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端午節隨想範文四篇「精品」大綱

端午節隨想範文四篇「精品」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導語: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來源於紀念屈原,始於春秋戰國時期。下面是端午節隨想範文,歡迎各位的閱讀和借鑑。

端午節隨想範文四篇「精品」

  端午節隨想範文【1】

快過端午節了,讓我想到小的時候。小的時候最喜歡過節了,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大大小小數不清的節日,總讓年幼的我欣喜如狂,那不僅意味着過節的日子裏有新衣服穿,還有好吃的東西來滿足我可憐的肚子。那時的我不懂得端午節有什麼意義,只知道在那一天有很多好吃的東西,有甜胚、花饃饃、糉子、涼粉、涼麪、臘肉……

用艾草做的香包包叫合包,用五彩線合成繩帶在脖子、雙手腕、雙腳腕用來驅鬼辟邪,還用黑色綢子、五彩線做蠍、蛇、蜈蚣、蜘蛛、蟾蜍帶在身上,用來預防五毒之侵……

這些都是母親在五月初四的下午提前做好的。端午節是早節,農曆五月初四的下午,就有濃濃的節日氣氛了,滿院子飄着香味,櫥房裏母親忙碌的身影,院子裏我們戲耍的吵鬧聲,這種記憶裏的東西彷彿就在眼前。五月五早晨五點鐘的時候母親就叫醒我們去搬楊柳,不一回兒我們就會抱着一捆柳樹條,把它插在各個房框上,你可別說,一插上柳條,整個院子氣氛就不一樣了,給人的感覺就象在什麼綠洲上一樣,世外柳園吧。插上楊柳後,母親就讓我們去用露水洗手,院子外邊有桃樹,我們把手抻進桃葉中,來回擺動幾下,清涼的露水打溼了我們的雙手、袖子、頭髮。順便摘些桃葉回家,母親就把桃葉放在溫水裏泡上一回兒,然後讓我們在泡過桃葉的水裏洗頭。聽母親說用露水洗手,是夏天不小心劃破手傷口不感染。用桃葉水洗頭不但一夏天頭不痛,還可以滋潤頭髮,也許這些都是傳說吧,但我們卻是認真的。做完這些以後,就開始祭祖,打掃完房子,然後由母親把早準備好的祭祖食品端上桌,再由父親親自擺好。做完這些以後,大根有十點鐘了吧,我們就開始敞開肚皮吃起來……

到現在我的記憶裏常常地會泛起一股傷着胃的食酸味,和家人們坐在一起往往會說起這些往事,我們也特意做了那些吃的,比過去的油放多了,比過去的肉新鮮了,比過去的面更白了,但我卻怎麼也吃不出當年的味道了,也許是日漸富裕的生活把我這個城市邊緣人已經同化得差不多了,城市裏生長的是情人節狂歡節含苞欲放的紅玫瑰,但我的心常常會莫名其妙地潮溼於泥土的氣息中。正好這次的.端午節,我和家人同樣說着過去的端午節,做着同樣想吃的東西,可是怎麼做都不是那種口味。我和孩子們說起我們的端午節,他們只是笑我癡。就這樣悵立在城市的端午節裏,我不知道該怎樣收拾自己的心事……

  端午節隨想範文【2】

今天五月初五,端午佳節,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吃糉子,賽龍舟,緬懷先人。不過這一天對我來說卻平常的很,今天沒有吃糉子,更沒有做其他的事情。罪過,罪過。

其實端午節對我來說除了吃糉子這一件事情比較有意義,其它對我好像沒有什麼吸引力。在北方,河流很少,賽龍舟好像是南方人的專利,屈原也是在南方的汩羅江自盡的,我對他也沒有什麼感情,因此也不會真心實意爲他而緬懷。好在現在沒有人再逼迫我去做類似虛情假意的事情。

最近網上關於端午節有關的話題非常之多,非常熱鬧。一,自然有很多文人騷客盡情揮墨,表達對端午佳節國泰民安的自豪,表達對先人的追憶,表達對傳統節日的喜愛。二,中韓對端午節之爭,這算是“由來已久”了,在端午佳節之際又添新火,話說某一韓國美女留學生在中國教中國人吃糉子,頓時網上沸沸揚揚,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強烈地打擊。討伐便接踵而來,不過終究不會長久。話說韓國人吃糉子還真是講究,吃前必須沐浴,換上韓服,正襟危坐的樣子,一次表達對先人的尊重。我真的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個吃糉子的韓國人都是這樣做的,我也不知道他們的內心是否對先人真有緬懷之情。我只知道這對於我來說是不可能的,看見糉子便如餓狼看到小羊一樣,先飽餐一頓,哪裏還顧得洗澡啊。可能這就是我跟人家的差別,究其原因並非僅僅因爲我的素質較低吧,更多的是溫飽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沒有溫飽哪有什麼心情去管什麼禮儀啊。我知道古代人也一定是這樣的,而古代的窮人基本不會被記錄在史書上的,流傳至今的傳統禮儀大抵都是富人的專利吧!

不管端午節是中國的還是韓國的,或是中國一個韓國一個對我都沒有什麼影響,對大家也沒有什麼影響吧。即使我們與韓國爭搶端午節之名,即使我們搶到,只要我們沒有把握端午節的實質,只要我們還是缺乏對傳統節日的感情,我們也不會將端午節之實保留下來,我們不會真正瞭解傳統文化的魅力。真是好笑,明明我自己都沒有真正瞭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明明我自己都沒有將端午節放在心中,明明我自己都沒有爲傳統節日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真是悲哀,我對自己沒有什麼期望,有什麼資格對別人期望什麼呢!哦,明天吃一個糉子,一定細嚼慢嚥,一定要溫文爾雅,一定要顯得自己有禮儀,一定要顯得自己對得起中國的傳統。但是我知道傳統文化在我的骨子裏一點也不存在,一點也不存在。我爲自己悲哀,我就不爲他人悲哀了,就這樣吧。

  端午節隨想範文【3】

“糉子香,香廚房。

艾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奶奶在端午節時教我的歌謠。記得爸爸常跟我說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裏,端午節對他是一個充滿好奇而又充滿期待的節日:在初夏那個節日的晚上,剝開一個糉子,滿屋飄香,大家圍在一起,小孩纏着大人講那個熟悉但卻百聽不厭的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着亡國危運,而他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他悲痛欲絕懷抱着石頭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漁民划着船,四處尋找他們愛戴的屈原,他們爲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到了江裏……每當故事講到這時,大人們總會指着天空說:“你看,天空中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們便會擡起頭遙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尋找那顆最明亮的星星。

又到一年糉飄香,你是否對端午節有所期待呢?吃着糉子,是否能吃出糉子中的那段故事?遙望天空,隔着籠罩着的濛濛工業霧氣,是否還能望得見天上那顆閃耀的星星?

高樓大廈平地而起,大片的麥田消失了,在城市的邊緣,我們已經很難看見“出門一望麥兒黃”的景象了。是啊,時空的變換,端午節是否也在這鋼筋水泥的擠壓中越走越遠呢?喧鬧的城市,承載着人們太多的慾望,父輩們的歡樂,是否已淹沒在城市的閃爍的霓虹燈中了呢?

我們已經不能理解父輩們少時的期待了,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糉子,而糉子的味道似乎也越來也乏味,而我們感興趣的是笑容可掬的麥當勞叔叔,那慈眉善目的肯德雞爺爺;我們也對那古老的故事也缺乏興趣了,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網上看米老鼠和唐老鴨!對奶奶教我的歌謠,我也覺得有些老土,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我的MP3播放器中錄製各類搖滾歌曲!

然而,我們沒有感到缺少了一些什麼嗎?我們似乎缺少了一些快樂,缺少了一些嚮往,缺少了一些責任。在喧鬧中,我們正在迷失方向!

  端午節隨想範文【4】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由來源於紀念屈原。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又到五月初五,對屈原的懷念之情油然而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抗秦,遭到貴族士大夫們的強烈反對。隨之遭饞去職,超出都城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間》、《九歌》等不朽詩篇,流芳百世。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佔領,心如刀絞,於五月初五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汩羅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着小船隻,在江中來回去打撈他的真身。漁夫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在江中,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獨食,人們想出用箬葉包飯,外纏彩絲,漸漸發展成糉子。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吃糉子的習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一傳統習俗。糉子發展到今天,品種花樣繁多。糉子已成爲中國人民的傳統食品,平時在街頭巷尾都能買到,且進入各大超市。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箬葉、包糉子。糉子用的糯米“白瑩如玉”,輔料有豆沙、臘肉、松子仁、棗子、綠豆紅豆等。經過加工成爲錐形、菱形。詩人蘇東坡有“時有糉裏見楊梅”的詩句。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入門眉,懸於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來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的防病去蟲作用。時值今日,人們仍掛菖蒲、插艾蒿,驅病蟲,保健康,祈求平安。

從今年開始,端午節成爲國家法定節日。我早早的上街買來箬葉、糯米和紅棗,在門前放上家艾和菖蒲保平安。女兒今年初三畢業,即將參加中考,爲了討個吉言,我在包糉子的時,把紅棗作爲餡包了進去,寓意“早中”,希望女兒今年中考考出好成績,進入理想的高中,爲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礎。現今,端午節吃糉子,除了紀念屈原外,還增加了新的內容,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