍的蝴蝶,旁邊還有層層疊疊的草編繩,可以用來編各種各樣的東西,好玩極了。

然後,我們來到了雲篆山的山頂,天空中的朵朵白雲形成了一個大大的旋渦,,好象要把我們捲進去似的,白雲下面還有幾隻小鳥在自由自在地飛翔,好看極了。

天快黑了,我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雲篆山。

這個端午節,過得真快樂呀!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5

要過端午節了,媽媽決定做一個香包袋。

香包袋的材料有:硬板紙,綵線,紅色珠子。第一步,把硬板紙剪成一長條,折成糉子的形狀。第二步,把綵線一根根地繞在“糉子”上,這個可是很難的,每一根線都要排得整整齊齊地,我們繞的綵線分別是:黃,紅,粉,綠,橙,紫。繞了兩個小時後,一個五顏六色的“線糉”完成了,我的手都疼了。第三步,做紅色流蘇。第四步,把流蘇,紅色珠子,“彩色線糉”依次用長針串在一起。一個漂亮的糉形香袋就做成了。

不過告訴你個祕密,我們的香包袋裏面沒放“草藥”,媽媽告訴我如果放上草藥可以驅蚊。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6

對於我而言,端午節不僅是一個紀念日,而且還是一個體現民族精神,表達中華兒女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一種精神寄託,這被人們世代相傳的習俗,已經成爲了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隨着時代的腳步,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可是,這些傳統的民族節日卻被人們漸漸的淡忘了。

可曾記得,中華兒女不畏艱苦抗戰八年,趕走日本侵略者後的喜悅與自豪?那時的人們,通過這種民族節日表達自己的喜悅;改革開放期間,人民的生活仍然很艱難,但是他們沒有絕望與喪氣,而是通過這種民族節日,傳遞自己樂觀積極的精神;而現在,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可是,這些傳統的民族節日卻好像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在繁華、大廈林立的城市裏,沒有了端午節的氣息,一切一如既往!而在農村鄉間,卻是一副熱鬧的景象:放鞭炮、賽龍舟、飲雄黃酒、做節日食品、掛蒿草和艾葉······

每逢外國節日,總會充滿爛漫氣息,城市裏往往會興師動衆一番;而在農村鄉間,卻無人問津。

“城市人”如此崇洋媚外,難道不是對端午節的漠視嗎?有些事物,若你長時間不用了,漸漸會被人淡忘,以至於消失或找不到,可是端午節是我們民族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難道我們連這個世代相傳的節日都要丟掉嗎?我想,這種西方的文化入侵,比戰爭帶來的後果還要嚴重。它所危害的不僅是我們的精神,更是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遺產。

我心中的端午節,是一個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節日,蘊含着我們民族無窮的生活哲理和智慧,我們不能讓這個節日從此被我們所遺忘。將這民族節日發揚光大,纔是我們應該做的!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7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今年的節日同往年一樣要吃糉子。

肖老師給我們佈置了包糉子的作業。由於今年婆婆已經提前包好了糉子,所以就不麻煩她再準備材料了。媽媽打算我們自己準備糉葉和糯米。我自己出了個主意是關於糉葉的,我跟媽媽說把用過的糉葉洗洗再用,就地取材,省地去買。所幹就幹,我們早餐正好吃糉子,我把剝下的糉葉一張一張的放在水池裏,認真的洗乾淨後放在旁邊的盆裏晾乾。結果到下午我們打算包的時候,糉葉竟然變的乾巴巴的,一碰就碎了。計劃推遲,媽媽第二天一早爲我買來了糉葉。開工了,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取了兩片糉葉窩了個窩窩,接着把糯米裝進窩窩裏,再用糉葉把窩窩蓋上,把米包的嚴嚴實實的,然後用繩子把它綁住,最後繫上個結。哈哈,大功告成。

媽媽煮好了我包好的兩個糉子。我剝下糉葉,糉香撲面而來,放上了肉鬆和糖。我大口大口的享受着自己的勞動成果。啊,美味!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8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那天,我高高興興地去奶奶家過端午節。

一進門,我就看見奶奶爲我準備了許多包糉子用的紅豆、糯米、糉葉和繩子。奶奶高興的對我說:“孩子,端午節要包糉子吃,今天,我就來教你包糉子!”只見她先拿起兩片洗乾淨的糉葉,把它們疊起來,再捏住糉葉的一邊,把糉葉的一端轉一個圈,往裏面倒一些紅豆和糯米,最後用糉葉的另一端把口包起來,用繩子三下兩下就紮緊了。看着奶奶那嫺熟的手藝,我都又羨慕又佩服,不禁躍躍欲試了。可是看着簡單做起來就有難度了,手忙腳亂最後還是包了個四不像,有的糉子甚至散了架了呢!

奶奶把我包的糉子都拿去煮了。趁煮的間隙,奶奶給我講了端午節的由來--------以前有一個非常愛國的人叫屈原,許多奸臣妒忌他的才能,就在楚王面前說盡了他的壞話。懷王死後,屈原被趕到了黃河以南,看着國家日益衰弱,屈原決定在汩羅河自盡。老百姓爲了不讓屈原的屍體被魚吃掉,就發明了糉子來餵魚。

今年的端午節我過得真高興!因爲我不僅吃到了我的勞動成果 ,而且也瞭解了端午節的由來。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39

離端午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街上飄着陣陣糉香。

我和我的媽媽預備好糯米、糉葉和線等,開始包糉子。我目不轉睛地看着,只見媽媽拿一張糉葉捲成漏斗型,再往裏面加上參有紅豆的糯米,然後用糉葉包成三角形,最後用線把它拴好。看着媽媽包糉子,我不解地問媽媽:“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耐心地給我講到:“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由一個著名的詩人叫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陰曆5月5日這天,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真是太可惜了!”聽完媽媽講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嘆息道。

媽媽繼承說道: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往返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爲屈原預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媽媽停下手中的活,擡頭問我:“你看見過賽龍舟吧。”“我們去年在新津看見過啊”我不解地問。“其實,賽龍舟也與端午節有關。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哦,是這樣的。想不到一個節日還有這麼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們常常過的節日,竟然有這麼多的文化。

吃着香噴噴的糉子,我深深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我發誓要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40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這天,我們穿着老師發的校服,前往一個離學校很近的中西餐廳——富蘭城堡。

第一個環節“端午憶屈原”開始了。大屏幕上面寫着“濃濃端午情,悠悠艾草香”。接下來老師介紹了端午節的相關知識以及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主要事蹟及主要作品。作品主要是《離騷》、《天問》、《九歌》和《懷沙》等。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如賽龍舟、包糉子、飲雄黃酒、懸艾葉菖蒲、懸鐘馗像、掛荷包、栓五色線和給孩子塗雄黃等等。

然後第二個環節開始了。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個沒有裝香料的空香囊袋。紅色代表熱情,力量和勇氣。他它可以增強疫力和吸引力。綠色代表自然之母的顏色,它幫助你在學習生活中更加的謹慎細緻,朝着你心裏的目標不斷的努力前行。我輕輕下位,把香囊遞給了我的媽媽。只見媽媽一大把,一大把地把艾葉放進香囊袋裏,直到裝滿,繫上一個蝴蝶結,戴在了我的脖子上。

接下來是第三個環節“系藍絲帶”。我把藍絲帶系在媽媽的左手腕上。藍絲帶代表着感恩、鼓勵、關懷和愛。

第四個環節是“誦經典”。通過大聲誦讀屈原的作品,我內心真佩服,他真是厲害呀。

終於到了第五個環節,快樂尋寶。當老師說完開始後,全部的學生都衝了進去。有的像大猩猩,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強盜。四處搶免單券,我找到了一張免單券。帶着它去回答問題。問題真簡單,問的是“端午節是在什麼時候?”我的回答是“五月初五”。

通過這次活動,我對屈原有了更高的認識。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像屈原一樣,愛家愛國,忠貞不二。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41

天氣一天天轉熱的時候,端午節就要來了。幾大傳統節日中,除了春節,端午應該算是一個比較熱鬧的節日了,吃糉子,捆五彩絲線,戴香袋,賽龍舟,逛廟會。對於孩子們來說,端午是最有實際意義的一個節日。

一大早,不到四點,就被兒子喊醒了,小聲央求着:“爸,挪下車,我和同學約好去爬山。”這也太早了!忍着滿腹的沒睡醒的抱怨,下樓給他挪車,想到我也得去上山採點艾蒿,索性我也直接上山。

我去了一個有點遠的山上,那裏人少,不像北山,人比艾蒿還多。以前端午節我也去過北山,感覺北山過一次端午節就好象經歷了一場浩劫,去得稍晚點兒,不僅艾蒿,所有蒿類都難尋一根半根,甚至有人採不到蒿類連樹枝也扯上一枝,扛在肩上招搖下山,實在過份。我在一個松林中的小山溝裏安靜地採了點兒艾蒿。早起的感覺真好,空氣清新,晨風清爽,草香清淡,四周安安靜靜,反襯得幾聲蛙鳴、雉叫非常清晰。我用剪刀剪了大半袋子,這樣採不傷根,過個把月再來採,還有新芽可採。艾絨熱炙、艾葉沖澡、艾蒿泡腳都是非常好的健體手段,我每年都會備上一些。

看着太陽要冒頭了,我也收拾一下回家。下山快進市裏時,陸續有人上山,還是奔北山。北山,失火城門前的池魚。

大廟前好長一溜商鋪地攤,不光賣端午節特定商品,賣什麼的都有,渲染出了熱鬧的節日氣氛。

推開家門,一股糉子的清香撲面而來,妻已煮好了雞蛋糉子,等我開飯。小女兒飛奔出來,向我炫耀她的五彩絲線。兒子也回來了,一家人開飯。兒子說屈原是他最想感謝的一位歷史名人,不僅因爲糉子,更因爲廟會和放假。懶得理會他的“歪理邪說”,這年齡的孩子個頂個象剛會打鳴的小公雞,充滿了鬥性。

吃完飯,本打算今天要出去踏青野餐,正在收拾東西,突然下起一陣急雨,噼裏啪啦把好好的打算澆個七零八落。小女兒趴在窗前撅嘴,我趁機補一覺,希望老天過會兒能發發慈悲,給個晴天。

……睡夢中被小姑娘薅頭髮叫醒,嚷嚷着:“晴天啦晴天啦!”一副急不可耐的神情。一早上讓倆小混蛋挨個叫醒一遍,看着妻在後邊幸災樂禍地壞笑,我深切地體會到了“生無可戀”是種什麼感覺!看看外面,果然是天晴了。

後來山上的野餐還是很不錯的。這就是我的一天,一個人到中年的倆孩子的爹忙碌但也滿是愛之體驗的端午節。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42

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去城裏讀書了,在那裏我認識了新朋友,每天生活得很開心很快樂,可就在快放端午節假期的時候我卻高興不起來,因爲我想起了爺爺奶奶。

小時候,我和爺爺奶奶在鄉下生活,爺爺奶奶對我可親了。每到端午節,奶奶就親手包糉子給我這“小饞貓”吃。可是我到了城裏就再也沒吃到過爺爺奶奶做的糉子,放學回家時,我心裏還在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回來我也沒有打招呼!爸爸媽媽問我怎麼了,我問爸爸:“過幾天端午節你和媽媽能陪我過嗎?”他們:“說工作太忙了。”我聽到這句話時心裏非常的傷心,我說:“你們忙吧,我讓爺爺奶奶來陪我。”然後爸爸給爺爺打了一個電話。

端午節那天一大早,我就在想:爺爺奶奶今天會來嗎?剛吃過早飯一會兒,我就聽到爺爺說話的聲音。推開門一看,真的是爺爺奶奶來了!我就趕緊撲到了他們的懷裏,爺爺說:“快看,爺爺給你帶好吃的了。”我接過來一聞:“嗯,奶奶牌兒糉子。”爺爺哈哈笑起來。等我扶他們進屋的時候,我發現爺爺有點兒不一樣,就問:“爺爺,你不舒服嗎?”爺爺捶了捶自己的腰,說:“老毛病了,腰疼。”我心裏頓時有了一絲不安,爺爺不舒服,我還讓他跑着來陪我,唉!我真不應該。我趕緊站起來,去打了一盆熱水,端到爺爺跟前,說:“爺爺,你躺下,我來給你敷一敷。”爺爺高興地說:“我的大孫子長大了。”

我給爺爺敷着腰,看着爺爺滿足的樣子,心想:我以後一定要多關心爺爺奶奶,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幸福。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最有意義。

我與端午有個約會的作文 篇43

上一個端午節似乎離我是那麼遙遠,記憶也是那麼模糊,聞不到艾草跨越時間的清香,也沒有黏黏的糯糯的米糉帶來餘香的綿長,我爲自己對傳統的不恭感到壓力和羞慚。

然而,早早地,左鄰右舍與親友已經帶來了許多糉子和香囊。但帶來的糉子雖然品類繁多,卻畢竟是商品糉,有些許油膩。幾天前,這些饋贈被冷落於角落,而爺爺則親自買回精選的糯米與碧綠的糉葉,自己包糉子。他自己包得飛快,一聲不吭,頭始終低着,我卻學不來這技術,包起來鬆鬆垮垮。沒有多年的實踐,我是不可能成功的。

無聊地捧起一根糉葉,寬大,挺括,脈絡清晰。輕輕地捻一捻,摩擦力極大,似乎用肥皂搓洗過,很奇特。貼近鼻子聞一聞,有股蒿葉的氣息,也彷彿夾雜着些許薄荷的清冽,輕輕放入水中,綠得是那麼深沉,不覺離真正的端午更近了一步。

忙碌到正午,遠處又飄來艾草神聖的氣息。觀世音菩薩的佛龕前,不知誰已燃了三炷香,升騰着嫋嫋的煙。它與艾草一起,無聲地傳達着端午節的前兆。擡頭看看那尊佛像,眼神似乎有着滿意與欣慰。

端午節在這個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如約而至,清早朦朧中糉子的氣息又燃起記憶中的餘火。清晨,爺爺取出冰箱中白米糉,聽着溫暖的沸騰聲,它們逐漸甦醒。

等待,等待。

剝開層疊的糉葉,還有糯米頑強地吸附在上面。撒一些綿綿的白糖,咬一大口,那種糯米原本的稻香與糯,糉葉的清香,白糖的甜蜜在口中交織,脣齒留香,它讓我覺得,還是最簡樸、最自然的品相方能永恆。也許,它正是因爲有了端午節的歷史與傳說的光環而愈加神聖,彷彿縱閱歷史,流轉千年。我虔誠地吃下一整個糉子,以表示對傳統的尊重。

仍在佛龕前擺着的艾草早已枯萎,卻仍散發着清香,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飽經滄桑,卻一成不變地執着,它等待着最後的蛻變。艾草水又重新擺在佛龕旁,充滿了端午的氛圍。

也許現在的人,已經被喧囂和浮華矇蔽了雙眼,用“新穎”的方式來度過一個個傳統的節日,把那些傳統的習俗和故事都忘得一乾二淨,但至少還有城市、家庭、人在堅守着傳承。

驀然間,鼻翼一翕動,又有一縷糉香從遠處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