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端午憶糉源經典散文

端午憶糉源經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端午節漸行漸近,一向看重吃食的同胞,語境中,糉子一詞的頻率陡增。那天傍晚,我從外省講課歸來,見快遞來的仿膳糉子禮盒擺在桌上。在感念單位一番情懷之餘,看了一眼印在禮盒背面的品類說明。哦!當下的糉子,可謂豐富多彩。鮑魚鮮肉糉、板栗乾貝糉、蛋黃火腿糉。不一而足。剝開糉葉,也是色彩繽紛、口感繁雜。

端午憶糉源經典散文

不知爲什麼,我忽生念舊感。思念糉子源頭——秭歸。追憶在江輪見到、品嚐的那種糉子。儘管那是配料簡單、口感一般的糉子。

我走出樓門,登上社區的石亭,獨自佇立,遙望南方。以景仰之態,追懷我國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

屈指算來,首次探訪屈原故里——秭歸縣,距今已有20年了。

記得當時,遊輪停泊時間有限,遊程必須簡短。或許,是因楚文化的感召力,或許,是因偉大詩人的感遇,我在一景一物前,多次含淚追思。春雨迷濛、心境沉鬱。我在下船前,先登上游輪最高處,用望遠鏡掃視長江北岸的向家坪。見屈子祠若隱若現,高翔的杜鵑鳥,在船頭反覆環繞。

秭歸一帶的林木中,暮春時分,多見杜鵑鳥。那帶有淒厲感的叫聲,把點點哀怨,散落在鄂西江畔,人們見到這種嘴角斜掛血色斑紋的鳥,大多會想起披髮長吟、抱石投江,以明心志的屈大夫。

我走下游輪旋梯時,忽然有感:啼血杜鵑的名字也叫子規,是秭歸地名的諧音。真的不知是天意巧合?還是爲此命名者的刻意安排?

秭歸向家坪的清烈公祠很靜。苔蘚斑駁的石階與粗實的古鬆,似乎在默默對視。遊人很少在這裏駐足凝思。我很想知道,是因歡欣的遊感承受不來帶有悲壯語調的導遊詞?還是衣冠冢上零落的野花與人們賞春歡愉的情致相悖?

當我恍恍惚惚行到屈坪。看守屈子讀書洞的老者,見我一臉誠敬,笑着勸我:“端午節再來吧,嚐嚐秭歸糉子,看看江裏龍舟。”

糉子及龍舟,在端午期間早已是司空見慣的景況。可一踏入屈原故里,對糉子的甜香、龍舟的力感,便抑制不住特有的嚮往。我告訴老者,端午節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再訪秭歸!

塵世紛繁且沉重。人生很多向往,都如三峽上空的雨雲,究竟是飄落遊輪上下,送來風雨同舟之感,還是被風送到天盡頭,留下天地悠悠之象?又有誰能說得準!鑑於方方面面原因,數十年,雖然天南地北奔波採寫,與秭歸,到底僅是一面之緣。

由此,我忽然羨慕起南宋四大家之一、被稱作“小李白”的陸游。

那日午前,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陸游從西蜀返鄉時,途經秭歸。忽聽楚江上游人聲鼎沸,便捲起船窗竹簾,但見彩色的龍舟在鼓樂催動下競相奮進,片片浪花隨着震耳的吶喊忽高忽低。他忽想起,今天是秭歸的端午節。於是,停舟泊岸,憑弔了屈大夫,遊賞了譚家山麓、香溪之畔的玉虛洞。而後,請船伕買來些秭歸糉子,一半投入江中,一半自己品嚐,深感在這種氛圍下,吃糉子別有一番滋味,於是留詩一首:“鬥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閒看。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當年角黍盤。”

角黍,久遠的名稱。我離開景區時,追思該美味的文化濫觴。

先秦時期,吳越人習慣龍騰崇拜活動。人們在禮拜後,即食用一種象徵着春去夏至的小吃——角黍,這便是今日糉子的前身。

直到魏晉時期,端午節融入了以紀念忠賢孝烈人物爲主題的活動,如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伍子胥、楚國的'屈原、漢代的曹娥等。在民俗文化的不斷演進中,屈原漸漸成爲了主角,催人淚下、引發感慨的故事,開始在歸州一帶彌散開來。人們追念博學多才且忠正善良的楚國大夫屈原,同情遭奸佞陷害而被囚禁流放、高吟完最後一篇詩作《懷沙》之後,抱石沉江的詩人。爲此,楚人以葦葉包米投水餵魚,以保屈大夫的身軀;奮力劃舟於江上,以模仿營救屈大夫的情景。

那日,我在秭歸到巴東的水路中,見遊輪餐廳製作的糉子,與秭歸景區所介紹的糉子相同——口感單一、品種單調。如果說,大都市品類繁多、口感多樣的糉子,是美女如雲舞姿嬌美;那秭歸糉子,也不過是山村少婦淡妝布衣。然而,只要把真摯情愛融入視覺,把追懷之感滲入心境,就不難發現,秭歸糉子所表現的深厚內涵。

但見糉子都是銀亮之色,裏面必放一枚紅棗。一位船客出於好奇,向老廚師詢問,爲什麼秭歸糉子如此簡單。老人操着濃重的鄂西口音說出秭歸糉子的民謠:“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

那位遊客笑了,追問爲什麼“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便會“半世煎熬”?老人不語,指了指雨歇之後的彩虹。繼續低頭用葦葉包糉子。

人世間,很多事情真的難以說明白!莫非還是難得糊塗好些?

正交談間,逆水行舟的客船響了一聲長笛,我捧着秭歸糉子,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在仰望兩側峭壁上的蒼翠之處時,船艙深處飄來洋溢悲壯感的《橘頌》之歌,餐廳內一陣默然。三峽之水與船體發生的涌蕩節拍,像在緩緩敘述着那個久遠的傳奇。

一場急雨從空而落,讓我把悠悠思憶拉回。我看着亭外瀟瀟雨,望着樓羣盞盞燈,思量再三,還是決定撐傘去超市,爭取能遇到兒時常見的、富含傳統格調、配料簡約的江米紅棗糉或是紅豆黃米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