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鄉的福音橋散文

家鄉的福音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家鄉有了橋,縮短了家鄉與城市的距離,加快了家鄉走向富裕的速度,提升了家鄉通向文明的程度。這座橋,使我向往過、留戀過、回憶過,這座橋,勾起了我對家鄉許多往事的回憶。

家鄉的福音橋散文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家鄉沒有橋,爲了過河方便,防止河水溼了鞋子,家鄉的好心人只好在河裏橫着擺上幾塊石頭,雖說很不規則,但這樣過河的人就可以“摸着石頭過河”了,我這樣走過數不清多少次了,過河時,總是提心吊膽的,兩腳踩着不穩固的石頭,搖搖晃晃,一不小心就要掉到水裏。

爲了避免掉到水裏去,有人就索性脫掉鞋子、赤着腳過河,這樣很麻煩,很無奈。要說過河,空着手還是比較容易些,而提着東西、帶着東西、推着東西過河,可就麻煩大了。我老家種植養殖戶比較多,成熟了的水果、大姜要進城趕集去賣,養大了的豬類要用小推車推着到鄉鎮食品站去賣,過河是避免不了的,像這樣推着、帶着東西過河可真是件麻煩的事。

我兒時就親眼見過一個村民推着一頭很大的豬到食品站去賣。在平坦的路上,豬既不哼哼,也不亂動,推着過河時,河裏亂石較多,人一用力,小推車一晃盪,就不穩了,顛來顛去的。這時,被捆綁在車子上的豬就開始發威了,一邊大叫,一邊亂動,小推車就開始左右晃起來。這個村民就招架不住了,又撒不了手,就急得大聲喊人過來幫忙。岸邊三、四小夥子聽到喊聲,迅速跑過去救駕,連豬帶小推車架到了平坦的路上,這才放了心。

像這樣平時過河還不算難的,不管怎麼說,還能過去河,可一旦碰到了陰雨天,大雨傾盆,山洪暴發,單槍匹馬也沒有敢過河的了,大河阻隔了交通,村子就中斷了與外界的聯繫,封閉了信息,裏面的人想出去而出不去,外面的人想進來而進不來。這個時候,外村的學生爲上學的事可就苦了。

當時我老家周遭屬大村,本村成立了一所小學,鄰村都沒有小學,孩子們只好到我村上學,平時上學過河時,互相攙扶、照應着,踩着石頭就過來了,可一遇到下起大雨來就沒咒唸了,沒有敢冒險過河的。若在河南岸,就只好先別來上學了,若在河北岸,就只有先別回家了,各班班主任就統一集合在教室裏等,直到雨停了,河水小了,才能過河。有時還會遇到山洪下來,需要等好長好長時間。這樣,一到下大雨時,班主任老師就撓頭,學生家長更着急,可都沒有好辦法。

沒有橋,有車也進不了村,不管大官小官,到了村前都得下車。當時老家有一位國防第25訓練基地副司令員,名字叫喬正才,他回家探親時,專職司機開着車,隨身警衛護送着,一路順順利利,好不威風。可到了老家村南的河裏,就不是那麼順利了,傻眼了,吉普車怎麼開也進不了村,更不用說到家門了。沒辦法,這位副司令員也只好把司機和車都留在南河的沙灘上,自己和隨身警衛提着行李慢慢走回家裏。

那時農村孩子大都沒見過汽車,一聽說南河沙灘上停着一輛高級吉普車,都想過去看看汽車什麼樣,我和小夥伴們放了學也都跑了過去,到了那裏便問:“這是誰的`汽車?”回答是:“喬正本的哥哥的,他和帶着隨身警衛回家了。”那時聽了不由得嘖嘖讚歎,可真大飽了眼福,見識了高級軍用吉普車,南河認車這件事,一直成爲我和小夥伴的笑談,現在仍記憶猶新。

家鄉祖祖輩輩倍受無橋之苦,人們望河興嘆,談橋也興嘆。歷史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村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的腰包鼓了,村裏也增加了集體收入,加之村民的大姜、蘋果都需要對外銷售,沒有橋可不行。這時,老家的掌舵人就開始考慮建橋的事了,村委出錢,村民出工出力。好在本村靠山吃山,培養出許多石匠,自力更生,很快就建起了兩座橋。建起南大橋,連通了老家與城鎮,也連通富裕文明,建起了東大橋,連通了村子東西兩邊的村民,也連通了友誼感情,村民都叫它“連心橋”。家鄉有了橋,老家與外界四通八達,老家與外界互通信息。公交車開進了山村,上學的、上班的可方便了,進城趕集、買菜的什麼時間去都很方便,一輛輛滿載着大姜、蘋果的東風車開出了山村,一輛輛滿載着化肥、物資的拖拉機、三輪車開進了村子,喜獲豐收的老百姓,臉上寫滿了笑意。

家鄉的橋,是村民連心的橋,是架在百姓心中的橋;是信息溝通的橋,是城鄉溝通的橋,是連結家鄉與城市文明的橋。家鄉的橋,是農民致富的橋,是連結家鄉走向富裕的橋,給家鄉父老鄉親帶來了福音,也給我帶來了由衷的喜悅和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