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長在北京作文

長在北京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在北京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在北京作文

長在北京作文1

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

我愛北京的小吃。

作爲一個不標準的吃貨,北京的小吃怎麼能錯過。甜甜的艾窩窩,酸酸的豆汁,鹹鹹的炒肝,北京小吃少有辣味和苦味。北京小吃其實就像北京人的生活,味道不單一,但味道不辣不苦,不願與人爭吵,也不願沒日沒夜地辛苦。

我愛北京的衚衕。

休息日出門玩的首選地帶,南鑼鼓巷、菸袋斜街。不僅因爲其中的各種小店,更爲其所在的衚衕深深吸引。進入衚衕,只挑一條小路走,走入衚衕深處。一邊走,一邊手觸摸着牆壁,試圖感受這裏的悠久歷史。擡頭看看,灰色的瓦與瓦當交錯,若趕上下雨天,意境更佳。雨水只沿着瓦當一滴一滴落到地面,砸出一個個均勻的小坑。在屋檐下一邊躲雨一邊賞雨,好不快活。接着往前走,遇到兩戶相對的院子,原來門當戶對是這樣的。輕敲一戶的院門,主人一定會熱情來迎,不論是否熟識,一定請進門,吃個飯,嘮話常。一個四合院,一大家子,一起生活,一起體會那酸甜鹹但不辣不苦的生活。

我愛北京的人。

一見面就一句直截了當的“吃了您吶?”不用問,一定是北京人,或者說是老北京人。北京人熱情,並且顧家。北京人見人都能聊上半天,可是他們也知道,在衚衕深處的四合院中有一大家人等他回去吃飯。衚衕中一家做了紅燒肉,全衚衕飄香,不等去看,院門已被敲響,一個大媽端着一大盆肉喊道:“快拿碗來,嚐嚐我做的紅燒肉!”這一衚衕走下來,盆子裏的肉已不多了,可每家人都那麼開心。四合院是小家,衚衕是大家。

每天早晚都匆忙趕路的人,大多是新北京人。他們勤勞並且有創新精神。他們爲了自己的理想或是一家人的生計,辛苦奔波;他們爲了北京的建設費勁心思,想出了許多新方案。或許因爲工作的壓力,他們會與人爭吵,覺得生活很苦,而正是因爲這才讓北京的生活包攬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

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所以更愛北京。

長在北京作文2

長在北京

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祖祖輩輩根在北京。

猶記得小時候紛繁的大雜院生活。出家門總是接二連三的碰到熟人,一路上“大姑好”、“大舅好”、“爺爺奶奶早”地問候個不停。雖然有時候覺得問候個沒完沒了真是麻煩,但是看到他們紅紅的臉頰,上揚的嘴角和眯縫的笑眼,聽着滿含欣喜的回答“小丫頭好。”心裏暖融融的,也不自覺地笑成朵花兒。從小長在北京,街里街坊充盈着熱情與關愛,滋潤着我渾然天成的北京人特有的,熱情大方的氣質。即便長大後搬出了大雜院,我仍在閒暇時光裏欣然規往那古老幽靜的衚衕、小巷。去看看坐在門檻上悠然曬太陽的老大爺,去聽聽老樹上自鳴得意的八哥說話。北京人對生命的感悟源於玩樂與享受,卻也因此把生命看得格外珍貴。在如今匆忙的生活中,我總能有閒情逸致到巷子裏走走,到公園中賞春,我想這就是北京給予我的,也只有長在北京才能感悟到的.,敬重生命的態度。

長在北京,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匯聚中心,得天獨厚的培養了我廣博的見識與胸襟。站在天壇宏大的穹頂之下,一種對天的崇敬油然而生。一瞬間,一切的人生得失都顯得微不足道。唯有天是一切生物的收容所,天地下一切生命都在時光的裹挾中規律的行進着、沉浮着。一時的得失實在不值得苦惱!又站在林立的北京CBD大廈間,一種時代的使命感溢上心頭。時代之發展,科技之革新正是一代代人不懈的追求,爲了自己美好的未來,爲了國家堅固的社會地位,更爲了全人類更好的棲居生活。長在北京,放學回家的路上可以撫摸天壇厚重堅實的外牆磚,找到生活的平衡點;長在北京,上學的路上穿越在CBD新氣象的激勵中,篤定自我的的方向。長在被禁,是說不盡的好。

然而,從小到大,我也有着長在北京的尷尬。從小被教育“人人講普通話”以至於有時和爺爺奶奶聊天居然聽到了不解的詞句!我的談吐平白無奇,卻總覺得老一輩的語氣中有着學不來的生動的味道。古老的北京話正在“失傳”,我們正在長起的小輩已很難體會其韻味與奧妙。我爲此感到沮喪。如果從語言都不能體現生活環境的特質,又有誰會承認你在此片土壤成長起來呢?秀口一張,傳遞的應是感情,流動的則是文化。

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我帶着靈動大方的北京氣質,廣博遠見的世界眼光與生命情懷,努力追逐北京厚重長久的文化。因爲我祖祖輩輩根在北京。

去遊學,去發展,去雪山,當我走進大千世界,我仍知道我始終走不出這靈魂的棲所——北京。

長在北京作文3

因着一路走來的印象,近來尤其覺得四環以外的北京與二環以內的北京,是截然不同的兩地——前者高樓林立,科技化與城市化並重,後者則有着小院青瓦,宮牆綠蔭,十足的古韻。

一直以來,我過的多是四環以外乃至京外郊區的生活,人們口耳相傳的“老北京特色”並未體味一二,聽來遙遠得就像是如童謠般模糊又古老的夢。

說道北京,人們總習慣冠以一個“老”字,一個字便概括了歷史過隙間這座城的從容與滄桑。如此這般,這二環以內的一切便是整座京城發展至今的基石,而這基石我卻無緣得見。

常於夜晚坐車行於夜的北京,靠在椅上環視往來不息的車流,擡頭便見暈染了夜空的奪目霓虹,屬於現代的氣息衝擊着腦海,我心中一時間只剩下茫然。想起小時候幾乎三四年就搬一次家,哪一處也沒有過深的感情,也未嘗融入哪個北京,“鄰里”的氛圍,如蜻蜓點水,一沾即去,縱然有種種內因外因造出這般結果,我仍在心中恨自己的冷漠與膽怯——哪一此都不敢紮根,終是由於內心化不去的涼薄和對於“錯把他鄉當故鄉”的恐懼與無依,即使這疏離感來的毫無由頭。我無法確定自己的歸屬,只是盲目的信着自己人在北京,生活在北京,除此之外並無其他。

恰若靈光一現,從記憶的角落突然流淌出了離“北京的心”最近的那段日子。那是我的初中三年,全家在琉璃廠租了間房子。每日清晨出門,晨依稀中和着不同於麻雀與喜鵲的幽啼,便可知是穿布褂的大爺晨起遛鳥了,榮寶齋與中國書店仍是朱門緊閉,大紅燈箱都亮着,給微涼的空氣添一絲人間煙火的溫度,擦得透亮的窗裏可見懸着的湖筆端硯的招牌和字畫的圖片;放學回來時,小店鋪的店主們或三三兩兩聚着打牌下棋,或專心於篆刻,或看書讀報,空氣中瀰漫着橙紅的餘暉,兼以油煙和飯香。這條街上,除去每日經過的學生,遊人與西裝革履的老闆們,人們便是這樣悠閒的,不緊不慢的生活着,彷彿千百年未曾變過。在這裏,上了歲數的屋瓦同去磚角落的青苔一同呼吸着和百年前一樣的朝氣和沉入,白鬚老者與三歲孩童一道在悠揚的鴿哨聲裏凝望着樹頂上那一片同百年前別無二致的曠曠晴空。彷彿古舊照片封存着的已泛黃的景象,凍結的時間在這裏復生。

一幅幅畫面同一段段思緒在腦中浮現,是古城北京的一顰一笑,是歷史長河中飄落的一花一葉。耳中彷彿傳來歐陽老師的聲音:“我留在這個城市的原因是有人對我說‘這裏的一磚一草都是歷史’。”

我想,這裏就會是我紮根的地方了——北京,就爲着那一句話,爲着那牆縫裏門扉中掩着的片片歷史,那腔悠悠的情。

感受到了這座城的溫度,人在北京,這裏會是我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