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欣賞石龍遊記

散文欣賞石龍遊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從我記事兒時就知道石龍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城。聽大人說那裏有好大好大的火船可以載人到香港、到廣州等地玩或做買賣;還可以坐坐上去如在平地一樣平穩的火車去很遠很遠的地方……

散文欣賞石龍遊記

在記憶裏,那一年我很小很小,約莫三四歲吧,媽媽抱着我,和外婆小舅等人從禮村乘坐火船到石龍來見我大舅——因當年政府不準華僑回鄉逗留的緣故吧,大舅只能從香港坐火車到石龍,我們便也只能從鄉下到石龍與大舅會面。

因那時候自己太小,不記得乘火船是個什麼感覺了。但對石龍這個名字記憶頗深。

素有廣東四大名商埠之一的石龍,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奔騰千里呼嘯而來的東江被古鎮一分爲二,環繞一週,合流西行入海。廣九鐵路溝通了石龍、廣州、香港的陸路交通……這兒成了水陸交通的咽喉。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借用自身掌管省港奧水陸交通之便,大量引入外資,加強經濟建設,帶動人們走上富強之路。於是紡織業、電子業、印刷業、商品業、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十米一家食品廠,五米一家紡織廠,隔條街是電子廠,等等各個行業都紅紅火火的崛地而起。靠近石龍的博羅、石灣、園州、龍溪、九潭等鎮區的農村年輕人都蜂擁奔踏石龍當上了名符其實的工人。自小就對石龍充滿嚮往的我,也被這股工潮的巨浪拽了去,毅然辭去橋頭郎夏小學的教師職位,涌到石龍一家外企當上一名小會計。老闆是香港人,在石龍辦的是製衣廠,從扁機,電腦繡花,裁牀,車衣,到銷售,都是一條龍作業。我負責其中兩個部門的帳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到發工資時,我和出納是用一個紙箱把錢託到車間發工資的。因爲訂單太多,趕着工期,工人們拿到自己的錢又要投入工作中去,分身不得。在90年代,普通工人一般都是五六百元工資都很高了,可是我們工廠的員工最高拿到1800元的工資,那簡直是天文數字了。可當時我們工廠的員工卻大多有上千元工資的。 老闆見我們把一箱沉甸甸的錢(當年最大幣值是十元的)提上二樓,再把一個空箱拿下樓,會幽默的說,哇!這錢咋送的這麼快呀,一會就花了我十幾萬!我和拍當會瞪他一眼,同聲回擊他,說明你生意興隆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石龍便是外來人口最密集的紐帶和中樞,也是工商業鼎盛時期。

石龍商貿中心市場的開放,真的用車水馬龍來形容實不爲過。擺設得色彩斑斕的店鋪,吸引了無數人羣魚貫而來,客流量極大。成衣批發街,就連博羅、增城和龍華等附近的商販都到石龍進貨回去賣,直到現在仍有大量商家涌入石龍選購他們適合的商品。他們覺得石龍就是他們的命脈,他們的根。

石龍人傑地靈,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每天到11:30下班的時間,林屋村那一處大排擋裏,一塊錢一個快餐,一飯兩菜,人們排着長隊候着。家家都座無虛席,來晚了準搶不到位子。真可謂“客從雲中來。”老闆們個個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兒,嘴巴快要咧到了耳根兒,忙的不亦樂乎。

每天中午下班的時候,我都和表姐表妹三人一起到那裏的大排擋排隊等飯吃。人雖然多,但卻有條不紊,從沒有發現吵架或爭搶的現象。終於輪到我們了,老闆娘先用勺打一勺飯,問你喜歡吃什麼菜,雖是廉價大排檔,但也有青菜,有肉,有魚,有豆腐,反正你可以任選兩樣。我們三個都選了自己喜歡吃的菜,端着飯碟找張桌子坐下來品,當然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客人獨坐一張桌子的,只是見到有空位就麻溜坐下——是搭坐的哦。

即使是一塊錢一個飯,但在那時卻是很美味而且很滿足的一頓飯菜了。每個客人都吃的津津有味。老闆開心,客人滿意。

所謂勞逸結合,石龍鎮政府也極力爲我們這些外來打工一族建造了很多既實惠又開心的消遣場所,以緩解和卸去勞碌一天的人們的疲憊。每到旁晚時分,體育館內的溜冰場更是石龍最亮麗的一道黃昏美景。年輕人都在場內輕盈的溜冰,盡顯年輕的美麗和可愛;戀人們手牽着手在場裏翩翩起舞,來一個高難度的180度旋轉,立刻贏得一片喝彩聲。還有石龍電影院,總是有那麼多人看,而且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尤其年輕人頗多。石龍花園,綠蔭庇護,花香撲鼻,各種景區,人頭攢動,有人在小湖裏划船的,有退休工人在打門球的,有人坐在迴廊裏閒聊的,有小孩央求大人們帶他們坐小火車過山車的……熱鬧得很。坐在花園裏的長椅子裏,看着飄香的美景,聽着優美的歌聲,感受着祖國的富庶、祥和與安寧,心中便猶然升騰起作爲一箇中國人的自豪和榮光。

農村人嚮往的城市生活,大概就是這樣的吧?白天上班,夜晚就可以盡情的放鬆自己。我突然感覺自己不再是挽着褲腳在田裏插秧的農村女孩兒了,我分明就是一個城裏人呢!我心裏充滿了自豪。

彈指一揮間,23年別過。這是我當年在石龍工作的記憶,後來因婚嫁園州,沒能親身經歷、感受石龍以後二十多年的恢弘鉅變,實屬遺憾。

而今再踏石龍,當汽車抵達石龍境內--黃家山,透過車窗望眼窗外,我的腦海裏出現了四個字:翻天覆地!

對,只能用“翻天覆地”四個字來形容石龍的騰飛與鉅變。

那一座座刻着祖輩們足跡的厚重的青山,愈加蔥茂;那一浪浪散着誘人米香的金黃的稻田,直晃人的眼睛;那一條條寬敞而整潔的街道,不斷向前延伸;那一棟棟節次鱗比拔地而起的高樓,是一個個溫暖的家,更是富足的象徵;街道兩旁停泊着的小車,轎車,如訓練有素的士兵,排列的整整齊齊。那一個個建的如花園般美麗的生活小區,乾淨,別緻,溫馨,又幸福。真讓人陶醉,陶醉的似有幾分貪婪,於是便有着來了就不想走了的慾望。

約20分鐘後,我們來到了以前的黃屋州渡口,現在這裏已然架起了一座高高的橋樑。以前沒架設這座橋的時候,我也曾從這渡口乘船去過石龍。現在有了這座橋,兩岸的居民、客商來往就便利的多了,雖然偶爾也有人划船駛過。

過了橋就是石龍鎮中心了,也是最繁華的地方。石龍三面環水,我們經過的叫東岸大橋。公交車載着我們徐徐駛入市區,我們按照石龍老幹詩書畫社謝先生約定的地點(在石龍火車站)下車,他親自帶我們參觀石龍歷史遺留下來的古建築,和到他們社區參觀。

車子進了市區速度明顯慢了下來,以前還是一片荒蕪的空曠地,現在已經建成一座錯落有序的林屋小區了,街道乾淨,兩旁綠化的樹差不多都有三層樓那麼高了,可想而知我這二十多年沒在石龍的時候,這裏真的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啊!市裏是舊城區,所以街道沒有剛纔經過的黃家山的街道寬敞,但街道兩邊的商鋪卻是琳琅滿目,生意那叫一個火,有裝貨的,卸貨的,車來人往,熙熙攘攘。

當廣播裏喊道:金龍路到了······我驚訝地把臉扭向窗外,仰起頭看這棟當年最豪華的酒店——商住大夏。我們那個年代,每個月有固定的工資領,都很不錯了,能住進金龍大夏,簡直是作夢,這都是些港澳臺最有經濟實力,或是一些上流人物才能夠也纔有資格進進出出的場所。金龍酒店更是有名的星級酒店。我擡頭再看看金龍大夏,它依然在南橋下矗立着,只是金龍酒店換了個招牌,變成了金龍賓館而已,可能不做餐館生意了吧?

我環顧四周,這裏依然那麼熟識,那麼親切。車子駛過金龍路緩緩往火車站方向前進,經過幾個站,上下車的乘客都很謙讓,年輕人主動讓坐給阿公阿婆、孕婦和攜老帶小的。每當面前的.小夥子或小美女起身說“您坐我這裏吧!”的時候,他們,就連我的心裏也會這麼想:雷鋒無處不在。是啊!這就是古城古老的民風,古老的淳樸的人民遺傳下來的純樸的道德修爲,給人以無限溫暖的感覺。

“石龍商貿市場到了,請下車的乘客做好準備。”喇叭裏的喊聲把我的遐想拽了回來,我把收回來的眼神再一次定格在了這個曾讓石龍商貿走上輝煌的市場:市場外面的街道都泊滿了前來購貨的車輛,這裏人頭攢動,據說這個市場現在以批發爲主。什麼藥材、海鮮、乾貨、凍肉,還有更多的特色批發。我們園州很多商戶都來這裏選購他們認爲物美價廉的藥材回去賣。這是石龍最大的商貿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解決了石龍10萬居民的衣食住行問題。

到了商貿市場,離火車站不遠了,於是給謝先生打了個電話,告訴他我們快到了。車子抵達火車站,我們下了車,像親吻着自己久別的故鄉一樣親吻着這片可愛的土地和這片靜好的天空。

我們四下尋找孫中山的銅像。這裏已經跟以前不同了,以前車站門口是一片坑窪地,旅客都是坐摩托車來的,路也沒現在寬敞明淨。現在這裏已經建了一個小巴士站,這些巴士車在石龍鎮內穿行,載着旅客去他們想去的地方,比以前方便多了。

我們終於找到了孫中山的銅像。炙熱的陽光灑在石龍火車站前孫中山的銅像上。高大的木棉樹上,黃葉在微風中瑟索着…… 昭示着這段曾經影響中國近代史的事件已經載入歷史的史冊。看着高矗的中山銅像,浮想聯篇,孫中山先生身着筆挺的中山裝,左手執軟呢禮帽放於腰間,右手執文明棍,氣宇軒昂,目光直視前方。此刻,先生在思考什麼?爲國爲家,爲民族的利益……

就在我展開遐想,謝先生來了電話,問我們到了沒,說他已在來接我們的路上了。雖然太陽有些灼人,但是卻遠不及於正直直的站在坐落在石龍火車站前孫中山銅像前面的我們心中的那份敬仰與炙熱。我走近孫總統,仰望着他,我彷彿看見那策馬奔騰的帥將從火車上款款而來。清風徐來,古意悠悠,站在這的孫總統,他已經見證了這座古城經歷的滄桑,見證了石龍人民走進了科技現代化的光輝歷程。

我們走進火車站售票廳,哇,裏面人頭涌涌,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的旅客,在排隊買票,在驗票上火車的,個個都面露笑容。我驚訝的發現,現在的火車站也如自動投幣的公交車一樣,不用人工售票了,是用網絡自動售票的了,我從來沒坐過火車,所以對這一切都印記在腦海裏。

這座有百年曆史的火車站,一路走來,經過無數次變遷和修改,見證着石龍人民的歷史滄桑,肩負着沉重的歷史任務,至今已有百多年曆史的火車站,隨着高科技的發展,他依然是石龍的主要運輸樞紐。輸送大量旅客出入石龍。

,走出售票廳,很快謝先生到了,他是土生土長的石龍人,他外表平實,待人和藹可親。在得知我要以石龍爲背景寫一篇文章時,他以東道主的身份,主動帶我參觀石龍很多歷史遺址。在他的博客裏已經拜讀了他寫的很多有關石龍歷史的文了。

由謝先生做嚮導,他說他帶我們先從中山公園開始參觀,而後去博物館,再到他們協會的詩社中心……

路程策定好後,我們就在小巴站乘坐1路車,沿綠化路直奔中山公園。車抵達公園站臺,我們三人下了車,穿過斑馬線,徒經現代廣場——這裏是以前頗有名的石龍賓館,這一地段都順應時代建設,除了歷史文化建築物要保留外,石龍所有舊區重建、重新規劃,原來兩層高的石龍賓館全都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眼前的這座現代化購物廣場,集購物、酒店和食品業於一體的時代廣場。很適合現代都市人的生活與胃口。

賓館對面就是納入歷史文化公園的中山公園。我們過了馬路,首先落入眼簾的是打破世界紀錄的舉重亞軍陳鏡開的銅像,只見他雙手向天舉起,眼望前方,頸掛金牌,腳下是一對鋼鈴,中間還有(舉重之鄉)四個大字。【1984年的第23屆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他獲得一面銀牌,和曾國強、陳偉強成爲石龍舉重的新“三傑”。繼十破紀錄的陳鏡開、四破紀錄的葉浩波、三破紀錄的陳滿林之後,創下石龍舉重史上的第二個巔峯。 同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龍“舉重之鄉”的榮譽稱號,並在石龍中山公園側豎立舉重塑像,當時的國家體委主任榮高棠題寫了“舉重之鄉”四個大字。】

我想這就是當年他上臺領獎時,昂着頭向全世界宣告:“你們看!我是一箇中國人!中國人也是能夠,不,我們就應該站在這個高高的領獎臺上。”沒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能力、有信心,也有資格站在這個領獎臺上。之後的奧運場地上, 到處可見中國體育健兒盡展雄風、叱吒風雲的光彩。此刻我站在你的腳下,仍然能感受到全世界人民爲你喝彩的歡呼聲,你是中國人的嬌傲,你爲我們爭了光!你的精神永遠被後人所敬仰。

我們在這裏留下了難忘的歷史一刻,拍下幾張照片留作永久的紀念。然後順着幽靜的小路走進公園內。小徑旁邊鬱鬱蔥蔥的樹,煥發着清新的空氣,剛纔悶熱的感覺一下子全沒了,讓人有種清爽怡人 的快感。繞着彎曲的小徑,我們來到了周恩來演講臺。我順着臺階緩步而上,腳步是那般的沉重,一級臺階承載着一段沉甸甸的歷史……我全神慣注的看着周恩來的雕像,腦海裏飄溢出石龍革命烈士和貧苦大衆就在這裏聆聽周副主席如何討劃陳炯明的策略,下面的聽衆不時爲這位英明神武的戰鬥英雄發出熱烈的掌聲。

一座座墓碑都在訴說着一個個革命先輩們的奮鬥歷程。那是一座座掩在我們心中的永遠不朽的豐碑。

公園裏人來人往,和煦的陽光透過一片片樹葉的縫隙,撒着歡兒似的在地上打着滾兒。一浪浪歡笑聲把我的思緒拽回來了現實 。現在的石龍居民可以如此幽閒自在地在公園玩耍、閒聊,那可是先輩們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呀!所以,爲了紀念他們的豐功偉績,人們爲他們塑像建碑。目地只有一個,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世紀,一段歷史滄桑,留下了中國得以解放的成長印記。

謝先生一路帶着我們,邊走邊跟我們講解石龍這座遠近聞名古城的歷史經過。他對石龍的過去和現在的瞭解讓我刮目相看。他是一位下崗沒有任何保障和補貼的工人,透過他歷經滄桑的臉,我分明看到了:他是憑着他對石龍家鄉深深的愛,默默的奉獻着他的一切;他是那樣的淳樸、厚重而坦誠。

我環顧四周,看見涼亭中,迴廊裏,樹蔭下,隨處坐着來公園乘涼的人,或三五成羣坐着閒聊,或四人一桌泡上壺茶,慢慢品茗。記得前幾年來公園,這裏很熱鬧,但有一點我討厭的就是到處是噼裏啪啦的麻將聲,或是鬥地主的吆喝聲,可是今天感覺公園很寧靜,這纔是一個民風古樸的文化名城的標誌。

看完周恩來演講臺的碑文,我們又沿着小徑,經過一個小湖——以前很多小朋友要家長帶他們來划船的,可能正直中午,湖上的小船隻好成了湖上的靜默者泊在岸邊了。

謝先生引領我們參觀了李文鋪紀念亭、莫故校長公壁殉難紀念碑和石龍歷史博物館。在陳列室裏才真真正正的瞭解了石龍是如何走過來的——真的作夢也不曾想過,以前在你的懷抱裏工作,睡覺,都不曾想過去了解你的歷史。今天,就在闊別你23年、我執筆生涯不久的今天,就站在這裏,你的面前,我在想,我該爲小時候對你癡迷狂妄的嚮往做個瞭解,我要真正走進你的懷抱。

謝先生說博物館過去就是他們詩詞社的工作室了。我們出了博物館,來到他們的工作室大樓,展覽廳很大,謝先生介紹,這裏有曲藝社,他們的詩畫社,舞蹈社等幾個社。大廳裏有很多人在打乒乓球,有一個阿伯還打的蠻有氣勢的。謝生帶着我們走到他們詩社的工作室,見裏面已有人了,他推開門進去,我也跟着走進去,謝生給我一一介紹。副會長,在東莞,頗有名氣的畫家,還有幾位書法家在忙着……相互介紹完,副會長說等會有電視臺,鎮政府等很多媒體來採訪和檢查,他要親筆揮豪,畫家即興繪畫的。

我真幸運,居然可以親眼目睹他們現場書法和繪畫,於是叫喜歡畫畫的女兒把這一切都記錄下來。他們人人都很熱情。

待採訪大隊採訪完離開後,我看着墨跡未乾的字畫,彷彿聞到了一股股飄來的色墨的清香。我不管也顧不上他們會不會答應,就大膽地要求把他們的書法和字畫送給我留念,想不到他們很爽快的就答應了,還即筆落款提下曉玟女士雅賞。還有另一個會員也給我寫了一副書法。我除了感動就只能說聲謝謝他們的話。心中似有幾分愧意。一股暖意涌入心懷。

這棟石龍文化中心廣場,是鎮政府特意爲大家在繁忙工作之餘,也爲發掘更多有才學的人而設立的一個休閒娛樂場所。

他們每個星期都約好會員們集中在工作室進行詩書畫交流。這些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和人生享受,帶給人的愜意、舒心和滿足,的確有種讓人樂而忘返的感覺。

我們告別了詩社的朋友,兩個人再次走進中山公園,現在的公園四通八達,不設圍牆了,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走進來。我們慢步在林蔭小道上,這個公園給我的感覺很溫暖。特別不同於其它公園的地方是,這裏有很多石凳,人們可隨便找個石凳坐下來欣賞公園的花草樹木。少時,便到了中山公園的正門,一副雙龍吐珠的浮雕映入眼前。令我心潮澎湃。

我們在這個代表着孫中山革命精神的【中山公園】的牌扁下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看看還有時間,我們又去了一趟劃爲歷史文物保護建築最完整的中山騎樓街。看見這條古老文明的老街,依然如當年那般古樸而厚重,兩邊的商鋪依然人來人往。其中就有謝先生提到的一家鑼鼓店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文化遺產。

在店門口,就能看見滿店都是大小不一的鼓。我忍不住輕輕敲了一下,那鼓聲真的給人一種蕩氣迴腸的震撼。

伴着改革開放的號角, 石龍如源源不斷的溪流,匯入波濤滾滾的海洋。與浩瀚的海融爲一體,從此它便不是溪流了,它也就變成了海。

人們安居樂業,生活富庶,對居住的環境要求也就高了。於是在響應遵守國家政策、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儘可能把人們居住的地方打造成近乎於一個美麗的城市花園。

石龍鎮內受地方限制,國家也提倡注重住宅環境的建設,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儘量打造一個個美麗的城市花園。因此區內所有大型工廠都往外遷,有的遷到我們來時經過的黃家山,有的遷到南橋過去的西湖,鎮內都以住宅和商鋪爲主。

現在走近石龍區,不再如以往那般混亂嘈雜了,給人一種寧靜、怡然、清新之感,讓你感悟到了一種繁華都市中不一樣的恬靜、深邃與悠遠。

據謝先生透露,未來幾年內,石龍火車站將遷址西湖,更給了本身就以高科技發展爲重心的西湖插上了一對美麗的翅膀。助石龍飛速成長,壯大······

石龍,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蘊含着多少滄桑鉅變,一路走來,歸去,手心裏汗津津的,肩頭便添了幾分重量,心中也盛滿了沉甸甸的東西

我人還未離去,心中便急急地想:石龍,不知道下一次我什麼時候能再來看你……

在回程的路上,我不時回頭,我看見一條潛伏於東江河底的石龍,此刻,已騰雲駕霧飛向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