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鐵骨錚錚一枝梅散文

鐵骨錚錚一枝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鐵骨錚錚一枝梅散文

她是一個病病怏怏的出家之人,不貪圖名剎寶寺的安逸舒適,不追求徒有虛名的顯赫名份,心甘情願地做了一個普普通通,甚至窮困潦倒的僧人;她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憑着堅定不移的善念,鍥而不捨的愛國愛教精神,在一座依然破舊的寺院裏,做了一些平平常常的善事凡舉,卻贏得了十里八村羣衆的交口稱讚。

在這普通與平常之中,她書寫了一個出家人弘揚佛法、追求宇宙人生直理,極不平凡的人生。

——題記

我向來喜歡厚重的傳統文化,久而久之就成了故鄉寺院古廟的常客。在一次偶然的遊覽中,我來到武功縣梅花村臥佛寺,只見一個身着粗布僧衣,年齡40多歲的尼僧,正在收穫寺院自種的油菜,累得滿頭大汗。看見有人遊覽,她停下活路,雙手合十,一聲“阿彌陀佛”,彬彬有禮的接待了我們。她真誠和藹的態度,慈善可親的舉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居士們告訴我,她就是該寺的主持釋慧雲法師。

佛門寺院的主持,向來以年高望重的高僧爲多,出家女尼並不多見,而年紀輕輕的出家之人極爲少見。我面前這個端莊清秀,言談舉止斯文,身體瘦弱略顯疲憊的年輕人,爲何會在風華正茂之時,拋棄紅塵削髮爲尼?她爲什麼要來到這個看上去破破舊舊的寺院,她又靠什麼本事居然成爲了寺裏的主持?是什麼力量激勵着她在晨鐘暮鼓聲中,能夠禮佛誦經弘揚傳統文化二十四載?帶着這諸多的疑問,懷着極舉疑慮而又仰慕的心情,我多次走進臥佛寺,走近了釋慧雲大師艱苦磨礪的坎坷人生。

命運多舛,坎坷幼年

釋慧雲師父,俗姓胡,名會雲,1970年出生在人傑地靈關中平原上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8歲時父親早逝,全靠母親顧氏把三個哥哥三個姐姐拉扯成人。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兒,從小精明好學,聰穎過人,過目不忘,被父母視爲掌上明珠,慈愛備至,嬌生慣養,卻頑皮有加。

1998年中考時,她以幾分之差,名落孫山。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讀了在五臺山出家人送給哥哥同學的《學佛是怎麼回事》這本書,一下子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情趣。這本書啓示了她的覺悟,認爲佛學並非迷信,是啓迪智慧的一把鑰匙。初聞佛法至誠有加,她一改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自覺依照佛法規範言行,白天東奔西走忙於事業,晚上堅持做功打坐修心養性,一有空就把家裏收拾得有條有理,好像變了一個人。20歲時,她在武功縣皇埔村菩提寺上印下月法師前皈依,成爲了一個俗家佛門弟子。會雲對佛法情有獨鍾,一心修行,飽讀經書,買來錄音機苦心誦讀經典,成爲了一個十分虔誠的佛教徒。

她是一個心底良善十分孝順的姑娘,小時候常問媽:我是從那裏來?人死後又到那裏去?稍大後,常想父親死後到底去了那裏?於是常在夢中詢問天上飛舞的天人,你見過我父親嗎?可是天人搖頭不知。看到父親去逝後,母親含辛茹苦,整日愁眉不展,時常以淚洗面。便給母親買來佛珠,帶着母親去名山朝拜,到法門寺參佛。從這以後,母親臉上出現了久違的笑容。母親顧氏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看到女兒變化如此之大,認爲佛法無邊,常說“唸佛改變了我的歲女子;我現在年紀大了,不然的話我早就出家了”。佛教認爲孝道有三,一是供濟父母一切物質所需;二是光宗耀祖,事業有成;三是出家修道,渡父母永出生死六道輪迴苦海。

會雲天性聰穎,感應力很強,常有先知先覺的靈感,且屢屢靈驗。她在寧夏舅家省親時,這裏乾旱三月滴雨未見。這一天午後,她恍恍惚惚進入夢鄉,只見文殊菩薩坐騎在天上追趕龍王祈求降雨;過了半個時辰,當地果然大雨傾盆。她是佛教徒並不信道,卻夢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幾天後村上就上演了電影《八仙過海》。她遇少林得道近百年高僧禪觀中說:你是宋朝大將軍的女兒,當年帶兵打仗殺人無數,血流成河;你前世造下的冤孽,應當幾世去償還,今生命中註定就是一個出家人。這時,她如夢方醒,認爲命裏理應該出家,對此深信不疑。

加之,她自幼體弱多病,見不得腥葷蔥蒜,見不得血跡,聞之嘔吐不止,只能以素食爲餐。她出生之後,家中諸事不順,院內果樹不掛果,家裏雞鴨不下蛋,豬羊不長個頭,父親英年早逝,大家認爲她是剋星,這一切都是她惹的禍。唸佛做功後,她堅持打坐,苦心修煉,多年嚴重的胃病竟奇蹟般病癒。

捨身孝母,毅然出家

走入社會之後,六七年的苦苦打拼,她在家鄉開過刺繡裁剪培訓班,在省城西安隨同親戚做過小生意,事業上也小有成就。生活中,她對塵世人心浮躁,爾虞我詐,爭名奪利的現象非常厭惡。面對渾渾噩噩的塵世,她忘卻了兒女情長,多次拒絕了親友提親,一心夢想獨善其身。

就在這個時期,經過多年的唸經參佛,她的思想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爲了拯救家人遠離苦海,爲了替母親出家行孝以了心願,爲了弘揚佛法普度衆生,她在24歲時,毅然遁入空門,脫離了紅塵。

說來也讓人不可思議,出家後她的家族諸事順利、心想事成,家業興旺,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這就更加堅定了她堅守空門的信念。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1993年8月,滿懷出家慾望的胡會雲,聽說上印下月法師要去山西修行,便隨恩師上了五臺山普壽寺。當時住處緊張,她被如瑞法師介紹到集福寺暫住。集福寺是一處尼衆集居靜修的道場,是大宋良將楊五郎延德出家僧居之名剎。會雲在這裏與僧人初見,如同久別好友,實是千里有緣!她好似鳥出樊籠,久旱逄雨,又如貧人得金,病者遇醫,遊子歸家,對以前丟失的時光追悔莫及,如飢似渴遍嘗佛法甘露,拼命背誦經典寶藏,俗間一切疑惑迎刃而解。

在這裏,她與上印下月法師一起參加了大半年的修行學習,經過名師高僧的點撥,進一步堅定了出家的信念。1994年古歷三月初八,胡會雲來到了五臺山普壽寺,由上印下月法師主持,這個妙齡年華的女子剪去青絲,褪去紅妝,正式剃度落髮爲尼,師傅賜法名爲慧雲。

苦求佛法,雲遊四方

當落髮因緣成熟吋,慧雲己對幾本大乘經典倒背如流,先後順利考入國內外僧侶夢昧已求的普壽寺戒律學院和重慶佛學院。五臺山尼衆律學院設於五臺山普壽寺,由如瑞、妙音兩位法師創辦;重慶佛學院坐落於川東第一名剎華巖寺,由惟賢法師與心月法師擔任正副院長。兩所院校都是集修行道場與佛學教育爲一體國內著名的尼衆佛學院校。旨在提高尼衆素質,培養愛國愛教、解行並重的佛教研究管理人才。

“一圈紅牆,隔開外界紛擾;寺門微閉,專心致志修行”。慧雲在學校裏從小衆(沙彌尼)做起,早晨3點上早課,晚上7點做晚課,每日兩餐,過午不食,晚10點半後熄燈。以戒律爲師,開啓智慧法門;晨鐘暮鼓,誦經唸佛,研修學習,持之以恆。對於沙彌尼而言,不僅要學習佛教史、世界史、大學、中庸、書法、英語、梵音等佛學知識,還要學習語文、數學等基礎功課。慧雲從小爭強好勝,從不服輸,常常在別人休息之後,繼續秉燭夜讀,往往每天只能休息三四個小時,每次考試功課總是名列第一。出家之後,她從來都未得到過家庭的資助,只是依靠禮拜天幫助寺院賣點香火,獲取幾元錢的辛苦錢,勉強維持生計。兩次求學,都是由於過度用功,身體嚴重透支,虛弱的體質迫使她不得不中途輟學,喪失了深造的機會。大師講,這就是命,你得認可,不能違背。也就是在這兩所佛學最高學府,她受到了名師高僧教誨,打下了堅實的佛學基礎,奠定了一心向善普度衆生的堅定信念。

身體基本恢復之後,經上印下月法師推薦,1995年8月她有幸來到西安西五臺雲居寺,追隨陝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弘法利生委員會主任、西五臺雲居寺住持上吉下祥法師參學。擔任法師貼身祕書,迎來送往,大開眼界,參佛修行,廣結善緣;擔任《弘法利生報》編輯,嘔心瀝血,斷續三年,佛法理論得到了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

1999年5月,她在貴州省回龍寺由通賢法師主持授了大戒,成爲比丘尼,受菩薩衣、持錫杖,有了戒牒。(戒牒是由僧官機構及傳戒師簽發給受戒僧尼以證明其所取得資格的憑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留居本寺或行遊四方都不被爲難,可獲免賦稅和勞役、兵役等義務,得到政府的保護。通過受戒才能更好地弘揚佛陀教法,淨化心靈,增加慈悲智慧,提高正知正見和思想素質,抵禦邪教的滲透侵襲,繼承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學習佛教文化,爲建設和諧社會服務。

隨後的數年間,釋慧雲法師手持戒牒,雲遊四方,足跡遍及祖國的大山名川。先後到過福建靈山禪寺、甘肅崆峒山、重慶華巖寺、五臺山、九華山、峨眉山、浙江普陀山等名山大寺參觀學習,取經修煉,積累佛法。年輕的慧雲法師出於對佛文化的真心熱愛,把佛學當做學問,勤奮刻苦,學佛入迷,進入佛教的出世境界。採訪中,談起今天的成就,慧雲法師非常懷念在追隨上印下月、上吉下祥恩師,遍訪國內大師歲月裏所受到的教誨,她不無感動的說:“是恩師們指明瞭我探索佛法尋求真理之路,堅定了我法身慧命的信仰,增強了我一心向善、愛國愛教的勇氣,我永遠忘不了她們!”

脫離名剎,主持貧寺

武功縣東南鄉梅花村有個臥佛寺,相傳始建於唐代,位於村西南角。寺內有臥佛殿、護法殿各5間,東西僧房各5間,鐘鼓齊鳴,古槐參天,香火旺盛,世代相處。據說,寺內梅花盛開遠近聞名,寺因梅花而出名,附近的人也把臥佛寺稱爲梅花寺,故梅花村因寺而得名。

斗轉星移,幾經滄桑。後因歷代戰亂,寺院頹敗,在建國初期又被以破除封建迷信爲由強行拆除,僅留房脊兩塊,柱頂石一塊。

改革開放後,黨的宗教政策進一步落實,順應歷史,大快人心。2003年,十里八村的信衆歡呼雀躍,多方籌資在村西北角重新修建了臥佛寺,建成大雄寶殿和寮房齋房。隨後的三年間,佛殿空空如野,雜亂無章疏於管理,無有主持徒有虛名,這一下可急壞了四方信衆。2006年,附近的信衆久聞慧雲法師知識淵博,道法精通,先後三次慕名邀請大師擔任臥佛寺主持。古有劉關張三顧茅廬,感動諸葛亮出山成就了一番大業。現如今,一方面是居士們的無比虔誠的舉動感化了慧雲法師,另一方面慧雲法師也厭惡了鬧市裏的花天酒地、燈紅酒綠,加之勤奮勞作視力急劇下降,身體極度虛弱,經過慎重思慮,她堅定地離開了環境優雅舒適、條件十分優越的某盛名古寺,來到了梅花村臥佛寺。

臥佛寺建在一座廢棄的磚瓦廠上,場地凹凸不平,雜草叢生,外無圍牆,一片狼藉,佛殿空空,一派荒涼。由於傳統文化滅失,當時這裏人心不古,道德日益低落,村風日漸低下;各類矛盾層出不窮,殺人鬥毆者有之;善惡不分歪風盛行,更是家常便飯,嚴重地制約了和諧社會建設,也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曾經設想過農村寺院的艱難困苦,但她萬萬沒有想到臥佛寺條件如此之差,外圍環境如此嚴峻。這時候,她彷徨過猶豫過,也曾打過退堂鼓。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天生爭強好勝、極富挑戰精神從不服輸的慧雲法師,決心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勇敢地挑起了重建寺院、振興佛法,愛國信教,傳播精神文明,造福一方的千斤重擔。

認準了目標,看準了方向,慧雲法師挺起腰桿擼起袖子,帶領信衆踏上了艱難坎坷的傳教之路。

改變面貌,重建道場

寺院是僧人弘揚佛法,發揚佛教文化的場所,是僧人服務社會、聯繫團結佛教徒的紐帶。初入臥佛寺,慧雲法師首先帶領四方居士,車拉人推平整土地,歷盡艱辛填平了深坑,四方集資圈起了圍牆,修建了寺院山門,增加了兩間僧房,爲殿堂裏鋪設了地磚,請來能工巧匠爲菩薩(臥佛)重塑金身,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緊接着,她領導寺院管委會,制定完善了規章制度,主動邀請政府相關部門監督指導,及時辦理了“宗教活動場所”認證手續。一分汗水,一分收穫。不久寺院面貌煥然一新,有了一個良好的活動場所。

在寺院建設中,慧雲法師身體力行,帶頭參加勞動,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平日裏堅持農禪並重,在寺院地裏種植了小麥、紅薯、油菜蔬菜,自食其力;在寺內栽種了樹木花卉,美化環境,力求做到以寺養寺。然而,大師生活清貧,從不亂花一分錢,一日兩餐,堅持素齋,過午不食,不給社會增加負擔。大師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一心向善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四方羣衆,一時寺院名聲大振,參加修行歷練的人員越來越多。

傳經頌典,淨化心靈

宗教文化是淨化心靈的鑰匙,可以開啓人的智慧與快樂,是促進社會和諧的潤滑劑!慧雲法師認爲,佛門文化博大精深,佛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都應發揚光大。慧雲法師風華正茂皈依佛門,是新一代的佛學有識之士,她虔誠信仰、精進禪修,不斷追尋佛教真諦。她順應潮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處處弘揚正義,時時不忘社會責任,把講法場所變成弘揚佛法和傳統文化的道場,配合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挽救人們精神文明的失落。擔任寺院主持之後,臥佛寺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皈依學教人員越來越多,波及周邊幾個鄉鎮,多達數百人。而經常參佛唸經的俗家居士,多爲留守老人,年齡偏大沒有文化,年輕的慧雲法師以其高超管理水平和組織能力,在自己堅持早晚功課,經教學習,修禪唸佛,帶頭修行外,把弘揚佛教文化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初一、十五定期講經說法,把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放在首位,把八榮八恥融入講座,經常爲進寺的羣衆講解二十四孝,不定期的舉辦《弟子規》學習班,帶領信衆時常放生,在寺院裏提倡環保焚香,杜絕環境污染,通過微信朋友圈引導信衆學佛先做人,在家孝父母,出門敬世人。啓發教徒愛國愛民愛家鄉,積極參與經濟建設,勤勞致富,積極融入和諧社會,參與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