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精選】端午節四年級作文合集十篇

【精選】端午節四年級作文合集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四年級作文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端午節四年級作文合集十篇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1

每年家歷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民間傳統節日。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傳說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往河裏投糉子,讓魚、蝦、蟹吃飽了,它們就不再吃屈原的身體了。

端午節前夕,我家中便熱鬧起來,媽媽張羅着爸爸淘糯米,自己在一旁洗糉葉,外婆呢,把煮好的糉葉疊齊,準備包糉子。我湊上去一看,用料是又大又肥的豬肉,晶瑩錫透的糯米讓人不可以不“口水直流三千尺”。

“饞貓!還沒開始就想吃啦?”,外婆笑咪咪地說,“沒事來幫忙,不要閒着!”我向外婆吐吐舌頭,搬來椅子坐下包了起來。外婆又發話了:“糯葉疊成漏斗形……”“知道知道,您包時我瞧得可仔細呢!“沒等外婆說完,我就搶了話,一邊又忙活着包了起來。拿起幾張糉葉,我反它們疊成漏斗形,放一勺糯米,再放幾塊豬肉,剩下的又用糯米裹了起來,繞了幾下,終於吃到了自己包的糉子,這個端午節真有意思!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2

今天是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我想端午節應該是每一個地方都有的吧,可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這下我可明白了。

我和奶奶來到大街上,四處都會傳來熱情的喊聲。聽“賣糉子啦!甜的,鹹的,香噴噴哦!“但最令我注意的是小孩子了,他們的脖頸,手腕或足裸上都繫着紅,黃,藍,白,黑五色的絲線,奶奶說,那是長命縷。

奶奶從大街上買了些艾草和蒜頭,中午12點,就拿出去放在太陽下曬,說是能夠避邪。

晚上,一家人吃着飯菜,當然少不了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還有一道菜叫黃龍出海,媽媽說:“今天是龍的紀念日,所以要燒這道菜。“電視機裏,小朋友們正在做遊戲,瞧他們的頭上畫着“王“字,身上還佩戴着五色香囊。

端午節可真是有意思啊!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3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五月節、女兒節、詩人節等20多個。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知道此消息後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後來,漸漸發展成賽龍舟。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的原因。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我映像最深的就是戴香包。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比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等。戴香包很有講究。老年人爲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等形狀的,象徵着鳥語花香,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

因爲相傳端午節是惡日。所以,端午節那天,家門口都要掛艾草、菖蒲或石榴。通常把這些東西綁成一束,然後掛在門上。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插在門口可保健康。菖蒲等也各有寓意。

中國的文化真奇妙、豐富啊,吸引了多少外國人關注啊!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4

糉子是端午節節日食品,傳說是祭投江屈原而發明。

往年的糉子總在市場或超市買現成的,今年纏着奶奶硬學包糉子。奶奶拗不過,只好答應。

跟奶奶學包糉子。只見奶奶拿張糉葉,手卷,糉葉便成個空心圓錐形。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張糉葉,想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奶奶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糉葉角,右手將糉葉另一角往裏卷,一面拉緊,一面放鬆些。”經過奶奶的指點,卷好糉葉。

接着,奶奶空心圓錐形糉葉裏插根筷子,拿調勺舀些糯米放裏面,然均勻地搖動筷子。奶奶說:“搖動筷子時輕些,糉葉包緊些,看……”奶奶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包糉子像點樣子。

然捆繩。只見奶奶兩手捏緊糉葉,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兩圈,結繩頭,一個漂亮糉子就包好。照着捆好第一個糉子,完成了!

最後一道工序煮糉子。綁好糉子逐個放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糉子點火。水開15分鐘後,鍋裏糉子互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一個小時即可。

香噴噴的糉子煮好,迫不及待地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啊,真好吃。

通過這次包糉子,既吃到美味糉子,又懂得個道理:學好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有恆心,這樣才能學好本領。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5

你知道幾月幾日是端午節嗎?對,是五月五日。在民間,端午節主要有賽龍舟、吃糉子等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入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把糉子投入江河,主要是爲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打擾已故的屈原。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再廚房裏撒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晚上,一家人圍在餐桌邊,一邊吃着美味的菜餚,當然其中肯定少不了鹹鴨蛋和糉子,它們是端午節大家必吃的東西;一邊還欣賞着精彩的電視節目,看什麼呢?當然是賽龍舟了,你聽,1、2.....1、2......,那聲音是那麼的響亮,那麼的振奮人心!

忘了說了,學者聞一多先生說過,端午是龍節,是四五千年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南方過節要吃“五黃”,即鴨蛋黃、黃瓜、黃魚、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還要佩戴上五顏六色的香囊。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好了,關於端午的一課已經上完了。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6

今天爲了準備端午節,要包糉子了。

早上媽媽一大早就把我叫醒起來幫他做包糉子的調料,這我可拿手了偏立即起了牀。

我先把已經放在缸裏泡了好幾天的糉皮又換了一次水,把糉條放在陽光下曬。我把山菜拿出來小炒了一翻。我又把豬肉拿出來切了80多小塊,然後放入易,黃酒和醬油,攪拌在一起,幾分鐘後用舌頭 舔了舔嚐了一下味道,恩酸死了,味道一點也不香。萬事俱備,就等着下午開始包糉子了。

終於,我千等萬等,終於等到了下午。開始包糉子了。我先拿了兩片糉皮,疊在了一起,然後我先弄了點米鋪在上面,又拿了點山菜撒在了糉子的中間,把手用力往下面一按。然後又使出了自己的龍 爪手抓了一塊肥肉放在了中間後,我又抓了點山菜撒在了豬肉上面,最後,再撒點米在上面。終於進入了最後一步了——把糉子用糉皮和糉條包起來。往這包,不對呀,這樣糉子就包歪了,往這包,也 不對呀,這樣太難看了。我左想右想,上想下想,怎麼也想不到包糉子的方法。無可奈何的我只好象媽媽發出求救。“你這個糉子呀,用大一點的糉皮纔好。”經過媽媽幾句“英明”指導,我終於完成 了自己的大作。

糉子熟了,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我一下子變的垂涎三尺,立刻拿了幾個糉子爲我肚子開刀,一口吃進去,那香味真是叫絕呀,你也過來嚐嚐吧!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7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糉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糉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糉子作爲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糉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衝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裏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划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儘管下着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溼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可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裏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裏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因此,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由於,我是女孩子。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8

“糉葉買好了嗎?”“買好了!”“糯米買好了嗎?”“OK了!”“蜜棗買了嗎?”“當然買了”。

今天呀!可是端午節哦!我終於快要吃到香噴噴的糉子嘍!但是奶奶說要我親手包糉子。“哎!真倒黴!”

我跑進廚房,望着盆子裏綠油油的糉葉不知所措。只見我拿起一個超大號使它成爲一個“漏斗”,再把一些糯米放在裏面,接着拿出一個紅彤彤的蜜棗放在中間,下一步就是包紮糉子了。我隨便拿幾片 糉葉一插,蓋在“漏斗”上,結果由於糉葉太小,蓋不滿。於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糉子“硬鬥”最後糉子灑了一地,“身體”也全軍覆沒了。

“哎!”我只好重頭再來。和前面一樣把糉葉包成“漏斗”,再把糯米和一顆鮮紅的蜜棗放入“漏斗”裏。又把中號糉葉插到“漏斗”裏,終於蓋住了。我接着用最小號糉葉做底,用線一捆,這樣糯米 和糉葉“搖身一變”成了胖乎乎的“糉子小姐”。再過兩小時就可以吃到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嘍!想到這裏我心裏甜滋滋的。

這就是包糉子的過程!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9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歷史上有一位偉大的民族詩人,叫屈原。他空有滿腔抱負,無處發揮,最後跳江而死。後人爲紀念他,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把糉子投入江中,由此人們習慣在那一天包糉子吃糉子。

端午節那天,大街小巷都飄着濃濃的糉子香,走過那兒的人都會口水直流。

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先把糉葉拿在手上圍成一個圓,把糯米和肉放進去,再把糉子包起來,用線把它繫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把我包起來的糉子和媽媽的包起來的糉子放在一起,一看,還不如媽媽的好,我想媽媽能包那麼好,我就不可以包得更好嗎?

糉子包好了,媽媽把糉子放進鍋裏煮,過了幾分種,我聞到了糉子的香味,媽媽說:“已經熟了。”終於能夠吃了,媽媽就把糉子放在盤子裏。我拿了一個糉子,把外殼剝了,開始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過端午節真好,不僅讓我學會了包糉子,又能吃到美味的糉子。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10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是唐代詩人文秀寫的一首詩,主要描繪了端午節和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楚國國王不務正業,整天沉迷在酒色中。楚國大夫屈原多次勸阻無效後投入汨羅江自盡。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啄食屈原的屍體,於是就將飯糰投入江中,魚蝦吃飽以後就不會再去吃屈原的屍體。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他們爭先恐後追趕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由此就演變成現在端午的習俗,吃糉子,賽龍舟……

每年端午節,媽媽都會包幾種口味的糉子,我們全家坐在一起,媽媽剝開一個香噴噴的糉子,撒上白糖遞給我,我嚐了一口,那清香的糉葉包出來的糉子真是美味。吃完糉子,我們全家坐在沙發上觀看划龍舟比賽。爸爸對我說:“划龍舟必須要齊心協力,動作整齊一致,才能劃得更快,團結就是力量。”

現在一些年輕人追求時尚過一些西方的節日,而我卻熱愛樸實無華的中國傳統節日,它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是愛國精神的延續,我們要把這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