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毛家灣散文隨筆

毛家灣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毛家灣是高家板橋“船形地”的船錨,村子由前灣、中灣、後灣三部分組成,人爲形成“錨”的形狀,不知何時,也不知何故,“錨”字演變成如今的“毛”。

毛家灣散文隨筆

毛家灣的水養育着毛家灣的人。毛家灣有十口大塘,橫塘、深水塘、水庫、窯塘、小塘、長塘、團塘等,從下礫山腳下到村莊依次成階梯型分佈,而水田都在這些池塘的下面,也成階梯型。只要春季蓄滿水,即使是乾旱,也能保證莊稼灌溉的充足水源,在水利工具不發達的年代,“一鍬”放水,不需要水車翻水到高地,大大地節省了人的勞動強度。當梅雨季節,山洪暴發,這些池塘又起到蓄洪防洪的功能,使村莊免遭洪水的衝擊和淹沒,更不會受泥石流災害的影響。有了衆多的池塘,糧食旱澇保收。因此毛家灣的田地比金子還貴,有錢人置田產,毛家灣的田地成爲首選。中灣的北邊一口水井,與田齊平,井水甘甜清冽,終年不漫不溢不枯,據說泉眼通向峨眉山,因爲井中曾發現飄浮着四川峨眉山一帶的蘆柴根。

毛家灣的山充滿傳奇色彩。村的北面是下礫山,坐落在巢湖的南岸,東南兩面有小山拱衛,海拔300來米,山頂平坦。傳說此山和板橋神墩(船形地的纜莊)的一個楓香樹賽長,眼看要刺破青天,驚動了天庭,玉帝派二郎神協調處理。哪知山與樹各不相讓,不買他的賬,情急之下,二郎神怒氣中燒,一腳踢下礫山,山頭移到五里開外的鐵腳山,如今鐵腳山上還能看到二郎神巨大的深深腳印,下礫山從此有頸無頭;二郎神另一腳踢向楓香樹,此樹被攔腰踢斷,樹頭飛向如今的楓香樹村,解放前初期軍用地圖還標有此樹,在大辦鋼鐵的時代,被從根部鋸斷當燃料,只留下一根直徑2米的樹樁在默默地訴說曾經的故事和榮耀。下礫山還是巢湖和白湖的咽喉要道,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1941年3月29日,日本鬼子侵入盛家橋,在夏礫山成立總部,修築碉堡和工事,爲非作歹,姦淫搶奪,無惡不作。但毛家灣人民利用熟悉地形巧妙地配合宗子高百川領導的游擊隊,終於在1943年7月拔掉這個據點。下礫山山頭瓦礫遍地,戰壕清晰可辨。現在山頂豎立石碑,記錄日寇在盛家橋的暴行,下礫山成了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毛家灣人崇尚學文。尚武是高家板橋人的傳統,但毛家灣的高氏卻是例外,只學習一些簡單的套路健身,武術造詣不能與板橋村同日而語。毛家灣村人重視教育,文風學風昌盛,“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家譜記載我曾祖父的爺爺,也就是我上五代吧,是太學士,在國子監肄業,讀了許多書,寫得一手好字,妙手文章,在盛家橋周邊小有名氣,後代望其項背;還有同治年間的居茅先生,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在南京應試拔得頭籌,由於性格耿直,毅然罷官回鄉做私塾老師,桃李滿園。據說村裏原來許多田地的名字地方言的字都是他命名的,三圖片田,牛圖片癢等,生僻字只有他能想得出,雖難寫,但形象生動,易記。民國時期的'高文鬱是臺北市的參議院;建國初期的高文保是新中國第一批大學生;恢復高考後,毛家灣的大學本科生、大專生、中專生如雨後春筍,令十里八里的鄉親稱羨。

毛家灣人還重視經商。世代秉承“處之以學,行之以商”的準則,在外經商的人數衆多,也積累了不少財富。在清朝末年,毛家灣成爲遠近文明的富裕村,有十大地主。家家都有幾進房屋,先祖來自江西南昌府南昌縣,與婺源很近,房屋是典型的徽派建築,重桁三椽,小瓦青磚。門樓高大巍峨氣派,前庭假山亭榭錯落有致,後院花園四季如春。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上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遠望似一座座古堡,民居屋舍相貫、院庭聯幢而成。後來拆掉的木料建了區政府和盛橋中學,只剩下我家的三間舊房,雖歷經風雨而堅如磐石,幾次建新房,我家都捨不得拆,祖產有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情感,等我退休了,還想回老屋居住,重溫兒時的快樂和溫馨。改革開放,毛家灣幢幢小洋樓掩映在綠樹叢中,勤勞智慧的毛家灣人如沐春風,過起了幸福的生活。

毛家灣是是高家板橋的錨地,是一個溫暖平靜的港灣,是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我是港灣的一葉小舟,雖飄出去,但終究還是要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