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投之以桃 報之以李

投之以桃 報之以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曾祖父還在世時常常念着這話。媽媽告訴我,我剝一顆葡萄,放入他的嘴中,喚他一聲“阿太”,他會很開心地牽動一下嘴角。這些,我幾乎沒有印象,但對曾祖父的話仍有着模糊的記憶。

投之以桃 報之以李

逢清明回老家,媽媽都會帶我去一所簡樸的學校故地重遊,那是她讀小學時的學校。我讀小學了,她指着那幢三層樓的校舍,說:“這所學校是旅美華僑王廣量先生在1988年拜祖尋親的時候,看到家鄉過於落後,村裏的學校太陳舊,他想造福家鄉,投資了35萬港幣建了它,還用他父親的名字命名,叫乾明學校。”她的眼神裏閃着亮光,充滿了自豪與崇敬。

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故事,不禁出聲驚呼:“他好厲害啊!”

媽媽笑着說:“這樣的人可多啦,我讀的‘錦堂師範’,也是吳錦堂先生創建的。還有大名鼎鼎的邵逸夫、虞洽卿、包玉剛……”原來有一批人叫“寧波幫”,他們四處打拼,仍爲家鄉做着善事——報效祖國、造福桑梓。“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耳畔漸漸清晰起來。

暑假,我們來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洲。聽說在我出生那年,這裏的汶川發生了可怕的大地震,千里之外的寧波人捐錢、捐物,爲救援當地獻出了愛心。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我們走進這片荒瘠的土地,看到人們大多都穿黑色的麻布大袍,打着補丁。那天,我們路過一座經幡,一個藏民媽媽抱着娃娃在整理草地,他們的臉黝黑黝黑的,娃娃一邊咬着奶瓶,一邊呆呆地看着我們。大人們走過去用手勢打招呼,幾番溝通,原來家中的主力都外出打工了,常年不回家,婦人帶着幾個孩子種種田、養養牛爲生。我們從車裏取來幾袋準備好的衣服,有一些是我穿了兩次穿不下的,有一些是媽媽在出發前新準備的。我把衣服遞給藏民媽媽,她笑了,露出兩排雪白的牙齒,又想招我們喝茶,我們謝絕了,微笑着揮手跟他們告別。“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我心裏越加堅定。

我懂了,付出者不是爲了回報,是感恩,回報者也不是爲了償還,是感恩的延續。我是多麼幸福,生活在這座城市裏,我也將傳承寧波人“知恩圖報”的精神氣質,繪製最美阿拉寧波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