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最期待的未必想要散文

最期待的未必想要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那天看到一句話頗爲觸動:20歲時買得起10歲時買不起的玩具,又有什麼意義呢?人生就是這樣,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最期待的未必想要散文

大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對物質需求的滿足還是頗有怨念的。作爲孩子,消費的每一分錢都來自父母,自然也得被安排。

大部分時候我是一個很節省的人,這在現在的時代似乎算不上優點,有些地方甚至有些輕微的強迫症。比如,點的菜再難吃也要盡力吃光,買的西瓜不甜也會堅持吃完,並且自我安慰說總比吃黃瓜強。因爲是花錢買的,因爲是別人的勞動成果,因爲扔了就是垃圾,會給環境增加負擔。這個過程自然不會很愉悅,因爲我真的想了這麼多,心也挺累的。可是,扔了會有負罪感。

這種習慣跟天性和所受的教育相關。我童年的生活並不困窘,我媽也是性格好強的人,偶爾還會賭氣發出“別人有的咱也要有”的感慨。比如表姐小時候哭着喊着要一輛兒童三輪車,卻沒如願。我媽聽說後,暗下決心:“將來一定給我孩子買。”然而,我並沒有把那車當回事兒,騎了沒幾天就被表姐借走了,也不以爲意。有沒有那輛車,對我的童年而言,是無所謂的。

可是,大部分時間,媽媽會在我吃雪糕或水果的時候唸叨,一根冰棍多少錢,一塊西瓜多少錢,一根香蕉多少錢……不知是爲了教算術還是教思想品德,總之我受到了教育。

初中時,我在街上吃午飯,那時候盒飯是兩塊錢一盒,而我一般只花一塊五買蔥花餅吃。有位大叔時常推着小車賣現烤的麪包,木板上寫着“臺灣特香包”,每個1塊到2塊不等,個頭兒跟現在西餅屋裏的小麪包差不多。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飯量大,得吃兩三個才能飽。家境優越的.同桌早就吃厭了,可我覺得太貴,一直沒捨得買。自我剋制了很久,某一天跟我媽說起此事,她突然莫名心酸:想吃就買個嚐嚐啊,我們又沒有窮到那個份兒上。可是第二天我下定決心要買時,天不遂人願——那天,賣麪包的大叔居然沒有去!以後他也沒再去,留下我未完成的心願,孤零零的擱置在歲月裏,耿耿於懷。

後來,在以後讀大學或工作的歲月,無人做早飯的日子裏只好買麪包牛奶,幾乎吃到厭,走進任何一家西餅屋都再沒有“我好想吃”的渴望。可是,初中時的那種“臺灣特香包”的味道,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謎,彷彿跟其他所有的都不一樣。

剛上大學時,流行買MP3和電子辭典。當心心念念考慮買某種東西的時候,它就每日盤桓在你的視覺中心,似乎特別璀璨,無比重要。尤其是身邊其他人都有了的時候,更容易產生“要對自己好一點”的自卑心理,等真的到手,也就安了心。但我後來又發現,以這種方式買的東西,束之高閣的時候比較多,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必要。

之後,無論是名牌手袋、珠寶首飾還是新潮電子產品,我就再沒產生過深切的渴望——那些沒有過沒享受過的東西,也許根本不適合我,我並不想要。你擁有了某種東西時,智商和尊嚴不會增加一點,世界不會因此而改變多少,你還是你。

這些年來,物質生活的變化的確很大,活在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惑。我們所要的,最終不過是心靈的平靜,就是覺得自己這樣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