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欣賞願晉水長流

散文欣賞願晉水長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55K 次

晉祠在太原西南25公里的懸甕山下,是三晉大地上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之一。其實,這裏最重要的還是自然之物——晉水。去年夏天我和友人遊晉祠時,晉水已經不流了,河牀乾涸,魚兒濡沫,我甚是感嘆了一陣子。

散文欣賞願晉水長流

幸好,後來聽說晉水又流開了,我非常高興。也有人說那是人爲製造的,在某地鑿井,架抽水機放流給人看的,對於這種說法,我不相信,但心中總有些不放心。最近,我又陪友人遊了一次晉祠,實地看了看,晉水是不是真流。

晉祠在歷史上是晉國的祖祠。《史記》上記載,西周初年,周成王消滅了位於太原西南的唐國,便將它封給了弟弟姬虞。姬虞死後,他的兒子燮父繼位,看中了浩浩蕩蕩、澤被萬民的晉水,便徒居在這裏,連國號也由唐改晉了。從此以後,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這片土地便成了晉國。

晉祠的自然風光美好,懸甕山上松柏青翠,山下稻田萬頃,清泉泊泊,流水潺潺。早在一千五百餘年前的北魏時期,這裏就已經有了堂叔虞祠等許多建築。酈道元的《水經注》寫道:“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瞨景。至有淫朋密友,遊客宦子,莫不尋樑集契,用相娛慰。”公元550年至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將晉陽作爲別都,又在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進行了一番擴建。唐朝,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是由太原起兵發跡的,對晉祠也很感興趣。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遊晉祠,親筆寫下了《晉祠之銘並序》,這碑至今仍保存着。

到了宋代,晉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1031年),追封唐叔虞爲“汾東王”,在唐叔虞祠的亭邊爲姬虞的母親邑姜修建了聖母殿,其規模宏大,遠遠超過了唐叔虞祠。“母因子貴”終於鬧得聖母殿裏熙熙攘攘,叔虞祠門庭冷落。

在晉祠,自有了聖母殿,母子的主體地位慢慢地發生了變化。人們遊晉祠時,知其聖母殿而不知有叔虞祠,甚是可嘆。姬虞的`母親邑姜是那個以釣魚作爲謀官手段的姜太公姜尚的女兒。她除了生了姬虞這個兒子,是不是還有其他貢獻,歷史上沒有記載。不過,史書上稱她是個“賢於內治”的女人,善於教育子女,據說還得到孔夫子的稱讚。但是,作爲晉國的祖祠,讓她的榮光,掩蓋開國之君的兒子,怎麼說也是有失公允的。

從建築史上看,聖母殿確有其歷史地位。它是我國宋代建築中的代表作。這座殿修建於宋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爲重檐歇山頂。殿基依山崖而築,在晉水第二源頭上。殿前四周圍廊,殿前廊柱上,雕有木質盤龍八條,是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太原府呂吉等人集資雕的。殿內有四十四尊宋代塑的侍女像,是晉祠文物中極爲珍貴的部分。殿中的主像是邑姜,設在殿內中央高大的神龕內,鳳冠蟒袍,霞披瓔珠,顯示出一副貴婦人的神態。圍繞她的侍女像,體形豐麗俊俏,服飾鮮豔合體,眼神貫注,表情逼真。是宋代宮廷侍女的生活寫照。

殿前有魚沼飛樑、獻殿、對越牌坊、鐘鼓二樓、金人臺、水鏡臺等。形成了以聖母殿爲主體的一組祠廟建築羣,唐叔虞祠被擠到了整個祠廟羣的北側一隅,顯得冷冷清清。

其實,這些歷史掌故的發生變遷,根本上還是依賴於晉水的存在。如果沒有晉水,懸甕山下就不會有晉祠,山西這塊地方也不會出現晉國。所以遊覽晉祠,人文景觀值得一看,晉水更是讓人燎心。我想,晉水是晉祠的血液,沒有了晉水,晉祠就成爲了一具殭屍。

晉水原有兩個源泉,其一“善利泉”,早已斷流,剩下的“難老泉”,其泉水是從懸甕山底岩層中涌出的,水清如玉。北齊時,有人擷取《詩經》中,“永錫難老”的詩句命名,企盼永不斷流。那泉也確實流了數萬年,澤被三晉。

我喜歡晉祠,更喜歡晉水,願晉水能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