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有關感恩節的作文

有關感恩節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有關感恩節的作文

作文一:中國也可設立感恩節

借鑑西方節日,設立中國感恩節,讓孩子學習換位思考,理解父母;讓成年人互相體諒,人際關係更和諧。2005年3月18日,陳萬志向大會提交書面建議。

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獨創的一個節日,也是美國人閤家歡聚的節日,在這天家人團聚在一起,品嚐感恩節火雞和南瓜餅等美食。陳委員說,近年來,不斷有大學生倡議,在中國大學生中設立自己的感恩節,在這天向自己的朋友、師長表達愛意和謝意,聯繫周圍實際,讓他覺得這很有道理。

他表示,其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樂於助人、知恩圖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一度傳爲名句。但近年來,我國教育更多關注分數和升學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人的溺愛導致孩子覺得別人的關懷是理所當然,不少學生不懂得感謝、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對太過關心自己的家人產生逆反、厭煩情緒。

同時,在成年人之中也存在不知感恩、忘本的情況,一切只從利益出發。陳委員表示,在一個文明的社會,知道感謝,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這也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可促進社會各成員、羣體、階層、集團之間的關係相處融洽、協調,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信任、幫助。

據此,陳委員建議在我國也設立感恩節,讓學生們學習換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讓成年人暫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誠地去體貼關心別人。

陳委員補充,西方的感恩節雖有其宗教內涵,但我們完全可以吸收其積極成分,融入傳統美德中,並賦予新的涵義,設立有中國特色的“感恩節”。

對於陳委員的建議,一些教師表示節日的形式並不重要,關鍵是加強相關方面的道德教育,培養感恩的精神;一些市民則稱感恩節的設立可提醒自己對家人的關懷,有市民甚至建議,將感恩節和探親假等合併在一起,讓遠離父母的人集中時間探望親長,以盡孝道。


作文二:我悲哀的感恩節

“感恩的心,感謝命運......”這首歌想必大家都聽過,今天,11月23日,就是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在外國,今天是要吃火雞大餐的,可我們中國沒有過感恩節的習慣,所以,我只能看着電視上的那些香噴噴的肉肉猛咽口水了。我準備今天給我的親人們都送上一份感恩節的大禮。

收禮人:媽媽

禮物:一個甜蜜的KISS

“叮鈴鈴......”門鈴響了,一定是媽媽,我趕緊去打開了門,因爲我要給媽媽一個超級大驚喜,媽媽慢慢地走進了門,看了看我那詭祕的笑容,身體猛得一顫,說道:“寶貝兒,你......你想要幹......幹什麼?”我冷笑了一聲,說:“一陣你就會知道了!”媽媽盯着我看了好一陣,看我暫時沒什麼壞行動,就開始換鞋。我一看媽媽背對着我,就飛速跑到了媽媽面前,“啵!”的一聲,在媽媽的臉蛋上留了一個甜甜的KISS。媽媽被我這突然行動給嚇了一跳,過了半天才回過神來,問我:“你有何企圖?”我邊傻笑邊說:“我的企圖就是―感恩節快樂!”媽媽一聽,立刻過來抱了抱我,親切地對我說:“寶貝兒,你要感恩我是吧?”媽媽邊說邊冷笑道“今天的碗由你洗嘍!啊哈哈哈哈!”我一聽,腦袋上立刻掛滿了黑線,唉,神啊,來救救我吧!可憐可憐我這個平凡的小女生吧!我要洗碗了......555......

收禮人:爸爸

禮物:電話裏的溫暖祝福

唔......碗終於洗完了,接下來我要給爸爸送感恩節的大禮了,但爸爸不在酒泉,在安西,我只能通過電話給他送祝福了,但願爸爸不要想媽媽那樣壞,我摁起了電話鍵“13809375959”“狼愛上羊啊,愛的瘋狂,誰讓它們真愛了一場......”呀,有是老爸這噁心吧唧的彩鈴,真不懂他什麼品位啊!“喂!”電話那頭響起了爸爸的聲音,我趕緊回話:“爸爸,我是芊芊,今天是感恩節,祝你感恩節快樂”爸爸說:“感恩節是什麼東東呀?”啊。我狂汗!老爸竟然連感恩節都不知道是什麼,是不是掙錢掙傻了呀?我對爸爸說:“你先別管它是什麼東東,,只要你今天過得快樂就行了!”爸爸鬱悶地回答道:“哦,那謝謝你了,拜拜!”“886!”我掛下了電話。崩潰呀!

啊呀,今天衰神是不是附身到我身上了呀,還感恩節呢,我看是倒黴節吧,我不僅一點好處都沒得到,反而連續兩次熱臉貼到了冷屁股上!鬱悶呀!


作文三:感恩節的文化定位

儘管鮮美多汁而又綿軟可口的火雞是如今感恩節慶祝活動當中的主菜,但在美國人的祖先於新大陸過頭一個感恩節的餐桌上,火雞並不是最受歡迎的代表性菜餚。

1621年,當普利茅斯的英國殖民者與萬帕諾亞格印第安人(WampanoagIndians,北美印第安人阿爾琴族一部落,後移居美國馬薩諸塞州東南部)慶祝頭一個感恩節時,他們狼吞虎嚥的食品要豐富得多,而不僅是火雞。由於當時龍蝦、鵝、鴨子、海豹、美洲鰻和鱈魚都很豐饒,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第一個感恩節的主要菜餚。歷史學家只能確定有兩種食品出現在那一年秋天的感恩節菜單上--鹿肉和野鳥。

如果我們不能肯定火雞曾出現在頭一個感恩節盛宴上的話,那火雞又怎樣成了如今感恩節的主要“吉祥物”呢?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在16世紀某一年的收穫節上,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正在吃烤鵝。這時傳來消息說,西班牙的無敵艦隊(SpanishArmada)在前往攻擊她心愛的英國途中沉沒了,女王高興不已,於是又要了一隻鵝來慶祝這一捷報。因此鵝也就成了英國豐收季節的愛鳥。當清教徒們從英國來到美國時,烤火雞代替烤鵝成了主要菜餚,因爲北美大陸火雞數量更爲豐富,比鵝更容易找到。

新近獲得“全美人類學家協會”褒獎的明茨坦承,他自己都不清楚感恩節算不算“古老的習俗”。或許,我們只能說,它是人們因爲生活的饋贈而對上蒼表示感謝,它通過儀式性的飲食來進行慶祝,這些活動即使不是普及於全世界,至少也是很普遍的。

在明茨看來,感恩節的食品是與新大陸的食物種類相聯繫的,與慶祝者們最初來自哪裏無關。換言之,人們是在其美洲新家園裏才學會品嚐或者準備這些感恩節食品的,或許還經過了原住民的“點撥”。

“玉米肯定是極其重要的一種,”明茨說。它不僅是美國東部林地地帶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今天的美國東部的廣袤地區、南方的很大一部分土地以及遠至印加帝國的遙遠南方都廣有分佈。簡單講,玉米是美國的“土特產”。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個巨大的產業來塑造和滿足的。歐洲人並沒有吃火雞的習慣。但是,登上新大陸的歐洲開拓者們逐漸學會了放棄其傳統的食品選擇,將感恩節吃火雞定義爲成爲“美國人”的標準,於是,火雞就成爲了美國家家戶戶的感恩節必吃食品。

時過境遷,火雞如今已經變成一種經濟意味上,而非文化性的食品選擇,尤其是在人們已經爲吃紅肉(未煮前顏色是紅色的肉類,尤指牛、羊肉)而擔心健康的情況下,它也已經成功地從主要是一種節日食品,進入可替代性肉類食品的範疇。

這種轉變當然不是由美國食品行業“創造”的。但廣告、時間壓力、保存限期和人們有關“選擇”及“自由”的概念,全都有助於引導和塑造我們對於自己的食品及應當吃什麼的看法。

明茨認爲,從一個更大的視野範圍來看,美國人的食品習慣是由人口及戰爭等的巨大力量來塑造的。他專門寫過一本《品味食品品味自由》的書探討這一主題。比如,當亞裔及拉美裔人口數十年來不斷涌入美國時,他們帶來了新的食品選擇,從而導致美國人的飲食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美國人下館子就餐時。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人頗愛吃中國人發明的豆腐,並乾脆學會了這拗口的發音“Tofu”。

對普通的美國人來說,感恩節代表着“吃”與“玩”,一大家子人“放鬆”與“休息”的一天。這一“主旋律”與現代人快捷、忙碌的“消費主義”生活是否和諧,應該怎麼變一變呢?

“現代消費主義並沒有消除慶祝感恩節的深層價值,而只是影響了慶祝的方式。”明茨如此解釋道,在吃的方面,感恩節的慶祝食品總是拿來與其他一些情感因素融在一起。比如,感恩大餐通常是和家人一起吃,當然,並不一定非得是家人,你也可以選擇別的同伴。

在現代美國人的生活中,代際之間的地理距離,尤其是祖父祖母同孫輩之間,一般相隔很遙遠,這可能是美國家庭結構本身最爲重要而普遍性的變化。它就使得感恩節這樣的節日在維繫這樣的跨代家庭關係中變得更爲重要,不過,與歐洲尤其是歐洲鄉村地區相比,美國的這一文化特徵十分明顯。


作文四:感恩節的習俗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體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當天教堂裏的人也格外多,按習俗人們在這裏都要做感恩祈禱。美國入從小就習慣獨立生活,勞燕分飛。各奔東西。而在感恩節。他們總是力爭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雞,暢談往事,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親切、溫暖。

同時,好客的美國人也忘不掉這一天邀請好友、單身漢或遠離家鄉的入共度佳節。從18世紀起,美國就開始出現一種給貧窮人家送一籃子食物的風俗。當時有一羣年輕婦女想在一年中選一天專門做善事,認爲選定感恩節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感恩節一到,她們就裝上滿清一籃食物親自送到窮人家。這件事遠近傳聞,不久就有許多人學着她們的樣子做起來。

值得?提的是。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每逢感恩節,美國入必有肥嫩的火雞可吃。火雞是感思節的傳統主菜。它原是棲息於北美洲的野禽,後經人們大批飼養,成爲美味家禽,每隻可重達四五十磅。現在仍有些地方設有豬場,專供人們在感恩節前射獵,有興趣的人到豬場花些錢,就能親自打上幾隻野火雞回家。使節日更富有情趣。

火雞的吃法也有一定講究。它需要整隻烤出,雞皮烤成深棕色,肚子裏還要塞上許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麪包等。端上桌後,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然後由各人自己澆上滷汁,灑上鹽,味道十分鮮美。

感恩節的食物除火雞外,還有紅莓苔子果醬、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自己烘烤的麪包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等。這些東西都是感恩節的傳統食品。

感恩節餐桌的佈置也很有特色。主婦們不是照往常一樣擺放鮮花,而是擺放水果和蔬菜。中間還常常放上一個大南瓜,周圍堆放些蘋果、玉米和乾果。有時人們還把蘋果或南瓜掏空,中間放滿去殼的於果或者點燃蠟燭。平時,女主人可以在飯後把客人讓到客廳裏,但在感恩節卻不這樣做。感恩節的聚餐是甜美的,每個人都願意在飯桌旁多呆一會兒,他們一邊吃一邊愉快地回億往事,直到最後一根蠟燭燃盡。

感恩節宴會後,有些家庭還常常做些傳統遊戲。第一次感恩節,人們進行了跳舞、比賽等許多娛樂活動,其中有些一直流傳至今。有種遊戲叫蔓越桔競賽,是把一個裝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競賽者圍坐在周圍,每人發給針線一份。比賽一開始,他們先穿針線,然後把蔓越桔一個個串起來,3分鐘一到;誰串得最長,誰就得獎。至於穿得最慢的人,大家還開玩笑地發給他一個最差獎。

還有一種玉米遊戲也很古老。據說這是爲了紀念當年在糧食匱乏的情況下發給每個移民五個玉米而流傳下來的。遊戲時。人們把五個玉米藏在屋裏,由大家分頭去找,找到玉米的五個人蔘加比賽,其他人在一旁觀看。比賽開始,五個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剝在一個碗裏,誰先剝完誰得獎,然後由沒有參加比賽的人圍在碗旁邊猜裏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數量最接近的獎給一大意爆玉米花。

人們最喜愛的遊戲要算南瓜賽跑了。比賽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規則是絕對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終點者獲獎。比賽用的勺子越小,遊戲就越有意思,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作文五:學會感恩

“恩”,是愛,“感恩”,則是感謝這個愛,回報這個愛。

落葉飛揚的樂章,是樹木對大地的的感恩,絲縷飄揚的晴空,是白雲對藍天的感恩。因爲感恩纔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爲感恩纔會有真摯的友情,所以,我學會了感恩。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正如兩股不同的風向我吹來,時急時緩。父親的愛,好像一座山,烏蒙磅礴,聳立而起,又如逆風------是一種阻擋你走向歧途的風;而母親的愛,卻如溪中水,緩緩流淌,還如順風----激勵着我們,鼓勵着我們。

正是這樣一作文報道,讓我學會了感恩:汶川地震中,感人的一幕出現在救援現場,一個父親面朝上支撐着防板,一個母親背朝下支撐防板,在他們兩手交叉的細縫中,有一個不到3歲的小女孩。最後小女孩倖存,爲了保護自己女兒的父母,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這樣對我們的?父母愛我們,我們是不是應該用最真摯的心來對待父母呢?這纔是感恩。

“恩”是愛,“感恩”則是感謝這個愛,回報這個愛,在父母眼中,感恩的方法則是勤奮學習,而在我眼中,感恩,就是愛父母,愛家人,做到善知,樂知,好知,勤學,善學,好學。這只是感恩父母的基本條件罷了。

感恩,是將心比心的寬容;感恩,是善解人意的微笑,是堅不可摧的金礦。感恩在人間散發光芒,不停地製造力量。

讓我們帶着感恩的步伐高歌!

回首過去,應是問心無愧;面對現在,應是百倍珍惜;展望未來,應是信心百倍!

學會感恩,讓感人之心繼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