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普通話考試說話範文朗讀

普通話考試說話範文朗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篇一:童年的記憶

普通話考試說話範文朗讀

每當看着活潑可愛、天真無邪的小孩從我身邊蹦蹦跳跳經過時,總會勾起我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我的童年是快樂而又幸福。那時候的我和許多土生土長的鄉下孩子一樣,是那麼的貪玩、調皮和搗蛋。捉迷藏、做家家、上山採蘑菇,爬樹搗鳥窩,下河摸魚蝦。這些可都是我們小孩最喜歡玩的事。特別是下河捉魚,這是我們最拿手的本領。一有空,我們就呼朋引伴向村邊的那條小河奔去。大夥跑到河邊時,連小褲管也顧不上挽起來,就爭先恐後地紛紛跳進河裏去了。其實這條小河嚴格來講根本不是河,只是兩塊水田之間寬約一米的小水溝吧!水不深,只沒到膝蓋,水清澈見底,可以看到一小羣一小羣的小魚游來游去。我們下水後,就在水裏跑來跑去,兩個小腳丫拍打着水面,“撲通撲通”的,水花亂濺,我們樂得哈哈大笑,不久,原來清澈的水已被我們搞得渾濁不清,甚至連水底的淤泥也翻上來了。

這樣一來,那些原本還在逍遙自在遊玩的小魚就被迫把頭浮出水面呼吸,而我們呢?一看到那些小魚就飛快地伸出小手把它們迅速地從水中捧起來,放進事先就準備好的盛有水的小塑料桶裏。這些可憐卻又可愛的魚兒只能乖乖地在桶裏游來游去了。

每一次,我們都是採用這種方法,先把魚兒搞得暈頭轉向,再來個渾水摸魚,於是幾乎每次都能滿載而歸。但回到家總免不了挨大人責罵一頓,爲什麼呢?因爲每次捉魚回來,總搞得渾身上下溼漉漉的,衣服上、臉上、甚至頭髮上都沾上泥漿,活象一個小泥人。

小時候經常會挨大人責罵,但絲毫沒有挫傷我們去玩的積極性。因爲小孩貪玩和頑皮的天性已佔據了我們幼小的心靈。那條小河,成了我記憶中童年的樂園

回憶總是美好的。雖然屬於我的童年已離我遠去,但童年那段無憂無慮,快樂無比的日子在我記憶中將永不褪色。童年的往事,依舊散發着迷人的芬芳。

  【篇二:我知道的風俗】

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種禮節。當好客的主人跟客人獻哈達時,客人應該鞠躬接受。藏族人伸舌頭是一種謙遜和尊重對方的行爲,而不是對他人不敬。雙手合十表示對客人的祝福。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會客時最主要的一種禮節。客人先用右手無名指沾點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彈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寶),然後小喝一口,主人把杯子倒滿,再喝一口,主人又會把杯子倒滿,這樣喝完三次,最後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馬肉、驢肉和狗肉是從來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連魚肉都不吃,因爲藏族人認爲狗和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驢被視爲一種很不乾淨的東西,也不會食用。所以在西藏千萬不能提起吃驢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旅遊景點是寺廟。目前西藏對遊客開放的很多寺廟都是藏傳佛教寺廟。藏民族普遍信仰是藏傳佛教。所以在轉經時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時針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轉經的時候,身後會跟這一些掛着紅綢子的羊,這種羊被稱爲“放生羊”。不可對這些羊進行騷擾。同時在寺廟佛殿之內不可大聲喧譁和隨意觸摸佛像,在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更不能在佛殿內錄象、照相等。

從戰國始,除夕吃餃子的習俗,大約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除夕之夜,全家人圍坐燈前,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天山地下,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共享天倫、其樂無窮之趣。

《燕京歲時記》記載過年吃餃子的情形:“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面做餃而食之,謂之‘煮餑’,全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示順利,家人吃得者,則終歲大吉。”如今,人們已不信這些了。不過,還有人家在餃子裏放上糖塊、花生仁等,吃到糖塊象徵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願長壽(花生名長生果)。除夕之夜這頓餃子全家都要吃,謂之曰“歲餃子”、又叫“團圓餃子”。

古時,稱餃子爲“餛飩”、“水角”、“角子”、“扁食”、“煮餑”、“銀元寶”等等。

《廣雅》記載:那時的餃子叫“餛飩”,形狀如餅,到了北齊,形狀與以前的就不同了。顏之推談到:“今之餛鄔,形如偃月,形狀與現時無異。”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書中,也有記述:“凡御宴至第二盞,多有下酒肉、鹹豉、爆肉、雙下駝峯角子。”那時御宴上的餃子是“雙峯”的,形狀與現時的不同,可能是宮中的特製,與民間的形狀不一。經過2000多年的變革,形成了今天這個樣兒。

據近年考古發現,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區發掘出的唐代墓葬裏,發現木碗裏有餃子的遺存,其形狀與現在的一樣,這表明,在當時人們食用的餃子已經傳到了中國的邊疆地區。

北方人都愛吃餃子,把餃子當做佳餚,多有敬人之意,逢年過節,迎賓送親,總要包餃子。春節、除夕、初一、初五、全家吃餃子,喜慶團圓。辭舊迎新,預祝新的一年幸福、快樂、平安、順利。 北風東漸,上海街上開了許多餃子店,上海人對餃子也感興趣了。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我們這一帶農村中,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就要去採摘蘆葉了。

在農村裏,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最爲普遍。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家境比較清寒,每年端午節只能包米少豆多的豆糉,母親叫它“豆糉”,一個糉子裏除糯米外,就是那些紅褐色的赤豆、白豆等豆子,這些都是母親在房前屋後一些閒地上種的,不過,豆子多了,吃起來很香,包豆糉這個活兒,還要有一定的技術的,不然的話,在煮的時候,糉子會散開來。

糉子的形狀最常見的就是一種寶塔糉,尖尖的頂,三角形的底座,豎起來放在桌子上,它不會倒下來,這種糉子大的約有半市尺長短,小的也有三四寸,一些心靈手巧的小媳婦還會包十分有趣的“連環糉”,兩個小糉子中間有一根紅線牽連着,還有別出心裁包的“月牙糉”、“枕頭糉”、“拳形糉”、“方

糉”等等,五花八門。

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不管貧富都要包糉子,左鄰右舍串門的,按村裏的規矩,也一定要嘗一下主人家包的糉子,吃時,把青青的蘆葉從下面開始,一張張地剝開,再用兩根筷子戳進底部,從糉子的寶塔尖上開始咬起,直到吃完爲止。有些大的糉一次吃不完,只好帶回家去,不能留給主人家。這個時候,滿屋、滿村都散發着蘆葉的清香。家家戶戶不僅自己吃,還要挑上幾隻包得最好、最大的糉子,用紅線串着扔到村旁的河浜裏去,連我們偏僻小鄉的農民也知道紀念屈原,這個憂國憂民重氣節的詩人

小時候的我,疑惑不解也好奇地問過母親:“屈原抱着怨氣是跳到家門前的小河裏淹死的嗎?”一字不識的母親當然不能回答我的問題,她只是喃喃地說:“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篇三:我和體育】

說到體育,我想到的不是那些體育明星,而是我們體育課的1800米,以前初中高中跑800米我們就死去活來了,現在一下子就來了個1800米,我們都是很畏懼的。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只能硬着頭皮上了。不過除了跑步,現在的體育課我還是很喜歡上的,體育老師會教我們很多東西,不像初中高中那樣,老師一般都讓我們自由活動。體育課上,老師教了我們擒敵拳、五步拳,還有劍,最近又在學太極,這些豐富了我的生活,就像上次我們到敬老院去搞活動,我們幾個就打了一套五步拳給他們看,娛人娛己。有時我會鍛鍊鍛鍊,跑跑步,但是晨跑對於我來說有點難,我總是起不來,然後就出現了晚跑,我總是拉着我的室友一起去跑。本以爲大晚上的操場應該沒什麼人的,可是沒想到打籃球的打籃球,跑步的跑步,看來這大學的人愛好就是不一樣。現在在大學裏,思想變得更加成熟了,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體育鍛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閒暇時間,我纔會叫上幾個同學一起到操場上跑步,或者在我們宿舍樓下打羽毛球,體育鍛煉對我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另外,寒暑假放假回家,我早上也會堅持跑步,跑到我家附近的公園,繞一圈之後再跑回到街上吃早飯,這種生活真的很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