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古老的民間工藝作文

古老的民間工藝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民間工藝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是大衆的生活的民俗的藝術。下面給大家帶來古老的民間工藝作文,歡迎閱讀!

古老的民間工藝作文

  古老的民間工藝作文(一)

我們家的書架上,擺放着爸爸收藏的一些陶瓷工藝品,(.)還有一些是我在幼兒園做的笨拙的陶瓷小玩意。看着這些,常常使我回想起我學陶藝的點點滴滴。

三歲那年開始,媽媽就給我報了幼兒園的陶藝興趣班。印象中,有一堂課我的收穫最大。那一次老師讓我個人做一條魚,並且發揮想象給魚身上做一些裝飾。大家很快都做好了魚的形狀,我沒有跟其他小朋友一樣千篇一律地用牙籤在魚身上刻畫魚鱗,而是張開五指,在魚身上按下一個小手印。因爲我的設計獨一無二,得到了老師的大力誇讚。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藝術要想得到觀賞者的讚歎,作者一定要想別人想不到的,不斷創新。這,或許就是藝術的真諦吧!

上小學後,我對陶藝的興趣不減,報名了陶藝班。但是這次老師對我們做各種動物、植物的要求是“要像”,爲了把作品做得逼真,要不斷地觀察細節,不斷地把做得不像的作品毀掉重來。漸漸地,這種枯燥的模仿讓我興趣大減。但是老師說:“逼真的模仿是創作的基礎。”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我做出的作品越來越栩栩如生,自己看了也不由得喜歡。偶爾有一些奇思妙想,手裏做出來的東西也更能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通過學陶藝,我明白了:踏踏實實打好基礎與不斷創新同樣重要,缺一不可,而且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做陶藝是這樣,做人更是這樣。

  古老的民間工藝作文(二)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閒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羣衆的審美愛好,並含蘊着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爲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爲剪紙。

剪紙從色彩上分,有單色剪紙和套色剪紙。用一種顏色的剪紙刻出來的作品就叫單色剪紙,它如同版畫中的單色木刻一樣,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這類作品顯得十分樸素大方。而套色剪紙則是用不同顏色的剪紙可出來的作品,這種形式並不常用,這類作品看起來生動形象。

嘉靖中制夾紗燈,刻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罩色,熔蠟徐染,用輕紹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芳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明《蘇州府志》

根據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爲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

  古老的民間工藝作文(三)

我喜歡剪紙是從四歲時開始的,多才多藝的奶奶經常用紙剪小動物,她幾剪子就能將各種小動物勾畫得活靈活現,我對奶奶的剪紙藝術真的羨慕極了。

從那時起,我就被奶奶的剪紙藝術所征服了,也許正是這種家庭氛圍,使我對剪紙有了最初的朦朧的認識。

在我一年級時,正好我的美術老師又是剪紙高手,她送給我一本關於剪紙的書。我被書裏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通過這一本書,我才真正地對剪紙有了書本知識的再認識,因爲我有美術基礎,學起剪紙來就如魚得水。不過剪紙是個細緻活兒,心急的人做不來,往往一件作品馬上就要完工了,卻因爲一不小心剪斷了一根線條而功敗垂成,讓人惋惜不已。所以要說起來,這剪紙還能修身養性呢。只有用心去體會其中的奧妙,才能使作品順乎自然,質樸清新,拙中見巧,粗獷處大刀闊斧,細微處行雲流水。

對我來說,剪紙是一種享受。那剪刀鉸紙時發出的輕微的聲音像美妙的音樂,在這美妙的音樂裏,可愛的動物“活”了,要想學好剪紙,先要學好它的基本功:繪畫,繪畫過關後,就可以開始學習最簡單的用剪刀來剪。剪紙藝術中的基本符號有小圓孔、月牙形、鋸齒形、柳葉形、水滴形和三角形。等繪畫和用剪刀剪的基本功都練得很好之後,就可以嘗試着用刻刀刻了,但是用刻刀時一定要非常小心。

剪紙,體現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剪紙,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智慧的展示;剪紙,是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

我也想像民間手工藝人那樣剪出一幅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送給外國的小朋友,讓他們瞭解中國的剪紙藝術,讓剪紙成爲中外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樑,成爲中外小朋友友好的使者!

  古老的民間工藝作文(四)

刺繡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曆史,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明代蘇繡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較廣。清代爲盛期,當時的皇室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民間刺繡更是豐富多彩。清末時沈壽首創“仿真繡”,飲譽中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繡科主任楊守玉,創始亂針繡,豐富了蘇繡針法。蘇州刺繡,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技巧特點可概括爲“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繡、紗繡等。繡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繡衣、戲衣、臺毯、靠墊等;一類是欣賞品,有臺屏、掛軸、屏風等。

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雙面繡《金魚》、《小貓》是蘇繡的代表作。蘇繡先後有80多次作爲饋贈國家元首級禮品,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國外作刺繡表演。在1982年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盃獎,雙面繡《金魚》雜1984年第56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在蘇繡的近代史上,有一位傑出的蘇繡藝術家---沈壽。其作品震驚海內外。

  古老的民間工藝作文(五)

北京、上海等名城或旅遊勝地,都有售賣“泥人張”泥人作品的店鋪。那些黃泥捏成再加彩繪燒製的泥人,有頑童、少女、老翁、市井羣像、古代偉人、今世名人、小說戲劇成套人物等,個個栩栩如生,件件精彩絕倫!“泥人張”作品已成爲國內外最吸引人的民間藝術品之一。

顧名思義,“泥人張”是製作神采飛揚泥人的張姓民間藝術世家,發祥地在天津市。

泥人張的創始人叫張明山,他生活在清代。於160多年前,他的精美泥塑一反舊時粗糙泥人的造型,捏出了令人愛不釋手、活靈活現的泥人,連朝廷中的官員、后妃們也玩賞起泥人來了。於是,天津藝人張明山的傑作迅速聞名京、津一帶!

傳說這位泥人的張祖師身手不凡,捏技雕工一流。舊時人們常穿寬袖長衫,張明山袖中常藏着一塊熟黃泥,在同朋友對面閒談之時,袖子裏已經偷偷捏塑談話之人的形象了。閒聊片刻告別之際,張大師已然將形神俱備的朋友泥塑捏好,拿出來請其鑑賞,令人驚喜不己!

現在,泥人張第五代、第六代已是知名老師傅,門徒早已遍佈全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