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最新2016年看長征電影《勇士》觀後感

最新2016年看長征電影《勇士》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導語:《勇士》是一部關於長征過程人物主題,以“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爲原型,講述了紅四團戰士的驚心動破的故事。下面是最新2016年看長征電影《勇士》觀後感,歡迎參考。

最新2016年看長征電影《勇士》觀後感

  篇一:最新2016年看長征電影《勇士》觀後感

電影《勇士》講述紅軍長征過大渡河與瀘定橋的事情。此片在某些網友打分網站,評分極低。暫時拋開電影內容不談,本片的拍攝水平,至少在《港囧》、《美人魚》這樣的鬧劇之上,而於槍戰一面,大約也可以致敬一下近期的《我的戰爭》和《湄公河行動》。

那麼,還得回到內容本身去談這部長征題材的電影。在戰略戰術層面上,這部電影略有長進,紅軍和國軍形成對峙局面,一個奔襲,一個圍堵,算是各自打牌,有來有去。戰爭戲的好看之處,就是我有“來言”,你有“去語”,排兵佈陣打調度。

這是技法方面。情懷上呢?《勇士》繼承的,是十七年文學時期(更早可追溯到延安文學時期)養成的一種對戰爭小說和戰爭電影的創作態度——革命的樂觀主義。什麼叫革命的樂觀主義呢?就是,也展現死亡,展現正面戰場,但不把死亡搞的那麼悲觀,相反,在戰鬥中,實現一種昂揚與積極向上,在犧牲中尋找快樂。我們以往的很多此類題材,都是革命的樂觀主義。比如,《小兵張嘎》,當戰爭喜劇看,都行。

《勇士》,顯然也是革命的樂觀主義,對犧牲的痛苦尤其是個體的肉體與精神痛苦,不多着墨,相反,把這些痛苦變爲一種對犧牲的樂觀嚮往,成爲一種革命精神。這種戰爭片的指導思想,一直充斥在中國此類電影的創作指導第一線。

同袍兄弟殺紅眼,紅軍還是國軍,幾十年後再看,都沒什麼可驕傲的。內戰,素來是各大民族都不願意正面歌頌的。即使美帝這樣的沒文化的民族,在涉及南北戰爭題材的影片的時候,也不願意過分歌頌勝利者,更不願意貶低南方政權。韓國這邊,在講述內戰的電影上,更是有很多例子。

《歡迎來到東莫村》,算是韓國內戰電影中比較典型的。該片對朝鮮戰爭的講述,不是韓國這邊多威武,或者多無辜,更不是朝鮮那邊多無恥,或者多蠢豬。相反,電影將韓國軍人和朝鮮軍人置於一個孤島山村,這裏世外桃源,如此美景與淳樸民風之下,竟然要被美帝飛機轟炸。朝鮮和韓國軍人聯合起來,對抗轟炸,保護平民。

這是韓國戰爭片對於內戰的一種態度。大量的韓國戰爭電影,都致力於彌合南北關係,並且致力於構建一個民族之間的地緣血脈。基於此,這類電影很少有革命的樂觀主義,更不會以戰爭爲樂趣,甚至於不會把會打仗當做炫耀與歌頌的橋段。這類電影,已經從歌頌某類精神,發展成爲對整個民族的人文關懷。

我有一點思考,我們的長征戲,能不能也致力於彌合兩岸關係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理念,能否更多地進駐到這類電影中去?比之於對戰爭和戰爭英雄的歌頌,是否彌合自己民族的內部矛盾更有價值?

是革命的樂觀主義更超前,還是彌合民族內部矛盾更超前?我受教育的程度低,想不通這個問題了。《勇士》裏邊,國軍將領在是否炸燬瀘定橋的問題上說,這是給老百姓修的,炸燬了,咱們就是千古罪人。這個橋段,在片中,只是給國軍爲何沒有毀掉瀘定橋以理由,但是,這個無心一語,卻能帶來不少感動——爲百姓着想,纔是最大的社會價值。

  篇二:最新2016年看長征電影《勇士》觀後感

今年10月,是紅軍長征勝利八十週年。那場輾轉二萬五千裏的大遷移,創造了人類軍事史上的偉大奇蹟;而中央紅軍在1935年5月發起,由紅四團具體執行的強渡大渡河與飛奪瀘定橋兩場戰事,是整個長征過程中極其關鍵的戰役。取得勝利之後,紅軍就粉碎了蔣介石將他們變成石達開第二的陰謀,併爲長征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甚至有“十三根鐵鏈劈開通往共和國之路”的美譽。

時光荏苒,感動常在。10月14日,再現當年紅四團兩大戰役的戰爭動作電影《勇士》,開始在國內各大影院熱映。本片由著名導演寧海強執導、趙冬苓、趙寧宇編劇,香港著名幕後精英羅禮賢擔任動作指導,李東學、于小偉、聶遠、宋佳倫等位明星領銜主演。

這段歷史被寫入了小學課本,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但經過主創團隊的精心構思,幾場動作大戲,設計得險象環生,驚心動魄。

開篇的竹林遭遇戰,相比壓軸大戲來說,只是正餐前的開胃小菜,但在羅禮賢的巧妙設計之下,展現得極爲靈動。當紅軍勇士從竹林頂端呼嘯而下,向敵人射出一排排子彈之時,觀衆的熱情一下子被引燃了。這讓人很難不聯想起《臥虎藏龍》和《十面埋伏》,能把主旋律電影拍得如此酷炫,又有誰會說不好看呢?

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十七勇士踏上一艘小船,他們的腳下,是奔騰肆虐的河水,一個浪頭過來,小船就有被打翻的危險;他們的對面,是的敵人,用迫擊炮和輕重機槍構建起了強大火力網;他們的身後,則是負責掩護的戰友,試圖壓制住敵人的攻擊。勇士們要直面猛烈的炮火,隨時做好中彈犧牲的心理準備,又要與激流做鬥爭,防止船體被傾覆。這個難度,真不是一般地大。

飛奪瀘定橋是全片的壓軸大戲,但高潮之前的“前戲”同樣精彩。在接到任務之後,紅四團將士拖着疲憊的身軀,頂着漫天的大雨,踏着陡峻的山路,冒着敵人的不時侵擾,用兩腿一天奔襲二百四十里,這是世界軍事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蹟。在此過程中,不斷有戰士中流彈倒地,因精疲力竭而倒下,因體力透支而犧牲,但是,沒有一個人因此恐懼,沒有一個人變成逃兵。

奪橋的經過,我們當然都不陌生,但影片所做的藝術化處理,無疑把這個過程渲染得更加慘烈和悲壯,更讓我們印象深刻。橋上的木板已經被抽去,十三根冰冷的鐵索高懸於河面,令人不寒而慄。二十二名舉着土製盾牌的勇士,匍匐在搖搖欲墜的鐵索之上,頂着敵人的炮火,以他們的血肉之軀,一點一點地向前挪動。國共兩軍隔河交火,槍炮齊發,漫天的火光映紅了天空,爆炸聲震耳欲聾,子彈啪啪啪地打在盾牌上,看得人相當緊張,紅軍戰士的不斷犧牲,更讓我們爲之心痛。而定格與慢鏡的恰當運用,更是將這種氣氛烘托到了極致。因此,當最終勝利到來之時,銀幕上的戰士們一定會盡情歡呼,影院裏也會響起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雖然是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但影片主創顯然無意於拍攝一部準紀錄片,而是在四場主要動作戲之外,穿插了不少文戲,讓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這些戰場上錚錚鐵骨的勇士,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卻相當平和甚至是靦腆,他們會一起識字,一道聊天,一塊開玩笑,紅軍沒有森嚴的等級,沒有高低貴賤之別,相處得就如同兄弟一般親密。錚錚鐵骨之下,他們還有着拳拳丹心。

都說如今的影視圈是一個小鮮肉橫行的刷臉時代,一些顏值出衆的帥哥美女,恨不能在臉上蓋個“我是##”的大印,吸引粉絲前來買單。而《勇士》中的一干明星,爲了真實還歷史現場,卻讓化妝師把自己的臉龐變得極爲黝黑,令觀衆看不清本來面目。因爲是在川西實地拍攝,他們還要與高原反應做鬥爭,還要頂着酷熱趴在鐵索上拍戲,其辛苦程度,沒有親歷的人,真是難以想象。

在這一百分鐘之內,我們只記得黃團長,楊政委和廖大強等等,而顧不得去想他們是由誰扮演的。特別是果郡王李東學本尊,全程扮演小腿受傷的團長,並沒有上陣搏殺,卻是這支隊伍的靈魂。正是他的冷靜指揮,才確保了戰事的勝利。于小偉飾演的連長廖大強,作爲奪橋的突擊隊長,承擔了大部分動作戲,矯健身手不輸《湄公河行動》中的張涵予。聶遠飾演的政委沉穩大氣,機智沉着,與團長配合默契;宋佳倫飾演的神槍手看似魯莽卻粗中有細,更是帶給了觀衆最震憾的一幕。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林妙可扮演的小姑娘,給這部殺戮氣息深重的男人戲,帶來了一抹別樣的光彩。她站在鐵索後面大聲吶喊的場景,一定爲會自己收穫更多粉絲。

總有一些往事,讓我們永遠難忘;總有一些感動,長久縈繞在我們心頭;總有一些勇士,讓我們一想起來就肅然起敬,倍感親切。沒有八十年前紅軍戰士的流血奮戰,就沒有今天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不管時光如何流轉,歲月怎麼變遷,紅軍的精神永不過時,而《勇士》這樣的優秀作品,也會在中國影史上留下精彩篇章。

  篇三:最新2016年看長征電影《勇士》觀後感

今年是長征勝利80週年,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從歷史的記憶再度迴歸銀幕。《勇士》是一部關於長征過程人物主題,以“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爲原型,講述了紅四團戰士的驚心動破的故事。此前曾有過多個版本影視作品來修復中國歷史上這一偉大戰役和記憶,相比以往突出主體思想光芒的作品,《勇士》這一版的電影畫面更加鮮活,不僅增加了GC的最新技術,內核上的人物篇章也細微走心,值得觀衆親身感受當年烈士爲了千萬同胞幸福所付出的生命和勇氣!

在看完電影《勇士》之後,還有幸參加到了當天的首映禮。除了在文字畫面上的瞭解,我也進一步知悉了當年“大渡河”的一些細節。在飛越大渡河之前,紅軍面臨着很多困難:沒有大炮,沒有炮手,武器缺少,時間短任務緊。當時很多紅軍都是自願加入共產黨的,他們有的家人遭到了國民黨的迫害,還有的爲了解救更多的百姓,懷着一顆爲國爲民的志願加入對隊伍。而國民黨是一個帶“軍餉”的部隊,有固定的月薪,很多人爲了領工資加入隊伍。從這兩方面來對比,在精神戰鬥力不是一個段位。電影中,國民黨炮手被我軍俘虜以後,他的弟弟卻被國民黨殺害了。爲了給弟弟報仇,他要回到國民黨殺掉當官的。紅四團長告訴他:“復仇,只有依靠組織的幫助,一個人完成不了。”鏡頭圍繞着這名炮手一路跟隨,通過這些伏筆,歷史越來越清晰。

《勇士》不光講了紅軍的故事,也不侷限於敵我戰鬥故事,它還增加了戰士們的情緒、心理、以及衝突。片中,國民黨的炮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一開始排斥共產黨,作爲一個務實的農村人,他只對經濟和親情非常看中,沒有什麼政治立場。隨着他弟弟遇害的信息,他內心產生過憤怒,打算報仇,但是仍沒有什麼信仰,更談不上政治覺悟。所以在他答應幫紅四團打兩個炮以後,他就準備離開團。直到後來,揹他行軍的小戰士倒下,他才真正明白“戰士”的意義,瞭解了什麼是紅軍,什麼是信仰。他從周圍的人感受到了這種信仰的光芒,被這種精神折服,也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戰鬥中。如果電影只是一昧的突出歌頌,反倒失去了觀衆的代入感,《勇士》的視線有戰士的描寫,有生命力的彷徨,揣摩了歷史人物的內心掙扎,畫面生動鮮活。

電影筆墨不光着力於小人物的鏡頭,也有着大格局的時代感召。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兩處是“草鞋”和“瀘定橋”。在兩軍交戰之際,能否成功搶過大渡河是關鍵點。而我軍想要奪得瀘定橋,就一定要過了大渡河。當時紅四所在地離大渡河還有一定距離,爲了趕在敵人前面,團裏決定要一夜完成240裏的任務。這240裏是什麼概念的呢?前不久有兩位外國人特別好奇,他們也是長途愛好者,於是親自嘗試了一下紅軍當年的路線。但是,他們距離紅軍到達的時間,足足晚了13個小時。晚13個小時的原因是他們休息了一夜。其實,晚的不光是這13個小時,現今的山路已經不像抗戰時期那麼泥濘難行,山路鋪上了板油路,好走很多。最重要的是,紅軍戰士用草鞋踏完了這240裏崎嶇的山路,而且一整晚都沒有閤眼,其中還打退了兩股敵人干擾隊。爲了節省時間,紅軍甚至沒有開會的時間,確定目標後,即刻開始行軍。其中有一個鏡頭是團長下令戰士吃飯,很多戰士就拿着東西放進嘴裏嚼了。沒有做飯的時間,吃飯吃是什麼呢?出於好奇,我查了當時歷史人物傳記,真相確實驚呆了。他們吃的是生米。歷史資料記載,有的戰士吃的腮幫子都出血了。這種意志力確實是非常驚人的。

首映當天,據導演介紹:在拍“瀘定橋”的情節中,他們還面臨着氣壓的問題。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大渡河的咆哮聲對人強烈的壓迫感,急流之處耳膜也會受到影響,要想走到瀘定橋,就要穿越鐵索。且不論鐵索被敵人砍斷,橋板被敵人撤走,單就走上去這一份心驚,就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紅軍戰士中有的已經有孩子了,有的才十幾歲,他們爭先做鐵橋的開路先鋒。現在人們提到勇,總是豁的意思,好像不勇就是注重臉面。而長征歷史中的“勇”是:勇於爲他人考慮,勇於保護人民和熱土。《勇士》中老百姓自發的爲紅軍捐糧捐物,助其穿越大渡河,體現的是團結的精神,這些精神正是戰士們勇氣的支柱。

如果我們這羣后代活在80年前,站在老一輩先烈走過的地方,完成“長征”這樣艱鉅的任務,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我們缺乏對他人的寬恕力,每個自我緊緊的保護自己,迷失茫然形成一股氣流穿越在夢想現實之中。《勇士》中戰士們赤子心讓我感到生命的張力,經歷這樣的紅色洗禮,看着一個個草鞋腳下走出的忠魂,震憾內心世界,懂得和平安定來之不易,也體會到了鍥而不捨、永不怠懈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