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觀看心靈病房觀後感

2016觀看心靈病房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電影《心靈病房》主要講述了美國某大學的文學教授薇薇安·貝寧無意間發現自己患移轉性卵巢癌後被轉給腫瘤科柯醫師接受化學治療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6觀看心靈病房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6觀看心靈病房觀後感

  【2016觀看心靈病房觀後感1】

電影《心靈病房》我是在班車上.家裏陸續看完的。看的過程心理充滿了很多的感情。

有恐懼,是對病魔的恐懼。一個再怎麼堅強的人,在病魔尤其是癌症面前,都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敗將而已。看着女主被病魔折磨的枯槁的樣子,更加對病魔恐懼了。曾經不管是多麼的光鮮靚麗,在病魔面前一樣的狼狽不堪,可憐無奈。

有憐憫,女主是個孤獨的人。在健康之前,是大學的文學教授,教學嚴謹,對學生相對苛刻,46歲了還沒有組建家庭,沒有親人在世界上了。女主是修學詩歌的,詩歌很大可能上是精神的鴉片,讓女主遠離了人間煙火,不需要家庭,照樣過得很好,很獨立。可是在病牀上,就顯得特別的可憐了,沒有親人來照顧,沒有親人安慰,好在醫院的護理小姐是個很好的人,一直在鼓勵安慰她,還有她的老師,已經那麼高齡了,也來看她,擁抱她安慰她,給她讀童話,最後也算是在愛她的人的懷抱裏從病魔中解脫,找到了天堂或是地獄的路。

最重要的感情就是難過。之所以對這部電影有很深的感觸,和我的母親有關係。2013年的年底,我的母親不明原因的發燒,在醫院裏的情景讓我終身難忘。正是過年的日子裏,母親發燒不止,住了2家醫院。不停地檢查,抽血,吊水,可是一系列的措施之後,溫度沒有下降,母親的恐懼加重,醫院連最起碼的溝通都沒有,只是說還沒有找到原因。金錢在不斷地給醫院送,最讓我揪心的是母親的恐懼,她還年輕,現在日子纔好一點了,況且,我剛剛生了個可愛的小BB,以後要交給她帶呢,她不想就這麼遺憾的走了。所以,她的痛苦內心我完全能夠體會。可是醫生只有不斷的恐嚇,不斷的欺騙,最起碼的安慰都沒有。

我不再信任醫生,我不想讓母親在恐懼。老天爺很開眼。在這個期間,我沒有放棄學習,我查遍了資料,想找到和母親病症對應的病例,看看有什麼好的方案。在噁心的醫生不斷加大抗生素的情況下,我們毅然出院,不想再被醫生迫害了,回家後母親吃了中藥,吃了我查的中藥,病情有了緩解。

後來母親說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醫生有沒什麼說法,老家的醫生和我的判斷差不多,屬於更年期綜合症。

現在母親已經調理的很好了,人體健康了。

但是,我對醫生的操守很唾棄,騙錢,坑人心,最最噁心的莫過於給人精神上的壓力。

所以,看着電影裏的醫生的所作所爲,讓我想到那些沒有操守的醫生,很有感觸。

不管怎麼說,自己和家人的身體保持健康就是最好的事情,也是一種幸福。

我現在很珍惜和家人的每一天,感謝上天賜予我們的一切。

  【2016觀看心靈病房觀後感2】

《心靈病房》是一部反映一位知名英國文學博士記錄自己“死亡進行時”的電影。她是一位48歲、對英國文學和教育有卓越貢獻的英詩博士,充滿自信、堅毅果決、執着苛求、不容妥協、從不輕易放棄挑戰之人。無意中被發現已經患上末期轉移性卵巢癌,聽到消息後她平靜而坦然,不像平常人一樣感到很害怕。此時,醫學領域的泰斗柯教授與她溝通並建議其接受爲期八個月的新型化療藥物全劑量注射,當時貝寧從容同意了,這就是她不妥協、堅強、勇敢的有力體現。殘忍的病痛開始侵蝕她堅強自信、無畏的心靈,使她從自信、無可畏懼逐漸的變得害怕、恐懼,掙扎,但是蒼白無力,慢慢地她從她的恩師的詩歌之中從新認識了死亡的概念,最終並完美實踐了詩歌裏所說的死亡,並有教育意義的詮釋了她反覆回憶的那首詩詞,頑強的跳出了生存與死亡的藩籬,超越生命,超越自我。是心靈經歷的啓迪。

從醫療道德角度來看,柯教授和他的助理傑森單純的爲了研究腫瘤細胞對這種新型化療藥物的反應,而且未曾告知患者新藥是否能夠殺死惡性細胞,更不管對人體的副作用。在每天他們查房時僅僅問她一句:“還好吧?”就結束任務,甚至還把她作爲活體模型進行檢查授教,未能顧及患者她怎樣的感受和痛苦,又不斷地接受一些醫療人員的折磨和冷待,甚是缺乏人文關懷,爲她心靈更添創傷,直點電影主題,醫生不僅治病,還必須對病人心靈進行診治,恰恰相反而在貝寧彌留之際,善良的護士蘇西能夠陪她邊吃冰棒邊聊天,把所要籤的DNS搶救協議書解釋給他聽,蘇西希望已經飽受幾個療程軀體折磨的貝寧不要再遭受他認爲很屈辱可恥的對待了,不能再遭遇心靈的創傷了。此刻她已經認識到生命更深的價值,無奈而從容的說就讓心跳停吧,選擇放棄搶救!電影中蘇西作爲護理人員做到了人文關懷,是我們所倡導和學習的典範。爲貝寧心靈築了一個家的港灣。

對於貝寧自身也是一種啓發和教育,她經歷了堅強、掙扎、回憶、恐懼和絕望以及對死亡認識的昇華和超越,最終真切體驗到生命、死亡、靈魂、上帝、過去、現在並非無法超越之障礙;參透了死亡的真諦,就像她所喜歡的詩詞裏所說:“靈魂躲到哪裏,上帝都會找到;我雖然只有短暫的一眠,醒來卻依然成就永生,死亡將不復有,死亡將永遠消失。”這是心靈深處的體驗,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一課。她對生命和死亡認識的昇華告訴人們像他一樣的病人要堅強的活下去,因爲恐懼死亡將會降低生命活力,接納死亡纔是爲了更好生活。

這部電影看完之後雖然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但是其中蘊含的深意讓人可圈可點。柯教授代表的是舊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僅僅關注疾病及療效本身;而護士蘇西體現了南丁格爾精神,認爲人是個社會的人,有心理、社會的需求,在簡單的照護下是一顆同情、移的心。往深處說,更指出了我們醫療衛生人員的不足之處,呼籲能夠建立新型醫學醫療模式,以病人爲中心,更好服務病人;同時也激勵像她一樣被病痛折磨的人們給以生的希望和對死亡的超越。

現在,醫患關係緊張,輿論導向一致偏向作爲弱勢羣體的患方。其實,絕大多數醫務工作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良好的教育,他們有血有肉有愛心。就在我們周圍,不也有因病成友的例子嗎?想起幾年前一個年輕的“老”病人—陳大哥,移植腎再發衰竭,長期靠血透維繫生命,即使親友如何不離不棄,他心裏是苦的,活的很累。一次,突發高血鉀伴心衰,住在加牀,異常狂躁、歇斯底里,拒絕搶救,根本無法建立靜脈通道,要知道,這小小的通道,就是他的生命線啊!只見我們的責任組長緊握着他那雙揮舞的手,堅毅的看着他,大聲說:“**,你怎麼了?不是說好了嗎,你還要看北京我們家門口的奧運會,你不要你的弟妹、母親了嗎?你吃了那麼多苦是爲了什麼你忘了嗎?”說着說着,握手人的和被握的人淚光朦朧,亂舞的手終於垂下來…終於,葡萄糖酸鈣、速尿、SB….相續進入他體內,驅走了死神。從那以後,他都異常的堅強,渡過了無數次難關,跟病房的姐妹們像家人般親切。去年,因爲反覆抽搐,他在我們病房,走了,異常安詳。在場的醫護人員無不淚盈滿眶。在殯儀館,我們派代表和他親友一起送他最後一程。直到現在,六南的老師們都會不時的想到他,想到他異常堅強的溫暖的眼神,以及每次主動伸出瘦削的手讓你去找血管的樣子……..。從他身上,我們堅信,醫患、護患之間不是敵人而是朋友,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魔。我們缺少的不是愛心,而是溝通、理解和信任。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所謂“醫者仁心”,我們應該像蘇西那樣,讓活着的有價值,死的有尊嚴。希望我們,省醫的白衣天使們,能給我們的病人一個溫馨的心靈病房。請相信,天使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