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時評類作文範文

時評類作文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時評類作文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時評類作文範文

  時評類作文 篇1

  一、引述事件,簡明扼要——扣材是第一要點

時評類文章,在開端處必先引述新聞事件,這是寫作的根源所在,立論所在。相當於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話題,揭示論點或提出問題。它屬於“引論”的部分。最好從提出論點的需要出發,抓住材料要旨,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引述。一般說來,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異:文字多的敘述性材料應概述,精闢的名言警句要複述,寓意深刻內蘊豐富的文字要闡述,漫畫型材料要對畫面作簡潔介紹和扼要闡述。對時評而言,引述的事件應該有出處和來源。

引,一般寫在第一自然段,要求從事件中引出恰當的中心論點。那麼從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論點呢? 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句話: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語,甚至諺語和哲理性的話。例如從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論點“提倡尊老愛幼”。再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引出論點“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一種現象:如從“逢年過節,大吃大喝,鋪張浪費”可引出論點“成由節儉敗由奢”;又如從中學生早戀現象引出論點“早戀,成功的絆腳石”。

一件事情:如從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論點“車禍猛於虎。生命價更高”。 當然,近年的高考,幾乎都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本身就寫了一種現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認真讀懂材料,深刻領悟材料。三言兩語,擊中要害,乾脆利落,恰當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論點。

  二、分析原因,透析根源——圍繞材料議論的最佳手法

探因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這種分析法就是從因果關係上把論點與論據聯繫起來。具體地說,就是對事例中的行爲和結果,沿着“爲什麼”這條思路,探其根源,發現其本質,使內容逐步深化。

如爲證明“人要立志”這一論點,敘述這樣一個故事:據說,牛頓小的時候並不聰明,有一次,父親叫他在門上打個洞,讓大貓和小貓出去方便些,他卻打了兩個大洞,說是因爲有兩隻小動物。儘管如此,牛頓立志探索科學的奧祕過程中,因刻苦鑽研取得累累碩果。接着用探因分析法就是:一個人立了志,就像機器上按了發動機,就有了使不完的勁。牛頓正是因爲在這種“使不完的勁”的推動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爲著名的科學家。

這正是在舉出事例之後,沿着牛頓爲什麼會成爲科學家的思路,探究其根源,從而證明了“人要立志”這一論點。

此類分析法常常用“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

探因分析法的好處是,一可以緊緊圍繞材料進行議論,絕不會發生越扯越遠的偏離題意現象,二是完全符合“不偏離材料的中心”這個高考作文的考點;第三,增強了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三、探源本質,哲理思辨延伸拓展議論空間

從根本上說,議論文的主體就是在回答 一個“爲什麼”的問題。當我們在論證某個論點時,應該開動思維,多追問幾個 “爲什麼”。換句話說,就是把中心論點作爲結論去追溯這個結論產生的條件和原因,或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或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形成分論點。由於因果聯繫是存在於一切事物和現象之間的一種普遍聯繫,因此,運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法切分分論點也是議論文寫作中使用得較多的一種方法。

緣其事,析其理,可明得失,辨真僞。例: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爲什麼呢?因爲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在這一段落中,考生可以引經據典,充分發揮自己的社會知識面,深挖根源,以及社會影響,對材料和觀點進行拓展延伸,使觀點深化。

  四、聯繫現實,旗幟鮮明——以小見大,廣泛涉獵

聯繫現實部分在全文中出現的位置聯繫現實部分往往在文章的中間或後半部分;也可用於全篇。我們中學生寫的議論文,也可以在全篇都聯繫現實中鮮活的事例,而不涉及歷史,這種情況很少。

多數都是在文章的後半部分,即在旁徵博引古代的一些典型事例或名人名句之後,又聯繫到當今社會中鮮活的事例;還有的僅僅在文章的結尾之前,聯繫當前現實情況或自己的實際情況,論證中心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與時代感。部分聯繫現實,出現於文章的中間或後半部分。

  時評類作文 篇2

大樹根深蒂固,無法動撣,而他志存高遠,借飛禽走獸之便,遊玩於世界。爲什麼大樹沒有移動能力卻依然能遊歷世界?很簡單,大樹善於利用外界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表明,有智慧的人總是能利用環境條件實現自己的願望,所謂“君子善假與物”。

儘管飛禽走獸不能將大樹背起來四處遊走,但是,大樹爲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讓飛禽走獸吃了自己甜美的果實,自己的腳步迅速走到世界各地,就這樣完成了自己環遊世界的夢想。君子善假於物,側重點在於“善”,大樹從善良的願望出發,藉助飛禽走獸,獲得了成功。就是因爲思路正確,高效又便捷。我們要像大樹一樣,勤于思考,善於發現,藉助環境的力量,選擇正確的方式,有效地實現自己的理想。要注意,是從善良的願望出發,採取利他的措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單純的假於物。

君子善假於物。君子,指那些胸懷大志的人;善,善良,善於;假於物,藉助外物的力量,合起來就是,胸花打字的人人善於運用外物的力量來達到目標。就拿人類交通的演變來說吧,最開始,人們靠徒步行走到達目的地,由於這種方式又累又慢,於是人們騎馬馳騁在原野上。漸漸地,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需有更有的速度與耐力的交通工具,所以畢竟會累的馬被火車所取代了,之後飛機,汽車也都出現了,人類的速度比以前提升了百倍。這告訴我們人的力量本是單薄的,一個人能搬動上千公斤的鋼筋嗎?一個人能在一天之內穿越數千公里嗎?一個人能戰勝野獸嗎?人類之所以能夠雄踞地球,還是因爲能夠藉助外物。這表明,“善假於物”方能成大器。

在當今社會中,也不缺少善於藉助外物而成功的事例。我們要慢慢學會像他們一樣善於藉助環境條件。馬雲,中國先前的首富,現在的二富,他的創業理念並不是自己單獨拼殺,從別人的腰包中賺到錢,而是自己幫助別人,並藉助他人的資金爲自己獲利。還記得在2013年場場爆棚的電影《環太平洋》嗎?裏面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語:“爲了擊敗怪獸,我們製造了怪獸。”醫務人員利用藥物來治療病人,科研人員用衛星實現地球聯通化,水利人員建造大壩來抵禦潮水的攻擊??人類的發展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發展得越來越強大。如果不善於利用外物力量,那麼,人類早已滅絕在野獸的血盆大口中,早已被大地的裂縫所吞噬,早已被無情的洪水所席捲。所以,借用外物的力量,就可以戰勝比自己強大的對手,就更容易成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於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海。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早在一千多年前,荀子就在《勸學》告誡我們。事情正是這樣,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無論整個人類還是個人,都存在於一定的環境之中。於是對於人來說,就有了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主觀能動性的任務就在於認識客觀事物與自身的聯繫,在這種聯繫當中找到解決問題、發展自己的辦法。勝者爲王,只有能夠駕馭各種環境條件,並取得發展的,才爲王者。

所以,我們不要像飛禽和走獸那樣,靜止地、片面地、形而上學地看問題;而要像大樹那樣,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更好地利用外物的力量,用智慧開拓未來。

  時評類作文 篇3

娛樂圈明星李宇春到北京大學作演講。一首歌,幾句話竟然引起強烈的反響以致場面失控,人羣騷動。不少人認爲,大學的講堂只能是教學和學術研究的聖殿。然而,在我看來,文化的形式是豐富多彩,分庭抗禮的。大學講堂是傳播文化的地方,自然應該海納百川,切不可以有色的眼光去看待文化。

(從北大辦學歷史與辦學宗旨看,)北大從來就是一座包容各種“怪才”的學府。蔡元培老校長以審美的眼光發現了行伍的沈從文,包容了批評他的魯迅,接納了低學歷的陳獨秀直至梅蘭芳走進北大講堂,金庸、周星馳紛至沓來,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蔡老“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方針。爲什麼當李宇春接踵而至時,卻遭來如此非議?況且,北大講堂畢竟不是茶館,北大校長不會是不假思索心血來潮就作出這樣的決定的。所以說,李宇春走進北大,並不是傷學堂大雅的事,恰恰體現了大學對文化一視同仁的原則。

而從文化本身的角度來看,“文學”與“藝術”,亦或是文化的其他表現形式,從來就沒有什麼貴賤高低的區別。大學培養出的不僅僅是文化方面的專家。如果單從知識來取人而順理成章地認爲“文學”即“最高層次的文化”,顯然讓莘莘學子貽笑大方。藝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傳播。李宇春的藝術表演,也是對文化的傳播,有何不可?

如果從明星的角度去看,他們帶給大衆娛樂,帶來了歡聲笑語。如果說大學講堂是嚴肅的,是容不得任何通俗文化的深不可測的學府,那倒不如說那是監獄。專家、教授在講堂上只要嚴謹、求實,那就是對學子負責。一個明星用歌聲帶給他人慰藉,讓他們領悟到平時學不到的東西,不也是對學子負責嗎?不能硬爲“學術”與“娛樂”強制劃清界線,更不能因爲人的身份而將其拒之門外。

一件平常的事情竟然可以炒得如此沸沸揚揚,可見社會上對“大學”的理解迥異的大有人在。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大學講堂不是舊時的金鑾殿,本身沒有那麼神聖。文化是與時俱進,是不分高低貴賤的。只要是積極向上的文化,只要是對學子負責的演講者,大學講堂的門都會爲之敞開。

  時評類作文 篇4

總感覺因爲社會的發展,我們無意中丟棄了很多東西。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獲得了更多的金錢、物質,也遺忘了一些不該遺忘的東西,我們在物質社會中拋棄了精神財富,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到真正的充實。

我們人類,因爲社會的發展懂得了越來越多的計謀,可以說,社會上的某些人,會爲了達到目的而用盡各種辦法。而這種方法,大多是損害別人的利益的,因爲只有踩別人一腳,自己才能跳得更高。

想想,如果豬有了人的思想會怎樣?

哈哈,我又不是豬,我怎麼會知道?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豬就不會有現在那麼快樂。

人之立身,所貴者在德。在我們當今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的形勢下,發揚助人爲樂、扶貧濟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等的社會公德更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而當今社會上所存在的問題是舉不勝舉,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我相信問題還是能迎刃而解的。每當我們看到電視上所播導的好人好事時大家都會鼓掌表揚,可偏偏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很多人卻是說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前幾天正當我準備要上課時,門外突然出現了一個陌生女子和一個司機,起初我以爲是學生家長,後來才知道那個陌生女子是要來跟我藉手機的,那時候天正下着瓢潑大雨,而載她的那個司機卻吝嗇得要死不肯借給她還騙她說沒帶,這是後來有人打電話給那個司機纔出破被我們知道的,可當這個陌生女子罵他時他居然還嬉皮笑臉,這一幕然我看了實在很寒心!雖然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可只要多加小心不就得了,更何況還是舉手之勞!在別人需要幫助時,在別人處於水深火熱時,來個雪中送炭,伸出援助之手難道就這麼難嗎?

這一幕讓我和我的學生都驚呆了,司機成了我們的反面教材,這社會需要更多的熱心腸,就像《奉獻》裏邊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讓我們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