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這裏我來過作文

這裏我來過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這裏我來過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裏我來過作文

這裏我來過作文1

推開那扇玻璃門,一股清幽之感頓時穿雲駕霧而來,讓心靈出了一口長氣,變得寧靜而優雅,土黃色的碎石底板,綠漆的牆面,都發着一股歷史的氣息,剛剛踏足其中,連呼吸,都不由放緩放輕了。

拾級而上,樓梯拐角處一塊“讀書是天下”的巨匾掛在牆上,五個半人高的大字至今墨氣淋漓,運筆之中透出一股狂放不羈,其爲字也亦如畫,下方還有一首題詩,“使我開懷唯夜月,令人深省是晨鐘”等句,不禁令我駐足,沉吟。

進入圖書館,不過七八學生分坐於木桌之旁,目之所及之外,盡是書架,書架由實木製成,其厚重和莊嚴隱隱而發,似以一種不朽的身軀承載着人類文明的見證,其樹根斷身殘而魂不死,竟猶自在此緩緩呼吸,不然何來滿室蒼茫之氣?

抽出一本書,我坐到窗邊的小凳子上,翻開,細讀。

讀到酣暢痛快之外,雖仍冥然兀坐,但心中不由翻涌交流,如欲振臂高呼,欲狂奔疾走,欲登高而眺……雖人仍靜坐於此,但我心卻可突破一千便捷束縛,一人性情,肆意奔走。

有時,即使不讀書,只是靜坐於此,也是享受,或細品每一位讀書者,有人眉頭緊鎖,雙腿交叉而作,有人氣定神閒,超乎書中脫於世俗,不覺趣味盎然。後來才發現,人世的.大書,纔是超乎一切有形書籍的存在,而它,也藏於此館之中。

想倦了,亦可轉頭望向窗外,或是金烏西落,或是日薄西山,或是暮靄沉沉,或是雨絲飄飄,窗中所映天地之圖,千變萬化,難以窮其本源,而它,也藏於此館中啊!

回望社會,有多少浮躁的心靈,匆匆的腳步,愈發物慾橫流的社會之中,世俗的享樂,器物的鄙俗,把人心和夢想踩在腳下,置之不理,而那些我們爲之而生存的信仰和心靈,將會再次癒合被現實的傷口,重新以一種充滿希望和勇氣的姿態,昂首再戰!

圖書館終究太小,我也以將有離去之時,但我願一次又一次的回首,重溫一切的經歷,把整個靈魂投入其中,滋長處一種悠長的餘韻,然後,在某個午後,傍晚,在珠頸斑鳩二短一長的鳴叫聲中,自然而然的記憶起:這裏,我來過。

這裏我來過作文2

怎樣纔算是來過,這世間?

遊赤壁,客感慨曰:“連曹操那樣的一世之雄終於都逝去了,況吾與子?”蘇子卻認爲,水逝而未嘗往,月盈虛而卒莫消長。自其變者觀,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物與我皆無盡。於是我困惑了。

怎樣纔算是來過,這世界?

有人說,一個人存在了多久,不僅僅取決於他活了多久,更要看他被人們記惦了多久。

不錯的,被別人記住,固然是一種存在的方式,一種來過的證明。

然後呢?終於也將被遺忘吧。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就代表不存在?被遺忘是不是意味着沒來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於是我又想起一位同學了。曾經,我因一朵小花的盛開而激動不已。輕嗅,無香。曾經,我因發現了某日藍天白雲的美麗而沾沾自喜,與同伴分享仰望的快樂。然後那位同學問我:“你做的這些,有什麼意義?”

有什麼意義?難道沒有意義嗎?如果這些都不算是有意義了,那你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呢?

沒想到,她卻淡淡地說,沒有,都沒有什麼意義。我本以爲她會爭辯說學習有意義的。她沒有,她繼續說,宇宙很大,時間很長,在整個存在中,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整個人類所帶來的影響,都可以小量忽略掉,更別說一個人了。存在與不存在,沒有區別。

如果真是這樣,豈不是很絕望?嗯,幸好我不同意這個觀點。一定永恆了纔有意義嗎?

爲什麼意義一定要那樣驚天動地?

我嗅花香,意義就在於那一刻我的.欣喜,在於那“一朵花”變成了“一朵我嗅着快樂的花”,即使此花無香,我仰望藍天白雲,意義就在於那一刻心的明朗,在於那“一朵雲”變成了“一朵被我仰望着的幸福的雲彩”,即使它並不會因我的仰望而改變飄移的路線。意義小,不代表沒有意義。而且,這意義小嗎?

沒見證過一朵小花的綻放,沒仰望過一朵雲彩的飄移,沒傾聽過一場夏雨的演奏,沒感受過一個擁抱的溫度,這世間,你怎麼敢說來過?

是誰,曾讓人在自己墓碑上刻下:愛過,恨過,哭過,笑過,活過。

天空中沒有痕跡,但鳥兒已經飛過。

這裏,我來過。

這裏我來過作文3

草木茂盛,碧波盪漾,岸邊作者幾個垂釣者。湖面上不時有幾艘遊船經過,湖上建起的銀錠橋總是車水馬龍。湖邊的垂柳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許多枝條已經觸到水面。這裏,便是後海;這裏,我來過。

初識後海,還是在小學的時候。那時,與父母一起在湖面上泛舟,欣賞後海美景,在烤肉季中飽餐一頓,再去菸袋斜街上感受傳統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我當時便愛上了後海。

後來,我竟有幸在後海邊上學。如今的後海,以商業街和酒吧街而聞名。這裏每晚燈火通明,一些打扮得非主流的歌手彈唱着流行歌曲。街邊的.小店裏賣着些新奇玩意兒。小時候來後海是爲了吃美食,買一些創新玩具;而如今的我,喜歡穿過幾條衚衕後靜謐的後海。

柳蔭街的柳樹綠樹成蔭,那裏是我最喜歡的地方。這裏的垂柳歷史悠久。初春時,柳樹稠呀,褐色的枝條上泛出點點綠色。不到一週的時間,枝條迅速變綠,彷彿在告訴着人們春天來了。待到春暖花開時,柳蔭街上便會繁花似錦。柳條進一步變綠,桃花,海棠花,迎春花,丁香花爭相綻放。淡粉色,黃色,玫紅色,淺紫色點綴着綠色的綠蔭街。濃密的柳樹,讓這裏的夏天不再炎熱。附近的居民都喜歡來柳蔭街中間的長廊裏乘涼。茂密的柳樹吸收了太陽的熱量,還擋住了城市的喧囂。

後海景色優美,難怪許多皇親貴族都在這裏建造府邸:躬親王府,醇親王府,慶親王府,濤貝勒府。我最喜歡位於後海北沿的醇親王府。它雖不如恭王府奢華,但裏面歷史厚重。那裏住過很多清朝的名人:納蘭性德,永瑆,奕訴,載灃,解放後又稱爲宋慶齡的住所。這座王府既有江南建築風格,又不失背景傳統四合院的樣式。我常幻想自己能夠住在這樣的王府中。登上南樓,與納蘭性德一起吟詩作賦,坐在恩波亭中乘涼,與永瑆一起感受皇恩浩蕩,住在中西合璧的二層小樓中,與宋慶齡一起俯瞰全園風景,多麼愜意的生活啊!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哪一座王府不是呢?每一座王府都有繁華的時候,但後來,恭王府中的文物被載灃賣給日本人,府邸抵押給天主教會;載灃一家流亡天津重新回到京城後只能住在醇親王府中偏僻的一個四合院中;濤貝勒府被載濤賣給了輔仁大學。一座座王府都見證了清朝的衰敗與日寇的侵略。

後海景色優美,春天百花齊放,夏天在樹下乘涼,中秋時乘船在湖上賞月,冬天在湖面上滑冰。這裏,是北京最美的地方;這裏,我來過。

這裏我來過作文4

自從初二那年誤入這條巷子,我就像中了魔咒,後幾年沒完沒了地往裏鑽。那神奇的巷子就是南鑼鼓巷,這裏,我來過。

平安大街上一個瘦高的牌坊,進去便是南鑼,鑼鼓巷作爲主體,兩邊東西向生出許多小衚衕。有人說食在南鑼,因爲裏面不管小鋪還是餐廳,味道都是極好的。也有人說玩在南鑼,因爲裏面總有些不曾見過的新奇景兒。但南鑼讓我着迷的,卻是它的聲音,它的牆壁,它的每一塊坑窪的石板。

我曾一個人來過,在午後,找一家咖啡廳,躲開陽光,點一杯拿鐵幾塊甜點,窩在窗邊的沙發裏,聽着爵士樂眯着眼打盹。這是挺矯情的,但刻意去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悠閒,還在這頂着灰瓦的古建中,再忙碌也能安靜下來,再疲乏也能舒緩下來。

我也曾和好友一起來過,說笑着走過巷子。也曾在平安夜來過,也曾在下雨天來過。古宅牆上的路牌,大門口的石墩,掛花的花架,每次都不是一個樣。這樣的景象,誰能不愛呢?

初識南鑼至今,已有三年了,三年,卻發生許多變化。“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三年,並不長,看南鑼,人來人往的繁華猶如是,歷史名勝的名號猶如是,典雅古宅老北京的景象猶如是。那裏還是南鑼嗎?那裏當然還是美麗的南鑼。只是平靜安寧已不再,淳樸的氣息已不再,衚衕的根已不再。

從衚衕到文化商業街,名稱的改變使性質也改變。巷子裏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車,走進紅牆碧瓦發現竟全是星巴克之類。由於建地鐵引起的`拆遷,拆掉了那瘦高牌坊,許多老店不願拆遷,擺出花圈棺材以示抗議,面目猙獰。

而我也猛然發現自己也會匆匆走過這條街,不再去留意石雕,花架……南鑼,這裏,我來過。已經成爲過去時。因爲縱使我去個上千萬遍,原來那個南鑼也回不來了。

但這也並不妨礙它仍舊有的歷史名勝的稱號,時代進步,文化傳播的方式註定要更新,南鑼依然散發着吸(引)人的魅力。

可我還是懷念原來的南鑼,有點破舊的灰撲撲的南鑼。那樣的南鑼,纔會讓我覺得我屬於它,它也歡迎我;我理解它,它也熟識我。那樣的南鑼,纔會讓我很堅定,很自信地說出“南鑼鼓巷,這裏,我來過。”

這裏我來過作文5

到了海南如果不去三亞,就等於去了西安不去兵馬俑;去了北京,不去看故宮長城一樣。三亞之美,誰與爭鋒!

海天一色

初到三亞已經是傍晚,在飛馳的出租車上一眼就看到了一片遼闊無邊的大海。近看海水是淺綠色的,遠看就變成了深藍色。再往遠處看,似乎水天相接一般,大海和天邊連成一片像一幅流動的風景畫。夕陽西下,天空中燃燒着一片橘紅的晚霞,晚霞均勻地灑在海面上,像一個小孩一樣蹦來蹦去,又像一位舞者在跳着水上芭蕾。此時的大海也被染的紅彤彤,我不由自主地吟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金色的沙灘上還點綴着一些貝殼和小海螺,在夕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瞧,有白的'、紫的、藍的各種顏色應有盡有,美麗極了!我光着腳丫在沙灘上走着,似乎走在軟綿綿的雲朵上一樣。我隨手捧起一把沙子,沙子就從我手指縫裏飛快地逃走,毫不保留。調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地親吻着沙灘,演奏敲打這無言而又悅耳的樂章。

綠樹成蔭

沙灘上一顆顆椰樹整齊地排成一行,頭頂上長着綠油油的葉子和西瓜大的椰子,像一個個守衛一般守護着這片沙地。一陣海風吹過,就會跳起整齊的“狂歡舞”,像是在迎接遊客的到來。街道上到處都是青翠欲滴的植物,聰明的園藝工人把各種樹木修剪的千姿百態,有綠樹成蔭的、有含苞待放的、還有爭齊鬥豔的,各具特色美不勝收。在我們住的酒店牆上,也有這種植物爬滿了牆。一根根枝條慵懶地垂下來,猶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微風一吹葉子就開始波動,似綠色的波浪在牆上輕輕蠕動,似乎給炎熱的三亞帶來了絲絲涼意。

文明先鋒

三亞在海南島的最南端,被清澈的海水圍着,藍天和碧海連成一片,洋溢着濃濃的熱帶風情。在這裏經常能看到三亞的志願者們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拿着鹽酸,齊心協力美化城市。街道乾淨整潔,幾乎沒有見到紙屑和果皮。市民文化素質也很高,很少能看見有人在公衆場合吸菸和亂扔垃圾的壞習慣。三亞的空氣質量也是排全國第二,這裏沒有污染,沒有喧鬧,一切都顯得十分舒適,是當之無愧的“國際旅遊城市”。

三亞,使人總想高歌一曲。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這裏我來過作文6

我從哪裏來?

作爲柏拉圖的三個問題之一,它已經困擾了人類幾千年,它註定是得不到答案的。

幾千年後,再反觀這個問題,我不禁又想問,從哪裏來不重要,到哪裏去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而是:“這裏,我來過。”

首先,這裏,這裏是哪裏?北京四中?北京?地球?看似腳踏實地,其實又空無一物,不如把“這裏”放大,大到無不可以“這裏”,便有意思了。

這裏是一張教室角落中的桌子,上面伏着一個正奮筆疾書的我;這裏是一片陽光下的草地,我正在躺在玉蘭樹下呼吸;這裏是一座將古代與現代連接的城市,我正在其中穿梭;這裏是一片知識的海洋,我正在一葉扁舟上遨遊……

有意思了。那麼,“我來過”又從何說起呢?現在正做的,還是曾經的過往。不如還是把它放大好了。

我從遙遠的海邊小城塘沽走來,海風和海泥是我的風采;我來過那個那個那個學校,度過了那些那些那些美好如彩虹的日子;我來過一棵樹下,躺在它的葉下與它共呼吸共長大;我來過一個美麗女孩的內心,聽她講那些作爲男生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的心聲……

莎士比亞可閉於桃核中而自認爲無疆限之君主,那麼他來過那心中的無限原野;蘇子在赤壁下“聽江上之清風,看山間之明月”而感“物與我皆無盡也”,那麼他來過造物主的寶藏。

而我,沒有那麼大氣磅礴,也卻懂得發現美,懂的尋找。

還是穿長袖校服的時候,一陣初春的`雨澆化了殘雪,也喚起了我的心。騎車去了家附近的龍潭湖公園,看到了老人們頭髮花白卻滿面笑容,看嬰兒在襁褓中熟睡而成長,看半面化凍的湖中一條魚兒在薄薄的冰下慢慢地游來游去,聽那冰層在暖暖的陽光下破碎的交響。若是低下頭來,也能細細地發現枯黃中漸現的嫩綠和枯枝上新抽的芽兒呢!

貌似一切都在生長,除了我。

不然。我也在行走。我來過這裏。但我同樣不能止步於這裏。考試終會結束,陽光終將斜照,玉蘭早已謝了,女孩也已漸行漸遠……惟有我,一直前行,在變化萬千中看清方向,將這世界看聽觸聞,將它記於心中。彷彿又有蘇子的風采:世界變化時,我即是永恆,因爲這世界我來過;而我變化時,世界即是永恆,同樣因爲這世界我來過。

明朗了吧?如此看來,這裏,這一個不滿了我的腳印和氣息的世界,我來過呢!

我來過呢!這裏。

這裏我來過作文7

初中畢業那天,和許多同學一起坐在禮堂,聽教導主任的“寄語”。無意間發現前座的椅背上有淺淺的反光,於是左扭右扭終於看清楚那是一行鉛筆字。“20xx屆。今天要畢業了。教導主任一直在講話。你在這裏做什麼?”“20xx屆,初三最後一次年級會。”……

他們,也曾坐在這個位置上,聽過同樣的講話啊……心頭不禁一陣溫暖。偷偷拿起筆也想要寫上幾句,但又突然放下。

只是這麼幾個淺淺的鉛筆字,又怎麼能證明“我曾經在這裏”,“我來過”?也許明天它們就會被發現,然後擦掉,並背上“破壞公共財產”的罪名,何以“流傳百世”,成爲今天的見證?

也許只有那些所謂偉人才能給世界留下永遠的痕跡,他們寫下的詩篇被傳誦了一代又一代,他們發現的真理存活在每一個人的腦細胞裏,他們踏出的路上走過無數身影,順着他們的足跡找到名爲希望或成功的光明。

是否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曾經的存在?

那麼我們呢?

十幾年前,世界因我的出生而多承載了一個人的呼吸,而幾十年後,當我離去的時候,我該怎樣讓世界記得“我來過”?

是我種下的.那棵樹嗎?是我寫下的那行字嗎?還是我終將消逝於泥土中的身軀?也許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不知道平凡的自己究竟給這寬廣的世界帶來了什麼變化,如果沒有,那自己的生命究竟又有什麼意義?

最後我還是懷着一顆世俗之心在椅背上留下了一行淺灰,當我放下筆,想象下一個看到它們的人會懷着怎樣的心情,我突然發現,其實那些筆跡已是最好的證明,不是筆跡本身,而是它在下一個人心中激起的波瀾。

就如那個寫下字的學長,他留在我心中的溫暖和快樂,不正是他給這世界帶來的一點點改變麼?他來過了,走了,也許留不下偉業和光明,但總有世界的小小的一角幫他記得。

就如作爲凡人的我們,也許無法留痕跡與世界,但我們的情感、關於我們的回憶,會留在許許多多的人心中。我們來過了,走了,他們,會記得。

這裏,有笑容,有淚水,有溫暖,有感動,有愛,有我們。當我們離去的時候,回首投去輕輕的一望,我們可以大聲地笑着說,這裏,我來過。

這裏我來過作文8

前些日子在忙會考的複習,地理課,從睡眼朦朧中瞥見一眼兩米開外的巨大屏幕,上書:東北地區的環境治理。不禁怔了一下,睡意全無,很自然地想到了一句莫名其妙使我感動的話:我從這裏來的。

人似乎總是在尋找自己血脈的源頭,去爲了一本族譜奔走四方,去順着祖先的腳印回到那一脈溫熱的血脈流轉的、涌出的地方。所以老家這個名詞,總能讓人備感親切。對於一個北方人來說,往往家族觀念淡薄得很多。北方人闖過關東,走過西北,族譜早就遺棄在打拼的闖蕩的路上了。但在旅程的間歇,相信人們總是會向來時的方向張望許久,因爲那是他們最真摯最深沉的記憶的來處。

我是在北京出生並長大的,但墨綠色的戶口本中忠實地用冷淡的宋體記下了我的籍貫。

於是我知道,我來自東北。從此我便與那個地方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羈絆,我總有些時候,無法抑制地,想要回去。

是的,回去。我在第一次回老家之前,一直堅定地用着回去這個字眼。儘管我不知道那個在地圖上的一排小字究竟是什麼模樣,但我一直相信,我來過那個地方。不是冷冰冰的電腦屏幕上一幅幅黑土地的圖片,不是陌生的人在那裏舉着“學大寨,趕澇州”的'旗幟的照片,我只是在腦海中一遍遍搜尋,一次次顫抖地記起那片土地。

這裏,我是來過的。我下了火車時只能想到這句無力的話。是血液在身體裏翻騰雀躍着,歡呼着想要更貼近每一片黑土沉重的呼吸。其實若想真正走一場尋根之旅,我怕是要在華北平原上茫然無措,不知從何處來,向何處去了。可我一直只對這裏念念不忘,我來過起伏深邃的山中,看終年覆蓋那個小小村莊的雪一日日消融;我來過自家蓋起的厚重土牆之內,凍得嘴脣發紫才肯爬上溫暖的火坑。

我堅持我的身體裏,骨血裏,是有些東西屬於這裏,有些東西由它賦予。雖然慢慢地,斑駁的土牆被拆除,封閉的村莊成了城市的一部分,那些有着血緣關係的或近或遠的親戚奔走到更遙遠的地方,這片土地一直維繫着一脈淡得像水,卻總比水沉重的東西,有時候是越來越混雜的相似血液,有時候是淚。領着我們一次次回來。這片土地證明了我的存在,我不敢說自己能在故鄉之外的任何地方刻下比腳印更深刻的東西,而老家不同,無論我是否來過是否記得,它卻記住了我的存在。祖先的墳塋或許也都已遺忘,但他們一定在相同的土地上耕種過,生活過,存在過。

這裏,我來過。這裏,我們來過。

這裏我來過作文9

有人曾問: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來過幾個地方,看過幾處景緻。聽起來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無非是多走了幾段路,聽說過愛旅行的人骨子裏都是顆不安分的靈魂,總想着到處去走走,四處流浪隨遇而安,習慣了漂泊和居無定所。

認識一個朋友,一年四季總能收到她來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巴掌大小的卡片蓋上鮮紅的郵戳,背後是鮮豔的油彩畫或是安安靜靜的黑白速寫,畫的是當地的景緻。有時候是威尼斯曲折水路的盡頭鑽出來的貢多拉。有時候是札幌的街邊鋪天蓋地的繁盛櫻花。我很驚異於她充沛的精力,能夠在有限的假期裏擠出如此多的時間去旅行。“宅在家裏看攝影集不好嗎?非要大老遠地跑去累不累。”“這哪能是一樣的啊?別人相機裏的平鋪照片和自己的親眼所見,一個是別人的,一個是自己的,如果不是親自去過看過,又怎麼能夠將那些景緻都塞進心裏呢?”她白了我一眼,繼續收拾着去非洲的行囊,將碩大的單反塞進奶白色的`帆布包,唸叨着這次一定要看到傳說中的野生動物大遷徙。

她走後我翻起櫃子裏她的那些五顏六色的明信片,每一次的字跡都各不相同,有張狂的,有寧靜的,能透過這些字句看到她那時的心情。還有一次是用剛剛學會的泰語扭扭曲曲地給我寫了個“早安”,我看着像鬼畫符,半天也沒能破譯出來。

“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在心裏對自己喊,我來過這裏了哦!哈哈聽起來很蠢對吧,可是呢,我也不知道爲什麼,看到好看的景緻總想去親眼見識一下。總覺得沒去過就不踏實,心裏空落落的。如果可以,真想把這些好的風景都剪裁下來裝訂在心裏。”有一次她在一張烏鎮的明信片後給我寫了這樣一段話,背後是南方小鎮的青磚黛瓦,細水長流不動聲色的美。“我來過這裏了哦”,這是一種怎樣的滿足感呢?是一種空虛的內心被忽然填滿的充實嗎?還是一種眼界開闊閱歷得到完滿後的踏實呢。

我於是開始嚮往旅行。

或許的確是這樣。有些景緻只有親眼所見才能滿足。只有親身經歷的風景才屬於自己。“來過這裏”也許並不意味着什麼,但至少填補了靈魂的一小塊空缺。人生有了閱歷才能夠完整,只有在那些好的景緻塞進心裏的一剎那,那一顆不安分的靈魂,才能得到一點點小小的、片刻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