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作文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7K 次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作文

篇一: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我們生活在當下。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我們賺的錢更多了,人情味卻更少了;我們的交通工具更先進了,公交車上站着的老人卻更多了;我們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卻不願伸手幫助對面的鄰居;我們的股市價格一路狂升,價值觀卻成倍地下降;我們的社會都知道“此仇不報非君子”,卻怎麼也流行不起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而社會上數不勝數的忘恩負義之人,仇視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會道德危機。人們的心越來越狹隘,只懂索取,不懂回報之人,彷彿充斥着整個社會。   記得做一篇練習時讀到的一個故事:一對老夫婦遇到一位趕着回家過聖誕節的年輕人。年輕人買不到車票,在大雪紛飛的夜晚,無法回家。老夫婦在邀他共度聖誕節遭推辭之後,竟主動將自己的車借給了年輕人。這樣的舉動令人震驚,令人感動,但接下來的事卻讓人心寒:這年輕人再也沒有回來,杳無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談到社會道德時也曾說到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在一次散步時撿到一個錢包,打電話找到失主時,失主無感謝之詞,竟要求他送還到失主家中。   我們感嘆叢飛節衣縮食爲貧困學生,卻也憤慨他在重病之時無人援助,我們感嘆雷鋒無私地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卻也無奈現在有些中小學生不知“雷鋒”何物!   當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暖昧的姿態時,我們應該需要一種有質感的態度來面對社會道德危機。   這便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一位即將不久於人世的老人,將自己的兒女喚到跟前,一一敘說了何人何時幫助過自己,教導子孫們報答人家。雖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終未提一句,只把感謝留給後入。這是我見過一個老人留給世界最好的禮物。他讓人明白了感激的力量,回報的感動。   一位女士用自己430元的稿費,隨意地捐給了西北一位素未謀面的小女孩,但這位女孩卻把她的恩德深深記在心裏,即便在貧困的條件下,仍堅持給她信,雖然這位女士已經快忘了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卻讓人欣慰。   我們感嘆華農大小李的愛心,更受到那位四年級的女生的感動;我們感嘆大批青年出國深造,更感嘆他們回國報效的高尚。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別人愛我我愛別人,這是小愛;我愛別人,別人愛我,纔是大愛。”所以基督教有一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無論東西方,無論古今,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都是我們的準則,促使我的社會變得有思想、有內涵,遙望一個美好的未來。   篇二:滴水之恩, 涌泉相報 有一個詞語最親切, 有一聲呼喚最動聽 有一個人最要感謝, 有一種人最應感恩, 她就是——“母親” 他就是——“父親”。小的時候,我總把他們對我的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當作是天經地義,因爲我不瞭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現在,我長大了,我知道該懷着一顆感恩之心去體諒父母,應該擔當起,照顧、孝敬父母的責任,使他們發覺兒女終於長大了。 十四年前,父母懷着激動的心情接納了我,而我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歡聲笑語。同時也給他們增添了不少麻煩。我是個女孩子,但小時的我卻又像個假小子,非常的調皮。那時父親在一家工廠上班,一個月才能領到幾十元的工資,而母親是個普普通通的教書老師,所以家中並沒有什麼額外的收入。日子過的緊緊巴巴,而就是這樣父親還不忘了每次下班回來給我買上一堆吃的。但那時還小,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只是傻傻的在小朋友的羨慕中偷着樂。升入初中時,母親則是無償的擔當起了我的家庭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難題。比如,我們學校英語考試,我本以爲能夠考好的,可是卻因爲我的粗心大意,作爲課代表的我,只得了88分,(滿分120)當我垂頭喪氣地回家的時候,母親卻沒有批評我只是安慰我,關心的對我說:“沒關係,下次好好考就行了。”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的分量是沉重的,使我堅定了刻苦學習的信心。因此,我會把父母的點滴關愛永記在心中,把它化爲動力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 回眸我們的十幾年的里程,是永遠沐浴在父母的愛河裏的。自從我們呱呱墜地,父母就用他們的汗水與心血編織了一張張濃郁的愛網,網住了外面的一切風風雨雨,讓我們從小不點到青春勃發的少女,到堅強勇敢的男孩。從走進學校的大門,老師就開始告訴我們因怎樣感恩父母和善待父母。於是在生活中也經常聽到關於贍養和關愛父母的感人事蹟。舔犢情深,父母之愛,自然是深如大海。也許,你沒有思考過,從你剛剛出生那一刻起,一直,是誰對你付出的最多?不用說,當然是你得父母了!父母含辛茹苦得把我養大,爲的是什麼?是爲了讓我的未來有一個很好的里程,讓將來長大得我過上悠哉得生活。所以說,我要把一顆感恩之心,一腔感激之情的心永駐在心間。 “爸爸的笑容有粗粗的手紋,牽着媽媽的手有深深的繚紋……”,這首《爸爸媽媽》在我的耳畔迴響時,我便想起了父母曾經對我的種種恩惠,他們就像一棵松樹,是我心中最堅實的堡壘。這便是滴水之恩, 涌泉相報。 篇三:滴水之恩, 涌泉相報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人人都說,感恩感恩,可是,事實上,我們又有多少人真真切切的做到了“感恩?”每當我們在廣告上看到一個不到五六歲的男孩端着洗腳水喊媽媽洗腳時,你心裏想到的是什麼?你自己有沒有做到這麼一點?難不成,我們連一個不到六歲的孩子都不如嗎?看到這一幕幕,我是多麼的內疚,我在想,從小到大,父母把我們拉扯了這麼大,而我們連一點點心意都沒表達出來,連一個小小的洗腳、倒水、點點滴滴的要求都沒做到,我們配做他們的兒女嗎? 我只能告訴大家,我們要用事實來證明一切,讓父母知道,我們已經長大了,不用他們的時時呵護……學會感恩,我們要從點滴做起,這樣,我們才能懂得“感恩”深刻的含義! 讓我回憶的是,那天,我做了一件讓父母傷心的事情,只要我回到家,我就想盡任何辦法逗他們開心,可都是於事無補,我實在沒辦法了!我想到,孝順父母是最好的辦法,我就連倒水,連給他們捶背啊什麼的,爸爸好似看透了我的心思,就微微的露出了點笑容,我雖說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爲,父母開心,我也就開心!也許是父母知道我已經懂得感恩了吧! 有陽光,就沒有日子的溫暖;沒有雨露,就沒有五穀豐登;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關愛父母,使我們的責任 篇四:滴水之恩將涌泉相報 滴水之恩將涌泉相報,世界上讓我無以回報的是母愛,是母愛讓我懂事,讓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讓我分辨是非。記得有一次,那一次讓我體會到母愛的溫暖,幸福。每想到那件事,我都會熱淚盈眶。 記得那是在我讀2年級的時候,下午放學,我高高興興地跑到校門口等待着媽媽來接我,我等了等,看着同學們都和媽媽高高興興的回家了,我心裏立刻急了起來,我心想爲什麼媽媽還不來接我啊,可能是因爲工作上的事情給耽誤了吧,在等等。 天漸漸的黑下來,天氣越來越冷了,校門口只剩下我一個人了,我頓時感到十分害怕,突然一陣分颳了起來,把我原先亂的頭髮吹得更加亂了。我心裏越來越氣憤,也許是氣憤沖走了我的害怕吧。我氣的是媽媽爲什麼還沒有來接我啊。 突然天空像是被吹滅的蠟燭一樣暗了下來,烏雲似乎要把整個天空都吞下去,下起了傾盆大雨,我站在保安廳那,我的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我心想連老天都要和我做對,我的手顫抖了起來,腳在發抖。 正當我要冒雨跑回家的時候,我隱隱約約看到了一個熟悉的人影,越來越近,我一看,哦,原來是媽媽啊。媽媽走過來用手摸着我冰冷的手說冷不冷啊,正是因爲這句話,使我心裏感到一絲絲溫暖。 媽媽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把雨傘往我這,自己都全溼了,我告訴媽媽,媽媽不要往我這,你都全溼了,媽媽沒有理我,到了明天早上,爸爸告訴我媽媽感冒了,我問爸爸爲什麼會感冒我打破砂鍋問到底,爸爸說是因爲昨天的是吧!在這時我的心敢到一陣陣心酸,媽媽是爲了纔會感冒的,此時此刻我真想說媽媽謝謝您,媽媽您辛苦了。 母愛是時間上最偉大的,它不求回報,它是無私奉獻的愛。 篇五: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人的一生中,從小時候起,就領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等到上學,有老師的教育之恩。 比如說:有一隻小烏鴉的媽媽年紀大了,躺在屋裏飛不動了,再也不能爲小烏鴉尋找吃的了。懂事的小烏鴉看見媽媽飛不動了,就飛到遠處爲媽媽找食物吃。只見它落在開滿野花的路邊,它找了好久,終於看見一隻大蟲子,叼起來急急忙忙地飛回家。小烏鴉叼來了蟲子餵給年邁的媽媽吃。就這樣,小烏鴉飛來飛去,而自己卻又累又餓,但它卻把找回來的蟲子一口一口地餵給媽媽吃。多麼懂事的的小烏鴉啊,人們禁不住的誇獎它、讚美它、歌頌它。 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子爲了積攢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它的推銷進行得很不順利,傍晚時它疲憊萬分,飢餓難耐,絕望地想放棄一切。走投無路地他敲開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年輕的女子,她笑着遞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男孩含着眼淚把它喝了下去,從此他對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氣。許多年後,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嚴重的婦女被轉到了那位著名地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大夫順利地爲婦女做完了手術,救了她的命。無意中,大夫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在飢寒交迫時給過他那一杯熱牛奶的年輕女子!他絕定悄悄地爲她做點什麼。一直爲昂貴地手術費發愁地那位婦女硬着頭皮辦理出院手續時,在手術費用單上看到的是這樣七個字:手術費,一杯牛奶。那位昔日的年輕女子沒有看懂那幾個字,她早已不記得那個男孩子和那一杯熱牛奶。然而,這又有什麼關係? 感恩,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學會感恩,應該是學會做人的一條最基本的標準。你我學會感恩,從今天開始。
篇六: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像一滴雨露,滋潤着人們的心田;感恩似春日的一縷陽光,照耀着我們的心房;感恩,如的串串碩果,爲人們解除乾渴;感恩,是夏日裏一陣清涼的微風,吹散我們心中的煩悶。 船沒有了漿仍然可以在水面平安地行駛;樹沒有了葉也仍是一道的風景;但是每個人不論如何都必需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世界有限但心無限,一個充滿感恩的人更是無畏和神聖! 有一個記者曾問過霍金這樣一個問題:“霍金先生,盧伽雷已將您永久固定在輪椅上,您不認爲命運讓您失去很多出路嗎?”霍金的臉上滿是,用他還能夠活動的三根手指,艱難地敲擊鍵盤,顯示屏上出現了這四段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有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與。”想了想,他又緊接着艱難地打出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着古今中外許多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黃香在寒冬先用自己的體溫暖熱席子才讓睡到溫暖的牀上;今有偉人朱德司令蹲下身親自爲母親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爲名人,是因爲他們都懂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個道理,是因爲他們都擁有感恩這種的心理品質。 在我們的心中埋下感恩的種子,我們會發現,感恩將每個人的心連在了一起!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篇七: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恩情,無處不在。在生活中,也許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善意的謊言,一次嚴厲的批評,一次及時的幫助,都是表達恩情,善意、愛心的方式。 以前,我不知道恩情是什麼,更別說報恩了,總是認爲父母爲幼小的我幹什麼都是應該,而且經常因爲不懂事,惹父母生氣,媽媽經常因爲我不懂事而偷偷掉眼淚,而且,父母批評我時,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爸爸、媽媽。但是,我總是三分鐘熱度,過了四五天,就把父母的責罰拋之腦後,重新玩得不亦樂乎。但是,現在我知道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了父母的責罰只是想讓我能夠懂事,但是我那是卻完全不在意父母的心意。現在我長大了,我懂事了,我知道如果沒有父母的責怪、懲罰,那麼我將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是恩情,我將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做孝順,什麼叫做聽話,什麼叫做懂事。 現在,也許我現在能力有限,但我會盡自己所能幫助父母,也許;我付出的與父母所付出的相對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我會用實際行動去關愛他人,奉獻自己的愛心。 其實,我們本來就是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共同體,只有我們彼此相親相愛,互相幫助,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現在,身爲中學生的我們,有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有能力去幫助他人,奉獻自己的一片愛。 記住: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同時也要主動去幫助他人。 篇八: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歷來被中國人視爲美德,但在一個理性主義者看來,這很值得懷疑。   我們知道,理性主義是隨着現代工業文明一起興起的一種主流意識形態,它的核心是利益,其外在特徵爲“擺事實,講道理”的唯理論,它的特點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有過描述,即將封建宗法社會一切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都化爲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作爲理性主義倫理的核心價值觀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自由,而是比它更重要的源於等價交換的平等(對等)。因此在人際關係上,理性主義者最爲推崇平等。  知恩圖報是理性主義者讚許的美德,因爲受恩之後如不還報,那即意味着受恩方侵佔施恩方的利益,這顯然不符和平等的原則。但在如何報恩上,理性主義者與非理性主義者之間存有很大差別。前者從平等、對等的原則出發,認爲所報之恩應稍大於所受之恩,稍大部分可視爲本金衍生的利息,即應連本帶息地回報。而一個非理性主義者在報恩上可以有兩種態度:或是知恩不報,認爲別人給予幫助是理所當然;或是過量回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前一種知恩不報,有違常情,當屬非禮,此處不議;後一種過量回報的態度大有可議之處。   理性主義者認爲,受恩者與施恩者二者是平等的。作爲受恩者,我在有難時接受了施恩者的物質的或勞務方面的幫助,但我決不會認爲這是我的權利,更不會認爲這是施恩者應盡的義務。相反,我倒更願將此看作是一般的商業借貸。從這個角度出發,我當然要償還貸款(報恩),並且償還的數量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量。不足要損害施恩方的利益,過量則損害了自己的利益。理性主義者猶如民間所說的小氣鬼(摳門),他既不白拿別人一根毛,別人也休想從他身上拔下一根毛。這裏,報恩的量由本金加利息構成,而利息的估算則以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或一國的GDP增長率爲準。譬如,我受恩的物質加勞務的經濟價值約合1000元,隔了三年我終於有能力報恩了,那麼三年取年利率10%,我還給施恩方的總值約爲1300-1500元。當然,如果我經濟能力允許,還2000元也無可厚非。但如果以涌泉報滴水的量的概念來衡量,我非回報給對方一萬元至十萬元不可,否則即爲不義。這樣的回報超越了我的能力限度,很可能我就放棄報恩的念頭。   因此,過量的報恩觀念是一種不現實的道德要求,它既不能體現施恩方與受恩方之間的平等關係,又助長了知恩不報的不道德行爲。   也許有人會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所要求的只是一種意圖。因爲施恩者在施恩時並不要求回報,受恩者在受恩後應在力所能及的限度內報恩。這裏“滴水”與“涌泉”的數量關係當不得真,只是藝術化的一種比喻。受恩者只要能略表心意即可。此句成語反映了傳統倫理建立融洽人際關係的願望。譬如,施恩者家財萬貫,施恩於你的1000元只佔其總財產的幾千或幾萬分之一,而你總共家財不過萬元,如要你傾家蕩產地去報恩,那也有違施恩者的初衷。因此,以你現有財力的千分之幾,買些水果、菸酒去感謝人家,施恩者也就心滿意足了。如果你日後發達了,應加倍地貢獻於社會,這纔是對施恩者的最好的回報。   這種說法是站在傳統倫理立場上的解釋,你如果不是一個理性主義的報恩者,你儘可以此解釋去“涌泉相報”,不在數量,而在心意。但在這種溫情的人際關係下,你欠了施恩者一筆人情債,在你的債權人面前,你不可能有與他相平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你如果接受了這種非理性主義的解釋,你也就成了一個永遠的弱者。   相反,你如果是一個理性主義者的話,你會努力奮鬥去連本帶息地還清你的人情債,以維護你那更爲寶貴的與施恩者平等地位的尊嚴。這是強者的思維方式。   站在傳統倫理的立場上爲“涌泉之報”的辯解,不可避免地要帶出馬克斯·韋伯所說的意圖倫理。“不在數量,而在心意(意圖)”就表明了意圖的重要性。那麼意圖在此有什麼作用呢?意圖的作用在於維護一種等級秩序。在這裏,所要維護的是施恩者與受恩者之間的秩序,當然這種秩序不是平等的。作爲封建宗法社會的主要秩序是一種放大了的血緣等級秩序,即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所謂君明臣忠、父慈子孝,這裏明、忠、慈、孝便是各個等級上每個角色所應具備的意圖。這也是對人的異化,即人性應服從於符合天理的角色意圖。這裏,爲了強化這種意圖,所以用了一種誇張的比喻:以涌泉來回報滴水之恩。同理,“士爲知己者死”與之屬同一範疇,都是非理性主義的觀念,難道權勢者的賞識就值爲之喪命嗎?就算死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至少表明了“士”的依附意圖。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雖然不符和理性主義的平等訴求,但它畢竟反映了我們傳統道德中善的一面。但是筆者在此要指出,不僅在邏輯上,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它還有惡的另一面。與此成語相似的還有一些諺語、俗語:“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你對我好一分,我對你好十分;你對我壞一分,我對你壞十分”。在舊上海的“白相人”(流氓)中間,通行的即是這一法則。有人對蔣介石終身囚禁張學良感到十分不解,實際上在張身上,蔣實踐了他在上海灘上學來的江湖法則。按此法則,張本該槍斃,據說是由於宋美齡的緣故,張才由死刑改爲無期。蔣的這一做法也是爲了向其部下表明他作爲人君的意圖。在這種條件下,施恩與施惡的數量關係就不僅是誇張的比喻了,而是一種真實的警告。   故而我們在與非理性主義者打交道時,要警惕他們以十報一的慷慨背後的睚眥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