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一個善意的謊言散文

一個善意的謊言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第一眼見到這個男孩,就知道他聰明過人。他的眼睛雖小如豌豆卻像天上星一般明亮。他一言不發,竟能準確無誤地按照指令做好入班後的一切準備工作。他的課程表也設計得既美觀又新穎別緻。

一個善意的謊言散文

他是後轉入的學生,所以我對他的關注更多一些。可他卻着實讓人爲難起來。除了不愛說話,他還總是低着頭,上課時,經常溜號,手裏時常擺弄一些小玩具,小文具甚至小紙片。每堂課對他提醒多次仍然無濟於事。幾天之後,我發覺這個孩子絕對不是習慣不好那麼簡單。怎麼辦?必須要找找“病因”了。

那天,間操過後,我拉着他的手走到花壇邊,準備和他長談一次。談話過程並不順利,他是個不配合的小傢伙,啓發了半天,他也只是瞪着亮眼睛一言不發。我故作生氣地說:“你再不理我,就要叫你媽媽來了,難道老師和你的談話必須請家長作陪嗎?”他開始擡起頭看着我了,轉而他皺緊眉頭小聲說:“別找媽媽了,找她也沒用。”“怎麼?”我趕忙追問,“媽媽不管你嗎?”他又低下頭,兩隻手不停地搓弄衣角,然後囁嚅着:“我媽說我是多動症,沒救了。”我不禁豁然,癥結大概就是它了,這樣的教育案例我見過不少,孩子是被一種長期灌注的心理暗示擋在了自信的門外。

“媽媽帶你去看過醫生嗎?有診斷書嗎?”

“看過,醫生說,有點像,診斷書是什麼?”

“診斷書就是認定你確實生病了的證明書”

“哦,那個沒看見。可是媽媽和爸爸總是嘆氣,所以我想我肯定有毛病。”

“好吧,現在老師就和你媽媽聯繫,我要確定你是否真的病了。”

他皺起眉頭,眼光裏有一絲祈求。顯然,他不想我聯繫家長,猜想得到,以前他沒少被“聯繫”。

“放心,”我摸摸他的頭,“不會和媽媽說你犯了錯誤。”於是,他將信將疑地給了我家長的電話號碼。撥通電話後,我故意叫他去辦公室幫我取一樣東西,然後和他媽媽聊起了孩子的問題。電話那頭,家長還沒等我說完就嘆起氣來:“唉……這孩子算是沒救了,轉到哪兒都這樣,就是不好好聽課。八成真是有毛病……”我打斷她:“你希望孩子有多動症嗎?”“當然不希望了,老師,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的。”她訕訕地說。

我說:“就是,哪有做媽媽的希望孩子生病。可是,現在你已經用你的態度把他變成了一個病人。多動症是需要診斷定論的,醫生確診了嗎?”“那倒沒有,醫生說很多淘氣的孩子也有多動的症狀,不能確診,可我覺得他是,但我沒告訴孩子他有多動症啊。”這個一頭霧水的母親讓我唏噓。其實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很多,包括我自己也常有言不由衷,犯了教育忌諱而不自知的時候。我們從不想用不良心理引導孩子,可是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卻常常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往往勝過暴戾的體罰,它們像無形的冷雨悽風,讓原本鮮活的生命慢慢枯敗,那個活潑伶俐的孩子已經對自己的健康有了憂慮,他還能做什麼。除了消極抵抗老師的提醒和責問,只有暗自神傷了吧。頑皮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沒有多少孩子患了實質性的多動症,更多的癥結在心裏。自以爲“有病”而且“無可救藥”,自然不必再傷神費力地改正,於是,聽之任之,“病”就更重了。長此下去,不病也病了,任有良方也無濟於事。反之,即便有病我們也能大而化小,小而勿視,使他重新建立起克服問題的勇氣和信心,有些時候,心理療法勝於一切靈丹妙藥。

在我和家長的談話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回來了,捧着我讓他取的筆記本,遠遠地望着我,觀察我的表情。他一定心虛地怕我向他媽媽“告了狀”或是一臉同情地再對他進行一番語重心長的教導。我關了電話,向他招招手,然後,看着他的眼睛一絲不苟地說:“你的病確實有診斷書,只是診斷延期了,你媽媽剛剛纔取回。診斷證明,你沒有多動症。”他的眼睛忽然一亮,轉而又蹙了蹙眉,低下頭去,我知道他心裏有疑惑,不過他的懷疑會馬上消解。因爲我告訴他媽媽,要真的想辦法給他開一個“診斷”。“現在,”我說,“這個日記本送給你了,就在這個日記本的扉頁上寫上‘我是個健康的孩子,從今天開始,我要聚精會神上好每一節課。’”他點點頭,有些難爲情,但眼角卻漾起了一絲笑意。

當他大踏步走回班級的時候,我忽然有一點沉重,教育真的並不簡單,成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甚至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可能帶給孩子某種暗示。希臘傳說中,皮革馬利翁用愛和期待將一尊塑像變成了一個美麗鮮活的生命。而我們能做到每天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感染和啓迪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嗎?愛很簡單也很複雜,愛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複雜。

一個善意的謊言可能幫助孩子撫平心裏的陰影,重塑自信,可是要改正一個因不良暗示而根深蒂固了的心裏和行爲習慣需要付出多少艱辛的努力。那個聰敏的'男孩能否克服不專心的毛病,除了積極的心態還需要強大的耐力。那麼我們呢?自以爲高高在上的成年人不也總是被一些晦暗的情緒包圍,走不出自我,走不出主觀臆斷的某些心理誤區嗎?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不取決我們的眼睛而取決於我們的內心,當你的思想意識和看問題的角度發生改變時,一切隨之改變。

給著名卡通片《哆啦A夢》的主人公配音的小女孩,曾因聲音沙啞而一度鬱鬱寡歡甚至拒絕與人交往。可當她碰巧被漫畫家選中並積極參與配音工作時才發現那個被定格的天生的“缺陷”恰恰是她最大的優勢。當生活深陷圇圄的時候,換一扇窗子眺望遠方,說不定會收穫無限風光。我爲那個男孩祈禱,並告誡自己,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努力讓自己和別人的生活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