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端午節微信文章:端午感懷

端午節微信文章:端午感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一年一次的端午節又要到了。大街小巷糉子飄香,賣香包的老人隨處可見,超市裏也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端午節食品……節日氣氛一天濃似一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微信文章:端午感懷,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端午節微信文章:端午感懷

  【端午節微信文章:端午感懷1】

這幾年的端午節,我總是吃着單位發的端午糉子:綠豆肉糉、鹹肉糉、豆沙糉、蛋糉……還有鹹鴨蛋,在平靜中度過了。端午吃糉子固然表達了對屈原大詩人的懷念,更多的無非只是滿足一下口欲罷了。細細咀嚼,總是感覺少了份最純真的端午味,最難忘的還是自家包的糉子肥而不膩,,精緻爽口。

小時候,雖然經濟條件差,但一到端午前夕,父親總會提前好幾天就特意趕到城裏選購上好糉葉,那種闊葉的專包肉糉用的乾貨。到端午的前四五日,用熱水浸在桶裏浸泡一到二日。一二天後,家裏就會忙碌起來。母親挑選上等的糯米浸洗、紅豆、棗子……浸泡些時間,再將米,豆等淘洗乾淨。糉葉自然也是要洗乾淨的。等米基本爽幹水份,就開始裹棕子了。

母親裹糉子時,我則圍着大木盆,驚奇地看着糉葉糯米和肉餡如何在母親靈巧的雙手中,變戲法似的成了一個個菱角分明的糉子。我喜歡看母親將雪白的糯米被淋上醬油,然後用手翻來覆去,漸漸的,米就攪拌成黃褐色,。母親裹起棕子來,既好看,又利索。只見面禮母親用左手先將一張糉葉折成勺子形,再用右手在糉葉底上放進一、二把糯米,接着,再放上兩塊用醬油浸得成暗紅色的肉,再加入糯米將肉與埋進米中後就用右手輕輕折過糉葉。如果遇上一張小的糉子葉,就再取過一張小些的糉葉,二張相互錯位疊加一起來裹。母親用左手拿着成形的棕子,右手接過我遞上的稻草梗。母親一端用牙咬着,右手把稻草一圈圈的繞着棕子,梆緊,一個棕子就算完成了。包好的棕子我總是喜歡都做上了記號。串起來的是肥肉糉。將稻草剪短短的是精肉的。妹妹愛吃紅豆沙的糉子。由於妹妹在外面做工,母親總會給她留着,用紅線作記號。

母親在裹糉子時,總會伸出手來要裹糉子。開始時,母親不允許我裹,後來經不起我糾纏,終於同意我試試。我欣喜若狂,開始按照母親的方法去裹。由於我手小,裹不成大糉子。最後,我竟裹出形狀不同的小棕子,看起來小巧玲瓏,倒成了炫耀本領的寶貝。

五月初四的晚上,父親將柴火準備得很充足,竈堂用燒得火紅火紅。糉子一個串着一個,跳水一樣,義無反顧地跳進了鍋中。開始煮糉子了,一會兒工夫,滾燙的水不斷地往外洶涌地冒着熱氣,香氣四溢出來。頃刻間,屋內屋外空氣中到處瀰漫着純濃的糉香,風裏夾雜着清香拂面而來,沁人心脾……

母親說,糉子要煮很長時間,才能熟。明天才是端午,明天才可以吃糉子。我們只好在期待着明天,期待着端午。

清晨,鼻子早就被廚房裏飄溢出來的糉子的香氣喚醒了,興奮異常,迫不及待地睜開眼睛。空氣中到處可以聞到糉子那特有的香味。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童心頓時被喚醒了。我們圍着廚房追逐着,打鬧着,歡叫着……我總喜歡用筷子插着糉子舉在手裏,一邊嬉戲,一邊吃糉子。父親愛吃甜食,吃糉子時,父親喜歡用糖蘸着吃。細膩的糯飯,撒點白糖,軟軟糯糯的,糉葉的清香濃濃的,豆或棗的香甜會集在一起,真是別樣風味。我喜歡吃糉子,特別喜歡吃自己包的糉子。玩耍中,好幾個小糉子不知不覺下肚了。於是,母親就不允許我再吃了,說是吃多了會滯食,消化不良。我只好忍痛割愛,不再貪吃。糉子總是不是一天就可以吃完的。端午過後,也會看到家裏的廚房裏都還掛着糉子,這便是端午的餘香了……

12時一過,奶奶便端着一碗的雄黃酒出來了。她拉着我們,把雄黃酒準確利落地塗在額前和手上,說這樣可以避邪避蟲。小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指着對方的樣子傻笑。笑聲過後,父親會帶我們去看划龍舟。跟着父親,不知道走了多少路,依稀可以看見一條河和遠處黑黑的人羣。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我個兒小,擠在人羣中什麼都看不見。父親就把我抱起來,騎在肩上。我在人上面,眼前豁然開朗了。翻滾的河面上,紅的,白的,黃的龍舟,在鑼鼓聲和吶喊聲中,你追我趕,奮勇前進。船槳激起的無數浪花,像一條條白色的游龍,在人們的助威聲中,翻滾着……

如今,家門口沒有艾草的藥香,屋內也聞不到糉葉的清香,肉棕的濃香。恍惚中端午已悄然而過。幼時的端午,已珍藏在記憶的魔盒裏了。

  【端午節微信文章:端午感懷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閒暇之際上網,無意中看到這首童謠時才發現,不知不覺中,端午節又來臨了,在我心底的那點情感禁不住又一次漸漸變得溫柔起來。正如大家所知,二十四節氣當中,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三大節日在我們傳統的節日中佔着很大的比例,其中端午節又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日子。

由於地理位置的差異,南北方對於過端午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這裏的北方特指我的家鄉那一帶,後面簡稱爲北方。首先從吃的方面講,南方過節日的當天早晨,大人們要早早的起來或自己動手做包子,或到店鋪裏買現成的,同時,要準備好茶葉蛋、皮蛋、鹹鴨蛋、水煮大蒜籽、糉子等好吃的食物。而北方則不用早早的起牀,在當天只要準備好糉子和蒸米糕(也叫軟米糕),蒸米,它是生長在北方的一種農作物,有些像小米的樣子,但比小米的米粒大,大約是其三倍大小,也是金黃色的,吃之前先將其浸泡一天一夜,然後按照一定比例先將紅棗放於一種陶製的底部全是5角錢硬幣大小的孔洞的鍋內,上面鋪上蒸米,而後將其加蓋並且密封四周,放在蒸鍋上,蒸大約三四個小時左右後取下,將米與紅棗倒入一容器內,並將紅棗用工具碾破,與米混合拌勻後盛一碗灑上白糖,吃起來味道真是別有一番風味。而糯米糕的做法與蒸米糕大致相同,只不過將米的品種變化一下而以,不過,以我而論,糯米糕的味道比蒸米糕差了一截,可能是因爲後者的鄉土氣息更加濃烈一些吧!

再者,從生活習性講,節日當天,南方的小孩子身上大多會掛個或者裝個紅殼蛋,或者戴個香囊,期望着小孩子們能夠健康健康、快快樂樂的成長;門窗兩側插滿香香的艾草,驅走蛀蟲,保我們身體少受蛀蟲侵擾。而北方則是在節日的前兩天用各種五彩絲線搓成一根根繩子,戴到脖子上、手腕上以及腳腕上,有些愛美的女孩子甚至將其纏於扎頭髮的皮筋上面,等到節後的第一場雨水來臨時,便要將這些五彩絲繩全部拋到水裏,讓它們隨着雨水而走,象徵着把自己身上的一切穢氣、不愉快、不順利,總之一切不好的東西帶走,期望着以後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最後,從玩的方面說,南方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賽龍舟,其所賦予的最古老的意義在此自然就不必多講了,只不過現如今的人們又給它增添了許多現代的氣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大家在一起不僅切磋了技藝,交流了信息,又加強了彼此的情感。而北方則沒有龍舟,不過各種遊樂的項目卻也是讓人大開眼界,過足了玩癮。

端午一年一年過,可節日的情感卻在一年一年的改變。青蔥的年華在指縫間一天天的溜走,我從少不知事也到成了家,立了業,經歷了那麼多,看到現在的小孩子生活得一個比一個幸福,我的心裏也是甜蜜蜜的。端午又來臨了,雨水也跟着湊起了熱鬧,它打溼了生命,也打溼了我的心,但我的心底卻是在歡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