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能否把持住自己纔是人生成敗的關鍵的經典散文隨筆

能否把持住自己纔是人生成敗的關鍵的經典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人的一生中要靠很多東西支撐才能實現人生的目標,比如健康、知識、素質、智慧、勇敢、勤奮、認知、人品、格局等等,但真正重要的卻是情緒穩定、性格外向、樂於嘗試、爲人親和與做事盡責等幾種能力。可我以爲,最重要的只有一項,那就是把控自己的能力。一個人無論普通還是優秀,無論平庸還是顯赫,即使你具備了各方面的能力,但只要你缺乏把控自己的能力,你仍將難以成事。人生像一輛車,無論發動機的動力多麼強大,輪胎多麼先進,若方向盤不靈活,剎車裝置不敏感,安全系統不健全,車子是不能上路的,即或上了路也不敢跑快。可以說,自律就是人生的方向舵,自制就是人生的安全剎。人一輩子不能缺乏自律和自制,少了這兩樣,人生就走不穩、行不遠。

能否把持住自己纔是人生成敗的關鍵的經典散文隨筆

自律是一個人無須提醒和不用監督,能自覺遵守社會基本價值觀、普世道德規範和法律規定的一種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行爲。它本質上是自己能剋制自己情緒,而讓自己爲或不爲的一種行動的能力,具有自覺性和主動性的雙重特性。而自制則是一個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舉止行爲的能力,既能激勵自己勇敢地去執行採取的決定,又能抑制不符合既定目的的願望、動機、行爲和情緒,其主要是人的意志力的體現,是堅強的重要標誌。自制與自律相比,自制在主動和自覺的程度上略有遜色,自律的境界更高。

現實生活中,我們在提倡自律的同時,更多地是強調自制力的培養,一方面努力克服自己身上存在的人性中的一些弱點,另一方面盡力發揚自身的優勢,學會把控自己,做到把持住自己,做一個既不負於人又不愧於己的,既有用又有趣的人。自制力對人生目標的實現有着重要的意義,目標的實現取決於人的自制力。從小處看是個人修養的問題,大處而言則關乎人生的得失成敗。無怪乎亞里士多德說:“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礎上。”

中外歷史上因爲不能把控自己,輕則受挫,重則敗事甚至喪命的事例不勝枚舉。

《三國演義》裏的關羽和張飛之死就是一例。表面上看,關羽之死,死在一個“驕”字上,他看不起屢建功勳的老將黃忠,聲稱“不與老兵同列”,他瞧不起吳主孫權,對孫權爲子求婚,不僅不允,而且還加以侮辱,竟然說:“吾虎女焉能配汝犬子!”他對同僚也是不屑一顧,嚷着要找糜芳、士林算帳。對東吳年輕將領陸遜也輕視有之,呼其“小兒”。上下左右全不如他,其視野狹窄,肚量極小,落得衆叛親離,身疲力竭,束手被擒,實之必然。張飛之死,更爲典型,咋一看,其死在一個“躁”上。他性情急躁,稍不如意,就對部下出氣。加之好酒,酒後更是肆無忌憚,動輒鞭打部下,遷怒於人,好逞威風,蠻不講理。終於自食其果,死於末將範疆、張達之手。兩人的能力不能說不強,智商甚高,情商卻不敢恭維,人際能力差,難以自控。最後的結果,取咎於己。兩人之死,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層分析,其因如明代呂坤所言:“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誰能亡自?”把持不住自己由着性子來纔是他們自置於死地的元兇。

無獨有偶,美國富蘭克林剋制情緒,消除對立,化敵爲友的做法則讓我們欣佩不已,借鑑頗多。一位議員因爲政見各異,對待富蘭克林的`態度很不友好,竟在大庭廣衆之下公然罵他。但富蘭克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想跟那位議員結下宿怨,他決定主動行動,讓對方改變對自己的態度。他曾聽說那位議員藏有一本特別的書,他便給那議員寫了一個便箋,表示自己極欲一睹爲快,請求那位議員把書借給自己,認真仔細閱讀,沒過一個星期,富蘭克林讀完後,把書還給他時附上了一封信,強列表示感謝。後來,當他們再次相遇時,那位議員竟主動與富蘭克林打招呼,十分有禮。最後他們還成爲了極好的朋友。

人與人的差別,雖然表現在很多方面,但能否控制情緒,把持住自己卻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不同的態度,會有不同結果,兩者天壤之別。

把控自己關係到人生的成敗,當然應成爲我們人生修煉的重點。人生於紅塵,難已脫俗,人本身帶有與生俱來的“邪念”和“惡性”。古老的佛經哲學中,總結概括了六種危害人生的猶如西方所言的“潘多拉的盒子”中的“怪物”,貪、瞋、癡、慢、疑、惡見。用錯誤的方法喜愛事物爲貪;用錯誤的方法憎惡事物是瞋;不瞭解事物的動作過程稱着癡;慢則指驕傲;疑就是怠惰懷疑真理;惡見就是錯誤的見地。把持住自己就是要扣緊心裏“潘多拉盒子”的蓋子,不讓人性中的“惡魔”跑了出來。那麼,如何把持住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