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人世扇散文

人世扇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箑,自關而西謂之扇”——楊雄《方言五》

人世扇散文

“仙女出遊知遠近,羞借問,饒將綠扇遮紅粉。”——晏殊《漁家傲》

“扇一動而風生,知風纔可行也。”,一直覺得,或古或今,大多數喜愛扇之人或玩扇之人,身上都會有一種風雅軟媚古風古韻感。或許,扇,善也,纔是最好解釋古往今來才子佳人爲之傾折的原因所在吧。以扇“善”之形爲媒,以文明之慧爲灼,扇子承載了對於善良的美好寄託,傳承了那份‘人之初,性本善’最爲柔軟與堅毅的初心。我想也正是因此,才使得扇子與女人的善良結緣,成爲了扇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滄海不衰。

無論是摺扇或是竹扇,又或者其他,用時輕輕打開,“舒之則彌六合”,不用時合上,“卷之則退藏於密”。就宛若女人的善良一樣,尋常時不見絲毫蹤跡,需要時則無處不在。這種內心之美,是女人至上之美。

“善即是美”,它所賦予的人性美遠高於外形帶給五官的感受,它不會隨時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會因歲月的醞釀而散發灼然的芬芳。一如《聊齋志異》中畫皮所言,外表之美,只能作皮,內心之美,如蚌中珍珠。而女人之美,恰若一把扇子,若僅是徒有其表,而無內在之美,不過僅是隻有扇面而無扇骨罷了,雖是一時好看,終不過是擺設,一場鏡花水月。

常常喜歡在夏天尚好的夜晚,泡上一杯清茶,輕搖一把摺扇,看柔暖的星光從滿天散落而下,和着拂面的三幾涼風,只覺得,一日的浮躁就那般散了,全世界都安靜了下來。心就像在茶杯氤氳打轉漸漸沉澱的茶葉那般,回到了某個最初的始點。我想,古人喜愛扇子很大的原因,或是因扇之意——善爲初心吧。

這顆初心,要會欣賞。扇之於中國古代的女子,宛若千里馬得遇伯樂,女人的手裏一旦多了一柄扇,便會增添許多嫵媚。喜愛看《紅樓夢》的人大抵都會對於二十七回有“寶釵撲蝶”一段情節記憶尤深吧。說那寶釵“剛要尋別處的妹妹去,忽見面前一雙玉色蝴蝶,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可那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直追得寶釵“香汗淋漓,嬌喘細細”。一柄扇子,三幾言語,便在筆者的靈巧勾勒之下,不僅將寶釵的身份、風度、修養、氣派體現了出來,更是將一個女子的曼妙,那無限風情勾勒得淋漓而盡致。我想,若不是作者也欣賞喜愛扇子,知曉扇子的妙處,大抵也就寫不出那般精彩的情節來了吧。

我們常言“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我想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渴望並樂於得到某個人的欣賞青睞,因別人的欣賞,因他人的肯定,因旁人的懂得,會愈發地熱忱生活,更樂觀地去活出自己的價值。而欣賞與被欣賞,往往是一種互動的力量,所以,我們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張幼儀曾這樣形容自己的一生:“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主人將扇子撕碎了。”在那個年代,生着一對天足,卻有着最傳統的中國女性的孝道。這把被徐志摩拋棄的扇子,卻一直照顧着徐志摩的母親,並未兩位老人風光體面地辦理了後事。當張幼儀明白徐志摩的心不在自己身上,欣賞不了自己的那種美時,她並未在情愛悲傷中沉淪,而是毅然選擇了離婚,比起離婚,她更怕做那把秋天的扇子,再不是他人的涼友。“善人者,人亦善之。”這樣一位內心深美的女子,不被愛人所欣賞,卻被親人所疼愛,所以徐母直至最後也不願承認陸小曼,不願與他們生活在一起,而是選擇與張幼儀及孫兒居住。晚年,張幼儀曾對她的晚輩說過:“我要爲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成爲另一個人。”她的這種善良,這份善的初心,讓她的餘生活得溫暖且幸福,也讓她在民國那個名媛輩出的年代,成爲了一個獨特美的存在,被許許多多的人所欣賞,所銘記着。

曾去參加過一個古扇展覽會,那裏擺設着各種樣式的扇子,摺扇,合歡扇,蒲扇等,扇面上畫着水墨山水,人文風情,古意幽幽。很多人在聽扇文化的講解,聽它們的歷史淵源,聽那古韻裏的'靜,扇在歲月裏的生歡慈悲。我當時只覺得看着那一柄柄扇,像是緣見衆生佛,如是心靜心安,便連眉宇的舒展都沾惹了扇的禪香,心生柔軟,心生慈悲。

如今琢磨,或是扇之初心,初心之善,應有慈悲。記得在某篇文裏看過一則關於北宋文豪蘇軾的故事。說他到杭州就職履歷時,有人狀告說別人欠他兩萬餘錢未還。蘇東坡於是招來那欠債之人詢問,欠債人答:“我家憑制扇爲生,恰逢家父去世,並且今春開始,天連降大雨,天氣寒冷,做好的扇子賣不出,並不是故意欠錢。”蘇東坡仔細看了他很久,對他說:“暫且將你做的扇子拿來,我來幫你賣。”不多時,扇子送到,蘇東波拿了二十把空白的夾娟扇面,提筆書寫草書,畫枯木竹石,畫完交那人去賣,剛出府門便被許多人掙搶賣光了。

佛經有云: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儒佛道兼通的蘇軾,便是這樣一位心懷善心、心有慈悲之人。說來慚愧,我自幼愛佛,卻並未接觸瞭解太多,只是尋常見着了一些佛家妙言,便記在了心底。慈悲兩字,我並不能具體作其解釋,就如萬千佛經一般,各有緣法。但慈悲二字,便僅是瞧着讀着,便覺得心底深處尋常不見光亮的地方,某些被囿於心牆的東西釋放了出來,柔軟延絡至每一處筋脈。慈悲,或是永懷初心,對於生活最初的那份熱情,對於活着所一直堅信秉持的理想,對於心底深處所一直篤信的信仰。慈悲,或是心懷善意,樂於生活。是處於最深的苦難,仍然心生陽光,追尋着深不見底黑暗中的那抹光亮,是看盡了世間醜惡,嚐盡了人間陰暗,依舊相信世間的美好,灰暗的那方是溫暖。

也或者,慈悲,僅是慈悲。只需記着,別讓繁華萬象迷亂了雙眼,遮掩了人性中那份最初的淳樸、那份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