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學會領悟忠誠與寬恕的短文散文

學會領悟忠誠與寬恕的短文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俗話說:“做事先做人。”你希望自己要把事情做好,那麼,你就先要讓自己學會做人。如何做人,纔算會做人呢?簡單地說,就是你擁有一顆忠誠與寬恕的心,接物待人,彬彬有禮,不亢不卑,不要帶着怨氣仇恨的情緒,去對待人事物,而是要以寬厚的心胸,以內心冷靜的情緒去爲人處事。學會做人,其實是一種內在的修養,是令人爲自己的人生與生活,創造幸福和快樂的品質。如實說來,誰都有學會做人的能力,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樂於學習做人的心,心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學習在心,快樂在心,用心去學,用心取樂。當你感悟到如何利用自己的心靈,爲自己創造快樂的時候,自然而然,你就會感覺到,在自己的生命裏面,對自己的人生與生活,最有滋味的東西是什麼?就是你自己的那顆心,內心真實的感受,自然會引發出你的思考,思考的結果會轉變成你大腦的意念,那些意念就會用來命令你,做出新的言行,言行的結果,在你的內心裏,自然會讓你感覺到是快樂的,還是不快樂的。因此,用心去學,學會用心,你就獲取了爲自己創造幸福和快樂的本領。

學會領悟忠誠與寬恕的短文散文

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心爲忠,儒心爲恕。

心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就需要從自己的心之根本開始,忠誠於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說,你不僅僅要忠誠於自己的信念與意志,還要忠誠於自己合於法與道的價值判斷標準。你要理解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在法與道的線條內,那些東西是自己可以要的,那些東西卻是自己不能夠要的,理解了自己的內心真正可以要的東西,這樣,你就不會感到迷茫,也知道應該把自己的心放到什麼位置。你既然理解了什麼東西是自己可以要的,就需要爲自己建立怎麼樣的信念與意志,建立起來的信念與意志,自然會引領你去爲自己尋求發展,讓你的心忠誠於自己的需要。如是,你有一顆忠誠於自己的心,纔會去忠誠於事業,忠誠於他人,忠誠於身外的人事物。

心在我們的生命裏,卻又有“人心難測”之說,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解說呢?人心有大有小,有人的心卻寬闊如大海,有人的心卻小如針孔,一顆如大海般的心,還有什麼東西容不下的呢?一顆小如針孔的心,又能夠容下什麼東西呢?人心也是變幻莫測的,可以變壞,也可以變好;可以變成快樂的心,也可以變成痛苦的心。這取決於一個人,對自己的心如何掌控,也就是說,如何去利用自己內在的評判標準。如是,孔夫子的“儒心爲恕”之說,就是要鍛鍊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加開闊,纔可以裝下更多的東西。“人無聖賢,誰能無過”,因此,在我們的人生過程中,犯錯誤,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沒有得到別人的賞識,別人也不理解你等,像這樣的情況,誰都有可能會遇到。當你碰到那樣的遭遇的時候,你讓自己快樂呢?還是讓自己傷心呢?這就取決你的心胸大小的問題了,假如你是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你自然會寬容自己的犯錯,而且會努力修正自己的過錯。只有在寬容自己的過錯的情況下,你纔會認識到也需要對別人寬容。反之,你連自己的犯錯都無法寬容,又怎麼能夠叫你去寬容別人呢?是的,當你的心是開闊的,通達的,能夠諒解、寬容自己,也諒解、寬容身外的人事物的情況下,即使是你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你也會讓自己很快快樂起來,因爲你有一顆寬恕的心,其實就是能夠讓你得到更多快樂的一顆心。

隨着商業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也越來越進步,面對科學技術主導發展的社會,我們的身外是一個千變萬化,五彩繽紛的世界,對我們的誘惑也變得越來越多,這就是我們所面對的一個難題。外在的世界,始終是在不停地變化着,面對那些光怪陸離,又充滿着無限誘惑力的變化,我們的內心難道就不需要跟着改變嗎?或者我們始終還是堅持於自己內心的不變呢?時過境遷,外在世界發展的變化是必然的,我們內心存在需要的變化也是必然的。如此,我們的內心既需要變化,又需要忠誠於自己的心,這不是很矛盾的事情嗎?看上去是矛盾的,然而,你需要理解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是不會改變的,改變的只是自己的心法而已,根據外在世界變化的需要,你也需要改變自己的內心,爲自己建立適應外在世界變化需要的心法。

要忠誠於自己的內心,首先要理解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人的慾望是包羅萬象的,因人而異,不同的人總有他不同的需要。可是,對於我們生命意欲的需要來說,不是說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人的需要是有侷限的,有條件的。假如說,人類希望統治宇宙,我相信有人做過那樣的夢想,那也只是夢想而已,像那樣的需要,最起碼現在的人類尚未具備那樣的智慧,當然,將來人類的發展,是否能夠滿足那樣的意欲需要,只是個未知數而已。人的需要是有其準則的,一條是法律規範的準則,另一條是道德要求的準則,在這兩條線內思考滿足你的需要,纔是合理的需要。因此,當我們思考自己內心的需要時,一是是否超出法律約定的範圍,二是是否違反了道德底線的要求。當你的需要是合乎法律的規範,又沒有做出傷天害理的舉止,當你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是能夠讓你感到問心無愧的,心安理得的,這樣需要的滿足,纔會讓你的內心感到是真正的滿足。正如孔夫子所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在很多情況下,是難以找到合適的評判標準進行評判的,可是,當你的心的需要,是建立在法律與道德兩條線之內的,你就可以建立自我估價的評判標準,同時,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評判標準,讓自己忠誠於自己內心的需要。因此,你要在法律與道德兩條線的範圍內,對自己的需要,建立自己的評判標準,你才能夠忠誠於自己的內心。反之,你按身外所知道的評判標準,拿來對自己進行評判,結果你自己的需要,就會導致你迷失自己,當你迷失自己的情況下,你又如何去忠誠於自己的內心呢?如是,你對自己的心都無法忠誠的時候,捫心自問,那樣的意欲需要,即使是你得到了滿足,又能夠讓自己得到多少幸福和快樂呢?

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所作所爲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源自他的內心與大腦,身外的人事物始終是在不斷地變化的,那麼,我們的內心與大腦也要跟着變化,調整自己的心法與想法,你才能夠讓自己去適應外在世界變化的需要。當你的心法與想法,能夠適應外在世界變化的時候,你才能夠讓自己找到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去實現自己內心需要的願望。是的,做人做事,我們要有自己恆定的內心與大腦,怎麼樣纔算是恆定的內心與大腦呢?道理很簡單,無論外在的世界發生什麼變化,你的內心要有穩定的情緒,保持大腦要冷靜清醒,做出一副處亂不驚,泰然自若的樣子。當你能夠讓自己擁有這樣的內心與大腦的情況下,你又何愁驚恐於外在變化莫測的世界呢?在民間流傳着一個這樣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打到一間寺院,其他人早已各散東西逃命去了,日軍進入到寺院裏面,只看見一個鶴髮童顏的高僧,表現出一副泰然自若的姿態,好像天底下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似的,安然無恙地打坐唸經,日軍看到那樣的情景,一股肅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然後,沒有驚擾那個高僧,深深地鞠躬之後,就撤軍了。那個高僧表現出來的姿態,恰恰表明他有自己恆定的內心與大腦,面對外在世界的變化,即使是自己面對的是死亡的威脅,還是一副泰然處之的樣子,不得不令人敬畏。因爲,那個高僧,他的內心是平靜的,大腦是冷靜清醒的,既理解自己的處境,又知道外在世界的變化,那種內心強大的力量,可以震攝着別人的心。

直面現實的社會,面對變化萬千的人事物之間關係的狀況,有企業老總抱怨說現在招工困難啊,而社會無業人員卻說現在找工作真難,尤其是目前我國的中小型企業的狀況,更是陷入到糟糕的發展境遇。不錯,這就是社會現實,也許,因爲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令你的人生與生活的快樂狀況,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這樣你就感到無奈,迷茫及困惑。可是,你有沒有反問自己的內心,既然是現實改變了你的快樂需要,你會不會思考面對現實的社會,再取回自己需要的快樂呢?譬如說,你找別人給個機會,給個崗位,或者是提拔一下,或者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別人卻不理解你,甚至是別人誤解你,反之,你也不理解別人,或者誤解別人,遇到這樣的情況,你的內心是怎麼樣去對待的呢?沒有找到工作,你是高不成低不就呢?還是其它的什麼原因?或者是怨天怨地,或者是認爲這個社會很不公平啊?這都取決於你的心法與想法,對自己遭遇到的實際情況,你的內心是以什麼標準進行判斷的呢?有內心恆定力量的`人,他會這樣去思考,自己招不到人才,是不是自己的企業(或公司)的條件不夠好,先檢討自己,找自身的原因,不足之處,進行彌補,當他的企業(或公司)變得足夠優秀的時候,他還用擔心招不到人才嗎?

對於一家企業(或公司)可以那樣去思考,那樣去做,可是,對於我們個人又該怎麼樣去面對呢?在此,我引用一個聽來的故事加以解釋。故事是這樣的,在一片沙灘上,有一個年輕人問一個老者,年輕人說,你看這麼一片沙灘,我就像滄海一粟那樣子,你說我要怎麼樣去做,才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呢?這時,老者抓起一把沙,然後,他又把沙子撒回到沙灘上,對年輕人說,你現在還能夠找到我剛纔抓的那把沙子嗎?年輕人說,沙灘上全都是沙子,沙子都是一樣的,我肯定找不到啊。老者把手伸進懷裏,拿出一顆珍珠丟在沙灘上說,你現在能夠找到那顆珍珠嗎?年輕人說,一看就知道那是一顆珍珠啦,因爲它與沙子不同啊!老者對年輕人說,你爲什麼不把自己練成一顆珍珠呢?當你把自己練成一顆珍珠的時候,你還用擔心別人不會發現你,給機會你展現自己的價值嗎?顯然,這只是一個故事而已,我們必須要理解自己,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夠把自己練成一顆珍珠,而是你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擺正了自己生命的位置,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所在的位置,忠誠於自己內心的需要,然後去學習磨練提高自己的能力,再尋求更好的發展。

近來,我看到在一些網絡上散佈信息說,北大和清華大學的數百名保安工作人員,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考上了大學。他們難道比其他人更加聰慧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表現出來的過人之處,在於明白自己的心在哪裏,自己生命的位置在什麼地方,這樣,他們就忠誠於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內心需要什麼,就努力去追求什麼,自己的能力不足,再去學習提高自己能力的修養,這纔是他們取得成功的真正出發點。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顯然,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的職業分工得越來越細節化,給人選擇的空間也越來越廣闊,可以給人選擇的行業也越來越多,關鍵在於你內心的價值判斷標準,爲你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在五花八門的行業中,你是否能夠忠誠於自己的選擇。譬如說,有清潔工人,纔有乾淨的街道;有種菜的,纔有賣菜的;有殺豬的,你纔有豬肉買;有製造電腦的,你纔有電腦可買;有修建公路的,你才能夠開車出去;有人寫書,你纔有書可讀。像這樣的職業,難以計數再一一列舉出來。不錯,能夠給人選擇的行業五彩繽紛,你完全有選擇的條件,根據自己的能力去進行選擇,但是,你能夠做到忠誠於自己的選擇嗎?假如,你擇業的標準,好像猴子下山摘玉米那樣的判斷標準,對自己內心的需要進行選擇,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是的,你要忠誠於自己的選擇,其實是忠誠於自己內心所需要的快樂。古語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清潔工人也好,還是賣豬肉的人也好,只要他的所作所爲,所得到一切需要的滿足,捫心自問,覺得內心無愧,心安理得,那麼,他那樣去忠誠於自己的內心,難道他會感到不快樂嗎?因此,你沒有必要非要把自己練成珍珠不可,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忠誠於自己的內心,忠誠於自己的選擇,你的忠誠自然會爲你帶來快樂。

小時候老師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現在的社會,我告訴你吧,好好學習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好好感悟,天天快樂。”學習是件好事,感悟更是好上加好之事。在每一個人的人生過程中,不可能沒有犯錯,面對自己的過錯,你能夠做到諒解自己,寬容自己嗎?諒解與寬容自己的過錯,並不是說對自己的錯誤置之不理,而是要反省自己,審視自己,自己爲什麼會犯錯,犯錯的根源是什麼?這樣你才能夠通過學習及感悟的捷徑,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完善自己內心的評判標準能力,讓自己在爲人處事的過程中,表現出更爲合理的言行舉止,你才能夠從中得到快樂。比如說,現在網絡上最熱門的新聞《長春市籃球場血案》事件,打籃球是屬於身體對抗運動,出現身體的碰撞,擦傷、撞傷、戳傷,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件。我看看網絡上的信息,其實那點傷不算什麼,在乎的是人格與尊嚴,其實是所謂的面子問題吧,另一個學生的父母糾集一幫人來砍殺,結果就製造了籃球場上的血案。爲人父母,孩子跟孩子之間產生的矛盾,難道非要把別人的孩子打傷、打殘,甚至是殺死,纔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嗎?現實告訴我們,像那樣爲人父母的行爲,內心裏面的價值判斷標準絕對有問題,超出了法律與道德那兩條線的範圍,只能夠自食苦果。更簡單地加以解釋,像那樣的人的行爲,憤怒的火把已經燒燬他內心的理性與良知,喪失了理性與良知的人,他已經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裏,更不再知道對於他來說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因此,什麼言行都有可能施展出來,很容易就會做出傷人害己的言行,結果就是痛上加痛,甚至會把自己的生命也毀滅掉。

諒解與寬容,源自於人與人之間的心與心的交流及溝通,這樣可以建立起相互之間的理解關係,只有理解,才能夠去諒解與寬容別人。大家都知道,在古希臘神話裏面,有一個大力士海格力斯。有一次,海格力斯走在一條很窄的山路上,碰到了一個袋子,他走過去的時候,順便就踢了那個袋子一腳,想把那個袋子清理掉,但是那個袋子反而變大了一些,他生氣地連續又踢了幾腳,越踢那個袋子變得越大,他憤怒地找來一根棒子,去不停地棒打那條袋子,最後那個袋子把整條路都塞滿了。你知道嗎?那個袋子是什麼袋子?這時路邊出來一個哲人,靜靜地跟他說:“大力士阿,你不要跟它較勁了,這個袋子的名字叫—仇恨袋,你越打它,它就會變得越大。”人世間的仇恨就是這樣,當你遇到仇恨的時候,對仇恨置之不理,仇恨就是那樣大了,當走過的人生之路越來越遠的時候,那樣的仇恨也會變得越來越小了,甚至會讓你再也看不到那樣的仇恨了。反之,你跟他較勁,仇恨就會變得越來越猛烈,最後那種仇恨的力量,會讓你的人生之路變得越來越小,很有可能把你自己的生命也要賠進去。像《長春市籃球場血案》事件,道理就很簡單了,你碰我一下,我撞你一下,你打我一拳,我打你幾拳,我打不贏你,就糾集更多的人來把你幹掉,像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爲內心的仇恨,最終把自己的小命也賠了進去。他們就是因爲內心沒有冷靜,大腦沒有清醒,內心裝滿了仇恨,而不是裝着理性與良知,以爲自己口袋裏的金錢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的,而自大狂妄做出了極端的行爲,就造成了那樣的結果。敢問人世間的恩恩怨怨,金錢真的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嗎?回答,肯定是不可能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霍霍碰碰,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活着的人,有那個人會不議論人,又有那個人會不被人議論呢?事實上,不管是你被別人議論,還是你議論別人,都是人內心評判標準的體現。你議論別人的時候,那是你內心評判標準的體現;別人議論你的時候,是別人內心評判標準的體現。不管是錯是對,很多情況下,你議論我,我議論他,他議論你,那只是生活的談資而已。比如說,別人說你是豬,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完全可以審視他的心,因爲他心中有豬的概念,纔會以豬的標準用來評判你,實際上,議論你是豬的人連豬都不如。有時候,有人罵你是笨蛋、白癡等,這些不雅的評判標準的體現,大底上可以一笑置之。當然,在你談論別人的時候,你的言語恰恰就是你內心世界評判標準的體現,其實,那麼多的人,人與人之間的惡語中傷,貶低他人,譏笑他人,挖苦他人,以這樣的言行用來去對待別人,更真實地表明他內心具有的缺陷,結果只是爲了自己的內心,得到自我虛幻的滿足感而已。的確,喜好談論人,評價人的人,難道他就很完美了,他本身真的有足夠的資格去評判人嗎?在日常生活裏面,我發現更多的情況下,說得越多的人,他自己內心裏面的缺失也越多,有時候,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只是像條癲狗那樣亂叫而已。因此,當你去議論別人的時候,認爲別人不好,那個人又失戀了,或者又失敗了,那先問問自己的內心吧,自己難道就很好了嗎?自己難道就不會失戀嗎?自己難道沒有遭遇過失敗嗎?所以說,“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最佳的做法就是,沒有什麼必要,就少些議論別人,多些思考、反省、審視自己吧!

我們希望自己擁有一顆寬容之心,你就需要學會感悟事物,感悟道理,感悟別人,更需要去理解事物,理解道理,理解別人,諒解與感恩於人事物。一個人的心,如果對自己的言行過錯,都不能夠寬容的話,那又怎麼能夠讓你去寬容別人呢?你跟自己在較勁,有很多事情在自己的內心裏過不去的話,那麼你看這個世界,肯定是處處狹窄的。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在過年的時候,想買一雙新鞋,出去就在各個鞋店挑,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覺得這個鞋店的款式不好,那個鞋店的價錢又是太貴,等到款式價錢都合適的時候,卻沒有她需要的號碼了。所以挑了一整天,一雙好鞋都沒有挑着。到了黃昏無比鬱悶地往家走的時候,從他前面過來了一個坐輪椅的人,他看了看,這個人連腳都沒有,他沒有這樣的煩惱,他用不着去挑鞋了。這讓挑了一整天,沒有挑到鞋的人,他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還有鞋可挑,何必那麼計較呢?你總歸能夠找到自己的鞋,相比於那些連鞋都沒有得挑的人來說,你是多麼幸運的啊!所以,我們看這個世界,抱着怎麼樣的角度呢?往往是我們在一種片面的情緒裏,誇大了自己的痛苦,所以要對別人有恕道,對別人,對世界要有寬容之心,關鍵在於放棄跟自己那樣的較勁。像那個沒有挑到鞋的人,他心態與看法的改變,其實就是對人事物,得到感悟與理解的體現,在他的心裏面,也學會理解自己,寬容自己,這就是所謂寬容的心,能夠爲人帶來更多的快樂!

感恩,只有寬厚的心,纔會去做出感恩的事,感恩其實也是人的內心,獲取快樂的一種心法。無論我們生活在什麼環境裏,或者什麼狀況下,或者是什麼遭遇,在你身邊的人事物,都值得你去感恩。事實上,面對現實社會,我們越來越容易抱怨,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越來越難以溝通。我們回頭想想,看看這個社會,在書店裏賣的溝通技巧的書籍堆積如山,但是真正對你有用的書籍,到底又有幾本呢?人與人越來越封閉了,人與人的溝通也變得越來越艱難了。其實,真正難以溝通的原因,並不是外在世界的客觀條件,或者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原因,而是我們的內心,始終把自己困在自己的內心裏,在內心裏築起了一堵牆,這樣的話,還有誰能夠跟你交流溝通呢?又有誰願意跟你溝通交流呢?缺乏的是我們的內心,沒有合適的判斷標準,其實是人的價值觀的體現,總是以自己內心固有的評判標準,用來看待身外的人事物,沒有建立一種理解別人,將心比心的思考方式進行交流溝通。進而對外在世界的人事物,表現出來更多的是挑剔,計較,像這樣的情況,你總是看到別人的不好,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別人,這樣的話,有誰願意跟你交流溝通呢?人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以及關愛,體諒與理解,能夠以這樣的心態去看待身外的人事物,如此而已,你就會有一種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人事物,而不是一種怨恨的態度去看待人事物,你的內心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寬厚,越仁慈,寬厚與仁慈的心,也更容易變得安詳、寧靜、和諧,其實那就是人的一種快樂心態。

最近,我在網絡上看了一個視頻,而且是《羊城晚報》報道的,標題是“人情冷暖,何至於此”?事件的發生是這樣的,20xx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一樁慘案發生在廣東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裏,被一輛麪包車輾壓兩次,幾分鐘後又被一輛小型貨櫃車輾壓。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幾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個撿垃圾的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小女孩的媽媽。小悅悅被輾壓之後,一個男子從女童身邊經過,看也沒看;另外,有兩個人看了女童一眼就繞開了,沒有放慢腳步。緊接着,一輛小型貨櫃車開了過來,好像沒有看見一般,右側前後輪兩次輾過小悅悅的雙腿。此後,幾分鐘內,又有四輛電動車、三輪車和三位路人經過,其中一個女士領着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只是看了一眼而已。有那麼多的人看到慘案,包括周邊那麼多的店鋪,也有那麼多的人,居然沒有任何人伸出援助之手,也沒有打電話求助。直到5時33分,一個撿垃圾的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幾秒鐘之後,小悅悅的媽媽出現了,她馬上抱起女兒送往醫院救治。

《羊城晚報》報道的慘案事件,基本的經過情況就是那樣,我不想在此對任何人進行評價,只是談談我個人內心的評判標準。第一,發生那樣的慘案事件,一個自己兩歲的孩子,爲什麼會疏忽而沒有看管好自己的小孩,爲人父母,敢問責任何在?!第二,開車的司機,明知道一個小女孩懂什麼,非常清楚輾壓了小女孩,爲什麼要逃離現場?人之生命的責任何在?良知何在?第三,那麼多的人看到已經發生的慘案,爲什麼不伸出援助之手?人心本來是溫暖的,爲什麼變得那麼的冰冷?難道那樣的人的內心裏面的評判標準,就是要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去看待嗎?第四,一個撿垃圾的阿姨,算是生活在底層的人吧,她的行爲最起碼證明,她的內心還有良知與仁慈,真實地體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第五,我們的社會,何以會發生這樣的慘案事件,而又有那麼多的人看見了,人心卻變得冷若冰霜,致以置之不理的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的大國,看到那樣的慘案事件,只要你是華夏大地的炎黃子孫,拷問拷問一下自己的靈魂吧,人性的良知何在?人性的仁慈何在?假如是你,又會以一種怎麼樣的評判標準去對待呢?的確,很多情況下,人展現出來的真實言行舉止,也是一個人內心的評判標準的體現。一個人具有的評判標準,假如是不符合法律,不符合道德兩條線的要求的內心評判標準,就需要重新反省自己,審視自己,檢討自己了,更進一步,建立合適的內心評判標準,用來對待身外的人事物,你才能夠讓自己去獲取更多的快樂。

簡而言之,人生的快樂之道,先是讓自己的心學會感悟,感悟到合乎於法,合乎於道的理念,用來建立自己內心合適的評判標準,讓自己擁有寬恕的心,忠誠的心,用自己寬恕與忠誠的心,去創造自己快樂的人生與生活。人的心靈需要學習忠誠與寬恕的道理,其實也是簡單的事情。每一個人,真實的每一天,都要做事情,接觸事物,跟人交流溝通,因此,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接觸的每一件事物,所交流溝通的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內心學習與感悟,提高自己內在能力修養的對象,只要你能夠用好自己的心去學習,去感悟,你身邊的人事物,隨時隨地,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在轉瞬之間,令你受益匪淺。顯然,除了你直接接觸的人事物,還有不計其數的書本知識,也可以讓你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乎自己能夠理解的知識進行學習。還有大自然的一草,一樹,一花,哪怕是一隻小蟲子,都包含着很多的哲理,同樣可以讓你去理解,悟之道理,爲己之心而用之。其實,在人類的生命過程中,對於任何一個人的生命來說,只要他好學用心,好好地去理解與感悟事物的道理,建立合於法與合於道的自我內心評判標準,以那樣的評判標準,讓自己擁有一顆忠誠與寬恕的心,以自己忠誠與寬恕的心,而爲自己的人生與生活創造更多的快樂。