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華語情結

華語情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華語情結
語言是我們所知道的最龐大最廣博的藝術,是世世代代無意識地創造出來的無名氏的作品,像山嶽一樣偉大。
  ——EdwardSapir《語言論》
  說得真好,語言像山嶽一樣偉大。不管哪一種,堆壘到20世紀,都成了山。華語無疑是最高大幽深的巨嶽之一了,延綿的歷史那麼長,用着它的人數那麼多,特別有資格接受EdwardSapir給予的“龐大”“廣博”這類字眼。一度與它一起稱雄於世的其他古代語言大多已經風化、幹縮,唯有它,竟歷久不衰,陪伴着這顆星球上最擁擠的人種,跌跌撞撞地存活到今天。就是這種聲音,就是這種語彙,就是這種腔調,從原始巫覡口中唱出來,從孔子莊子那裏說下來,從李白杜甫蘇東坡嘴裏哼出來,響起在塞北沙場,響起在江湖草澤,幾千年改朝換代未曾改掉它,《二十五史》中的全部吆喝、呻吟、密謀、死誓、乞求都用着它,偌大一個版圖間星星點點的茅舍棚寮裏全是它,這麼一座語言山,還不大麼?
  但是,山一大又容易讓人迷失在裏邊。蘇東坡早就寫好一首哲理詩放着呢:“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終身沉埋在華語圈域中的人很難辨識華語真面目,要真正看清它,須走到它的邊沿,進出一下山門。
  我揣想最早進出山門的比較語言學家是絲綢之路上的客商。聽到迎面而來的駝鈴聲,首先要做的是語言上的判斷。那時唐朝強盛,華語走紅,種種交往中主要是異邦人學華語。這就像兩種溶液相遇,低濃度的溶液只能乖乖地接受高濃度溶液的滲透。在這種情況下,華語對於別種語言,不太平等。
  到得明清時期,華語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往就再也不會出現玄奘那樣的安詳氣韻了。歐洲文明的崛起使曾經極爲脆響的華語稍稍變得有點囁嚅。另一種不太平等的態勢出現了,而且越到近代越甚,在國內國外有些地方,華語簡直有點“虎落平陽”的景況了。
  一個蒼老而疲憊的母親常常更讓兒女們眷戀,於是,就從華語在國際交往中逐漸不大景氣的時候開始,在中國的文化漂流者心中,一種“戀母情結”產生了。
  這些年在華語圈邊沿上晃盪進出的人數之多,可能已達到歷史之最。青年知識分子中很少有完全不理會外語的,這實在是中國走向世界、走向現代、走向未來的吉兆,一點也不應該抱怨。從趨向看,進出華語圈的人還會多起來。幾乎所有大城市裏的父母親,都在關注着子女們的外語成績。至於華語的好不好,反而已不是關心的重點。前不久聽一位中年學者演講,他講到自己曾默默與一個外國同行作過對比,覺得除了英語,其他都可超過。“我英語不如他,但他華語不如我呀,扯平了!”學者說到這裏引得全場鬨笑。大夥不能不笑,他們似乎已經不習慣把華語放在與英語平等的地位上。據說產生笑的機制之一是把兩個完全沒有可比性的東西比到了一起,釀發出一種出人意料的不協調感。難道,華語在世界語言叢林中真已變成了這樣的角色?
  笑容只能在臉上凝凍,心底捲來綿長的感嘆。
  自從倉頡創造了第一個方塊字以來,中華文明就薪火相傳,綿延不絕。傳神的象形字,變化多端的字體,飛揚着一個偉大民族的智慧。華語,祖國的母語,中華民族的瑰寶。
  華語是現在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種語言,而且它已經走向世界。
  熱愛華語吧,她是祖國的驕傲,是東方巨龍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