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記憶中的冰橋

散文:記憶中的冰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我的老家在黃河邊,我的童年是在黃河邊度過的,對黃河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感,至今還魂牽夢縈着黃河的美好往事,尤其是黃河的冰橋,它是留在我內心深處的記憶,抹也抹不去。

散文:記憶中的冰橋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八歲那年的一個冬天,那天氣晴朗,二哥帶着我和幾個小夥伴去河邊玩耍,看到寬闊的黃河主河道上碴起了冰橋。冰橋上面有行人、馬車、架子車、牲畜往來通行。二哥好奇心強,他說:“我們過冰橋去三灘看看。”說走就要走,大夥連蹦帶跳上了橋。我緊緊跟在二哥的身後,拽着他的衣襟,小心翼翼地緩步而行。冰封的橋面並非坦途,時有隆起的冰凌擋道;冰橋下嘩嘩的流水聲不絕於耳,偶爾遠處還傳來一兩聲冰裂的“咔嚓”聲,令人提心吊膽!好在橋面的通道上鋪了防滑的雜草和沙土,還算平坦。往日滔滔的河水被白茫茫的冰所覆蓋,冰橋的通道上,人來車往,成羣結隊的小朋們手拉着手,時而大聲尖叫,時而屏息挪步,在歡聲笑語中,幾位小姑娘隨風起舞的紅頭巾分外耀眼。在橋面上行走,我小心地挪着腳步,兩腿顫抖着到達對岸。

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之前,黃河在我們家鄉段碴冰橋是很常見的,每隔一兩年就碴一次橋。那時,河面寬闊,水流平緩,河道無固定,經常改道,這就給碴橋創造了條件。黃河在我們家鄉段碴冰橋一般爲小寒季節前後,河裏冰凌愈來愈大,一塊連着一塊。當一次寒潮之後,狂風怒吼的'夜晚,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河面瞬間凍結爲一體。一片嶙峋起伏的冰塊充塞河牀,奔騰喧囂的黃河,頓時奇蹟般地消失了。這時,河西岸的農民,腰際橫扎竹竿(以防誤踩冰層薄弱處而掉進河中),踏勘出一條路線,然後用鐵杴鋼鎬剷平凹凸不平的冰塊,鋪撒雜草和沙土,連接兩岸的冰橋就這樣形成了。大河變通途,人來車往,如履平地。俗話說,隔山不算遠,隔河不算近。黃河這道天塹,給兩岸羣衆通行帶來了諸多不便,過河得乘木船或羊皮筏子,極不方便,又十分危險,經常發生沉船筏覆、人員落水喪命的慘禍。就拿最能說明問題的一件事來說,僅一河之隔,河東與河西卻很少通婚。

冰橋碴成後,兩岸的人便忙碌起來,趁機走親訪友,去縣城辦事購年貨等。尤其是河西岸的人家,便車拉畜馱到寶積山煤礦運煤,以備一兩年做飯取暖的燃料。冰橋上人來車往,晝夜不息。家鄉句諺語:“驚了蜇的橋,神鬼不敢跳。”是說到了次年的驚蟄前,氣溫回升,冰橋慢慢消融絕不能再通行!否則,會發生掉入河中的慘禍。

自我們那次冰橋上玩耍之後,五十多年過去了,家鄉段再也沒聽說和看到過碴冰橋,冰橋神祕般地消失了。據有關專家說,冰橋的消失,是由於黃河上游先後興建了鹽鍋峽、劉家峽、八盤峽水電站,黃河上游初步實現了階梯開發,出現了一個個高原湖泊,對氣候影響很大。由於水的比熱大於土壤,水比陸地受熱慢,散熱也慢,所以,即便在隆冬時節,劉家峽等水庫的水溫也高於攝氏零度以上。因此,河水流凌進入劉家峽水庫中,便被溶解爲水。再加上家鄉段整修了河堤,河面變窄,河流湍急。所以,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之後,冰橋便成爲家鄉人心目中一種美好的記憶。

今天,在我的家鄉,兩座公路大橋飛架東西,兩岸的人們早已不再爲渡河犯愁了!但冰橋留在家鄉人心裏的記憶,始終無法抹去,這便是人們說的鄉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