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日照行走進五蓮山散文

日照行走進五蓮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11K 次

日照有座五蓮山,美若五朵蓮瓣的山頂雲霧繚繞,山不算高卻奇景遍佈,險象環生,它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武夷之秀逸、衡嶽之煙雲……不由得對此山心馳神往。五蓮山位於五蓮縣東南部,東臨黃海, 主峯海拔515.7米,是山東省東南部最爲奇秀的山。蘇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時,曾登臨五蓮山,盛讚其 “奇秀不減雁蕩”。

日照行走進五蓮山散文

上五蓮山有兩條路,南路汽車可以多走一些,省力氣,而北路風景好,但是要從下往上一步步登上去,從南路這裏上山,沿路而上,首先看到了光明泉,碑文載“光明泉建於唐朝61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泉水清澈甘洌,終年不枯,富含多種礦物質,常年飲用此水能健體明目,因開山和尚心空法師用此水配山能夠草藥爲李太后治癒眼疾而得名。”看過號稱始建於唐代的觀音洞後,繞過一塊形似蛤蟆的怪石,眼前一亮,在山坳的一片菜地之上,閃出一個紅門黃牆、青瓦小檐、古樸典雅的寺院,看上去不同一般。寺院門不大,也就有兩米多寬,在常見寺院中,比較少見。兩側黃色院牆上,粉刷了一塊塊紅色的方塊,上寫南無阿彌陀佛等字樣,在陽光下金光閃閃,何等氣派。來到門前,見有一對雕刻精美的石獅,後是一道陡起的臺階。門前站定,舉目望,原來到了皇家寺院光明寺,門兩側懸掛一幅金字對聯,寫的是:名山自是無雙地,妙法仍然不二門。看來這寺院的氣勢,還真有點當仁不讓的皇家氣息。

拾級而上,進得門來,一個寬敞的院落呈現眼前,這就是天王殿。讓人感到異樣的是,東西配殿修飾卻新舊兩重天。東側配殿翻修一新,門內佛音嫋嫋,香火繚繞,有幾分廟宇厚重的沉香,而西側的卻是破舊不堪。檐下的雕樑畫棟已經腐朽,窗櫺塵土蒙垢。殿前的四個柱子已不見油漆的顏色,漆皮剝落,變得殘缺不堪。山牆剝離,搖搖欲墜,屋頂瓦上卻長滿了雜草,隨風搖擺,枯黃草色在陽光下越發顯得衰敗。山寺是依山而建,山寺一體,配殿前的天王殿就在山體的高處。登上37級陡峭臺階,來到殿前,發現地勢高了不少。回首,見山景已經變得開闊起來,遠近的山峯、巨石、廟宇在這裏盡收眼底。面前右側的另一塊巨石,又酷似五指,看來這山寺有兩隻神手保佑,定是興旺無疑了。回顧天王殿左右,發現這殿門更像一道寺院的外門,如院中有院。門外也有一對聯:頂上祥雲巡山護法三洲感應,掌中寶杵伏寇降魔四境平安。穿過殿堂,繞過巨大的彌勒石佛,臺階之上就是寺院的大雄寶殿了。不過這殿堂不大,橫不過三間,是座老殿,已經有些破落,但瓦卻是黃綠琉璃瓦,顯露出幾多曾有的威儀。

從寺廟左側門出來,一路高山風光。回首間,一尊大佛側影跳入眼簾,讓人暗暗稱奇。這就是著名的'五蓮大佛。沿着小路來到大佛前,發現這佛像十分高大。佛身是山體,佛首是山頂一塊完整巨大的花崗岩,石佛呈座姿,頭依山體,依坐俯視,面目端詳,栩栩如生,給人以濃濃禪意。其面含笑意而未笑,目光慈祥且雍容大度,在國內石佛中實屬罕見。過去曾見過許多佛像,這佛像雖然趕不上樂山大佛高大,氣勢也比不上雲岡石窟,但這天然座佛實屬奇蹟。石佛之下,設有高高的石臺、香爐,周邊還有石雕和圍牆,分明是一處天然的大雄寶殿。既有皇家恩賜的佛廟,又有上天賜予的石佛,我想,這恐怕就是五蓮山的精髓和神靈所在。

大佛右側有一條林蔭小道,從那裏出去,穿越松針掩映的石板路,見在一塊巨石上,有一座精緻絕倫的四角石亭,名叫觀讕亭。而亭下那塊聳起的巨石,可能有佛的照應,人們尊其爲“菩提樓”。迴轉來到亭上,扶欄眺望,四周的峯、林、鬆、石以及漫漫山野盡收眼底,頓覺眼界大開。站在這裏四周看去,秀峯奇異,巍峨挺拔,青翠秀麗,含幾分雁蕩情,帶幾分石林秀,蓄幾分湘西意。秀峯在陽光明媚之中,涌蕩着許多紫氣,瀰漫生機,細細品味,醇厚不已,好不迷人。遠處的望海樓,巍峨挺拔,清秀身影矗立於巨石山顛,陽光下多出幾分神氣。站在亭上,看周圍風雲脈脈,感天空長風清流,令人心曠神怡。

從觀讕亭沿向北而去,是清一色馬尾松林,在藍天白雲的背影裏,在陽光的映照下,翠綠惹人。沿翠鬆遮掩間的山脊石路而去,看遠方山峯,竟有幾分登西嶽華山西峯的味道,感覺到這山的高險天境。走過這段路,漸漸進入另一個境界。先是來到山頂的一塊巨石之下,此時好像沒了去路,定神一看,原來路藏在一條狹小的石縫之間。躬下身,低着頭,屏住呼吸,小心翼翼鑽過去,來到一處停腳的石上。這巨石之下,絕壁如削,不見谷底,甚是險要。幾乎在這山崖邊緣,有一塊兩米多高几乎傾斜的大石塊,危如累卵,岌岌可危,這就是“風動石”。遊人上去用手輕輕推一下,它還能來回擺動。儘管看上去稍加用力就能滑下去,可無數遊客都試過身手,它多年仍穩居山顛一角,讓人嘖嘖稱奇。側身再穿越一巨石的縫隙,幾乎是從石底下爬着鑽過去,便來到一塊巨石之下。這石之頂就是山頂。我們身處懸崖,下面是一道深淵,看上去格外險峻。這山石上有一巨大的裂痕,把石頭一分爲二。石上刻寫着“試劍石”三個大字,旁邊還有“關公試劍”幾個字,好像說是武聖關雲長曾在此試劍,揮劍將巨石劈成兩半。稍加歇息,再從石縫下的通道鑽到背面去,進入石縫其中,一道天光亮在頭頂,狹窄中看去十分高遠。這就是景點“一線天”。有奇石的造化,五蓮山不僅有仙、有險,還有幾分深幽,“鐵衚衕”就是其中一景。鐵衚衕是山頂的下山之路,形似雲天路,陡如十八盤,鬼斧神工。兩側鐵壁百丈,松柏垂影,清風習習,幽谷深澗。一路走下來,雲飛霧度,衣袂飄蕩,心神似旌,如仙人下凡。到了這裏,真的體驗出五蓮山幽幽之情。出了鐵衚衕,迎面山頂閃出一塊山石,看上去像是鱷魚一般。在鱷魚長長嘴巴上,還壓着兩塊石頭,好像誰爲防止它張嘴傷人。再往前走幾步,這巨石又像一隻大象,揚起鼻子,輕搖巨耳。沒走幾步,眼前又跳出一個石窟,裏面有一塊石頭活像獅子一樣。更奇的是,在這不顯眼的地方還藏有一個深幽的水簾洞。洞前水簾瀉灑,涼風習習,幽情萬分;洞內流水潺潺,終年不息,如夢如幻。據說洞內深80米,高60米,上連光明寺,下接山下的停車場。從洞外的煙雨亭停留片刻,尋煙雨澗拾級而下,一路石路清淨,綠枝遮蔭,風葉婆娑,流水滴鳴,石屏路轉,愜意萬分。看幽情瀰漫,清涼宜人,身心格外舒展輕鬆。

五蓮山,如心靈的後花園,不管什麼人,只要來到這裏,就會沁入清爽的涼意中。在這一方天地,拋棄所有心事,在淡雲清風中,採摘雲影,呼吸翠色,舒展身心,迴歸自然,是何等境界!這就是“五蓮仙境”的魅力吧!

後記: 五蓮山,是一座花崗石的山,坐落在山東省東南沿海的日照市五蓮縣境內。原名五朵山,因山中天竺、蓮花、望海、大悲、掛月等五座峻峯矗立,常有云霧繚繞其間,宛如五朵出水芙蓉,故名五朵山。五朵山原是九仙山的一部分,九仙山早在漢代就已定名,北宋蘇東坡知密州時,來此遊覽,稱讚“奇秀不減雁蕩”。五蓮山成名則是明朝,萬曆三十年,西蜀僧人明開,在雲遊了各地名山大川之後,選定這塊風水寶地,在大悲峯下結茅而居。不久應師兄之邀,攜光明泉之水和此山產的草藥,趕赴京城,爲李皇太后治癒了目疾。明開遂請朝廷敕賜山名,皇上開恩,欽改五朵山爲五蓮山,又撥國庫五千金,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並派提督張思忠護送詔書和藏經進山供奉,下詔周圍五十里歸本寺僧人。從此五蓮山聲名大振,蓋過了九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