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家鄉年俗作文(精選10篇)

家鄉年俗作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年俗作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年俗作文(精選10篇)

  家鄉年俗作文1

我是地地道道的牡丹區小留鎮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就給大家說說我家鄉的年俗吧!

“噼裏啪啦”,震耳的鞭炮齊鳴,人們睜開雙眼,忙碌起來,炸丸子,凍豆腐,蒸饅頭,包餃子……迎接着年的到來。我與弟弟也不甘示弱,湊上去幫忙,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咦,老爸和大伯怎麼無影無蹤了?想偷閒?哈哈,沒門兒!喲!原來他們在貼春聯,漆黑的大門貼上了紅色的大花,增添了不少年的喜慶……

過年了!小鎮裏的人們起得很早,“噝溜”,餃子下了鍋,盛到碗裏,然後上供,敬天敬地敬神。點燃金光閃閃的元寶,寓意財源滾滾。接着,面對神仙,輕輕跪下,雙手合十,帶着美好的願望磕頭。媽媽與大娘帶着笑臉去給前輩拜年去了,我與弟弟也跟了上去,比葫蘆畫瓢,媽媽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慈祥的老奶奶給了我一把糖塊!願我們在新的一年裏甜甜蜜蜜。婦女們換上了紅色的衣服,拿着五顏六色的扇子扭秧歌……

“咚,咚,咚”,煙花躍然而上,點綴得天空十分美麗。大人們,小孩兒們,在大街小巷聚在一起,仰望着漂亮的煙花。我與弟弟買了孔明燈,寫上自己的新年願望,然後放飛,迎接2019年新的“征程”。

  家鄉年俗作文2

每個地方都有年俗,我家鄉的年俗也很有趣哦!大掃除,年夜飯,守歲,貼對聯,放鞭炮,發利是......

我最喜歡的年俗是收壓歲錢,相信每個小朋友都喜歡這個節目吧,嘿嘿。每到過年,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身體健康,長輩們就會給我發紅包。我將每年收到的紅包攢下來,存到銀行,到現在已經比較可觀了。

過年時我們都會放鞭炮,噼裏啪啦的聲音,宣告了新年的到來。“爆聲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買很多鞭炮,焰火,在晚上放,特別好玩。

吃團年飯。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會。不管平時工作/居住隔有多遠,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和親人聚在一起享受這快樂難得的團聚。

貼對聯: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還記得去年春節我家門上貼的對聯呢:

上聯:閤家歡樂迎富貴

下聯:滿門平安好運來

橫批:萬事如意

這就是我家鄉過年的風俗,怎麼樣,豐富多彩吧!

  家鄉年俗作文3

春寒料峭,又到歲末,臨近春節,人們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作爲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全國各地有許多特殊的習慣,一年年的下來就成了習俗。例如:走親串友,領壓歲錢,拜年,準備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等等。

我們家也不例外,對我來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種習俗就是“撣塵”,什麼是“撣塵”呢?通俗的說就是在過年前把家裏的犄角旮旯清理一遍,到處都弄得乾乾淨淨的。如果你也想深入地瞭解這個習俗,那麼就和我一起來吧,把家打掃的一塵不染。

昨天是星期日,我們一家三口手拿各種“兵器”向“敵人”的各個“城池”發起了猛烈地進攻。媽媽拿着玻璃擦向窗玻璃進攻,我手持抹布向桌椅進攻,主帥老爸則一手畚斗,一手擒掃把向地板進攻。

我們三員大將奮勇拼殺,不多久,敵人都丟盔棄甲了,媽媽把窗玻璃擦得乾乾淨淨,窗戶上就像沒裝着玻璃呢。我也不甘示弱,把桌椅收拾的服服帖帖,一點兒污漬都沒有。老爸更是耀武揚威,地板上到處閃着光澤。接下來我們又攻克了廚房的油煙,衛生間的污垢,雜亂的書櫃等等。

看着清清爽爽整齊有序的各個戰場,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我們的家煥然一新,心裏溫暖極了,這就是年俗帶給我的味道嗎!

  家鄉年俗作文4

光澤年俗,是光澤年文化的一張名片,內容豐富,耐人尋味,每個光澤人都以此爲榮。

光澤縣地處閩北山區,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積澱深厚,民間過年的風俗由來已久,豐富多彩。據清版的《光澤縣誌》記載:“人性獷真,俗尚樸素。”每當年前的10多天,家鄉人就開始忙裏忙外地大掃除,擦洗桌椅門窗,清理一年留下的塵埃污垢,俗稱“掃塵”。農曆大年二十三,家家戶戶在廚房置竈神香案,供酒茶果品,點燃香燭,在鞭炮聲中舉香拜天,禮送竈君“上天言好事”,俗稱“送竈君”。直到大年三十年夜飯後,又在竈臺上貼有“司命竈君神位”紅紙,擺上香燭果品,放鞭炮舉行禮拜,迎接竈君“下界降吉祥”,俗稱“迎竈君”。二十四至二十六,是“過小年”,家家戶戶弄些酒菜慶賀一番,商家店主請受僱師傅夥計幫工,以酒酬勞,續用和解僱在此講清,錢也付清,次日放工讓人回家。接着家家戶戶打餈包文子,蒸糕、炒瓜子花生、殺豬,俗稱“忙年”。到大年三十,貼春聯年畫和窗花,供祖宗,備年飯,這晚最爲隆重,晚餐也最爲豐富,家家團圓,俗稱“辭歲”。飯後小輩向長輩行禮,長輩向小輩發紅包,俗稱“壓歲錢”。然後一家人圍爐而坐,吃瓜子花生果點,講年成,講往事,到半夜,俗稱“守歲”。子時一人出去放炮,引萬家鞭炮轟鳴,俗稱“封門”。第二天一早,每家開門放炮,大大小小換上新衣,將昨晚的飯菜熱一下吃,開始接待親友拜年,人們出門也相互道喜,走親串友拜年,天天吃酒娛樂到元宵。這些天晚上有燈舞到處發帖,進行上門到戶表演,以慶吉祥。中間還有逢春,謂之“新春大似年”,家家戶戶要備酒放炮慶賀,俗稱“接春”。到正月十五,各家辦席團聚,然後外出觀燈看戲,熱鬧半夜。元宵過後,諺雲:燒訖門神紙,各人忙生理。該外出做什麼就做什麼,表示年已過去了。

豐富的年俗增加了光澤小縣的年味,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大事,是小縣城一道過年的風景。

光澤人對這年俗看得很重,千百年來沿襲着這古老傳統的年俗。不管日子怎樣,年一定要過好,一年的積蓄花光就是爲了過好年,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每家過年一定要打掃乾淨,如哪家沒打掃,旁人就會說你家的“閒話”。過年不管窮人富人,都要做新衣,實在做不起的也要換上乾淨的衣服。記得小時候,我家日子也不寬裕,有一年母親沒有多少錢,只給弟弟做了一件新衣服,我和姐姐沒有,就在地上打滾哭着要。母親最後沒辦法,向人家借錢讓我們穿上了新衣。今天想來覺得萬分慚愧,也銘記着父母對子女的愛。在家鄉過年不打罵孩子似乎是定規,最記得一年,鄰家一調皮的孩子放炮扔在別人家裏,這家大人出來罵幾句,馬上街上二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就出來干預,讓罵聲止住。過年不討債在家鄉似乎也是約定俗成。不準上門討債,如誰上門討債被罵不管再有理都沒人同情,讓借債人過上一個好年,這也是家鄉人人性的美德和人心淳厚的標誌。過年,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因爲不管貧富家家都會有好衣穿,好食吃,有鞭炮玩。特別是小輩拿一包糖到長輩家拜年,長輩都得掏一點壓歲錢,多少不限,回去也不用交給大人,自己可以自由地花。還有街上每晚燈舞流動,整條街都熱鬧。有時還請來戲班,你可以連着幾天坐在臺下邊磕瓜子花生邊看戲,那本地著名的三角戲、茶燈戲、贛戲讓你如癡如醉,回味不已。

儘管時間過去了多少年,儘管人事更迭了多少代,光澤的年俗都亙古不變,作爲年文化一直傳承下來。裏面包含着多少濃濃的人生情結,是老人們的懷念,是中年人的期盼,是青年人的希望,是幼小人的夢想。讓你多少次咀嚼、多少次回味,一直沉浸在那美好氛圍中。歲月留下美好的東西,一直刻印在你的生命裏,不會被歷史的風塵所掩沒。我們揮之不去這歷史留下的文化情結,更揮之不去那寓於其中的樸素鄉情、親情、人情的風味。

哦,光澤的年俗,是光澤人過年文化千百年的積澱,如一本厚重的民間文化風俗大書,讓每一個光澤人從童年到老年讀之不盡,受用無窮。現在時代發展了,光澤的年俗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更爲文明、健康、歡快,有文化品位,給光澤的過年帶來了新的氣象。但我還是懷念光澤那過去的年俗,古樸、真誠、實在,寓意了光澤人對年的崇拜和感情,尤其是它伴隨了我整個童年的時代,帶給我童年無數的歡樂和懷想,讓我一生爲之充滿美好的夢想與回憶。

  家鄉年俗作文5

一放寒假,我和媽媽就直奔她的老家——上虞。也許是我漸漸長大,也許是我日益懂事,今年的上虞一行讓我大長見識。其他不說,就光是見到那些五花八門的年俗,就已經可以讓我回味無窮了!包糉子、燒羊肉、分歲請祖宗、大年初一拜天地、殺豬……不過在這些星星點點的年俗中,最讓我大開眼界的就是切豬肉了!

在我們去上虞的第二個晚上,我和外公外婆正興致勃勃地玩紙牌時,舅舅突然來了個電話,說是明天他會運來一頭宰殺好的豬,讓外公切。聽到這個消息,我好興奮啊,整頭豬!一個晚上,我都在想:終於能親眼看到庖丁解“豬”的場面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牀,搬了把椅子就坐,迫不及待地等着舅舅把整頭豬運來!而外公呢,也是一大早地就磨刀霍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過了好一會兒,我纔看見舅舅提着,不,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拖着兩個大袋子蹣跚地走進了家門。一進來,他立即將袋子拋在地上,上氣不接下氣,滿頭大汗地癱坐在椅子上!外公準確地抓住袋口,使勁地拖出豬腿,敏捷地將一隻袋子墊在下面。我終於見到了“廬山真面目”——半頭豬,我估摸着大概有30公斤重吧!外公拎起豬蹄,嘴裏唸唸有詞:“先把骨頭取出來,再把肉按種類切開……”他就像個資歷豐富的老戰士一樣,沉着地舉起刀,仔細地搜尋可以取出來的骨頭。接着,他將骨頭旁邊的肉一點一點地切開,放在一邊,然後使勁一敲骨頭,鬆動之後,一塊略帶點兒血絲的大腿股骨被完整地分離了出來,我看得驚呆了!隨後,外公如法炮製,將所有骨頭都取了出來,我目不轉睛地看着外公將半頭豬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放進籃子裏。這速度,這嫺熟的技術,簡直像個過濾器。

我本以爲我已經目睹了全過程,但當我一轉身,卻聽見了震耳欲聾的敲擊聲。我速回頭,看見外公正用鋒利無比的刀砍着骨頭,只見他先輕輕地碰了幾下要砍的位置,然後舉起刀果斷地往下砍,我趕緊捂住耳朵,但已避之不及,巨大的聲音已經以每秒330米的速度飛快地鑽進了我的耳朵,直感覺我的耳膜差點兒被震破,我甚至看到骨頭中都迸出火星來了呢!有些特別硬的骨頭,外公也有辦法,他先是將刀準確地砍進骨頭,再拿來粗木棒,連續敲擊,直到將骨頭敲斷。“砰砰乓乓”的聲音響了整整一天,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那把磨得鋒利無比的刀到最後變成了水波一樣的曲線了。

當天晚上,當我喝着熱乎乎的骨頭湯,啃着美滋滋的紅燒小排,嚼着軟綿綿的白切肉,就想起了這一整天外公辛辛苦苦切豬肉的情景,心裏頗有感觸:任何美好的生活都是用艱辛的勞動創造出來的!這幾天在上虞的幸福日子離不開外公外婆那勤勞的雙手!

  家鄉年俗作文6

家鄉的年夜飯是清一色的餃子,而且一個晚上就要吃兩頓。第一頓就是當天的晚飯,在一陣鞭炮聲中,餃子出鍋。最先盛出來的餃子要擺到供奉祖先的桌上,同時要在桌上焚香,桌前燒紙。待這些事情做完之後,一家人方可坐下來用餐。

第二頓餃子纔是名副其實的年夜飯,但同樣是吃餃子,內容和儀式卻大有不同。這頓餃子一般在午夜時分吃,那一刻才被鄉親們認爲是真正在“過年”。

記得小時候舉行“過年”儀式,有時在上半夜,有時在下半夜,具體時間需要根據時辰的吉凶來定。究竟在哪個時辰“過年”更吉利,通常是白天先請教一下家族裏的長者。至於他是如何知道的,我就不清楚了。那時候農戶家裏都沒有電視,如果是上半夜“過年”吉利,那就在晚飯後不久進行,儀式完畢之後便早早睡覺;如果下半夜“過年”吉利,那就先睡覺,下半夜再起來進行。守歲都是大人的事情,我們小孩子是熬不住的。

近些年,“過年”儀式基本上都改在了午夜進行,春晚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家人就開始忙活着煮餃子。年夜餃子與平時吃的餃子所不同的是,其中一部分包進了硬幣和紅棗,吃到硬幣象徵着來年發財,吃到紅棗象徵着來年生活甜蜜……

最爲複雜的當屬諸多儀式和禁忌。

就禁忌來講,首先是大年夜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即使講好話,也不能大呼小叫;其次是水缸要滿,鍋裏要添上水,箅子上要放上塊年糕或豆腐“壓鍋”,竈前也不能空着,要堆上些煤或者柴禾,家裏每個人的兜裏還要揣上點兒錢……所有這些做法,都象徵着與飲食起居有關的東西連年有餘;另外,大年夜裏燈不能熄,門不能鎖,據說是爲了祖先們互相串門兒拜年。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早已用上了電,但大年夜還是要點上蠟燭,那一夜,電燈反而成了輔助照明工具。

通常在吃年夜飯之前,沒重要事情是不到院子裏去的,據說大年夜裏諸多凶神惡鬼(當然也包括傳說中的“年”)會騷擾農家,人們這樣做是爲了趨利避害。煮年夜餃子之前,先要點上幾個炮仗扔到院裏,“啪啪”幾聲響過之後,就表示嚇跑了所有的惡鬼……從那時起,人們纔可以到院子裏走動。餃子出鍋之時還要在院裏放一掛最響的鞭炮。對於午夜的這掛鞭炮,每家每戶都特別在意。如果能夠很流暢的響完,就預示着來年一切順利,如果響到中途突然卡了殼,那麼這家人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一些壓力……所以最好的鞭炮往往都是留在年夜裏燃放。

祭拜儀式也很繁瑣。“過年”時刻需要祭祀的神靈很多,除了祭拜祖先外,還要祭拜竈王爺、財神爺以及各路天神。

竈王爺從臘月廿三去天庭彙報工作,歷時七天,至大年夜返回與家人一起過年,所以要在他面前焚香燒紙。財神爺主管着一家人來年的收入,人們自然也不敢怠慢,而且尤其重視,除了燒些紙錢香火,還要把事先疊好的金錁元寶之類奉獻給他。對於所有的天神,都是在院子裏祭拜。院內放一張桌子,擺上餃子、餑餑等供品,然後把家裏最高的那一捆香(通常有80公分左右)一起點燃,再於桌前燒上一大堆紙錢……

除了祭拜這些冥冥中的神靈,人們還會在那一刻對現實中與自家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物件如汽車、大型機械、水井等進行祭拜。這些祭拜儀式同樣都離不開焚香燒紙,磕頭作揖,口誦吉言……

我小的時候,對這些祭拜儀式感到很神祕,而且敬畏有加。等長大以後才逐漸明白,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祝福,對福壽平安的一種期盼,對五穀豐登的一種嚮往,是人們對農耕時代祭祀習俗延續和發展……隨着父母年事日高,手腳也變得不太利落,再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就主動去幫着他們。畢竟是在三更半夜動煙火,安全還是最重要的。我這樣去做,自己也放心了,父母也高興了,過年不就是爲圖個其樂融融嗎?

所有祭拜儀式都結束後,晚輩就開始給長輩們磕頭了。自我懂事起,我每年都會在大年夜給父母磕頭,以表示對他們養育之恩的感激。結婚後,妻子也跟我一起給父母磕頭,雖然父母每次都攔着不讓她跪下,但頭還是在幾番推讓之中磕完了。按照我們這裏的風俗,只有過門的媳婦才能磕頭,未出閣的`閨女是從來不磕頭的,有俗語道“閨女的頭貴如牛”,於是,待字閨中的姑娘因此而享有豁免權。

頭磕過,年夜飯吃過,家中的老人就會給小輩們“開賞”,也就是給壓歲錢。一般剛過門的新媳婦,在第一年給公婆磕頭時也會得到壓歲錢,再往後,每年的磕頭就成了一種禮節。而孫輩們,只要是過年,爺爺奶奶從不會讓他們的希望落空。

最後剩下來的時間裏,人們會把新衣服準備好,稍事休息,就等着初一早晨穿上去拜年了……

  家鄉年俗作文7

說到年俗,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咱們中國的年俗可是多的是呀!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國慶節、端午節、聖誕節?這些都是每年一度的節日,人們稱之爲年俗。

過節要突出一個“喜”字,這種節日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而且也散發着招人喜愛的魅力。農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節的高潮,在這一天所有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尤其是除夕夜,家家戶戶幾乎一夜不睡,叫做“守歲辭歲”。三十晚上的團圓飯,講究在半夜子時閤家聚在一起吃,叫作“更歲餃子”,當時民間有這樣一段話:“煮餃子,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滿張羅!”這也意味着吃完餃子即將進入新的一年,也是爲了取個吉利。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夢想,所以人們都非常敬重這些節日、喜歡這些節日?

年俗,中國的色彩!年俗,中國的驕傲!

  家鄉年俗作文8

進入十二月八日,就算是進入年了。俗話說:臘八祭竈,新年來到!這一天要喝臘八粥。這一天的早上把五穀雜糧和糖放在一起煮熟,一家人吃。聽爺爺說臘八粥在以前叫散夥飯,早上地主把剩下的五穀雜糧放到鍋裏熬上一鍋稀飯,讓長工吃後就放假了。

真正的年要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這天在我們這裏叫做小年。晚上要祭竈。這天小孩子最開心了,因爲他們可以吃上盼望已久的竈糖。竈糖有圓形的和長條形的,是玉米或者紅薯片熬製的,上面沾了好多芝麻,所以我們也叫它芝麻糖。晚上,大人們把竈糖,燒餅和一隻大紅公雞栓在爐竈前,點香放鞭炮爲竈王爺送行,讓他到玉皇大帝那裏多進善言。紅公雞就是他的大紅馬,燒餅就是他路上的乾糧,而竈糖就是讓他多說好話。這個儀式在我們老家是很隆重的,但是我們小孩子不管這些,就等着吃糖了。

臘月二十四就要掃房子了,以前住的都是些草房或者瓦房,煙熏火燎的,房子的犄角旮旯積累了好多煙塵,就跟蜘蛛網一樣。這一天人們用長長的掃帚伸到房子的高處去鉤這些髒東西,所以就叫“掃房子”。打掃好了衛生,就要開始準備年貨了。

按照我們家的習俗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殺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八這天門上要貼上對聯,屋裏貼年畫。正堂是四扇庭,東西兩邊的牆上是戲曲中的故事人物,大小門貼對子,門板上貼上門神,讓門神看好家,防止牛鬼蛇神進來。這一天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要貼對子,只要貼了對子就不能討債了,窮人們可以安安生生過年了。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天晚上無論是大人或者是小孩都不能早早去睡覺,全家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講故事,拉家常,我們這裏叫“熬福”

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就要比早了,這天早上是祭天的日子。所以誰家起的越早,誰家就越心誠。家的主人一睜開眼就要起牀,不能說話,輕輕觸碰一下家人,家裏人都心領神會,一個個起了牀,女主人包好餃子,煮好以後,先撈上一碗,由一家之主放到院子裏的供桌上,然後面向天空,向老天祈福。然後點燃三柱香插在香爐裏,跪下來扣頭以示虔誠。之後再燃放鞭炮。等香燃燒完後,我們全家就可以吃餃子了。

正月初一這天是不能掃地,以防把財掃出去,不能用剪刀,用剪刀傳說是會破財的。

從正月初二到初五是走親訪友的日子,晚輩要給長輩拜年。以前的拜年可是一件很莊重的事,長輩坐在堂屋的太師椅上,晚輩跪在他的腳下磕頭。長輩要把晚輩攙起來,是小孩的,磕完頭之後,大人要給小孩發壓歲錢。

到正月初五這一天早上,全家人吃餃子,放鞭炮,叫破五,意思是年基本過完了,可以幹活去了。

年雖然過的差不多了,但從初六開始各種娛樂的年俗纔剛剛開始。我們這裏最流行的民間藝術就是舞龍,舞獅子,跑旱船了。我最喜歡的就是跑旱船了。船家女是男人扮演的,穿上花衣服,進到竹子和彩色布做成的船裏,兩手提起旱船,外面一個小丑拿着船篙,一邊劃,一邊與船家女對唱,內容都是些娶媳婦等的逗樂的段子,甚是搞笑。像這樣的娛樂活動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

我家鄉的年俗還有很多,只不過我記不得了。今天就講這些,以和大家共同分享我們這裏過年的快樂!

  家鄉年俗作文9

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只要一到農曆二十,男人就會趕到集鎮上,忙着籌辦買年貨,滿載着一車的年貨興奮地回到家中,然後騰出一塊空地,將年貨單獨擺放在那裏。女人們則在商場裏購買新衣,這兒買一件大襖,那兒買一條棉褲,這兒買一套童裝,那兒買一套唐裝,直到口袋中的錢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這才拎着大包小包往家裏趕。小孩們則擠在售賣煙花爆竹的攤鋪前,盯着玲琅滿目的爆竹,不知該選擇哪一種。

除此之外,這一天女人們還要做饅頭,包糉子。剛剛宰殺的年豬的叫聲還在院子裏盪漾着,砧板上已經“嘚嘚嘚”地開始剁肉餡了。肉餡裏裹藏着胡蘿蔔的橙紅,芹菜的鮮綠,一股腦兒都裝進了麪皮裏,成了鼓鼓囊囊的包子。紅豆、綠豆、棗子、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夏天就早早地準備好的箬葉將它們緊緊地抱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可愛的糉子。每五個一串,然後放在開水煮上兩三個小時。出鍋後,便掛在窗頭,等待正月的到來。

大人們井井有條地計劃着,孩子們擺弄着煙花,期待着除夕夜燃放的那一刻。真的,就在大家的準備中,山村的春節已呈現出一片熱熱鬧鬧的景象。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這是春節前夕最精彩的前奏。離家不遠的,都紛紛趕回家中,和家人們提前過一個團圓日。當夜幕完全籠罩整個村莊,絢麗的煙火就會準時綻放。

過了二十四,小孩子們忙着給長輩親戚端年飯,當然這個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手上揣幾個紅包。送完最後的年飯,大年三十也就在眼前了。

一早起來,大家開始穿上新衣,便開始忙着貼對聯,掛燈籠。十二點過後,大傢伙都開始準備給先祖的供品,現在條件好了,各色供品應有盡有。有些人家竟將孩子的獎狀也放在籃子裏,一併給先祖看,告訴先祖,今年孩子的成績。當舊年最後一絲亮色斂進了黑匣子,大家門前的燈籠全部亮起,整個村莊被喜慶的紅色包圍着。大家一起圍坐着圓桌,滿面紅光地討論着新的一年的計劃,大家有說有笑,被新年的氣氛感染着。

午夜十二點左右,大家都把自家的煙火包放到祠堂前的空地上,當零點的鐘聲準時敲響,數十炮煙火一齊綻放在村莊的上空,每一炮都震耳欲聾,彷彿春雷炸響在山谷……

正月初一的早晨按照我們村莊的習俗,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要吃一碗長壽麪,祈願能夠健康長壽。

過了初一,大家都開始走親訪友,手裏提着禮品,心中懷着美好的祝福,去拜訪親朋好友。家家戶戶招待客人總少不了“三遍茶”,第一遍清茶,第二遍棗子桂圓茶,第三遍雞蛋茶。還有些人家三遍茶過後,餛飩或長壽麪會熱騰騰地上桌。之後各色菜餚一一上桌,喝酒的喝酒,聊天的聊天,整間屋子都瀰漫着喜慶的味道。

正月十五,年味才漸漸散去,大家夥兒又陷入各自的忙碌中,開始了新一年的打拼。

  家鄉年俗作文10

過了年初一,從初二開始便要去走親戚了。走親戚也是拜年形式的一種,與年初一拜年不同,走親戚一般都要住下吃頓飯、喝頓酒。

“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多少年來,我們鄉下走親戚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因此初二那天走在鄉間道路上的,毫無疑問都是外甥,那是他們去給姥姥姥爺、舅舅妗子們拜年;初三那天,有姑姑的就去姑姑家,沒有姑姑的,就去了姨媽家;到了初四或初五,爲人夫婿者,便攜妻將子一起去岳父母家拜年……

有些人家由於親戚多,所以在年後的幾天裏,天天要迎來送往,不是在家待客,就是外出拜年,忙得是不亦樂乎。

到親戚家拜年,需要先給長輩們磕頭,而親戚家的長輩,自然也會給晚輩中的小孩們發些壓歲錢。記得小時候,親戚們家裏都不寬裕,有時甚至只能得到5毛壓歲錢,但即使那樣少,心裏也常常會美得不行……

走親戚自然不能空着手,總要帶上些禮物才行。現在人們都是帶着大包小包,而且會全部留下。以前可不行,我剛記事的時候,人們走親戚帶的還只是幾個白麪餑餑。由於那時幾乎沒人吃得起細面,所以用細面蒸的餑餑便成了稀罕物,走親戚時用竹筐挎上幾個,沒人會笑話你寒酸。即使就那樣只帶着幾個餑餑,親戚家也往往不會留下,最後主客雙方還經常會爲了禮物的留與不留而推讓好長時間……再後來,生活逐漸好轉,人們走親戚時開始帶一些餅乾、蛋糕、罐頭、水果之類的禮物,發展到今天,鄉親們走親戚時帶的禮物已經是整箱的酒水、整箱的水果、雞蛋、牛奶以及各類速凍或者真空包裝食品。

親戚家待客,從來是竭盡所能,一定要讓客人吃好喝好。過去人們都窮,一年到頭不捨得吃肉,所以姥姥家那大肥的豬肉味道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記憶裏……爲什麼我們小時候都盼着過年?因爲只有過年才能吃到饕餮大餐,才能得到壓歲錢,才能穿嶄新的衣服……今天的小孩子爲什麼對過年沒有那麼多期盼了?那是因爲他們平時不缺吃、不缺穿,又有零錢花,他們的日子已經天天像過年!

過去走親戚,那可是名副其實的“走”,因爲很少人家裏有自行車。即使有一輛,也都坐得滿滿的,通常是男人騎在中間,前面坐一個孩子,後面馱着媳婦,媳婦懷裏再抱一個孩子。而那些親戚家在鄰村的,大都是步行着去串門兒。30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走親戚幾乎看不到騎自行車的了。經濟狀況好點的家庭,已經有了轎車、麪包車,再不濟,也有摩托車、電動車,還有的直接開着農用車就上路了……從初二開始,鄉村道路上的大車小輛,南來北往,絡繹不絕,簡直成了一道風景。

過年走親戚這種風俗不知始於何時,至今仍長盛不衰,它體現着國人對親情的重視,也成了過年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大家平時都忙,親戚之間常常疏於走動,有事也就是打個電話而已,唯有到了過年,是一定要登門拜訪的,你若是不去,說不定就被親戚怪罪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